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阿Q正传》电影观后感

《阿Q正传》观后感

上了电影与文学,看了几部电影,好像除了《阿Q正传》这部电影意外其他的我都记不太清了,也许因为它是鲁迅先生写的一部经典作品,我才感兴趣吧!很早之前就学过这篇文章可是却没有看过电影,看过之后我又觉得这实为一部经典。

阿Q很卑怯,他喜与人吵嘴打架,但必估量对手。口讷的他便骂,气力小的他便打。与王胡打架输了时,便说君子动口不动手,假洋鬼子哭丧棒才举起来,他已伸出头颅以待了。对抵抗力稍为薄弱的小D,则揎拳掳臂摆出挑战的态度,对毫无抵抗力的小尼姑则动手动脚,大肆其轻保都是他卑怯天性的表现。

阿Q的精神胜利法,他与人家打架吃亏时,心里就想道:“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世界真不像样,儿子居然打起老子来了。”于是他也心满意足俨如得胜地回去了。中国人的精神胜利法发明固然很早,后来与异族周旋失败,这方法便被充分的利用。

阿Q虽是极卑微的人物,而未庄人全不在他眼里,甚至赵太爷的儿子进了学,阿Q在精神上也不表示尊崇,以为我的儿子将比他阔得多。加之进了几回城更觉自负。

主人公阿Q代表了当时的中国人。无论是从文中各个人物的意识形态来看,还是形如留辫者的字母 ‘Q’,在在都透露出鲁迅暗指的真实人物—中国人。影片不留情面地讽刺了当时中国人的一种自我麻醉、自我满足、自我解脱与逆来顺受的心态,以及中华民族自古以来

…… …… 余下全文

篇二 :《阿Q正传》读后感

《阿Q正传》被公认为鲁迅最优秀的作品,甚至有人用“只要是在中国有些文化的人,没有不知道《阿Q正传》的”来形容《阿Q正传》的影响力的。而我本人也十分赞同这一观点,在我上高三的时候,我的语文老师一年一共讲了一篇文章,其他时间都用在总复习上了,而他所讲的那篇课文,就是《阿Q正传》,《阿Q正传》的重要性可见一般。

《阿Q正传》以辛亥革命前后的未庄为历史舞台,以主人公阿Q的活动为线索,以批判阿Q的病态心理精神胜利法为重点来组织材料。在艺术创造的过程中,作者不但从中国的现实社会出发,以农民的实际生活为基础,概括出阿Q的典型性格,而且着眼于辛亥革命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设计未庄这样一个闭塞落后的江南农村,作为阿Q生活的典型环境。阿Q这个形象,既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又具有深刻的典型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说,《阿Q正传》是辛亥革命时期农村生活的一面镜子,是旧中国劳动人民的奴隶生活的深刻写照,也是中国近代民族被压迫历史的缩影。

小说集中塑造了一个充满精神胜利的阿Q形象,这一形象不仅高度概括了辛亥革命时期落后农民的共同特征,而且概括了当时整个中国人的某些人性弱点,揭示了国民的劣根性。无论从艺术概括的深度和广度来说,阿Q这一形象都是高居于中国现代文学的一切形象之上的。另一方面,其塑造形象的方法也是相当高明的,其精当的环境描绘,精彩的对话描写,深刻逼真的心理表现,冷峻峭拔、含蓄精练又饱含讽刺的语言都让人赞叹。可以说,《阿Q正传》已经成为后人难以逾越的一座高峰,它的很多方面都是今人学习的一个典范。

…… …… 余下全文

篇三 :影片《阿Q正传》观后感

影片《阿Q正传》观后感——谈“阿Q” 上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第一次观看这本鲁迅先生最经典的作品之一——《阿Q正传》。影片中以“阿Q”的故事来表现当时大多数中国人内心的丑陋。阿Q是一个贫穷没有地位的农名,他在他的生活中可以说是受尽歧视。因为他地位低落,使得他失去自尊、金钱、工作、甚至是姓氏,也因为这样,让他变成了一个懦弱无能、又欺凌更弱者的无知的人。如同阿Q一样,当时中国统治十分糟糕,像阿Q这样最底层的劳动人民,只能受到别人的凌辱,被有钱人欺负,被邻村人欺负??十分可怜,因为他的社会地位很低,只能干苦工,这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腐败,没有权没有势的老百姓只能收到欺压!

影片中阿Q在看似小人物的外表下,背后尽是悲惨的人生。他在生活中总是遭受众人的冷讽欺凌,他试着替自己找寻出口来发泄自己所遭受到的屈怨。片中有一幕,他骚扰过街的尼姑。当他看到尼姑独自走在街上时,他便大摇大摆地走向她试图对她上下其手,其他人看到了也跟着起哄,这时的阿Q从中感到一股莫名的成就感,他感觉到自己并不是唯一的弱者。他从戏弄尼姑中得到满足感,这种满足感足以盖过别人对他的侮辱,当然也得到别人对他短暂的另眼相看。

影片中也突显了很多人性的暗面。阿Q在比他更弱者面前

…… …… 余下全文

篇四 :阿Q正传观后感

《阿Q正传》是鲁迅惟一的中篇小说。思想上成就之一:小说通过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农村社会典型环境的描写:塑造了辛亥革命时期贫苦农民阿Q的典型形象。阿Q的主要性格特征是精神胜利法:在现实生活中处于失败者的地位,但不正视现实,用盲目的自尊自大等种种方法自欺自慰,陶醉于虚幻的精神胜利之中。阿Q无法清醒认识自己的悲惨的社会地位和命运,做出改变自己境遇的反抗斗争。阿Q还受封建正统思想的影响:深恶造反、“男女之大防”。是一个集中了较多国民劣根性的艺术形象。阿Q革命观中还夹杂着许多落后的观念。阿Q形象的塑造和精神胜利法是普遍存在于中华民族各阶层的一种国民性弱点,因此,阿Q是一个“现代的我们的国人的灵魂”。

思想成就之二:提出了农民问题,即农民的悲惨的生活境遇和他们缺乏民主主义觉悟的矛盾。阿Q过着被剥削、受压迫的生活,但是他缺乏觉悟。作者把阿Q放在辛亥革命中考察。他有革命的要求,但是他的革命观中狭隘报复、取赵太爷而代之等糊涂思想,他也没有完全摆脱精神胜利法。小说通过阿Q的悲剧,在客观上揭示了辛亥革命的历史教训,提出了民主革命中启发农民觉悟的重要性。

一、 阿Q形象分析

1、 阿Q是辛亥革命时期一个不觉悟的流浪雇农的典型形象。

…… …… 余下全文

篇五 :阿Q正传 观后感

《阿Q正传》观后感

我想,这可能是我看过的最老的一部国产电影,一部改编自鲁迅先生的同名短篇小说——《阿Q正传》。一部极接近原著的优秀电影。

整部电影,黑白、单调而略显乏味,却切实展现出当时时代的色彩。接近两个小时的故事里,是从诙谐幽默的气氛向沉重心情的转变。电影末尾,当我亲眼见证阿Q的最终命运,我的心情是压抑的,有那些一点点无奈,有那么一点点悲哀,有那么一点点恨。

阿Q是一个穷苦的人,瘦而邋遢,头上长着难以见人的癞疮疤。他喜欢喝酒,喜欢在酒店里和一堆闲人们“高谈阔论”;喜欢赌博,即使输了拿不到钱,赢了还是拿不到钱。他住的地方上无片瓦,下无寸土,没有短工可做的时候便只能窝在那破败的五谷祠里。他很能干,什么都能干,却不务正业、不思进取,最终还是穷得只剩下一条裤子。他总是被人欺负,打得过别人便打,打不过别人便也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被扇了耳光,然后精神自慰——没什么大不了。总的来说,于未庄的人和我们这些读者或者观众来说,阿Q实在不是什么讨喜的角色。

可是,偏偏就是这样一个阿Q,引人深思,令人心痛。

他想要一个女人,便毫不避讳地对着吴妈喊:“和我睡觉,和我睡觉”。多么可笑的一个举动呵,却深刻地折射出封建迷信思想对人们的荼毒。他欺弱怕强、恃强凌弱——如此卑劣的行为,但若站在另一头看阿Q,倒也没有觉得那么深恶痛绝了。阿Q在未庄一直被赵老爷、被地保、被未庄的人们欺压,他无非就是想尝尝欺压别人的滋味,想当当那么一会会儿的“大人物”,想让自己摆脱永远只能被别人欺压的命运。小人物可笑的想法,在那个黑暗的封建时代里显得多么可悲。这与后来阿Q一心想要革命的目的,其实是一样的。他想要通过革命改变自己的命运,改变自己的地位。可是,到最后他发现连阿D都盘起来了头发,那假洋鬼子还是不让他革命。可怜的阿Q啊,他除了能革尼姑庵的命,还能去哪儿呢?其实我们都看得见的,阿Q盲目革命的可笑举动让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妥协性和不彻底性显露无疑。

…… …… 余下全文

篇六 :《阿Q正传》观后感

阿 Q 正 传 观 后 感

姓名:X X X 年X月X日 X

《阿Q正传》观后感

要写《阿Q正传》观后感,并不是件难事,因为无论是何书、何影片,观后总是有些想法、看法的,即使是为了娱乐、消遣时间,也有好看不好看之感,但一想到是为鲁迅写评论,是要评说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文学家的著作,一位笔锋比匕首还锋利的伟人的作品,一篇灵魂解剖师的结晶,不禁压力重重!影片和原作反复看了两三遍才颤颤的下笔。至于说的好不好,对不对,还是不要评说的好,大家只要看原作便是了!

首先,《阿Q正传》好看、经典。阿Q的可笑的行状,可笑的精神胜利的言行,把他这个小人物的可悲的灵魂形象的体现出来。他本身的喜剧和悲剧看似矛盾,却又相辅相成,使得通篇趣味性、故事性和逻辑性非常强,且个性典型。鲁迅这位文学大师又将其心理分析描写的生动深刻。阿Q的优胜心理可谓是“名扬”中文了,可见阿Q的典型形象塑造之成功。

其次,阿Q个人的性格和精神与其对当时中国人民精神思想的代表性,使人触目惊心,其讽刺可谓到了家了。“君子动口不动手”,阿Q把这句话可谓发挥到了极致;“现在的世界太不成话,儿子打老子······”。一个特征,一句话,已经把阿Q的优胜思想描写到位了。然而阿Q只不过是“自轻自贱”的类似无赖的小人物,平凡、普通,但又正是因为他极为平常,所以和我们更密切,更有大关系,更具普遍性、真实感,更能引起人们的共鸣。我们细想,可以发现,也只有阿Q这最下层、最平凡的人物才能代表一时代人物精神面貌。阿Q即代表着,又讽刺着。他似乎善恶分明,但又似乎不辨是非!有着颗爱国心,“深恶而痛绝之”假洋鬼子,但连做了贼却也分不清!阿Q不管也不关心被杀的人是否冤枉,革命意义何在,对他而言都是只是“热闹”而已。阿Q的死对他们而言也只是“热闹”。太讽刺了!

…… …… 余下全文

篇七 :《阿Q正传》读后感

读《阿Q正传》有感

阿Q ,是中国现代小说中一个大名鼎鼎的人物。在鲁迅先生的笔下,把阿Q这个连大名都没有,靠打短工维持生计的小人物写的活灵活现,更把他那精神胜利法写得极好笑又发人深思。

文章讲述了清末时期阿Q在未庄的言行举止。它最大的特点,就是他那著名的精神胜利法。当别人抓住他的辫子,在墙壁上碰了几个响头时,他竟会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 ”当别人嘲笑他头上的癞疮疤时,他会说:“你还不配??”就是这样一个有些呆傻的小人物,却也想跟着革命党一起造反。最后,又糊里糊涂的被抓了起来,处以死刑。

读了《阿Q正传》使我不难想到当时的中国,那时的清政府,就像阿Q一样软弱,受尽欧洲列强的欺辱,忍气吞声,讨好他们。虽也有维新变法,但大势已去。当时的国民也是对世事失去了希望,丧失了古人自古留下的民族精神和气节。鲁迅先生借阿Q,警醒世人,拿起刀枪,我们不能受欺辱,我们要反抗到底!这也警示了我们后人,不能失去我们的民族精神。

难道阿Q身上没有些值得我们吸取的东西吗?我想是有的。在阿Q那时的社会也好,在现在也好,生活中处处都是困难和压力,没有很好的心理素质是不行的。虽然在《阿Q正传》里,阿Q的自信与乐观被表现的有些夸张,但还是值得人们借鉴的。若是在人们做实事,心中充满自信,人们一定会做得更好。若是人们遇到困难和挫折能乐观向上,他定能一路向前。这也是人必须的一种能力,是自己意志力的体现。不难想象,如果阿Q有勇气,有志向,有智慧的人,他定不会是这样。想想先天残疾的张海迪阿姨,她不正是有那么些阿Q精神吗?想想越王勾践,他若不像文中的阿Q一样的忍气吞声,乐观坚持,他能有最后的胜利吗?

…… …… 余下全文

篇八 :阿Q正传 观后感

阿Q正传 观后感

姓名 任亚强 学号 20112460120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他于1881年9月25日生于浙江绍兴一个破落的封建官僚家庭里,原名叫周樟寿,字豫才,18岁改名树人。“鲁迅”这个笔名是他在19xx年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才开始用的。

鲁迅的小说数量不多,但质量很高。鲁迅的小说思想深刻,技巧精练,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是罕见的。《阿Q正传》是鲁迅小说中最著名的一篇,也是中国现代文学中最重要的杰作。它写于19xx年,最初分章发表于《晨报副镌》,后收入《呐喊》。

《阿Q正传》以辛亥革命前后的未庄为历史舞台,以主人公阿Q的活动为线索,以批判阿Q的病态心理精神胜利法为重点来组织材料。在艺术创造的过程中,作者不但从中国的现实社会出发,以农民的实际生活为基础,概括出阿Q的典型性格,而且着眼于辛亥革命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设计未庄这样一个闭塞落后的江南农村,作为阿Q生活的典型环境。阿Q这个形象,既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又具有深刻的典型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说,《阿Q正传》是辛亥革命时期农村生活的一面镜子,是旧中国劳动人民的奴隶生活的深刻写照,也是中国近代民族被压迫历史的缩影。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