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电影《恶女花魁》观后感

电影《恶女花魁》观后感

电影《恶女花魁》>观后感

每年的1.11是日本一年一度盛大的女儿节,今年也不例外,美丽的女孩子们穿着艳丽的服装参加政府或组织组织的聚会。日本的女孩子可以16岁就结婚,所以女儿节上也有抱着孩子来参加节日的年轻妈妈们。日本我觉得一直是那么矛盾的民族,就像露丝·本尼迪克特写的《菊与刀》,恬淡静美的'菊'是日本皇室家徽,凶狠决绝的'刀'是武士道文化的象征, 菊'与'刀'显示了日本人的矛盾性格,即日本文化的双重性 .樱花是日本人的骄傲,代表在极度绚烂时身死,清新的淡粉色与和服如油画般浓重的色彩形成强烈的对比。

《恶女花魁》由蜷川实花导演,棚田由纪编剧,土屋安娜、木村佳乃、安藤政信、椎名桔平、永濑正敏、菅野美穗等主演,于20xx年2月24日在日本上映。该片改编自安野梦洋子所著同名漫画,以日本江户时代的妓馆区作为舞台,描述了在吉原的妓馆区里,一位被卖身的少女清叶,对这里的惯例一边反抗一边成长为吉原第一名妓的>故事。 这部电影的所有制作者均为女性,所以电影充满了浓重的女性味道,包括日本电影一贯的精致画面。尤其吸引人注意的是,电影大片大块的红绿蓝色调强烈对比,让人眼花缭乱,加上富丽堂皇的道具背景,让人感觉一直像活在梦里。通过这部电影,更是认识了一位优秀的摄影师兼导演蜷川实花,她那独特的浓重笔调,把任何人物描绘的充满了梦幻般的绮丽色彩,华丽颓废的风格让人过目难忘。一搜索才知道,她是《兰陵王》海报的导演,难怪可以把冯绍峰拍的英气逼人。

…… …… 余下全文

篇二 :萧红电影分析

近些来,有许多由小说改编的电影,纷纷被抬到银幕前,对于选用什么样的剧本,这是值得商榷的。一个好的剧本中的剧情会影响观影者的情感,随之带动观影者情感身临其境,更者引发模仿现实的情景。

导演选用什么样的故事情节,这是多方面的。盈利或者非盈利、情感非情感等。对于整部影片来讲,从大到小、从局部到整体:剧本的选用、情节的设定;演员的选择,演员对所扮演的角色的生活体验;美术设计中的,化服道、场景的设定。摄影景别的选用;灯光的照明渲染出的情感;在这里只列举一些有关形成电影几大主要因素。

银幕上一位身穿棕色皮夹、头戴一顶40、50年代流行的小毡帽,随着心跳声不断的奔跑,他就是影片深爱、崇拜主人公之一青年作家骆宾基 。在轰炸声中银幕上出现19xx年香港(这就是19xx年12月7日,日本海军偷袭美国珍珠港太平洋舰队,太平洋战争爆发。8日凌晨,日军主力在炮兵、空军、海军的配合下,向香港发起了猛烈进攻)。镜头随着骆宾基背影转到了一间暂时安全的阁楼的走廊里,灰暗的色调也随着镜头的推移变得显色,在昏暗的暗色调下,一位生命垂危的女子躺在床榻上,她就是女主人萧红又名张乃莹。两人坐在充满梦幻下的阳光下(不如说是萧红生命中最后的阳光),骆宾基向萧红述说着倾慕、崇拜之情,我一直在读您写的《呼兰河传》,您的文字开阔、浩荡、舒缓,流淌着无尽的忧伤,书中的人物,久违的北方......。由此引出萧红对自己走上“反叛”、对制度的约束、对爱情的敢爱敢恨的一位用自己的文笔写下那个动荡不安、缺乏精神世界的时代的一位伟大而值得尊敬的女作家。

…… …… 余下全文

篇三 :黄金时代影评

十一国庆七天假期,学校里的大多数多人都回家了,校园里稀稀落落不见几人,我也闷在寝室不想出去。十一那天,和洁儿看电影,吃自助,玩的不亦乐乎。可是昨天她就回家了,于是又只能一个人落寞地呆在寝室啊,呆久了心情也很烦,就想晚上出去看个电影,打发无聊的时光,看了最近热映的几部电影,心花怒放口碑最好,已经消费过了,亲爱的之前有人说过要去看,可是这么苦情的电影我不想去看,正好昨个看到汤唯,赵薇等人角逐最佳女主,于是就选定这个黄金时代了。

以前黄伟迪老师说过,了解一部电影首先要了解导演和编剧,因为这部电影是他们的构思作品,整个作品的模式也就是他们讲故事的方式。导演许鞍华在电影界可以说是很有名,12年执导的《桃姐》让65岁的叶德娴夺得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影后,可以说非常不容易,而这部影片在业界也是好评不断,黄老师就曾专门在影视艺术课上放这个片子,还让我们写影评,作为期末作业,当时我记得自己也是写了很多,可惜全是手写的,没有底稿了。

黄金时代讲述的就是民国女作家萧红的故事,萧红的书我并没有读过,看了一下她的代表作就是《呼兰河传》,《生死场》,《商业街》,不过不久前,我和一同学聊天时,她说她最近正在读《呼兰河传》,当时我对这本书并没有任何了解,更不知道是谁写的,现在看有必要以后把这本书给读读看。

…… …… 余下全文

篇四 :《黄金时代》观后感

黄金时代

《黄金时代》这部电影以民国时期为背景,描述了女作家萧红跌宕起伏的一生以及令人唏嘘的爱情,影片塑造了一群意气风发的少年,还原了一个充满自由思想和海阔天空的时代。

在看电影前我总喜欢看一下人物背景,我认为这样能够更好地感悟人物的灵魂。在百度百科上看到萧红的资料时,还是被惊到了,我并不惊讶于她的文学成就,毕竟文学家比比皆是,而是她的勇气彻底征服了我。在影片中,她有三段坎坷的爱情,在文学中她意气风发,纤纤玉指便可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她的《生死场》《商市街》充分体现了她的文学天赋。聂绀弩就曾说过,萧红是用自己的天赋在写作,她笔下的人物无论是商贾小贩还是风流政客皆栩栩如生,有血有肉;而萧军是用他的刻苦努力在写作,虽然文章深刻,但缺少一些灵气,整体来较,萧红的文学造诣确实是高于萧军的。影片中萧军也曾因这些话而疏远了萧红,造成了二萧在感情上的隔阂,而这些,萧红自己是不知道的。

许广平女士在描述萧红时说过:萧先生是感情胜过理智的一个人,别看她在文章中天马行空,在感情中

却失去判断。无论是她为了追求自由而私奔,还是在王恩甲抛弃她而去时自己仍旧期盼并一味相信他还会回来一样,她在爱情中深深沉溺并乐于其中,不能自已。也许这也是她的福分,毕竟有些人一旦受伤,便会关闭心门,这正是萧红的勇气所在。萧红的一生跌宕起伏,一直在逃亡中度过,和萧军在一起的时光,是她最美的时光。至少,我是这样认为的。现在我仍记得影片中的萧红在萧军对她逐渐冷淡,并有情敌出现之时,曾问过萧军:如果我没有你所期许的才华你还会喜欢我吗?萧军是这样回答的,怎么会呢。也许正是因为这句怎么会呢,因为爱情,才把萧红从现实的窘迫中拉到文学的路上,并使她越走越远,萧军无疑是她文学上的一大助力。二萧因文学而相知相恋,却并没有相守。二萧在最美好的时光相遇,相遇是命中注定,分开更是宿命。萧军的大男子主义和敏感自我的萧红,注定无法相守,其实作为一个局外人,我却更希望萧红这段刻骨铭心的感情能有份安稳,可是现实终归是现实,美好仅仅存在于憧憬之中。

…… …… 余下全文

篇五 :参观萧红纪念馆有感

参观萧红纪念馆和故居有感 6月21日,为纪念中国共 产 党建党92周年,我院机关党委和团委组织青年团员参观了萧红纪念馆和萧红故居。我们首先来到了萧红纪念馆,在讲解员的带领下,我更进一步了解了中国著名左翼女作家萧红短暂而坎坷的一生。纪念馆内容共分为“呼兰河畔”、“漂泊岁月”、“书香恒久”三大部分。主题色调以灰色为主,阶梯造型的窗户象征书架、重叠式的屋顶象征翻开的书籍、31面装饰性窗户隐喻萧红31年传奇的人生经历。面对艰苦的岁月,她一直对生活充满希望和热情;在抗日战争时期,她用文字揭露黑暗,表达了崇高的爱国情怀。萧红对思想及个性独立之追求,也为当时女性的自我解放树立了典范。

萧红是一个完全追求精神至上的人,也是一个对感情要求完美的人。作为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萧红的文学才华毋庸置疑,“歌诗合为事而作 ,文章合为时而著”,文学作品往往是对一个时代和社会某些方面的反映,萧红也不例外,她的一些小说(如《生死场》)将七八十年前东三省陷入灾难性的历史场景呈现在我们面前,有的内容从老人口中也曾听说,而在作者笔下展现出来便更显亲切和鲜活。战争和困苦给人们带来的不仅是流离失所,更是自由、尊严和生命被轻易地践踏与扼杀。有时真的庆幸我们不是出生在那样的年代,今 1

…… …… 余下全文

篇六 :黄金时代观后感

黄金时代观后感

黄金时代>观后感

上世纪二十至四十年代的中国,那是一个民气十足、海阔天空的时代,一群年轻人经历了一段放任自流的时光,自由地追求梦想与爱情,有人在流离中刻骨求爱,有人在抗争中企盼家国未来??萧红,一个特立独行的女子,一路流亡,从北方到南方,从哈尔滨到香港,一边躲避战乱,一边经历着令人唏嘘又痛彻心扉的爱情与人生。对生的坚强对死的挣扎在她笔下穿透纸背,她的人生亦是如此。

许鞍华导演的关于女作家萧红的《黄金时代》是今年最被期待的电影,就借“三八国际妇女节”之际说点和这部电影有关的或无关的。

先说一个略微残酷的事实,“国际妇女节”指的是共产国际,是19xx年8月召开的第二次国际社会主义妇女代表大会上,由共产国际的德国领导提出的建议,并最终确定3月8日为“国际妇女节”,所以主要是社会主义国家庆祝这个节日。有资本主义国家的女性朋友的,就不要问人家放不放假,过不过节了哈,她们大概得上班。

言归正传,黄金时代。电影之所以最终命名《黄金时代》,源自萧红写给萧军信中的一句话“这不正是我的黄金时代吗?”折射了19xx年代民气开放、自我意识觉醒,百舸争流的年代,那是萧红这样的知识分子的黄金时代,也是追求自我的女性的黄金时代。

…… …… 余下全文

篇七 :呼兰河传 读后感 读书笔记 萧红

2012暑假读书笔记

寂静呼兰河

19xx年暮春,你降世呼兰县一座大家民宅,鸟语花香,安乐静好;31年后,你病卧在异地的床头,战火纷飞里,回忆这片天真,寂寞又谁知?

与萧红相遇,是在一个温暖寂静的午后,阳光漫洒在书堆上,在一堆被老师遗弃的篇目中闲翻,看到了她与她的呼兰河,在寒冬的暖日里向我闪烁着粼光。

“花园里/蜂子、蝴蝶、蜻蜓、蚂蚱,样样都有/”,“白云一来了的时候/那大团的白云/好像撒了花的白银似的/从祖父的头上经过/”,一顶小草帽向我讲述着故事中小主人公那份调皮的宁适,烂漫无忧。那篇《呼兰河传》节选,为萧红和她的呼兰河与我扣上了这束不解之情缘纽带。

今夏,当我在旧图书馆发黄的书架上与她再次相逢,往昔的烂漫的一阕竟成了她唯一的慰藉,独此,凄凉无限。至此,才以一份全新的目光重新审视萧红的人生,和她的这本半回忆录《呼兰河传》。曾经也是,或许现在也是儿童的我,却没有看到萧红的欢乐,没有聆听到她的笑声,而感受到她在心底沉睡中的哭泣。

《呼兰河传》讲述了作者在出生地黑龙江呼兰河县的童年生活,这里有慈祥童真的祖父和他的菜园,有不甚亲和的祖母和父母亲,有呼兰县保守愚昧的人们和他们的生活与思想的残忍冷漠。

…… …… 余下全文

篇八 :《黄金时代》观后感

20xx年10月2日去影院观赏了新上档的电影《黄金时代》。

观后几日,浏览网上,发现其票房惨淡,且评论两极分化严重,心里有些难受的滋味。毕竟这部电影在我心中,是难得的佳作。文艺片在中国,似乎都是这般的。

先谈谈其拍摄手法,看时就觉得别具一格,含蓄的折射,让这部充满了萧瑟悲戚的电影压抑的氛围稍减,但又不损其韵味悠长。

再说内容。第一幕的触目惊心来自于萧红与萧军的第一次,仅相识甚短,挺着肚子的萧红就与萧军发生了关系。那时我想,这真像耍流氓。下来看影评,有一句话震撼了我,萧红没有经济上的独立,就永远没有人格上的独立。

萧红的一生让我动容。她就像一只飞蛾,永远不知疲惫地追寻这生活的光与热,哪怕被这炽热所灼伤。但这样又能如何,激情下依旧掩埋这一颗疲惫的心,痛得刻骨铭心之后,也就学会了忍耐肌肤之痛。

她的黄金时代远离了所有的人,是独居日本之时。观影时我不明白,独居异乡,没有孤苦之忧吗?现时思来,她就是这样一个人,她写的文章是无拘无束的,亦如她的人,也是无拘无束的,她应该在这样一个没有压迫的环境中,追寻真正的自我。即使她最后惨死,也曾经有这样一段浪漫的经历,这独属她一人的浪漫。这样说,也并非是我向往或提倡这样为心声的憧憬而舍弃现有的态度,而是纯的羡慕,但我并不刻意追求这样的生活。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