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鬼子来了观后感

《鬼子来了》观后感 再看这个影片之前,我对这个电影的了解仅局限在它是被广电总局禁播的一部中国人拍的抗日战争时的影片。因为其特殊性,我一直对这个影片“耿耿于怀”,想一睹为快。而法国《新观察家》中“没有一丝一毫相似于迄今为止来自于中国的任何一种创作特点,它是一部迎刃而上的电影”的评价,还有姜文本人:“我描绘了人类的误解与爱恨,恐怖与死亡” ,让我对这部电影更加期待。

在电影课上老师放映之前,我一直在想象这个影片中的故事情节,大概是鬼子入侵,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我伟大国民不甘区区弹丸小国侮辱,愤起反抗??然而我知道,一部被禁播的抗日影片绝不会如此简单,事实也确实是这样。这部电影所变现的东西,绝不仅仅是鬼子的残忍与丧失人性,也绝不是我们印象中的中国人民对于自己家园的浴血维护。第一遍的时候,我看到的更多的是抗战胜利后接收官员的“义正言辞”,英美代表口嚼了口香糖的“飒爽英姿”,还有任鬼子挥刀杀害的村民和被自己人下令斩首的马大三,当然,我会忘记影片末尾莫名其妙出现的那头猪和那群欢快的旁观者吗?更进一步,或许还有观看电影的欢快的同学!想到这儿我难道会告诉你我想到了我们民族的脊梁——鲁迅先生(也许用战士来称呼更合适,不过我还是用一个更文艺的词来称呼罢)吗?而我又想到了另一个问题,姜文大导演片子国内禁播,鲁迅先生被御封中国民族的脊梁,其文“弥漫”国人教科书,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难道真是广电总局口中所说的“其电影没话了日本人,过分丑化了国人”?确实,当翻译官董汉臣被村民释放后居然给鬼子队长出主意让鬼子爽约,结果招来一句奚落:“我们日本人不像你们中国人那样不讲信用。”这句话对我来说真的是太刺耳了,但仔细想想,我敢说这句话似乎有那么一点点道理吗?

…… …… 余下全文

篇二 :《鬼子来了》观后感

新闻二班 0801403104 王 剑 夕

最后一抹色彩

——看《鬼子来了》有感

非常荣幸,与杨老师“口味相投”。在老师播放这部电影前不久,通过种种途径,看到了这个传说中“立场有问题”的抗日电影。

第一次看这部电影,“开始大笑,接着悲哀,最后堵心”。这不仅仅是我一个人的感受,看了网上很多的影评,“英雄所见略同”。老师课上放电影时,没有字幕,这不禁令我大为着急,因为有很多台词,不靠翻译,大家不能完全理解其中的意味,也就无法理解整个电影的感情,不能和我一样大笑过后,倍感悲哀。所以,“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我就顶着“亿万人民”的希望回去拿回我们的有字幕版的片子。

不得不说,姜文是个有才的导演,《鬼子来了》是一部有深意的电影。也就是这样有才的导演到演出的这样有深意的电影,终招致“光腚”总局的“封杀”。有识之士纷纷扼腕。“墙内开花墙外香”,这样一部电影,只能采用特殊手段去国外参展,却一举夺魁,获得第53届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大奖及20xx年日本“每日电影奖”最佳外语片奖。这不能不说是一个耻辱,一个泱泱大国有关“海纳百川”的耻辱。

“鬼才导演”姜文,赋予这部改编自小说《生存》的电影以与众不同的感染力。全片以黑白色为基调,这不禁使人联想到国外的《辛德勒名单》和国内的《南京!南京!》。可是这其中又有很多不同。

…… …… 余下全文

篇三 :鬼子来了观后感

《鬼子来了》观后感

张虱子

第一次听到这部电影的名字时,还以为又是电视里经常出现的抗日片类型。随着电影情节的深入,才发现这部电影含义十分深刻。在幽默的同时带着讽刺,在欢笑中含着眼泪。电影中让人印象深刻的首先是那几句“我”。故事从撤退的中国军队将两个日本俘虏丢给马大三看管,并说会回来取开始。在长城下的一个小镇,对于日军的入侵无能为力的村民们过着乏味平凡的日子。突然有一天两个日本俘虏的出现可谓是村子上的大事。这时候村里年长被尊重又富有经验的人—五舅老爷出场了。五舅老爷审问鬼子和汉奸翻译官的一段画面相当有趣。翻译官因双方都不通语言而胡乱翻译,五舅老爷等人却还十分相信这个中国人。从五舅老爷把审问的话记录下来的事可以发现他是一个有规律有条理理性的人,他也是村里文化比较高的人。淳朴的中国老百姓并没有对俘虏拷打逼问,而是好言相劝。而被俘的鬼子花屋小三郎虽然有着较高的日本武士道精神,却不愿意轻易死去,希望能够死得更壮烈。电影很好的展现了他的内心变化。让人感到耻辱和气愤的便是五舅老爷写下的与鬼子签订的契约。中华文化的精粹,世代相传的美德,以心换心的诚意,用在了这样一个讽刺的场合,不能不让人感到悲哀。我还记得五舅老爷说过一句话: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虽然年纪很大,但五舅老爷依然十分睿智灵敏。他是全村的主心骨,没有这个人物,接下来的剧情就无法开展。 影片除了主要人物马大三和花屋小三郎等人,还通过民众的行为来反应当时中国人民的无知愚昧。如片中的说书人。第一次出现在马大三进城找一刀刘的途中。说书的在大街上吹嘘日本黄军有多好多好,作为中国人,看到这里觉得十分屈辱。实际上影片是借说书人的嘴反应当时的社会现实。愚昧无知,麻木不仁的民众为了安逸的生活过着屈辱的日子,还要夸赞皇军的好,却无力反抗。说书的第二次出现在戏台子上,此时日本人已经投降,说书的内容也变成赞扬中国军队,反对日本侵略。可见说书的就是一个愚昧的见风使舵的小人,为了生存而屈辱的活着。最有讽刺意味的是在马大三被砍头的时候,说书的在思考接下来的故事怎么编。他没有对马大三有丝毫的同情,却在想着自己的饭碗。当时的社会人性丧失,人们只顾着自己,失去了很多美好的品德。

…… …… 余下全文

篇四 :鬼子来了观后感

鬼子来了观后感

篇一:壮士何所憾

——《鬼子来了》>观后感

高二( 2 )班 顾若阳

人生五十年,如梦亦如幻。有生方有死,壮士何所憾!——《敦盛》

这首歌是《鬼子来了》中日军军官野野村在海边高歌的那首,更为人所知的,这是日本战国枭雄织田信长最爱的代表诗。讽刺的是,高歌'人生五十年'的信长公享年只有 49 岁。这首歌本是枭雄的悲凉写照,却同样讽刺的,成为将日本农民变为残暴愚昧的'武士'的教科书典范。

影片中,野野村面朝大海,上身赤裸,仰天高歌,'人生五十年',他在唱什么?他在悲或是感慨什么?战争的失败?也许的确是。而作为观众,我们在这首悲歌中悲的是什么?也许是人性。

野野村不是一个坏人。他骑着小马,带着他小队的士兵及演奏乐团,从村里经过时,孩子们开心的朝他笑,他挥动着双手,得意洋洋,变戏法似的变出糖果来,换做以前我认识的什么大佐小佐,总是变出戏法后不给孩子吃,戏弄小孩,然后哈哈大笑,而野野村不仅很厚道的给小孩子糖吃给两个钱,还拍拍小孩子的头,好不喜欢!来回虽不能称秋毫未犯,但也是一片喜悦气氛。接到任务后,与身边士兵,像是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赤身跳下海,十分活跃的游泳。在我看来,他是一个内心积极,心灵朴实还有些小资的可爱家伙。就是这么一个本来可爱的日本农民,却亲手砍死了那名他最喜欢的天真无邪的小男孩儿。在那欢庆喜悦又有点耀武扬威的音乐声中,成就了血淋漓的杀戮。人性败给了兽性。兽性又从何来?来自军国主义,来自武士道,来自对那绝对权力的屈服。

…… …… 余下全文

篇五 :《鬼子来了》观后感

《鬼子来了》观后感

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看看《鬼子来了》,不仅要看,看完之后,还得写观后感。

日本侵华战争中,一个北方偏僻乡村的老实村民马大三,某一日忽然遇上了生平未遇之事,撤退的中国军队在他家里留下两个黄麻袋并说会回来取,而他们却迟迟不来。马大三打开麻袋,发现其中装着一个日本鬼子和一个汉奸翻译,厚道的马大三要为怎么对付这两个敌人伤脑筋了。6个月过去了,中国军队还是不见踪影,反而日本鬼子的碉堡已经修到了村口,村民们必须精心地看管住这两个俘虏不让敌人发现,而且还要防止俘虏查觉到情况的变化。这一切越来越困难了,村民们只能要求马大三解决掉这两个鬼子,但马大三却下不了手。马大三与他的女人(一个年轻寡妇)由于长期照顾这些鬼子,他们之间渐渐消除了敌意,鬼子向马大三提议,他愿意以几车粮食来换取自由,这可以救济正陷于饥荒中的村民。马大三愿意相信这个在他家住了多时的鬼子,大家也同意了这个办法。结果出乎马大三的意料,日本鬼子就是日本鬼子,双方互为友好的宴会在日本兵对村民的大屠杀中结束,村子也被烧成白地。

我们首先来分析一下影片中人物的性格。马大三:本分、善良、小聪明、明哲保身、不敢承担责任,代表典型中国老百姓的生存哲学,拉群人下水,责任大家担,也就法不责众,带着困惑的微笑死去。

…… …… 余下全文

篇六 :电影《鬼子来了》浅析及观后感

电影《鬼子来了》

浅析及观后感

NCUT

管10-6

理想

电影《鬼子来了》赏析及观后感

上周三的大学语文课上,老师组织我们观看了电影《鬼子来了》。看完之后,我感受到了日本鬼子的极度残暴,也感受到了中华民族在抗战中表现出来的民族劣根性,看到这些,作为一个中国人我感到羞耻,甚至愤懑!同时,我也联想到,我们这个民族,即便到现在也仍然存在着一些劣根性。因此,我觉得,只有我们对自身客观存在的这些劣根性进行深刻反思,并厉行改正,才能实现民族崛起、人民幸福的理想。

《鬼子来了》这部电影是由姜文执导并担任主演的一部以抗日和中华民族自我反省为主题的影视作品。

这部作品与以往的众多抗战题材作品不同的是,它选取了一个细微而独特的视角,采用了不同寻常的叙述方式,通过充满北方特色的大量口语对白和作品前后的背景色彩反差,表现了日本帝国义在二战期间对中国普通老百姓犯下的永远不可饶恕的滔天罪行,通过中国普通老百姓,对日寇残暴性的无知、受骗、愤怒的缺点,客观地反映出了中华民族的民族劣根性——留给我们很多思考,需要每一个中国人去正视和反思。

2

《鬼子来了》以独特的视角展现了抗日战争时期侵略者与当地农民的一段啼笑皆非的故事。影片对国人劣根性进行了深入揭示,演员极富夸张的高密度的对白以及丰富的表情,种种黑色幽默将国人的单纯与复杂表现的淋漓尽致。

…… …… 余下全文

篇七 :鬼子来了 观后感The Review of The Hinomoto Onikos are coming

The Review of The Hinomoto Onikos are coming

The movie named The Hinomoto Onikos are coming, directed by Wen Jiang, tells a story occurred in the Anti-Japanese War, and the content is about a group of Chinese famers and the Japanese aggressors.

It was the spring festival of 1945, when the Anti-Japanese War nearly ended. In a dark night, a person “I” burst in the house of Third Ma, who is an ordinary, frank and traditional famer. “I” leaved a Japanese sergeant and a Chinese interpreter as the captures, and asked Third Ma guard the two soldiers without any mistake, until “I” back and take the person off. The misfortune was leaved too. Third Ma didn’t know who is “I”, because of the fear, he had to find a solution to guarded the two enemies. It is a hard time. The Japanese checked up the village every day, and the two captures always attempted to run away. What’s worse, “I” didn’t appear at the appointed date, so he had to find more food for them in that hungry time.

…… …… 余下全文

篇八 :鬼子来了观后感暨11月思想汇报

鬼子来了观后感暨11月思想汇报

一个新的视角,一个思考的切入点,当我们被意识形态化的管束禁锢时,这部电影就显得意义格外重大。或许好的电影给我们的观感都是矛盾的,我们模模糊糊的感受总难以用文字做恰当的表述,但是真实还是虚幻,是屈辱还是尊重。一切,且静静品味吧!

生活在敌占区的村民们一直苟且而安生的活着,直到某夜里某人将两布袋人——一个日本人花屋和一个汉奸送到三儿家,并以三儿命要挟要其好生看管,于是矛盾在这一刻产生,而三儿生活的平静也似乎从这一刻开始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凯旋于村民们和两俘虏间。。。看到这里,常规的思想是故事的情节会是三儿如何英雄般的斡旋于百般困境中,最终成功的将这两个该死之人交给了持枪之人,然后亲者痛快,仇者痛……因为看惯了以往的抗日电影,已经习惯了认为普通百姓有跟鬼子殊死战斗的义务----全民皆兵嘛,但本片不是,它从另个角度来说,也是在表达普通人面对责任感缺失的强 势时的无奈。

夜里那人始终没有出现,波折不断,最终村民们也没有杀掉他们。

穷则生变,面对来人的遥遥无期,三儿走了一条妥协之路!

后来日本人提出交易:把自己放了,然后给村里人两大车粮食!交易达成!

日本军人履行“诺言”将粮食由日本军人亲自解压到了村里,并且歌舞升平,日本人请来了村里的所有支那人一起联欢,吃喝玩乐,一派祥和…….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