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精神病患者》影评

《精神病患者》影评

在上“影视精品解读”这门课之前,我从未听说过希区柯克这个人,更没有看过他的作品。犹记得第一节“影视精品解读”课上,老师给我们放了希区柯克的经典电影之作——《精神病患者》,电影画面还未出现,但那悬疑紧张的音乐已经入耳,光从音乐听来,我就知道,这部剧,是一部悬疑惊悚剧。

整部剧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贯穿这部剧的音乐。一般影片中的音乐是与剧情结合从而传达给观众导演想要传达的东西,或者通过音乐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而《精神病患者》这部影片中的音乐则更注重于刻画主人公的内在情绪和心理状态。其中当女主角玛丽安携带着四万元美金开车逃跑的那段,音乐的调度实为精妙。

如果一部电影中出现一长段一个人开车的戏,那么观众肯定会觉得很无聊,然而在特定的剧情安排下,希区柯克用一些细节的设置,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急促悦耳又跌宕起伏的音乐,为这段戏增色不少,观众能够清晰地感受到主人公玛丽安此时的内心状态而不觉得乏味。

首先,玛丽安开车逃跑的第一场戏,出现了一段画外音,是玛丽安猜测男友在知道自己的事情后的态度,他会说什么。这时候,玛丽安的注意力还集中在思考如何面对以及说服自己的男友,二十秒的时间里并没有音乐,从演员的表演上也了解到玛丽安相对稳定的情绪和心理状态。然后紧接着,戏剧冲突开始出现,玛丽安遇到自己的老板,并且他狐疑地看了自己一眼,故事并没有很大转折,但女主人公内心却出现了极大的波动,此时,音乐响起,音乐的切入点非常棒,迅速地表现出了玛丽安情绪的变化。紧接着是节奏明快的低音提琴,中间夹杂着小提琴,从音乐声中我们能够明显感受到玛丽安内心的慌张,而演员极具真实感的表演更为影片增添了色彩,紧皱的眉头,睁大的双眼,急促的呼吸??无一不体现出她的心理状态。

…… …… 余下全文

篇二 :惊魂记观后感

《惊魂记》观后感

本片讲述的是:一精神病患者— 诺曼, 5岁丧父,从此与母亲相依为命。数年后,母亲改嫁,从此自感失去母亲的关爱,并对继父产生强烈妒意,最后萌生杀机,将母亲和继父残酷杀死,并伪造了母亲堵死继父后自杀的情节。然后掘墓,将母亲的尸体运回家里,整日相处。于是想象她的想法,模仿她的声音,最终精神分裂,从自己和母亲同时并存到完全认同于母亲角色,丧失自我意识。因为自己忌妒母亲的丈夫,而想象性感受到母亲看到自己有喜欢的女子时的妒嫉,从而一再杀害来投宿的年轻女子。

诺曼是个特殊的人格分裂病人,常态下,他是个有些羞怯的旅店店主,但一旦变态,他时而是被他谋杀的母亲,时而又是被母亲控制的儿子。他的变态之处细想想还真是可怕,他会穿女装戴假发打扮成母亲的模样甚至可以惟妙惟肖的模仿老妇人的声音与自己对话,回过头来又会变为一个正常的人与旅店客人谈话,这种不自觉不自知的在心里精神上“两面三刀”的人一旦遇上,防不胜防根本无法预料。另外诺曼自身的记忆和生活也是恐怖可怕的:五岁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长大后无法容忍母亲另有情人,便杀了母亲的情人。又杀了母亲并将尸体保留数十年。一系列打击使之人格分裂同时也形成了窥视癖等变态行为最后变成了杀人狂。

…… …… 余下全文

篇三 :《爱德华大夫》观后感

《爱德华大夫》观后感

13机械设计1班 201341101105 吴晓滨

《爱德华大夫》,又名《意乱情迷》,美国好莱坞早期黑白影片,由著名悬疑大师希区柯克执导,片子讲述的是格林马纳斯精神病疗养院院长默奇逊大夫即将退休,新上任的院长爱德华大夫与年轻漂亮的女大夫彼特森一见钟情,但在一次病人的意外事故中彼特森发现自己的情人竟然是一个冒名顶替爱德华大夫的患有失忆症的精神病患者。面对此,彼特森的直觉告诉她自己说她眼前的这个病人兼情人一定不是杀人凶手。她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巧妙地帮助情人逃过了警察的追捕,帮助约翰·贝兰特(片中为了方便逃脱警察追捕,化名为约翰·布朗)从犯罪心理解脱出来,并揭露出真正的凶手——默奇逊大夫。

这是一个有关心理分析的故事,心理分析是现代科学处理健康人的情感问题的一种方法,分析者只求引导病人谈出他潜藏的问题,使其敞开心扉。一旦围绕病人的情结被揭示出来并加以解释,病人的痛症和混乱就会消失,非理性的恶魔就会被逐出人类的灵魂。

电影开场用对精神分析进行了解释,这表明电影会运用许多心理分析的知识而我们可以看为是希区柯克这位电影大师向心理分析的大师弗洛伊德的致敬。说几位我个人为很主要的人物,女主角女医生,而男性方面我不认为爱德华大夫(虽然不是本人但是姑且就这样称呼他)算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男主角,只是他戏份最多。我认为爱德华大夫只是作为一个病人的角色提供了案例,而女主角的导师我认为她的作用很大。最后一位角色是那个即将退休的院长。爱德华大夫是一位失忆症的患者,他这种失忆不是记忆存储过程有问题,他的瞬时短时长时记忆都是完好的他能够记住事情,他忘记了过去关键的事情是由于干扰等原因造成的提取信息的障碍的暂时性的失忆。所以这就为最后爱德华大夫被治愈埋下伏笔。片中他能通过回忆的方式记起一些事情证明了其实他的失忆症并不是特别严重,然后我要说本片中我最喜欢的一位人物就是女医生的导师。我觉得她是本片中最正常的人初次见面他看出爱德华大夫有问题,没有直接揭穿,然后爱德华大夫拿着刮胡刀有杀气的跟她面对时,她很从容冷静地应对给爱德华大夫下了安眠药。这里我有个大胆的想法我觉得导演是把弗洛伊德本人影射为了女医生的导师,因为

…… …… 余下全文

篇四 :电影美丽心灵观后感

电影美丽心灵观后感

电影美丽心灵>观后感(一)

学校每周五的周末影院会公映一场电影,去的人自然很多了,有点像是在电影院看电影的气氛,这也是我们大多数人选择去的主要原因。

这部电影是关于一个天才的>故事,主人公纳什是个性格内向的人,也是很英俊又非常有天赋的人。早年就有惊人的数学发现——博奕论,此数学发现现今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应用。

正是由于他对数学研究的执着,他却在个人事业的巅峰时期,让他的精神接近崩溃的边缘。大学时代的他性格内向,一个人住一间宿舍,但是他却在自己的脑海中幻想出一个室友出来,他不但在自己的幻觉中和这位室友一直相处很好,而且这个幻觉一直伴随到他老,都无法抹去这个幻觉。

或许一般人如果患了这种病,早就疯掉了,但是天才就是天才,他用坚强的意志支撑着自己。当他发现吃药会让他无法思考问题的时候,他停下了吃药,但是不吃药自己的脑海中又会出现很多的幻觉,幻想出很多人一直在他的周围,不断要求他继续自己的研究。而且在很长的一段时间中,他认为他所幻想出来的人是存的。这样他一直生活在痛苦中,一直也无法摆脱这种痛苦的折磨。

虽然痛苦一直折磨他,但是他却勇敢走进人群中。他极喜欢大学的校园,他会漫步校园,他会默默在图书馆中,或者是给一群学生讲课。

…… …… 余下全文

篇五 :爱德华大夫观后感

《爱德华大夫》观后感 影片叙述的故事其实并不复杂,精神病院的院长默奇逊大夫即将退休,年轻有为的爱德华大夫将接替他的职务,年轻的彼特森大夫与他一见钟情。但彼特森大夫很快就发现他是一个冒名顶替的精神病患者,他患有严重的失忆症,他甚至不知道自己是谁,只有一个印有J.B的烟盒能证明他的身份,他甚至还妄想自己是谋杀爱德华大夫的凶手。为了不给彼特森大夫带来麻烦,J.B逃离了疗养院,化名约翰·布朗住进了纽约帝国饭店,彼特森相信他是无辜的,为了解除他的犯罪情结,她去饭店找到了他,一起避开警察的追捕,躲到她的老师艾里克森教授家。深夜J.B病情复发,老教授让他喝下放有镇静剂的牛奶,使他安然入睡。次日,通过分析他的梦境,他们解开了他的内心深处的犯罪情结。彼特森大夫还从他的梦境和默奇逊大夫的失言之中,分析出真正的凶手是默奇逊大夫,原来他因嫉妒心作怪而对爱德华大夫下了毒手,最后默奇逊大夫服罪,举枪自杀。

精神分析学是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创造的,其精神分析学理论主要包含三个部分:潜意识作用的心理结构学说、泛性欲学说和梦的学说。弗洛伊德通过自己的研究,否定了“心理的即意识的”这一心理学传统观念。他把人的心理结构划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或称无意识、下意识)三个层面。较之之前更关注人的意识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在人的精神活动中起更重要的作用。

…… …… 余下全文

篇六 :《爱德华大夫》心理观后感

观《爱德华大夫》有感

看完《爱德华大夫》,第一感觉就是这部影片真的很精彩,不管是人物的塑造还是背景的设置,都特别的别出心裁。对人的心理活动以及心理学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更加体会到心理学的重要性和心理学的奥妙。这次观看这部影片,觉得它是比较有真实意义的,体会颇深,饶有感想。

人的心理活动可以说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其内心世界丰富多彩,往往很多时候又是极其脆弱。一次意外的打击或是一次突发的事件都很将可能影响着人的一生,在心灵上留下一道抹不去的伤疤。从心理学角度,影片《爱德华大夫》向我们展现了一个精神病患者内心的紧张、恐惧、不安、焦虑,而最终在医生的帮助下走了出来,影片以圆满结束。剧情扑朔迷离,环环相扣,引人入胜,关于心理医生的描述更是栩栩如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心理学用这部影片的事例具体的表现了出来,把心理学阐述的清楚、明朗,通俗易懂。同时也把心理学的重要性提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

影片中的这个故事发生在一家精神病医院。老院长默奇逊大夫,就是最后自杀的那个医生,即影片中罪大恶极的杀人凶手,即将退休,新院长爱德华大夫风风光光的来到精神病医院上任,与年轻漂亮的女大夫,也就是女主人公彼特森医生一见钟情。但是不久之后,女主人公在通过与爱德华大夫的接触,以及爱德华大夫在解决病人的问题时的种种的表现,便发现眼前自己崇拜、仰慕、爱恋的爱德华是一个冒名顶替爱德华大夫的精神病患者。此时,真实的爱德华大夫的秘书打电话到精神病医院找爱德华大夫,听出了电话里不是爱德华大夫的声音,并且假爱德华大夫还声称不认识打电话的那个女人,于是爱德华大夫的秘书到精神病医院来指出这个冒牌大夫是杀害爱德华大夫的凶手。由于他的精神方面受到了刺激,使他连自己是谁也都不知道,甚至断定自己是谋杀爱德华大夫的凶手。假爱德华后来逃离了医院,化名约翰·布朗,住进纽约帝国饭店。面对恋人扑朔迷离的身份,女主人公彼特森医生始终不相信他是杀人凶手,找到了布朗,多次避开警察的追捕,一起躲到女主人公的老师布鲁诺夫教授家。当深夜布朗的病复发时,布鲁诺夫让他喝下放有镇静剂的牛奶。之后,通过分析男主人公的梦,解开了他的犯罪情结。原来他童年时在一次玩耍时不小心杀害了他的弟弟,对弟弟一直很内疚;另外在一次滑雪中真爱德华大夫从他身边滑下山坡时,童年时杀害弟弟的场景再次在他的男孩中呈现,他就一直误认为自己杀死了爱德华大夫,女主人公则从老院长和布朗的梦境中,分析出真正的凶手就是老院长默奇逊大夫,最终真相大白,还了男主人公一个清白,也不枉费女主人公的坚持,两个人幸福的离开了女主人公的老师布鲁诺夫教授的家。

…… …… 余下全文

篇七 :爱德华大夫观后感

爱德华大夫观后感

这是我第一次看有关犯罪心理学的电影,总体感受可用八个字简单概括:耐人寻味、启发颇深。

显而易见,电影《爱德华大夫》以爱德华大夫为主线,而实际上爱德华大夫始终未曾露面,真假爱德华给人以一种神秘感。它讲述的是格林马纳斯精神病疗养院院长默奇逊大夫即将退休,新走马上任的年轻英俊的爱德华大夫,与年轻漂亮的女大夫彼德森一见钟情。然而,新来的爱德华大夫的一些行为另人费解,他总会时不时产生一种不安的心理,或是情绪的变化很大甚至晕厥。不久,聪明的彼德森发现自己的情人竟然是一个冒名顶替的精神病患者,面对着这个可能是杀害真正爱德华大夫的疑凶,彼德森坚信自己深爱的人是无辜的,她以自己专业的心理学知识和聪明才智,巧妙地躲过警察的追捕,并找到自己的老师,通过分析情人的梦境,终于解开了情人的心结,将真正的凶手绳之以法,并使自己深爱的人摆脱了心理的阴影。

故事一开始,精神病患者的种种反常举动和话语迅速地把观众带入到电影设臵的环境,即存在大量心理问题的世界。一位经历过被未婚夫抛弃的女患者,对所有男性的报复与伤害、对任何人的不信任以及对企图进入其内心世界的人的恶语相向;一位怀疑自己杀死了自己的父亲而产生负罪感,难以释怀的男患者,并间歇性地产生杀人的冲动,这些场景的设臵都向观众展示了人类内心世界的复杂性。而后一个场景其实是整个电影的伏笔:JB的情况与男患者的经历极其相似。当男患者对着假爱德华大夫讲述自己内心困扰的问题时,假爱德华大

…… …… 余下全文

篇八 :精神病学院毕业生读后感

<<精神病学院毕业生>>读后感

精神病学院毕业生读后感

精神病学院毕业生读后感

我也忘记是什么时候开始关注作业本的微博了,这本《精神病学院毕业生》,实际上是作业本新浪微博早期的段子合集,很多内容我在微博上已经读过了,但这本书他并没有在他的微博中宣传过它 ,在微博世界里,他用短短的140个字,时而犀利时而装逼时而小资时

而市侩时而风情又时而哗众取宠 ,他与众不同,他是个在装逼和牛逼中徘徊的人。

一般没有看过此书的读者拿到书最大的感觉可能就是书名更像作者名,而作者名更像书名,很有精神病的错乱气质。哈哈。大家知道,疯子与天才往往一线之隔,很多精神病患者都天赋异禀。作业本也如此,他的特殊才能就是超强的语言概括能力,可以起个符合精神病学命名习惯的名字,叫“语录体强迫症”,就是有话绝不好好说,一定要概括成语录或者段子的模样。当一颗“语录体强迫症”的种子,遇到了新浪微博这样一片沃土,注定要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微博的一百四十字的限制,对于作业本绝对是一种刺激。在这里,他把自己的人生经验和社会万象联系起来,用自己的概括才能,写下了无数惊天地泣鬼神的语录。这些语录寄希望于嬉笑怒骂,蕴温暖于犀利幽默,浓缩中国网络语文新指向,展现草根议政语录精华,被誉为“众望所归的民意范本,当代中国社会映像最精彩的百姓旁批”。这些语录被一群有刷屏强迫症的微博粉丝广泛传播,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作业本火了,连王菲、姚晨都是他的铁杆粉丝。不过如今的网络世界,只有幽默和犀利还是不够的。所有的文字必须是一种情绪的载体,才能引发广泛的共鸣。如今的人们,尤其是城市里的人们,十有八九出于弥漫性的焦虑之中,这在精神病学科里叫广泛性焦虑。这种焦虑本身是没有特定对象的,但人们不会承认自己无缘由的焦虑,所以会找些事件作为寄托对象。比如,你是因为堵车而焦虑,我是因为物价上涨而焦虑,有了这些替死鬼之后,人们便要对这些事件宣泄情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