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活着,观后感

观电影《活着》有感

第一次接触主人公福贵,是初中生看过的一部电视剧《福贵》,没想到上了大学后通过电影《活着》又一次深刻的感受了福贵这从地主家的阔少爷沦落为了一个佃户的人生历程。

之前,我一直认为小说改编的电视剧或者电影总不会比小说精彩。讨厌跟风,就比如《鬼吹灯》和《盗墓笔记》。所以一直没看张艺谋拍的《活着》,一直到这次的语文课来观看这个片子。

小说给我的感觉是“活”,余华太残忍,福贵身边的亲人一个个而去,最后只剩下他守着一头老牛,我当时看小说的时候泪水不停的流,余华这样安排有他的道理,可是我觉得太沉重,但我绝不否认,它是一部很成功的中篇小说。而电影给我的感觉是“活着”,是进行时,带有一种生命的张力与韧性,表达的是人类延续生命的动力。福贵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不断地适应着环境的变化,顽强的追求生命的延续。

福贵出生在地主富豪之家,有一定的艺术修养,皮影是他的特殊爱好。当他的文艺嗜好变成谋生的工具时,他却表现的“乐得其所”。这是一种“活着”的韧性在激励着他,带领着他,让他顽强地生活着。

片尾,福贵找出装皮影的旧箱子,让外孙养小鸡。外孙和小鸡都是新生命的象征,皮影虽然没有了,但生命依然延续。一家人开心的笑着,影片到这里戛然而止,给人一种“影片结束,而生活继续”的感觉,我非常喜欢。 富贵的母亲教育他只要活着高兴,穷也不怕。少爷时代的他只知玩乐,生活颓废。穷了以后,他反倒找到了家庭的快乐,妻儿的幸福。赌博时他没想过回家,当被抓去打仗,每天踩在死人尸体上,不知道能否活着归家时,他又是如此地想家,想着家中的妻儿老母。在那种孤独绝望的时刻,人才会如此深切地想着一定要活着,一定要活着回家去。

…… …… 余下全文

篇二 :《活着》观后感

《活着》观后感

“福贵啊,我们可得活着回去了”,“回去了,可得好好活呀”。而我们又是为什么活着呢?对生命的认识,也许只有在失去后才能体会。不管怎样,生活总要继续。电影给我的感觉是“活着”,是进行时,带有一种生命的张力与韧性,表达的是人类延续生命的动力。福贵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不断地适应着环境的变化,顽强的追求生命的延续。 影片以中国内战和新中国成立后历次政治运动为背景,通过男主人公福贵一生的坎坷经历,反映了一代中国人的命运。这是典型的黑色幽默,悲剧而变态,在苦难深处,反而不知为苦。只有沉醉于苦痛,所有的伤口才会不药而愈。从影片中主人公的各种遭遇,让我们了解到个体的思想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下,显得太过渺小无力了。正如《活着》题目里所隐喻的,小人物力所能及的只是关心自己的生存罢了,在那样的特定历史环境下是“活着”二字;在当今呢,将之换成“自我”之后,我们何尝不是这样的小人物呢。在时代的迷雾里看不清周遭险恶,我们无法寻找“自我”源头在哪里。作为底层小人物,我们也只有好好的过好自己的生活。

总说人要活得睿智、活得有“自我”,要学会宠辱不惊、留无意。被这样的价值观念劝说良久,我们却慢慢失表情,面对森多万象,只当在观看玻璃窗外风起云涌,不管是否内心暗潮激扬都不动声色。也许你可以对他人如此,不以他的言行动及任何情感,以为冷漠是自我意识强烈的前提。但是否想过,会有这样漠然冷峻的姿态的你我,正是被周围的一切驱使的结果呢。而作为生活底层的普通百姓来说,他们的标准始终在不断放低,最后完全依顺于麻木与不幸的世界。而电影主人公则活灵活现地叙述出了在那个时代的小人物身上那种自然而又悲哀的耐性,在被迫面对各种失去后,继续平静地生活下去,仿佛领略过了生命的各种真谛,但最终兴许还是归于无物,赤裸裸地来到这个人世,又赤裸裸地离去。影片中所展现颠沛流离的生活,让我们感受到了和平的可贵,感谢现在的安详与和平。

…… …… 余下全文

篇三 :活着(电影观后感)

活着

—————《特洛伊》观后感

男人是战争的牺牲品,女人是男人的牺牲品;男人征服不了世界,女人也驯服不了男人。我不崇拜饮血的英雄,并且鄙视一切以各种借口组织形成的邪恶势力,尤其是交战双方。

阿喀琉斯,不论他是为生命的荣誉而战,还是为布里赛伊斯的爱情放下屠刀,又或者为帕特罗克洛斯的亲情重新拿起武器,说到底,都不过是为他自己当下的追求(也可称作欲望)所作出的一种临时性选择。这个世界的大错误,是由每个人自以为合情合理的小错误融合而成的。人在江湖,身不由己,阴差阳错,命中注定。但是,其实命中从未注定,只是人性古今中外一直大同小异,所以,历史惊奇地相似,因为太过相似,人性演变成了自我安慰自我开脱的命运。

赫克托尔,被动地主动交战的悲剧英雄。理智告诉他,不能为了帕里斯和海伦两个人的爱情赔上整个特洛伊;情感驱使他,哪怕是牺牲自己也不能放弃父王和兄弟。等到大势所趋,既然不能阻止风雨的到来,就只能尽力为自己所爱的人遮风挡雨;预知大局已定,既然不能扭转将成事实的乾坤,就只能选择视死如归并慷慨就义。等到昔日的英雄成为对手的刀下亡魂,英雄的逝去就是对这个悲惨世界最好的惩罚和警告。

布里赛伊斯,特洛伊之战中,最纯洁神圣的精神领袖。所有凭美貌而产生的一往而深不可自拔的爱情,说到底不过是两只美丽的畜生先顾 1

…… …… 余下全文

篇四 :活着观后感

《活着》观后感

这部电影由始至终都透着对生命的辛酸与无奈,引发着人们沉重的思考。不去品尝生活的苦就不会懂得幸福的真谛。从古至今,有谁没有遭遇过挫折,又有谁没有过不幸的时刻呢?但不论如何,坚强的人都会努力克服艰难而坚持活下去。有些人在曲折的生活道路上显得脆弱。但人只要有毅力和决心,就会发现活着就是幸福。张艺谋导演的《活着》就是要演绎这种坚忍的“活着”。

由于长期的欠债,故事主人公福贵将仅剩的一点家底全部输给了以皮影戏起家的龙二。在别人上门讨债的时候,满头白发的老爹替福贵签下契约后一命呜呼。妻子的离家出走让他回心转意,和春生操起了皮影戏的营生。然而好景不长,他们被国民党军队拉去当了壮丁,远离家乡。后来又糊里糊涂的当了共 产 党的俘虏。也许福贵是幸运的,也许是凭着心中的那股活着的意念,最终他从死人堆里活着走出去了!当看到他背着那个皮影箱子返乡的时候,脸上所反应出来的急切与幸福,在夕阳的映射下,消瘦的、轮廓格外分明的脸显得尤其红润,尤其幸福,尤其坚强有力。真的是让人感觉:活着真好!

福贵满怀希望的回到了家,却发现女儿凤霞由于发烧已成了哑巴,只会对他笑,那种天真无邪而又安静的笑与那个阴暗的年代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却又来之不易。老母亲也去世了,家庭的重担由家珍一人负担,起早贪黑,维持生计。福贵的归来,终于使这个家完整了。

…… …… 余下全文

篇五 :《活着》观后感

教育的欠缺,时代的悲剧

看完《活着》,整个人都陷入了死亡的悲伤之中。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楚遍布整个故事,那些看似可以避免的伤痛和死亡实则无法逃脱。这是一个在变得越来越好的时代,这是一个在变得越来越悲剧的时代;这是一个获得解放的时代,这是一个思想被束缚的时代;这是一个走向富裕的时代,这是一个精神极度贫瘠的时代;这是一个高度重视政治制度的时代,这是一个彻底抛弃教育的时代。 在这部教育性质不是很强的电影里,教育的缺漏仍然不少。主人公福贵从小获得的教育对他的生活是有着很大的影响的。电影是从主人公的吃喝嫖赌开始的,在他赌的过程当中他的老婆挺着大肚子到赌场去劝他也没能使他悔改,甚至连输的时候都还以为是别人连累的。当时是封建社会,他接受的教育不外乎就是为了升官发财之类,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就围绕着物质层面展开。相当于纨绔子弟的他家庭条件很不错却没有很好地利用这一切来提高精神方面的素养反而不务正业,落得家破人亡。

关于主人公的一家人的相继死亡,表面看是制度转化和急剧追求经济速度造成的悲剧,但实际上与那段时间教育政治化不可分离。另外,当时像福贵一样的老百姓他们是跨越了几个不同时代,但是他们的思想还是没有能跟上社会制度的更替,他们脑子里根深蒂固的封建残余以及他们的愚昧都还在。这使得他们虽然处在了先进的政治制度下,农民也翻了身有了自由,但是他们还是奴性十足的老百姓,没有主见没有反抗的勇气。

…… …… 余下全文

篇六 :英雄可以这样活着——电影《杨善洲》观后感

英雄可以这样活着——电影《杨善洲》观后感

坡家初级中学 祁守德

每一次对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的学习,总会有不一样的感受,而电影《杨善洲》给我们展现了一个比以往所有文字记录更加鲜活的杨善洲,与其说这是对一位退休老干部先进事迹的深情刻画,还不如说这是对一名优秀共 产 党员的最真实写照,影片中一幅幅震撼人心的画面,不得不让人一次又一次地重复着潸然泪下的感动。

当我们大喊着为人民服务时,杨善洲早已身体力行,追赶在抗旱增产的田地里;当我们高唱着为社会主义奋斗终身时,杨善洲早已冲锋陷阵,鏖战在民生战场的第一线;当我们嘻笑着为自己的尺寸之功邀功求赏时,杨善洲早已默然离去,隐身在满目苍翠的大山中。坚持、倔强、忍耐,给保山人民铸造了一位心怀大爱的“草鞋书记”。我们无法想象,能够这样感天动地的,竟然是一位满头白发的黑瘦老人,我们不能忘却,影片中关于这位老人的很多记录曾无数次引发了我们内心的震撼,穿透了我们的心灵。

镜头组合一:久逢大旱,杨善洲用50万工程款打井抽水,虽未找来水源,但其行为感动上天,最终天降甘霖,峰回路转,百姓脱离苦海。

虽然最后突如其来的暴雨让人觉得有些偶然,但是,当很多偶然堆叠在一起时就成了必然。杨善洲从未心存侥幸地以为上天

…… …… 余下全文

篇七 :活着--读后感

《活着》

-----读后感

一直有人给我推荐这本书,可一直没有读完,总是断断续续,这次是一口气读完,想放下都放不下。

我总觉得如果人的苦难和快乐可以按斤论两的称来比比的话,那么其实每个人所经历的苦难和快乐都应该是相等的,我的意思是谁也不比谁苦多少,谁也不比谁快乐多少,只是形式和方式不一样而以。不过我一直没找到可以衡量苦难和快乐的称,所以这一直只是我自己一向情愿的想法罢了。

"我站在河边。我在流动,我的影子矗立在岸边",人生恍如一梦,一口气的过完,没有喘息的机会。平静,痛苦,再平静,再痛苦,然后再平静......如此周而复始却又紧密相连。而每个人彼此之间的平静和痛苦也是互相交错的。

只有回忆能品尝出苦和甜的味道。苦的人在苦的时候察觉不到苦的味道,就好像生长在蜜罐里的人不知道何谓之甜一样,也只有在事后的时候,苦笑道:"那时候其实挺苦的"。他们苦的时候察觉不到苦的味道,又和蜜罐里的人不一样,他们是被苦压住了心肺脾,捂住了眼口鼻,心里沉重的连呼吸都觉得困难,哪儿还有时间想苦还是不苦,他们想的最多的可能只是:什么时候才能熬过去阿。

看这本书还有一个感觉,自己对自己长辈所经历过的苦难了解的太少了,从小总是听长辈们说:"你们这一辈的孩子啊,没吃过苦"。我们这一辈的孩子的确没吃过什么苦,但我也说过"谁也不比谁苦多少,唯吃苦形式和方式不一样"。那我们这一辈孩子的"苦"去了哪里呢?君不见,有初中,高中,大学的孩子因为被别人甩了,哭得死去活来,肝肠寸断,跳楼自杀。我相信他们那个时候心里的确是苦,可是这份苦的让人觉得发腻。

…… …… 余下全文

篇八 :活着,意义何在?影片《活着》有感

活着,意义何在?

———影片《活着》有感 活着,多么显眼而富有内涵的两个字啊,实在太令人深思了,值得我们去琢磨一翻。可是,一直以来我都没有太在意这个词,更没有好好地思考过,也许是它太平凡太普遍了;平凡的让人感觉不到它的存在,普遍的失去了它的实在意义。直到那一次,《活着》以影片的形式触摸着我的眼球,唤醒了沉睡的思想,不禁扪心自问:活着,到底为了什么?

是的,活着就是一条活生生的生命,跳动的心脏、流淌的血液和完整的躯体,三者相协调进行最基本的新陈代谢,那就是简单的活着,那就表明你是存在的;然而,人类的存在和发展需求是逐级递增的,活着,也讲究价值和意义以及精神追求。

记得汶川大地震后,温总理赴灾区慰问受灾群众时对他们说过这样一句话:死了的,就让他们安心的去;活着的,就要好好的活!的确,生死离别乃是人之常情,这是无法改变的社会事实。没有人能预料明天会发生什么事情,可是当悲剧发生时,人们就会陷入痛苦之中,痛不欲生。摆脱不了的,就要坚强地面对,毕竟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珍惜生命、珍惜自己,好好的活吧! 然而,《活着》影片中的各种悲壮、伤感、伟大、悲惨的事迹都给予我很大的启发:感悟到仁义的重要性,为人要正直,百行孝为先,情意深似海,更重要的是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活着的信念来自亲人的需要;来自朋友的鼓励和支持;来自对事业和对自己的追求;来自对国家、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期望;因为有了信念,人类就永生不灭!在现代人类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保持着自己的生命现状,奔波于学业、事业、生活、爱情、、、、、、之中,扮演着不同等角色;经济发展了,生活水平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节奏也日益加快,在这种高度紧压力重重的生活状态下,人们是否感觉到忙碌而不充实呢?是否仔细地想过,这样的活着到底为了什么,自己在追求什么呢?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