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兵临城下》观后感

《兵临城下》观后感

看过这部电影,我将从人性的角度去看为什么欧洲是欧洲,而俄国永远都只能是俄国,而并非从深层次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去探索这一问题。也许这部电影带有对苏联的偏见,但我只想就电影论事,而不考虑任何阶级问题,而把这一问题复杂化。

首先,从这部电影可以看出,在俄国人心中,仅仅只存在一个真正的英雄,而这个英雄只能是他们的领袖,这一点可以从赫鲁晓夫的话中透露出来,他们保护斯大林格勒的原因是这座城市以他们领袖的名字命名的,是国家的标志,不管他的内心是怎么想的,反正这句话是用来鼓励他的下属的,而神枪手瓦西里仅仅是特殊时期的一针强心剂,通过丹尼洛夫的宣传,他成为了俄国的暂时的英雄,没等战争结束,丹尼洛夫就因为嫉妒和爱情想把这位神枪手从英雄的位置上拉下来,而看看丹尼洛夫的宣传是有这样的能力的。从这儿看出,俄国人的内心是把自己的领袖放在一个不可撼动的地位上的。而反观欧洲各国的融合,是欧洲人不断地妥协和博弈的结果,而从俄国人的性格上去看,如果自己不当欧洲的领导,那么俄国人根本不会和欧洲各国有什么好谈的,更不用说融合为一个整体了。

再次,从电影刚开始,就可以看到俄国人对自己的士兵和平民的态度,对于军需短缺的士兵和手无寸铁的平民,要求他们勇往直前,对抗装备精良的德国军队,这不是痴人说梦嘛,还不准撤退,撤退人员当作叛徒对待,就算是机器也得要有原料也能制造出产品,更何况是人了。可怜的俄国军民不仅物质匮乏,而且精神也匮乏,对于德国的任何进攻,俄国人都像是惊弓之鸟,节节败退,而俄国人处理撤退者以杀一儆百的愚蠢方式处理,直到后来,才有一个宣传员想到用鼓励的方式去引导人们走向战场,而在最后这个宣传员却还想把自己一手创造的英雄形象毁掉,这是多么的可悲。所以就算是欧洲愿意接受俄国,接受俄国的领导,那么又有哪个国家只接受压迫,想想冷战时期的华沙成员国对俄国的憎恨,那么,就不难想到俄国融入欧洲的困难度了。

…… …… 余下全文

篇二 :观《兵临城下》有感

观《兵临城下》有感

前言: 这是我第一次写电影影评,为此在写之前我专门去网上查找了有关电影影评的格式,但发现电影影评没有什么固定的格式,大都是先对电影内容做一简单的陈述,然后从中阐述自己对该电影的感受,包括对人物性格的认识、电影所阐述的中心思想以及其深层次的内涵,当然,最主要的是观看者看完后能够从内心对该电影迸发出一种特别想将从中得到的感受表达给别人的冲动,或者把这种感受写下来。这就是我所理解的影评。之所以选择《兵临城下》这部电影为影评对象,不是因为我已经看过四遍,而是因为每看一次,我都会从中体会到同一种新鲜感,这种新鲜感深深地吸引着我,使我有一种还想再看一遍的冲动。至于是哪种新鲜感吸引着我,文中结尾会提到。当然,看《兵临城下》这部电影也不是出于偶然,而是经同学介绍的。通常经别人介绍给我的电影我是来者不拒的。具体的对这部电影的评价将在正文介绍。

正文:

按照上面所说影评的一般格式,我先对该电影的内容做一简单的内容介绍: 电影是以一个小男孩和祖父在一起打狼为开始的,然后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著名的斯大林格勒战役,苏、德两军之间的战役。苏方新兵的征收到成千上万的士兵与德军之间互相厮杀、尸横遍野。传奇性的俄国狙击手瓦西里在这里出场,凭著他神准的枪法,冷静的头脑,拿起枪的瞬间就击毙了德国方面的五名军士,其中包括一名高官。当然,他同时也认识了苏联文宣部军官丹尼洛夫,通过这位官员的宣传,他的响亮名声开始在军营里传开,并被塑造成为一名民族英雄,他的名号甚至传到敌军阵营。于是德军派出最顶尖的神枪手科尼格少校和他一决高下,他们就在枪林弹雨中,展开一场个人的生死之战。虽然瓦西里百发百中的枪法令敌人闻之丧胆,但是他却是一个行事低调性格内敛的军人,由于丹尼洛夫成功地塑造出瓦西里的英雄形象,因此大大地提升了苏俄全体军民同胞的士气,并激发了他们高昂的斗志,但是后来丹尼洛夫却对他一手塑造出的英雄产生妒意,

…… …… 余下全文

篇三 :兵临城下观后感

前天晚上看了苏联关于二战的影片《兵临城下》,感慨许多,现在写一些自己的感受,与大家分享。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其实,两年前我就看过《兵临城下》的海报宣传,了解剧情是斯大林格勒战役期间,一个杰出的苏联狙击手华斯理射杀了大量的纳粹德军,使德军士气造成重大挫伤,更重要的是使德军士兵心理蒙上了恐怖的阴影,德军为重振士气,从柏林调来一个枪法百发百中的狙击手教官高宁少校,来猎杀华斯,于是一场惊心动魄,顶级狙击手之间的剑锋对决开始了,这不仅是枪法高低的较量,更是机智和意志力之间的决战。

但前天,我看完这部影片后,给我留下印象的不是两个猎人之间的厮杀,而是倒在血泊里的苏联士兵。

在那场激烈残酷中,一大群奔赴前线的新兵,像非洲奴隶一样拥挤在破船里,被军官“看押”着运往战场。中途德军战机来袭,炮弹,子弹如雨倾下,而船上的苏联士兵毫无掩体,不少人像靶子一样被击中,这时,有好几个士兵因害怕而往河里跳,军官凶狠的呵斥士兵不要“逃跑”,还用抢打死了那几个跳水的士兵,看到这,我心里一惊颤。

新兵运到了战场,军官们给新兵发枪弹,可武器不足,有的士兵只能领一条步枪,有的士兵只能领几发子弹,军官高喊着,“冲锋的时候,没枪的士兵跟在有枪的士兵后面,有枪的士兵倒下了,没枪的士兵就拾起枪,继续向前冲。”

…… …… 余下全文

篇四 :《兵临城下》观后感

守护道德,守护和平

——观《兵临城下》后有感

X月X日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全班同学观看了《兵临城下》,感触颇深。

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影片中的人物和情节都纷纷从我灵魂深处跳出来,告诉我那份感动,那份震撼,非文字不足以描绘,非文字不足以记载。于是我蠢蠢欲动,开始用指尖跳舞,用文字来讴歌艺术的魅力。

我一直都是个崇拜英雄的人,不管这个英雄出自哪个年代,哪个国家,只要他有别于寻常人,具备"虽万千人吾往矣"的气概,那么他就是我顶礼膜拜的偶象。

勇敢地前进——瓦西里.扎依采夫

瓦西里.扎依采夫,一个很普通的苏联牧民,只是因为多年的游牧生活练就了一身好枪法,才使他成为二战中的传奇人物。他的神奇枪法令入侵的德国人闻风丧胆,他成了当时苏联最优秀的狙击手。 在看影片之前,对于好莱坞影星裘.德洛,我还仅仅是慕名而已,看完之后我才惊叹于他的演技,的确演得细腻,精湛,让人无可挑剔。他演的传奇英雄瓦西里一开始只是个被迫去保卫斯大林格勒的青年红军,面对装备精良的德军,他连枝枪都没有,徒步跟在有枪的战友身后,要等战友死后他才有望捡到枪。头上飞机轰鸣,地上坦克隆隆,战争的惨烈被刻画的异样的绚丽。有的青年军人不敢向前冲,往后撤退,结果被自己人机枪扫射一样是个死。苏联人的喇叭在叫:"对于

…… …… 余下全文

篇五 :兵临城下之决战要塞观后感

兵临城下之决战要塞观后感

兵临城下之决战要塞>观后感(一)

《决战要塞》取材于19xx年苏德战争的布列斯特要塞之战,当时德军闪击苏联,以横扫千军之势直逼莫斯科,苏联边境的布列斯特要塞在外无援军,内无有效指挥的情况下,仅凭慌乱之后的自我组织,一支孤军独自对抗,让数十倍于自己的德军付出了惨重代价,是19xx年苏德战争接触战中持续时间最长、最为激烈的战斗。影片突出体现了苏联红军顽强坚韧的英雄主义精神。这个>故事曾数度搬上银幕,19xx年苏联拍摄了《坚守要塞》,同年上海电影译制厂译制后曾在我国上映。《决战要塞》则是20xx年的重拍版,在俄罗斯轰动一时。

俄罗斯导演亚力山大·考特执导的影片相当地'俄罗斯',布列斯特要塞距苏德边境仅一俄里,影片相当地真实,真实得好像战争就在你身边。故事的讲述手法也很简单,非常粗线条,但却震撼人心。生离死别不再象好莱坞那么煽情,而是非常低沉,非常克制,点到为止,让人浮想无限。俄罗斯战争电影一直有自己的风格,尤其是二战题材,出过不少经典作品,比如《莫斯科保卫战》、《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列宁格勒保卫战》、《攻克柏林》等苏联主旋律战争大片已经成为一代中国人的经典记忆,本片就是主旋律战争大片,无论是战争场面还是故事角色上,都堪称潮流中的经典之作!基调厚重、深沉和人物塑造独到、精准。

…… …… 余下全文

篇六 :《兵临城下之决战要塞》观后感

《兵临城下之决战要塞》观后感

双乳镇中心小学六(2)班:廖卫欣

指导教师:王传兰

今天,王老师组织我们观看了一部叫做《兵临城下—-决战要塞》的二战电影,引得我感慨无限啊!

电影的内容说的是一九四一年苏联卫国战争初始,在现在白俄罗斯和波兰边界的布列斯特要塞,德国人不宣而战,突然袭击,而苏联人毫无防备,开始被打得晕头转向,后来英勇抵抗,最终八千人在外无救兵,内无弹药粮草的情况下,除了部分妇女儿童及少数人投降活命外,全部战死的悲壮,惨烈故事。虽然是失败,但仍然让人唏嘘不已,真实的展现了战争的场面。

战争是什么?那就是瞬间的家破人亡,妻离子散;那就是到处的残垣断壁,一片废墟;那就是尸积如山,血流成河;那就是残肢断臂,血肉横飞;那就是哀嚎遍野,命悬一线;那就是生死搏杀,你死我活。战争通常都是无情的,但人却绝对不是没有感情的动物,为了烘托人性在战争中的伟大,影片在有限的时间里,也给观众呈现了父女之情,夫妻之爱,战友之义。这些情感在整部影片中展现的时间并不多,却让人唏嘘不已,凸显了红军战士的英勇和大无畏精神

有些同学在影片快结尾时,听到旁白说少女阿莉亚和她的家人以及要塞内的老弱妇孺都在被德军俘虏后枪杀了,不禁唏嘘道:原来他们最后都没有活下来啊,这竟然是一部悲剧啊!是的,战争从来都不是一部喜剧,让我们共同祈祷这世界还是多些阳光、多些和平吧! 1

…… …… 余下全文

篇七 :观《兵临城下》有感

透过宣传,读懂价值观

——观《兵临城下》有感

《兵临城下》,一部改编自威廉〃克雷格19xx年同名纪实小说的电影,影片用影像和声音诠释了这场“二战”中最惨烈的战争,导演试图凭借时空拉开的距离获得景深,为观众呈现这史诗性的一幕。而今天让我们撇开历史本身,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谈谈影片的艺术表现及影片的价值观。

这部反映“二战 ”期间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史诗性巨作以宏大惨烈的战争场景,真实而艺术地展现了斯大林格勒战役期间,生灵涂炭的战争场面,和大爱无疆的人间温情。影片叙述了苏联神枪手瓦西里〃扎伊采夫和德国超级狙击手康宁格少校之间的猎杀决斗,并穿插描述了瓦西里和女战士塔妮亚、政治委员丹尼洛夫之间恋情纠葛。

下面就让我们从电影情节及电影本身来读读宣传,探讨下宣传中的价值观。

电影情节中的宣传

从某种程度上说,影片所讲述的情节内容完全可以看做是一部传播学教程,它形象地展现出了传播学中宣传的诞生,及表现方式。战争地爆发,使宣传应运而生,初露头角,并逐步在战争的洗礼下发展完善。

两军交战,双方在枪林弹雨之外,都加速运转着自己的宣传机器,打起了精神世界的大战,欲不战而屈人之兵。大量的印发各种传单,激励将士们坚决地走向为国戎疆的战场;充分利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开展宣传战,使用广播铺天盖地的拉开心理战线;扰乱敌方战斗意志,开展反战宣传;不惜重金塑造战争偶像

…… …… 余下全文

篇八 :兵临城下影评:人性的思考

人性的思考

我喜欢战争片。在我看来的战争片是永远离不开战争、战友和对手。《兵临城下》令我震撼,它给我带来了一份意外,一份对于人性的细腻刻画,所以片中人物的魅力最令我欣赏。

战地英雄——瓦西里·扎采耶夫

巨幕拉开之后,一只狼在白雪覆盖的森林之中伺机而动,狼的眼睛紧盯着猎物—— 一匹作为诱饵的马。之后,一只被伪装过的猎枪和幼年的瓦西里出现在画面中,他神色坚毅却无法掩饰那份面对猛兽的紧张,狼开始冲向猎物,速度逐渐加快,而瓦西里的枪却开始在颤抖,在爷爷的不断催促下,少年瓦西里终于开枪了,但是少年瓦西里因为恐惧和紧张,那一枪并没有击中狼,在狼撕咬白马的时候是爷爷射杀了狼,也给少年瓦西里上了可能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一堂课,在面对强大的敌人时,要像石头一样冷静,机会出现时要勇敢果决甚至冷酷,不可有一丝迟疑和惊慌。瓦西里从猎狼中获得的能力和经验很快就在战场中表现出来,新兵被派到战场上与德军展开对攻,面对火力强大的德军,冲锋无异于送死,而后退也一样会被红军打死,瓦西里在两个人一杆步枪的情况下,赤手紧随着前面的士兵冲锋,他伏着身向前跑,冷静的躲闪飞来的子弹,时刻寻找拿到枪的机会,比起那些直着身子猛冲的士兵他活下去的机会大了很多。最后,当前进后退都要死的时候,瓦西里以装死保全了自己的性命。整个过程中瓦西里表现出了与新兵极不相称的冷静与智慧,而这些除了天分外就要拜猎狼的经验所赐。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