篇一 :游九寨沟有感

游九寨沟有感

青大附中 王星皓 七年级七班

如果说甲天下的是桂林山水,那么人间仙境就莫过于九寨沟了。这是我从九寨沟回来后的感悟。

今年夏天,我和家人一起到九寨沟玩。我们决定先坐车到山顶,再徒步下山参观。我们都迫不及待的上了车。车风驰电掣地向山顶驶去,虽然速度很快,但是路程太遥远,我们走了40分钟才到山顶。这里海拔很高,有3300米。虽然高,但是还有很多秀美的景色。

山顶上有许多湖,其中最大的湖是长海。用海来指湖,可见这个湖有多大。与它截然相反的是小巧玲珑的五彩池。五彩池是最小的湖,也是最美的湖。它与长海来比简直微不足道,但是它更引人注目。我一走近五彩池,便有五彩斑斓的光直扑眼睛。我定睛一看,只见池面上没有一丝波纹,真是“潭面无风镜未磨” 。水底各种颜色的菌类把平静的水面点缀的绚丽夺目:有翠玉般的绿,有天空般的蓝,有金子般的黄,还有枫叶般的红各种颜色交辉相应,为五彩池编织出一幅独一无二的地毯。大家都被这“地毯”深深地吸引了。烈日到这里似乎也被这瑰丽的景色所感染,于是,原本炽热的阳光变得柔和了,给水面洒上了一层金色,于是,原本只有红、黄、蓝、绿四种颜色的水面又多了一种颜色。现在,五彩池更像是神话中神仙们的镜子了。从不同的角度观赏五彩池也会有不同的收获。从空中俯视,它就想是一块

…… …… 余下全文

篇二 :听《九寨沟》有感

听《九寨沟》有感

姚万忠

《九寨沟》是苏教版小语第七册中的一篇课文,介绍了九寨沟蔚为壮观的自然景色。课文语言优美,感情充沛。怎样教好这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呢?付老师作了以下的探索。

一、利用课件激发兴趣

老师精心制作的课件,在课堂上发挥了明显的作用。对自然景物和珍稀动物的讲述,再借助课件,对九寨沟在视觉上有了一个冲击。然后,通过录像画面品味意思,最后通过有感情地朗读,领会语言美,感悟意境美,培养语感。

二、运用录音磁带促进朗读

在指导学生朗读时,付老师充分发挥录音磁带的作用,收到了较好效果。老师再有针对性地指导,收效明显。

三、汇报交流,感受美景

你最喜欢哪一处景物?把它有感情地读出来让大家和你一起欣赏好吗?师抓住了九寨沟的自然景物雪峰、湖泊、森林、瀑布带领学生学习一处,然后出示学习方法同学自学、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四、课外延伸,提高学生综台性学习能力

老师在教学珍稀动物这一小节时,指导学生充分抓住动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如“体态粗壮、善于奔跑、憨态可掬、行动敏捷”,这些词语准确的写出不同动物的特点,准确地观察,认真地思考是作者写作的成功之处,加上排比的写作手法,更显得文章生动。课堂上指导学生利用这样的方法自己描写一种动物,抓住特点进行叙述,综合性学习拓宽了学生学习语文的渠道,发展了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

…… …… 余下全文

篇三 :九寨沟小感想

伴随着一路的美景与欢乐,短而长的5日游结束了。成都特色小吃、九寨沟、都江堰、青城山、大草原一幕幕都已长存我心,这次的九寨之行不仅让我领略了天上人间的美景,了解到藏族人民的习俗,更多的是让我的心灵得到升华,与美嘉家人更深的浓情。一路上一直陪伴着我们的成都导游-李小龙导游,每一个景点他都会很详细的讲解它的历史、现在,当他告诉我们08年汶川地震的时候,他也在带团九寨之行,就在我们前行的道路上,很幸运他们死里逃生;现在,6年过去了汶川地震过后还有很多残留的建筑仍可见;然而成都小李导游仍还在坚持在他的工作岗位,从他的话语中,我也很有感触;人的一生真的很短暂,开心是一天,不开心也是一天;美嘉的家人们,未来的风景我们都无法预测,活在当下,精彩过好每一天;九寨之行,一次让我颇感很深的旅行,我爱你们!

…… …… 余下全文

篇四 :《九寨沟》教后感

《九寨沟》教后感

《九寨沟》教后感

《九寨沟》这篇课文以生动的笔墨,精心描绘了九寨沟奇丽美妙的自然景观,使人不禁陶醉于九寨沟那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里。这样一篇美文,层次清晰,语句清晰,很适合学生进行朗读和背诵。

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这样一篇写景的文章很难在他们脑海中形成一幅幅优美的图画,如果不能让他们形成一个深刻的影响,那整堂课就是老师一人的景点介绍了。基于这一点,我准备了大量与文字配套的图片,这些图片不仅美丽,而且与课文内容紧密相连。

在讲授第3自然段时,我将这段描写九寨沟自然景物的段落分化为五个部分。分别是雪峰、湖泊、森林、瀑布和“五彩池”。在具体讲授时配合图片让同学们感受到高耸入云的雪峰、清澈见底的湖泊、银花四溅的瀑布以及漫山遍野的原始森林。同学们面对直观的图片对九寨沟产生了很浓厚的兴趣,自然而然地将九寨沟诗情画意的风景映入脑海。之后,我又让同学们根据出示的图片回忆图片对应的景物,没想到一些同学竟能把一些语句流利地背诵出来,看来多媒体的运用很有效果,于是趁热打铁让同学们在课堂上说一说、背一背。

在讲授第4自然段时,我将这段描写九寨沟异兽珍禽的段落分化为四个部分。在这里我通过出示一张关于四种野生动物特点、性格的表格来让同学们梳理课文内容。同学们一边欣赏各种可爱的小动物,一边着眼于课文内容去找一找它有什么样的特点?从哪里可以看出?在大量的分段训练后,同学们对于课文内容的梳理有了很大进步,对于这一段的内容他们也都能很快把握。

…… …… 余下全文

篇五 :电影《英雄观后感》

《英雄》最突出的一大特点就是“美”。美丽的服饰、仙境般的风光、优扬的音乐,过目不忘的色彩。

电影一开始出现的秦国宫殿布局独具匠心,风格粗犷,规模浩大,气势雄伟磅礴,艺术地再现了秦代建筑文化的独特风格,洋溢着秦始皇一统天下、吞并六国的宏伟志向。

在《英雄》里,色彩被张艺谋用到极致,其对画面的构图、虚实处理以及质感表现都达到了相当的高度。而令人印象最深刻的在于他将色彩运用于叙事,黑、红、蓝、黄、白、绿等几大色系不但为影片划分出了自然段落,也以色彩本身的隐喻功能表达出角色的情绪和场景的氛围。基本上镜头前的秦王和秦宫主色调以黑色为主,突出了此角色的冷酷和残忍的性格。红,是无名的讲述,是点燃飞雪和残剑嫉妒的火星,是焚烧如月痴情的烈焰,是乱飞雪心智的尘梦,秋叶与红衣的色彩交织,既突出了鲜明的色彩,也衬托出主人公悲凉的情感。蓝色来自于秦王的猜想,这一段堪称是整部影片的最美。无论是九寨沟的梦幻美景还是残剑与无名的打斗都可称之为一绝,蓝色如水般纯净,就如角色之内心,纯净如水,却为了使命在水面上跳起忧伤的舞蹈。白色是无名讲述的真实故事,表明英雄都是心胸宽广,重情重义的人,在被秦王识破身份的无名说出了自己为刺秦王所练的“十步一杀”,白色,毕竟最公正、最直白。绿色是残剑和飞雪刺杀秦王是的颜色,其实也是夹杂在白色里面的真实故事,但是导演为了将回忆与故事相区别,所以采用了有别于前的绿色。 这五种颜色都具有很浓厚的象征意义,它们都将不同的故事诠释地恰到好处,给人留下的映像十分深刻。

…… …… 余下全文

篇六 :话题作文 山河之书读后感(3篇)

话题作文 山河之书读后感(3篇)

第一篇:《山河之书》 读后感

周末带孩子去图书城,看到余秋雨的《山河之书》,随手翻翻,看到写承德避暑山庄的一篇名为《山庄背影》,前年单位旅游曾经想去,但因人多价高而放弃,心也曾向往过,了解过一点,不禁多看了几眼。看到民族正统论和姓氏正统论,他说:“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辛亥革命时的口号,点燃了对清朝的仇恨,这就是民族大义,是气节吗?还是情绪化的社会批判规范,带有很大的盲目性?何为真伪,正邪,忠奸?这也是我现在想知道的,想通过知识的积累和自己的思考重新认识已知的世界,虽然心里知道真相很多时候是痛苦,但更不喜欢被蒙在鼓里,我要自己去探询。所以买了此书。后来别人又借我余的文化苦旅、山居笔记、行者无疆。对比这几本书,山河之书是文化苦旅和山居笔记中关于中国大地山水记载的合辑,部分篇名和内容略有改动,行者无疆写的是国外的,暂时没看。所以先挑我书里没有的看,比如家住龙华,比如藏书忧,比如笔墨祭。

(一)家住龙华。书中说余秋雨的家在上海龙华附近,18年前我在龙华寺和龙华塔下生活了4年,每天听着它的钟声,过节吃过它的素点心,也曾新奇过龙华寺的和尚也去看电影、逛街,但从来没有去寻找过龙华寺和龙华塔的历史,看过这书才知道,最初龙华塔是三国孙权时期由不知名高僧建造的,后寥落,至北宋吴越忠懿王钱俶常重建龙华寺。唐朝皮日休过龙华时还写过一首诗:今寺犹存古刹名,草桥霜滑有人行。尚嫌残月清光少,不见波心塔影横。补上一课。

…… …… 余下全文

篇七 :走遍中国读后感

《走遍中国》观后感

今天我观看的电视节目——《走遍中国》中国是一个资源丰富、美丽富饶的文明古国。它有优美的云南,资源丰富的海南,历经沧桑的北京,幽静美丽的澳门……《走遍中国》这个电视节目,让我更了解了祖国。顾名思义,它向人们介绍的就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从地理位置、地理环境介绍起,从它的历史文化介绍起,从它的文化名人介绍起,让观众全方位地了解这个城市,全方位地了解中国。

今天这一期来到无锡—《二泉映月》的故乡浙江—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发源地,我们感受到了音乐源泉的优美温柔,之后是寄畅园、北海公园,我们感受到了中国园林的美丽,真是巧夺天工;乘着它的翅膀,我们来到九寨沟,来到了张家界,我们感受到了那份自然天成的清新畅快;与它相邀,我们来到要遥远的香格里拉,来到神秘的古丝绸之路,我们更寻觅到了那份幽深的文化源泉;而当我们祖国的宝岛——海南岛,感受到的是祖国山水的奔放与激情……一个个童话般的地方,一切都是那么令人神往……《走遍中国》这个节目引领我们进入了梦的境界!

它使我更了解祖国,更多地领略了祖国的壮丽河山。它使我惊叹,惊叹中国的旅游文化事业如此发达;它使我佩服,佩服那些千古流芳的文化名人,它使我赞扬,赞扬祖国源远流长的文化历史和如此壮丽的河山;它使我陶醉,陶醉在那一

…… …… 余下全文

篇八 :千课万人观后感

倾听大师课堂

——记“千课万人”活动

带着激动与期待,我和支老师一同走进了浙大华家池校区,参加了这次全国小学语文“千课万人”研讨观摩会活动。活动结束后,我们俩都不禁感慨道:“果然不虚此行!”

11月15日上午有孙双金老师的《李白与月亮》,有来自台湾的朱佩玲、李玉贵、龚淑芬三位女教师,分别执教了四年级的《自然之道》、《打扫森林》、《蝙蝠和雷达》,让我们感受到了台湾教育的特点。下午聆听了周一贯老师的精彩讲座,还有李茜老师的《驴小弟变石头》,许嫣娜老师《特别的作业》,以及诸向阳老师的《九寨沟》。大师的课堂和言论总是发人深省,让人受益匪浅。孙双金老师的《李白与月亮》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孙老师以谈论李白导入课文,通过学生的课前预习,来了解李白,知道李白的别称不仅仅是“诗仙”、“酒仙”、“谪仙”,还可以称为“月亮诗人”,让学生对李白与月亮的重要关系有一个初步了解,然后通过《古朗月行》《月下独酌》《把酒问月》这几首与月亮有关的诗进一步感受李白与月亮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孙老师强调学生对古诗内涵的把握,注重朗读的重要性,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一句中通过给“呼”换个词的方法,比较突出李白小时候的天真可爱,水到渠成;孙老师以自身深厚的文化底蕴,用精妙的语言激发学生的情感朗读,在讲到“对饮成三人”这句诗,为了让学生体会到李白的孤独,孙老师动情地说:“这三人啊!这三人啊!月亮、影子都成了人,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