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观后感

观后感

专业:药学

班级:药学一班姓名:刘喜乐

学号: 2010515003

观《新闻周刊》2011112期有感

“中国目前硬的可真硬,软的还是有点软”,这当中的软就是指文化等软实力。本期新闻周刊视点—不能没有文化,直指我国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所面临的形势可谓一针见血。

本期新闻周刊有三个短片:城市里消失的书店、在光影间找路和文化的机会。光合作用房,这个曾经是全国最大的民营书店,20xx年10月29日,“光合作用”五道口店和现代城店均大门紧闭,无人经营,引发供货商抢货追债,更有很多员工收到“被辞职”的短信。其所处的困境已不言而喻。“中国的电影一直担当着文化传播的重任”,10月国产中小电影的保护月,可院线还是安排了许多部进囗大片。接连上映的国产电影并没有给人带来太多惊喜,观影人数甚至比去年同期有所下降。

光合为什么会倒掉? 是因为房租成本太高,税收比较重,没有融资渠道或是受网络冲击的结果? 我想既有这部分的原因,也有其它的原因。片一中的一个统计很耐人寻味:中国人的平均阅读量每年不足5本,而美国人的年人均阅读量是25本。这是个强烈的反差。难道我们中国人就是不喜欢看书?不是的。一本好的书,需要细细品味。而现代人的脚步太匆忙了,没有时间读书了。人们逐渐养成了吃“快餐”的习惯。网络时代的到来,各种修真、武侠小说渐迷人眼。传统书房读者流失,结果就可想而知了。

…… …… 余下全文

篇二 :读后感 假期时间

读后感假期时间

读后感

假期作业:牟萍媛

阅读书籍:白岩松《痛并快乐着》

《痛并快乐着》这本书是白岩松写的第一本书,20xx年出版,也算作是他写的自传。我读此书是在读完他的第二本书《幸福了吗》(20xx年出版)之后。我读《幸福了吗》也是在高中时每周看他主持的“新闻周刊”之后。我觉得是他的人格魅力俘虏了我。

我总在他的书中感受到那种略显尖锐的批判,还有十分沉重的期待。比起第二本书来,《痛并快乐着》将他的激情与冲劲写在了脸上----更尖锐些。但是他说:“尖锐和偏激从不是目的,改变才是。”岁月只能沉淀他的经历,不却能改变他的目的。

他与一般的记者不一样。至少在《痛并快乐着》这本书中是不一样的。他从来不以一种旁观者的姿态去了解民众,关注民生,观察社会,体会民主。他从来都是在思考着,在忧虑着,在期待着,在渴盼着。不论他了解到了什么,他总不吝自己的忧心。我总觉得,他是每一个事件的参与者。

白岩松先生写的这两本书中,记录了个国家,各个阶层的不同职业的人们,有的是享誉国际的大师,也有经受磨难的天才。他以战地记者的身份,新闻撰稿人的身份,主持人的身份从容的讲述着

他每一个十年的所见所闻所感;对社会上发生的各种事件有展现了他的所思所想所行。从他记录的事件中,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对于我们这个进步着的、民主的国家的信心与期盼。于是,我也默默地、小心翼翼地怀抱着这份期盼,并为此因由,我真诚的希望,我能为我的国家尽一份力。哪一方面都好,多少都好。

…… …… 余下全文

篇三 :记者有感而发

到第二阶段是老手(a veteran)——是那些老练的和资深的,经验积累丰富的记者们,他们已经具备丰富的新闻采访经验,熟悉一个行业或者一个领域,其报道有一定的影响力甚至曾影响某项决策。这个阶段的记者,无论是新闻采访或者写作技巧已经驾轻就熟,他们工作在各新闻媒体成为业务骨干。一般真正能够完成这个过程需要从业5-10年的时间。

第三阶段是专家型记者(Scholars Press)。“记者”的前缀冠以“专家”使问题变得复杂,“专家”,顾名思义是专门从事学术研究的人,其基本的门槛是要在学术刊物上发表文章。当专家与记者相遇便陡生疑惑:难道让记者们具有政治家的智慧,经济学家的功底,史学家的纵深,文学家的行笔,社会学家的预见?听起来有些不可思议,但是如果要成为所谓“专家型记者”,应该具备这些能力而缺一不可。一般需要15-20 年以上的新闻从业时间的积累。

第四阶段是舆论领袖(Opinion leader),又称为意见领袖,是指那些能够影响别人的态度或者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改变别人行为的人。这个阶段是记者职业生涯的最高的境界,犹如能够成功攀登珠穆朗玛峰的人一样非常稀少。

转型是主动求变与求新的过程,既是一个突破自我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从一个刚入圈的“小记者”开始到成为一个最优秀的记者,有四个台阶并需要完成三次重大转型:即从“新手”到“老手”的转型,再从“老手”到“专家型记者”的转型,最后才能成为真正的“舆论领袖”。

…… …… 余下全文

篇四 :读《大数据时代》有感

读《大数据时代》有感

随着科技和互联网的进步,数据缺失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实用层面的影响很广泛,解决了大量的日常问题。

在大数据时代,数据给企业、个人、政府都带来了不小的福利。企业能够通过数据分析准确判断出客户的兴趣爱好、购买意向并以此向客户推荐相关性最高的产品,而较为成功的当属林登创建的亚马逊推荐系统。数据有着预测性,也由此可见大数据带来的强大功能。像谷歌街景这类新服务类型的出现,更给人们的生活锦上添花。

令人震惊的是,在20xx年的时候,数字存储信息仍只占全球数据量的四分之一,而在20xx年,却只有百分之七是存储在报纸、书籍、图片等媒介上的模拟数据,其余全部是数字数据。作为一个未来的媒体人,让我想起近来很火的一个词“纸质媒体的消亡”。据了解,美国《新闻周刊》杂志已经退出了纸媒市场,《华盛顿邮报》被亚马逊收购,连陈光标都敢于放出要收购《纽约时报》的大话??美国的纸媒很多已经停止了印刷,开始走数字付费订阅模式,并且这一比例还在逐渐提高。由此可见,大数据时代的到来颠覆了我们原有获取信息的方式,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了所谓的“互联网”思维。

不错,大数据催生新媒体迅速发展,以报纸为主要媒介的传统媒体面临着数据的挑战。作为传统媒体也正在顺应着历史发展灌输式新闻的潮流,应该努力朝善于利用大数据来寻找新闻、转变原有单纯定时发布的理念,确立即时性、全媒体、互动式的新闻传播新理念的方向发展。

…… …… 余下全文

篇五 :迁徙的鸟观后感(赵老师)

《迁徙的鸟》——生存的旅程

摘要:鸟和人类一样,都是为了生存。但那它们对生存付出的旅程是难以评价的,那是高尚,是壮美,是具有强大的威力,表现在人格与道德行为中。我们和它们一样都在走生存的旅程!我们的旅程将会和它们一样的高尚!

关键词:崇高,候鸟,理解,美

一、对《迁徙的鸟》的剧情分析

《迁徙的鸟》的拍摄是一个非常大的工程,影片拍摄历时四年,横跨五大洲,所用胶片长达460公里,选择了50多个国家中的175个自然景地,用450多人,有上最优秀的飞行员和科学考察队。与它们一同飞越大地和海洋,一切都是为了捕捉鸟在无尽长空翱翔时的千姿百态。

候鸟迁移过程艰辛万分,既要克服长途飞行的辛劳,亦要克服大自然严峻的挑战。那种面对逆境不屈不挠的精神,甚是值得人们学习,实为现今人生应有的态度。故事重点环绕候鸟南迁北移的旅程,讲述候鸟如何克服自然环境,在大风沙中寻找出正确方向、在冰天雪地中如何保护自己、在汪洋浩瀚海洋中如何猎食?如此困窘,候鸟都要逐一克服,逐一面对。这正是戏中想要表达的意思,大天鹅要飞越1200 公里的长途旅程,它那份对生命的坚持,对子女的照顾,一一叫人尊敬。沙丘鹤在漫天风沙中追寻出路,要面对酷热天气的考验,也要抵御大风沙的摧残,全都默默承受,挺着胸与大自然作战到底,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找到出路,活出精采。企鹅在冰天雪地下仍要与海鸦对抗到底,保护企鹅宝宝的安全,尽管当中满是失败气馁,但仍坚强支撑下去,面对亲情,自身的安危也显得微不足道。

…… …… 余下全文

篇六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3篇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3篇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一)

“读完了乔斯坦·贾德的《苏菲的世界》这本书,很难说它是一部小说还是一部教科书,必须承认,引导我继续向下读的动力,对于苏菲和席德身份命运安排的兴趣远大于对哲学的兴趣,哲学本身对于不太爱动脑思考且大部分时间纠结于生活本身的我来说其实并不是一种兴趣,很多时候想要读一读哲学专业连入门书都算不上的《西方哲学史》(罗素著),并强迫自己读完后,脑子里还是没有框架。但是,在这次阅读后,在对于主角命运身份的兴趣了然后,却不知不觉间收到了艾伯特导师关于哲学的教导,跟着苏菲一起思考和学习,脑中竟然隐隐地有了一个不算清晰的框架。倒是意外的收获。 读书,成果在书外,能够帮助自己的也是读书过程中的思考和读书后的感悟。当看到苏菲最终冲破上帝(艾伯特上校)设定的世界而解开那艘停泊的小船之时,也隐隐有了那一份叹息。”

我们喜欢仰望星空,也喜欢置身自然,因为当追索宇宙奥妙,体验自然之趣的时候,那个于熙熙攘攘的人世间奔波行走的个体仿佛不复存在,平常的鸡毛蒜皮喜怒哀乐也不再纠结于心,时间得以延长,空间得以拓展,渺小的个体只是浩瀚宇宙中的微不足道的小小尘埃,甚至连尘埃也算不上,个体进入了虚空和忘我,无忧无喜,无价值无意义;比起大自然的力量和变化,个体的所有行为甚至连一点影响性也没有,在历史的巨轮之下,个体的力量连一粒沙子也不算,仅仅是时间轴线上的一个点,无长度无面积。很多人愿意进入这种无我的境界,因为在这种境界之下,个人虽然渺小,但仿佛融于宇宙当中,伴随着宇宙的分分合合,自然的沧海桑田,体验到的是汲汲于世俗红尘的所不能体验的宏大与心安,那是一种从未有过的平和,个体也是从未有过的无畏无惧,再多的烦心与担忧仿佛都不值一提。

…… …… 余下全文

篇七 :《大学的逻辑》读后感

《大学的逻辑》这本书是围绕北京大学教师人事制度改革,根据作者的部分专题讲座、《21世纪经济报道》长篇专访编写而成。方案是在20xx年寒假的例行会议上提出的,20xx年5月正式对外公布。改革的目的直指“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改革的措施符合北大作为研究型大学的特点,具有鲜明的北大特色。作者认为,大学是为人类创造知识,传授知识,传承人类文明,推动社会进步的场所。而大学里创造知识的主体是教师,因此大学的教师队伍必须是由真正对研究和教学有特殊偏好,最具有使命感、责任心和创造力,最能作出原创性研究成果的学者组成。基于大学的这种内在逻辑,为了实现建成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北大将教师人事制度改革作为改革的突破口。

可见,在作者看来大学的理念是创造知识、传授知识,大学的逻辑、改革的措施等都是以此为起点。而高校培养人才,也是通过大学中创造出的知识和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来实现的。 我认为,北大教师人事制度改革的具体举措不适用于所有大学,但大学的理念、逻辑是普适性的,是每一所大学——不论是研究型、教学型、教学研究型——都应该牢记在心,并作为制定本校改革方案的逻辑起点的。

各级各类高校的根本任务都是人才培养,只是不同层次的大学所要培养的人才规格不一样。就武铁职院来说,属于高职高专类学校,培养的应该是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这就对学院整体教学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双师型”(既是教师,又是工程师、会计师等)教师队伍建设是提升教学水平的关键。我院今后的发展也应该是以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作为改革的突破口,要求他们既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又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此外,还应重视科研工作,将轨道交通行业最前沿的知识、技术传授给学生。(例如:武汉铁路局认为学生应早点去实习,因为在校期间没有学到有用的东西。)

…… …… 余下全文

篇八 :观国情备忘录之中国之谜有感

观国情备忘录之中国之谜有感

作为一名当代的大学生,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关注中国的形式和发展。在看完中国之谜的视频,查阅一定的资料后,我对中国的形式变化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感悟。

国情备忘录这是一部主要描写中国民生和科技创新的大型纪实片,其中,中国最突出的表现是:中国经济三十年的高速发展,经济危机中奇迹般地率先回暖。这使西方国家充满了探究的热情,他们想弄清“中国之谜”。一些世界最顶尖的学者专家,把我国的快速发展称为“中国之谜”,这包含了这样一层意思:从西方经济学理论的角度,中国的发展是难以理解的。

改革开放,让我国成为了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国家30年来,我国经济年均增幅高达9.8%,其在世界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到20xx年已提高到6.4%。今天,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钢铁和水泥生产国,第二大能源消费国。我国的外汇储备列世界第一,外贸规模位居世界第三。 20xx年,罕见的冰雪灾害和汶川大地震降临到中国人身上。 带着剧烈的伤痛,中国向全世界奉献了一场有史以来最为壮观与宏大的奥运盛会。这一年,一场金融风暴从美国华尔街悄然发端,在贝尔斯登、雷曼兄弟、美林证券??这些百年历史的金融巨头相继倒下后,风暴进一步席卷整个欧洲大陆,金融危机肆虐下的世界经济陷入了全面衰退。也是在这一年,中国作为全球唯一保持增长的经济体,完成了历史上的又一次跨越——经济总量突破30万亿元人民币,稳居世界第三位。9月25日神舟七号载人飞船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腾空而起。20xx年,上海世博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