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魔笛》有感

观《魔笛》有感

姓名:** 学院:理学院 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 班级:2班 学号:***

莫扎特,是一位天份极高的艺术家,谱出的协奏曲、交响曲、奏鸣曲、小夜曲、嬉游曲等等成为后来古典音乐的主要形式,他同时也是歌剧方面的专家,他的成就至今不朽于时代的变迁。莫扎特出生在一位宫廷乐师的家庭。3岁起显露极高的音乐天赋,4岁跟父亲学习钢琴,5岁开始作曲。是一位天才级别的人物,对18世纪的欧洲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而其中使我感触最深的莫过于他的最后一部歌剧。

从网上,我了解到了该作所创造的背景和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并且也能从音乐中感受到一些。《魔笛》是通过主人公为追求理想而进行艰苦斗争,最后取得胜利的故事,歌颂了光明必将战胜黑暗的思想。这部歌剧所反映的思想,和莫扎特追求启蒙主义和对“共济会”的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有密切的关系。这部歌剧它标志着18世纪德奥小歌剧发展告一段落,并为后来德国的浪漫主义歌剧的产生打下了基础,成为后者的先驱。是三部最杰出歌剧中的一部。

虽然说在课堂上看了《魔笛》的视频,但是还是不是很能理解,作为一个比较闭塞的人,我一般不会去听一些交响乐和去看些歌剧,说实话我还是比较喜欢咱自己国家的古典乐,我觉得那才能体现出真正的美。不过在课上,我还是被剧中的二重唱所吸引。虽然说我并不懂得他们的语言,但是我一下子就迷上了那种感觉,他的音乐将神秘、圣洁的宗教色彩和明朗、欢快的世俗色彩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十分动听。因此当老师说要交期末论文时,我第一时刻就想到了它,而看了完整版的《魔笛》之后,我就深陷其中,不光光是那夸张的表达,那如痴如醉的声音让我明白了音乐无国界。

…… …… 余下全文

篇二 :《莫扎特传》观后感

《莫扎特传》观后感

沃尔夫冈〃阿玛台乌斯?莫扎特是奥地利作曲家,1756出生于萨尔茨堡一位宫廷乐师的家庭,四岁开始作曲,被益为音乐神童,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唐璜》、《魔笛》广为传颂。

一个伟人的背后会有一个如同伟人一般吸引人的故事,莫扎特也不例外。 如果没有看《莫扎特传》,也许我对莫扎特的认识将永远停留在他在音乐界的声望和影响上,而对于他的人格魅力,譬如他的性格、人生观以及他对音乐的疯狂的痴迷等,可能一点也不会有所了解。

在《莫扎特传》中,莫扎特以一个放荡不羁、喜怒无常、无视权威的形象出现,但他却不知道这一切正被一个叫做萨利埃利的奥地利宫廷乐师注视着,当然,他更想不到这个乐师将对他的人生产生多么重大的影响。毫无悬念,莫扎特的演出在维也纳引起很大的反响,奥地利国王约瑟夫二世决定接见莫扎特,萨利埃利为迎接莫扎特特意写了一首曲子,而莫扎特却一边赞扬,一遍又弹了一遍,边弹边改,以使乐曲更为流畅。这使高傲而又心胸狭窄的萨利埃利非常懊恼,在心里产生了和莫扎特作对的念头。而正是他的这种小小的念头,一步步的导致了莫扎特的人生悲剧。

但是,我觉得与其说是萨利埃利的嫉妒导致了莫扎特的悲剧人生,倒不如说是莫扎特的不喑世事,以及他对完美音乐的追求、对自己尊严的追求,导致了他的人生悲剧。

…… …… 余下全文

篇三 :《莫扎特传》观后感

《莫扎特传》开始于奥地利宫廷乐师萨里埃利向神父的忏悔。萨里埃利从偏僻小镇到了维也纳,在约瑟夫二世的王宫里当宫廷乐师。他对莫扎特的乐曲非常着迷,但自从发现这位人称4岁写协奏曲,7岁写交响乐,11岁写大型歌剧的天才音乐家原来是个放荡不羁,玩世不恭又十分傲慢的青年人后便感到十分嫉妒。特别是在约瑟夫二世国王喜爱莫扎特的音乐,把他留在维也纳写歌剧后。莫扎特的音乐才华更使萨里埃利在惊叹之余感到羞耻,为什么莫扎特有如此才华,自己却偏偏平庸。于是萨里埃里从中作梗,借助国王的名义,让莫扎特写的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唐璜》等不朽之作,在剧院上演都不超过一星期。因此莫扎特的经济拮据,生活贫穷。萨里埃利一方面假装是最关心莫扎特的人,而另一方面却在暗中谋害他,甚至精神上折磨他,他装扮成神迷的黑衣人上门向莫扎特买乐曲,迫使他不停地交出作品换取报酬来维持生活,这使莫扎特的身体日趋虚弱。莫扎特创作并担任乐队的指挥的歌剧《魔笛》在剧院上演了,但莫扎特积劳成疾终于有一天在演出进行到一半时晕倒在地。莫扎特卧病在床,萨里埃利仍要他写《安魂曲》。病床上的莫扎特极度虚弱无法执笔,萨里埃利建议由他执笔而莫扎特则口述。莫扎特的灵感像泉水喷涌,萨里埃利甚至来不及记录。曲子完成了,莫扎特的生命之火也熄灭了。

…… …… 余下全文

篇四 :莫扎特传观后感

莫扎特传讲述了平庸的萨利埃里,因对上帝的使者——莫扎特的嫉妒而进行的报复。优良的家庭背景令莫扎特的天赋很小就被发掘了出来,在萨利埃里还在玩躲猫猫的时候他便有荣幸为陛下演奏。萨利埃里热爱音乐与名利,凭借着自己的努力,他当上了宫廷乐师,他一直以为只要自己够用心就能比下莫扎特,然而最终他绝望的体会到莫扎特犹如上帝的使者,传达上帝声音的使者。他恨为什么要选一个风流荒诞的人而不选择一直努力着的自己。最终他便在嫉妒心的驱使下对莫扎特进行了报复,凭借着自己的权力,他让才华横溢却不谙世事的莫扎特的戏剧无人赏识,他断掉莫扎特的经济来源,他使莫扎特过度劳累而英年早逝!之后萨利埃里因此而精神失常,进入了疯人院。若干年后,莫扎特的音乐作品被广为流传,人人皆知;而萨利埃里的作品却渐渐被人淡忘。 萨利埃里是众多的平庸者中的一员,无论他多么努力,始终是无法超越一个天才的,他只是一个典型的代表,代表着平庸者对天才的排斥。这是人性的邪恶的一面,嫉妒之心。平庸者在天才的光辉下显得是多么的渺小,平庸者不甘,因此天才在那个社会中注定是要被扼杀的。然后平庸者就像几十年后萨利埃里,他的作品无人知晓,而天才却依然站得高高的,他依然被人们称颂。这,是平庸者的悲哀,庸人始终是庸人。

…… …… 余下全文

篇五 :莫扎特传 观后感

观后感

公共管理 2班 32014010050 杨依依

美国索尔·扎恩茨影片公司19xx年摄制的《莫扎特传》(《Amadeus》)用了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接近这个神,至少是神的宠儿,这个我们凡人为之炫目的天才。他首先是一个男孩,倒不是他直至散手人寰都年纪轻轻,而是他既便在世间的大部分日子里,他都只是会傻笑,会做狭地和女演员在化妆间滚作一团,会在大庭广众下毫无理由地"羞辱"他的对手,一个对他的前提也许是性命攸关的人——宫廷作曲家萨列里。

萨列里清楚地听到,甚至是看到神通过这个粗俗甚至看上去那么漫不经心的小孩说出的天籁。他奇异地发觉竟然只有他看见了,他恐惧所有的人在那些刹那里都张开了眼睛。于是他诱导这个小男孩犯罪,他得意地发现莫扎特就是一艘可以轻易摆布的帆船,"好风凭借力",他似乎可以让这个天才毁灭。他似乎可以成为神把诸多苦难加诸于天才身上的帮凶。

"我可以在我无往不胜的人间为所欲为地给他设置障碍。这人间是人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欺世者发财,盗名者成功。"

萨列里所做的一切其实算是从另外一种角度诠释了天才是如何和这个世界格格不入的。

…… …… 余下全文

篇六 :“Amadeus“观后感

对于我来说, 看这部电影感到很亲切。 熟悉的场景,Salzburg 的大教堂, 教皇宫, Vienna 的莫扎特故居,古老的建筑,美泉宫,国家歌剧院,还有曾经走过的狭窄 的老街道。熟悉的音乐,魔笛,Figaro 的婚礼,安魂曲。尤其看到我最喜欢的歌 剧艰难的创作过程,心里也捏了一把汗。一切的一切让我又回忆起在维也纳的生 活。 维也纳看歌剧成为我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每天晚上,在不同的剧院院都有世 界一流的歌剧舞剧在上演。 由于财力有限,我们都会去买站票。维也纳的歌剧 院的站票超级划算,国家歌剧院(Staatsoper)平时 2 欧元,周末 3.5 欧,免费 存外套,每个座(站)位前都有电子屏幕显示,有德语和英语字幕可供选择。人 民歌剧院(Volksoper) 最便宜的 站票只需 1.5 欧元,存外套是 2 欧元,运气好了, 还能找到空座。 国家歌剧院金碧辉煌, 服务一流, 有上流社会的感觉; 相比之下, 人民剧院装修布置上就更加平民化一点,有时没有翻译的字幕,所以最好在家对 歌剧做足功课,否则很有可能不知所云。不过无论舞台设计,灯光效果,乐队, 还是演员的水平都是无可挑剔的,所以性价比很高。幸运的是,Volksoper 离我 家走路不到五分钟, 朋友开玩笑说,我可以不穿外套快跑过去,这样又可以节 省一笔额外开销。 在维也纳,人们对于歌剧和音乐会的热情也是无与伦比的,国家歌剧院几乎每场 歌剧都座无虚席。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都慕名而来。好的位置,最贵的票,总是 很快售空。热门歌剧,即使站票也要提前两个小时去排队等候,如果去晚了好位 置都被抢站了。一次在楼顶站票区看到一个拄着拐杖的老奶奶,一看就作战经验 丰富。她提前好早抢占了最有利的地形,自带棉坐垫和望远镜,坐在台阶上看得 津津有味。在过道另一边还有一个拄着拐杖的老爷爷,同样的装备,不知道两人 是不是一对。很多人都盛装出席, 有些人甚至穿着礼服,即使买站票的人,男 士也大都西服革履,女士也大都精心修饰,通过得体的穿着来表达对音乐创作的 尊重。 我现场看过的歌剧有, 塞维利亚的理发师(Le Barbier de Séville, Gioacchino Rossini) , 魔笛(Magic flute, Mozart),费加罗的婚礼(the marriage of Figaro, Mozart),和托斯 卡(Tosca, Giacomo Pussini),都是十大必看曲目中所列的. 记得第一次看的歌剧是 一部经典喜剧‘塞维利亚的理发师’(费加罗婚礼的前传), 和子彦 mm 排了 两个小时的队买票,然后再站了三个小时看歌剧,看完后超级兴奋,完全沉浸在 音乐中,居然一点都没觉得累。从那以后对歌剧有了浓厚的兴趣。在维也纳的最 后一个星期,知道

…… …… 余下全文

篇七 :莫扎特传记片观后感

音乐大师讲故事结课论文 新闻传播学院 广告 孙琪 1230230089 永不熄灭的火焰————《莫扎特传记片》观后感

你相信这个吗?永不熄灭的

火焰永远燃烧着你。

————《莫扎特传》

没有人能像莫扎特这样幸运,从孩提时代就举世闻名,在鲜

花和掌声的伴随下成长:没有人能像莫扎特这样不幸,在疯狂创作中积劳成疾,在灵感和疾病的冲突中死亡。

所以,热爱音乐的人,无论是专业人才还是热情听众,或许

都应该认为:莫扎特,不是病死的,而是被一团永不熄灭的灵感之火、音乐之火燃烧着升入遥远的天堂。

一 天才儿童燃起勤奋之火

1787年10月的一天,莫扎特与歌剧《唐璜》的乐队指挥库查

尔兹一起散步时说:“以为我的艺术得来全不费功夫的人是错误的。我确切地告诉你,亲爱的朋友,没有人会像我一样花这么多时间和思考来从事作曲;没有一位名家的作品我不是辛勤地研究了许多次。”

莫扎特所言非虚,学音乐的孩子一定对此感同身受。当其他

小朋友放学之后肆意玩耍时,学习音乐的孩子或是用稚嫩的肩膀扛起沉重的乐器踏上求学之路或是一个人关在房间里刻苦练习,尽管孤寂,尽管辛苦,但是窗外的嬉闹声不足以诱惑他们放下乐器,因为对音乐的爱是心中坚定的信念。 莫扎特的童年也是这样,甚至更加辛苦。从慕尼黑到法兰克福,从维也纳到巴黎、伦敦、米兰,父亲列奥波德要求小莫扎特无论旅途多么

…… …… 余下全文

篇八 :观《莫扎特》有感

观音乐传记《莫扎特》有感

本学期,选修了音乐鉴赏这门课。一直对音乐没有丝毫兴趣且天生五音不全的我,每周只好耐着性子强忍着心中的不悦去例行公事般的坐着看老师放的那些中世纪音乐剧。

凭心而论,这些音乐剧题材确实挺好,把中世纪欧洲那些伟大的音乐家的一生都展现在世人面前,让我们对他们音乐事业的执着追求感到无比的感动;对他们在音乐创作道路上遭遇艰难坎坷却锲而不舍而无比动容;对他们得不到世人的肯定,面对世人甚至家人的不理解、不尊重而内心充满着巨大的孤独感到无比的同情;对他们拥有“千秋万岁名”却“死后寂寞事”的悲惨凄凉感到无比的痛心。

以音乐传记《莫扎特》为例,该剧作在第57届奥斯卡颁奖礼上,一举夺得八项大奖,轰动了全世界,这一夜也被称为“莫扎特之夜”。影片透过宫廷乐师萨列里的视角,折射出莫扎特的疯狂天才。萨列里兢兢业业,但资质平庸,莫扎特才气逼人,但不知天高地厚。妒火中烧的萨列里最终害死了莫扎特,但另一方面,他又是刚愎保守的维也纳音乐界中惟一能领悟到莫扎特作品精髓的人,是莫扎特绝无仅有的音乐知己。两人本可成为西方的俞伯牙和钟子期,却由于一方的嫉妒,最后双双以悲剧告终。嫉妒,这一人类最原始的阴暗心理,它毁灭掉了一段本应成为现实的人间佳话。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