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窦娥冤》读后感(1000字左右)

《窦娥冤》读后感

《窦娥冤》是元代著名杂剧作家关汉卿的杂剧代表作,《窦娥冤》是中国十大悲剧之一的传统剧目,是一出具有较高文化价值、广泛群众基础的名剧,约八十六个剧种上演过此剧。被我国著名国学大师王国维誉为标举全元乃至整个中国戏曲史上的悲剧典范。

作为《窦娥冤》中最悲惨的人物窦娥,是全剧中形象描写最深刻的人物,我对她的感触最为深刻。我觉得,窦娥最主要得性格不是坚强而是柔顺,她的拒嫁、见官、屈招、赴刑等一系列行动与其说是为了突出她的反抗精神,倒不如说是为了呈现她妥协的性格。诚然,窦娥也有坚强和反抗的一面,但我认为那只是次要的和表面的。

窦娥三岁丧母,七岁被典,十七岁守寡,靠山山崩,靠河河千,接二连三的厄运几乎断送了她所有的生活希望。和那个时代所有遭此不幸的女子一样,窦娥只能在今生今世里苦熬苦握,只能将渺茫的希望寄托于虚无缥缈的来世。窦娥很明显的是在很大程度上把尽孝守节的精神支住支撑在了修来世的根基之上的。她的艰苦岁月,不是对今生的留恋,而是对厄运的恐惧。为了避免在来世遭遇同样的厄运,她只有“言词应口”地尽孝守节。而今生的厄运越是酷烈,她修来世的意念就越坚定。经历了诸多不幸的窦娥,苦熬苦守,度日如年; 醒时忧,梦时愁,见花流泪,望月伤心。她最不能放弃的便是这寄托于来世的最后一线希望。

…… …… 余下全文

篇二 :第五集《文化之力》观后感

《文化之力》观后感

文化作为人民在创造历史的过程记录的载体,丰富着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反映着人民对公平、公正、美好生活的向往,充满了对真善美的歌颂,对假丑恶的鞭笞,推动了历史的进程和文明的进步。

纵观中华上下五千年留下的文化,影响深远且历久弥新的,内容大多是推崇廉洁清明,鞭挞贪腐邪恶,进而弘扬正能量的。由此可见,党员干部廉洁从政、廉洁奉公是顺民意、合民心的一项惠民工程。

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已经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烙下深深的印记,而说到一个人的发展,脑海里首先就是儒家文化“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它揭示了一个人从根本的提升自己的修为,尽到自己的本分,进而提升到更高境界的一个过程,而这所有的进步都有赖于文化的力量,《文化之力》正是着眼于这点而向人们揭示自古到今中国文化中对社会腐败或清官廉吏的记述,其实文化是对现实的一种影射,很多时候在当时的社会人们敢怒不敢言,迫于强权只能诉诸于文艺创作,起到讽刺比喻的作用,然而正是这些文艺创作在人民群众中的流传起到了警示作用,人民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因为这些作品反映的正是他们的心声和人们对世道的感受。

历史是天下苍生书写的。每一种文化符号的背后,都有对现实的警示与告诫。

…… …… 余下全文

篇三 :读《史记》之《伯夷列传》有感

众所周知,司马迁是我国著名史学家,他的《史记》历来为人所称颂,研究古代史的学者没有不重视《史记》的,因为它不仅如实记录了中国近三千年的历史,而且更为可贵的是作者能用真性情真学问来为文写史的,我们且看他冠以列传之首的《伯夷列传》,真能印证鲁迅先生称颂《史记》时所说的“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实不为过也。

《伯夷列传》看起来好像是为一个人做的专传,其实是二人的合传,还包括了伯夷的弟弟叔齐。书中这样记载他们的行迹:“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

在引出这段历史记录之前,作者先以大量古代先贤明德求礼的故事来说明当时人们对谦让权位的赞扬,又用孔夫子的话加以印证人们的思考和看法,到底他们这样礼让,是在作秀还是其真实的内心需求。

…… …… 余下全文

篇四 :观莎士比亚作品有感

大四结课小论文,供参考,jinjiache

观莎士比亚作品有感

——记《哈姆莱特》、《威尼斯商人》

《哈姆莱特》作为莎士比亚戏剧的最高成就,讲述了丹麦王子哈姆莱特为父复仇的故事,无论是人物设置、情节冲突、还是语言和主题意蕴都精妙至极,是我最喜欢的莎翁作品。下面我就谈谈我较感兴趣的几点:

一.连环死亡扣

一个复仇的故事自然意味着有杀戮、有死亡,这也正是其悲剧性的显现。莎士比亚在《哈姆莱特》中,安排一个个主要人物相继死去,而且他们的死是彼此联系的,并由此推动复仇故事的开展,也就是说,这些人物为了这个故事完成而“不得不死”。下面我们就来具体看看这串精妙的“连环死亡扣”。

①是先王之死。老哈姆莱特被弟弟克劳狄斯毒害致死,由此拉开了整个故事的序幕。正因为他死了,才有了克劳狄斯登基为新王,王后改嫁,哈姆雷特由无忧无虑的王子成为一个延宕的复仇者的转变。他的死是故事的源头,是一切死亡的开端。

②是波洛涅斯之死。波洛涅斯是躲在帷幕后偷听哈姆莱特和王后谈话时,被哈姆莱特误认为是克劳狄斯而一剑刺死。他的死充分说明了哈姆莱特的仇恨与冲动。而且,作为克劳狄斯派来刺探哈姆莱特是否真疯的权臣,他代表了新王一派的黑暗势力。同时,也正是波洛涅斯的死,为后面的其子雷欧提斯对哈姆莱特的仇恨、其女奥菲利亚发疯做了铺垫。

…… …… 余下全文

篇五 :传统戏剧(昆曲 青春版《牡丹亭》)观后感

青春版《牡丹亭》观后感

看到这次论文题目我颇为郁闷,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中国人,我从未看过中国传统戏曲,说来很是惭愧。我只好向周围朋友求救,希望他们推荐给我一些好剧。收获真是不小,如:《穆桂英挂帅》、《窦娥冤》、《霸王别姬》????《西厢记》、《牡丹亭》等,我本来想看《西厢记》的,但后来我选了《牡丹亭》,因朋友跟我说这是昆曲青春版《牡丹亭》。我虽然没看过中国传统戏曲,但还是知道一些凤毛麟角的,不至于孤弱寡闻。《牡丹亭》我是知道的,但青春版就没听说过了,这让我有了很大兴趣,所以就决定看它了。

在看之前我决定先做一些功课,怕看不明白,听不懂。

昆曲,原名“昆山腔”或简称“昆腔”,清代以来称为“昆曲”,现今已被称为“昆剧”。昆曲发源地苏州,它作为我国传统的戏曲,已经有600年的历史,兴盛于明清时期,后来逐渐衰败,特别是到了近现代,出现了传承危机。可喜的是,20xx年,昆曲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牡丹亭》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之一,共55出,描写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故事。与其《紫钗记》、《南柯记》和《邯郸记》并称为“临川四梦”。 汤显祖本人也十分得意此作品,曾说:“一生四梦,得意处惟在牡丹。”明朝人沈德符称“汤义仍《牡丹亭梦》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此剧创作于1598年,全名《牡丹亭还魂记》,即《还魂记》,也称《还魂梦》或《牡丹亭梦》。

…… …… 余下全文

篇六 :读《国学经典》有感

读《国学经典》有感

德保县城关镇云山小学五年级

在这阳光灿烂春花烂漫的四月,我们云山小学继续我校的经典活动,再一次深入开展书香校园阅读活动!这次活动的主题是熟读国学经典,开展“读国学经典,品智慧人生”的读书活动。

国学,就是指中国的知识,国学,也是知识的源泉。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许多关于读书的肺腑之言我们都耳熟能详:如“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等,这些都是发人深思的金玉良言。我们中华民族历来是爱好读书的民族,凿壁偷光、囊莹映雪、悬梁刺骨的读书故事早已成为激励人们刻苦读书的佳话,因此,我们曾经创造了可以傲视世界的灿烂文化。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在这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积淀了众多的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经典,涌现出了难以计数的为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优秀人物。走进经典之中,我们如沐春风,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咀嚼《论语》,我们懂得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学习之道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态度;我们学会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真智慧;我们知道了“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惜时如金,我们还理解了“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敢与执著。 走进《史记》,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自黄帝到汉武帝3000多年的成长画卷,我们更感受到了司马迁身残志坚终成巨著的顽强与不屈。

…… …… 余下全文

篇七 :上戏曲鉴赏后的感想

上完戏曲鉴赏给我的感受

艺术教育是人的全面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故而我毅然选择了戏曲鉴赏这门课程。白驹过隙,日月穿梭,短短一学期浅尝中国戏曲艺术的魅力后,感觉艺术特别是中国传统艺术对自身的影响竟是如此的巨大。

仍记得对戏曲的印象最初是在儿时启蒙读本的漫画上,再后来就到了历史课本的只言片句,接着是中学语文课堂上《窦娥冤》的文言文,现在终于又在大学的课堂上闪现了戏曲的迷人身影。从最初“优孟衣冠”的历史典籍引出有关戏曲来源的讲解,到课程中老师言传身教的展示以实化虚,化无为有和以实代虚,无中生有的戏曲特征,再到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戏曲行当概述,以及唱、念、做、打四种戏曲表演中的艺术手段简介,还有那紧贴教学内容的戏曲视频赏析,可以说这一中国戏曲艺术之旅收获颇多。

《西厢记》、《白蛇传》、《野猪林》、《惠州女人》、《女驸马》、《贵妃醉酒》??一幕幕精彩的剧情、一个个鲜活的人物。真是一颦、一笑、一嗔、一怒皆成戏。特别是中国古典戏曲乃至整个古典文学创作领域的杰作——《西厢记》,它深邃的思想内容和精妙的艺术风格使这部作品七百年来一直雄踞“一流”

的宝座。其无与伦比的语言艺术,继承了唐诗宋词精美的语言艺术,吸取了这些古典诗词的精华,又吸收了当时(元代)民间生动活泼的口语,经过提炼加工,博取众长,从而形成自身华美秀丽的语言艺术特色。《西厢记》的语言艺术既丰富多彩,又极有文采风华,两者完美结合,而且通俗、合律、自然流畅,代表了中国古典戏曲“文采派”语言艺术的最高成就。

…… …… 余下全文

篇八 :关汉卿后感

关汉卿有感

《关汉卿》是田汉先生的作品。据老师介绍,历史书里,关于关汉卿的介绍并不多,只是有两句话而已,所以说田汉先生并无太多的史书可以参考。但是也就是这样的作品,才能更好的根据历史背景和现实社会进行更好的融合,而不必受史书的限制,进而刻画出更为鲜明的性格,这一点,田汉先生做到了。

剧中,关汉卿是一位大剧作家,搁在现在就属于是曹禺之类的大家。他同时也是一位医生,一位高明的医生,转为达官贵人看病,但同时他热爱写作,热爱写剧本。因此一方面,他认识一些有钱人,另一方面,他与那些经常写剧本,演杂剧的人也有很好的关系。这里面就有他的知己四姐。四姐虽是风尘女子,但是却性格刚烈,对现实社会不满,却也是无可奈何。她有一句很经典的话:只要你敢写,我就敢演。

这部剧主要是讲关汉卿写《窦娥冤》的历程,窦娥冤是以现实中的人物朱小兰原型为基础,创作出来的。主要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当官的只为银子,不辨是非,使得社会上有钱的,有权的胡作非为,老百姓却苦不堪言。正是现实中朱小兰的悲惨遭遇和她的悲惨身世,激发了富有正义感的关汉卿提起笔来,要以笔为刀,揭露这个社会的黑暗。在朱莲秀,也就是四姐的大力鼓励之下,关汉卿决定要把这个悲惨的故事用自己的笔写出来,把对朱小兰的同情和对社会黑暗的痛恨全部写出来。最终在朋友的帮助下,一部惊天之作《窦娥冤》问世了。 作者也借窦娥写出了对社会的不满:“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难为地,天也,你错堪贤愚枉作天??”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