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Inside job 观后感

《Inside job 》观后感

农水四班 1102040405廖洁

在本学期第一节毛概实践课上面,老师给我们播放了纪录片《inside job》。 《Inside job》,中文直译并不是监守自盗,但在意义上却和本片的内容无限契合。本片一开始从冰岛的美丽风景和国家破产说起,到纽约华尔街的金融巨头——众金融学家、政治家、经济学家粉墨登场,并以各种细致的数据与不同的条理逻辑分析,深入探讨那场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发生的背后原因。本片把华尔街的金融团体作为研究对象,深度挖掘了以华尔街为中心,涉及政治、学术界等各领域的一条贪婪的食物链。并揭露了这条食物链是如何将世界带入金融危机的黑洞。在2小时的影片中,汇集了前美联储主席Paul Vocker,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执行主席Dominique Straus-Kahn,量子基金创始人George Soros,众议院金融委员会主席Barney Frank,布什政府财政部副部长David McCormick,中国银监会首席顾问沈联涛,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Christine Lagarde等不同的政治人物、金融专家、大学老师,虽然在2小时的时间内不能将金融危机的前因后果全部讲清楚,只要认真看完本片稍有理解能力的人也能够大致了解20xx年经济危机原因了。因此,本片也获得了20xx年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大奖,导演也捧得小金人归。

…… …… 余下全文

篇二 :监守自盗(Inside Job)观后感

影片《监守自盗》观后感

Inside job,翻译成中文——监守自盗,很巧妙的翻译。该电影是探究20xx年金融危机爆发原因的纪录片,本片主要是通过采访华尔街金融精英、经济学家、政府要员、金融消费者等和展示客观真实的数据材料,给观众呈现出了金融危机爆发的诸多原因。片子引子部分描述20xx年世界经济危机及冰岛危机的现状,然后按时间顺序依次通过五个部分(How we got here、The Bubble、The Crisis、Accountability和Where We Are Now)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始追根溯源,将看似复杂又混乱的美国金融业发展历程有层次有侧重点的逐步回顾。

整个片子看下来,呈现在我们观众面前的就是一个很残酷的现实——金融业已经把政治、学术和民众都拖入了一个庞大的多米诺骨牌阵——牵头这个骨牌阵的正是金融业金字塔顶尖的那些“名人”——是他们在监守自盗。

一、利益驱使--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丘吉尔

片中有这样一段描述:一个七十年代的债券交易员,因为家里有三个孩子,所以他需要在晚上打另外一份工,这样才能养活全家。但是十年后,他已经年薪几百万美元。这是由于他所从事的行业,到了八十年代,开始爆炸性地增长。

…… …… 余下全文

篇三 :inside Job 监守自盗 英文版观后感

Name: Content

1. The brief view of Inside Job

2. Speculations and CDS inside of Financial sector

3. Rent Seeking inside of Government Sector

Inside Job was a documentary film opened on 2008, a critical period of global crisis exploded from the dilemma of bubble credit in several sectors like real state, stock. The documentary conducted face to face interviews with well known Economist, Politicians, and people evolved in main parts of financial business. It also disclosed a sequence of objective data to illustrate the essential root of the cause of crises. As the main topic of movie, five parts have been indicated to narrate the truth

…… …… 余下全文

篇四 :Inside Job 观后感

Inside Job 观后感

20xx年金融危机到来的时候,每天从新闻上得知新的消息,我以为离我们最近的就是沿海地区那些倒闭的工厂、破产的企业。但是今天,曾经1.5到2.0元的热干面涨到3.0元以上时,我终于明白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没有谁能独善其身。

监守自盗是部很好的纪录片。叙事手法好;旁白配得好;镜头切的好,当然内容更好。不管怎样,这部电影做到了普通电影及法律做不到的事。

以下是我看电影五部分的感受随笔:

1、HOW WE GOT HERE? 雷曼倒闭时,各国媒体争相报道,无数人心中的美国梦又碎了一次。美国不再是理想中的天堂,而是资本主义的地狱。

2、THE BUBBLE(2001—2007) 这场波及范围广、危害程度深的海啸究竟是怎么来的呢?肯定不是危机前一天刚刚埋下的祸根。金融泡沫吹破时,幻灭的不仅仅是梦想。深究美国次贷危机的原因时,不知寒了多少美国人的心。

3、THE CRISIS 没有人能确切地统计这场海啸究竟使全球多少企业破产。但最倒霉的肯定不是那些资本家,而是本就收入微薄的普通工人。影片中关于中国工厂的那部分应该是最能唤起中国人回应的部分。但我回忆起4年前的国内报导时,印象最深的一个是4万亿的中央拨款;另一个是沿海数家玩具厂商身陷绝境。可能在当下,不论是董事长还是清洁工,我们只能默默垒砌高高的垫脚石直到山顶,无声地为上位者的歌颂功德演一出戏,并祈求自己不要落到绝境。

…… …… 余下全文

篇五 :慎用金融杠杆,有效管理风险 inside job 观后感

慎用金融杠杆,有效管理风险

——《Inside Job》观后感

影片搜集了相当丰富的素材,从冰岛经济危机说起,到纽约华尔街的金融巨头,众金融学家政治家经济学家粉墨登场,辅以细致的数据与条理逻辑分析,深入探讨那场席卷全球的次贷危机发生的背后原因,试图揭露金融危机的本质。影片汇集了来自亚洲、欧洲和美洲的专家的调查和见证,从金融界内部寻找原因,展示华尔街真实的面貌。在片中,我们看到了所谓的金融工程师们是如何利用大众的短视、贪婪、脆弱等心理来进行大规模的投机活动,最后给社会带来深重的灾难,我们看到了去监管化的自由经济、金融衍生品的泛滥、依赖于金融政治的政客们等等都使得这场次贷金融泡沫越吹越大,直至破灭,而具有讽刺意义的是,那些拿着高薪搞乱全球经济的金融工程师,最后却都赚得盆满钵溢全身而退。

影片中金融家、经济学家的手段基本上是围绕着杜邦公式所揭示的提高销售利润率、增加资产周转率和控制利用财务杠杆的主轴展开的。

美国低首付的次贷是一种杠杆比率很高的金融杠杆。投资银行里“聪明的”谋士们把聚合一处的次级贷款结构化,做成打包债券,分成高、中、初不同层级卖给投资人,初级债券先“兜着”,初级赔光了,中级债券再顶上去,初、中级都赔完了,高级债券才开始承受损失。看上去高级债券的风险很小,完全有资格获得评级机构的AAA 评级,可以把它们卖给保守的退休基金和保险公司等投资者,只要利息比同类评级的普通债券高些就行了。风险大,但可能有超高回报的初级债券可以卖给对冲基金、投行自营交易部门等“专业赌徒”,反正他们有的是办法,完全可能利用各种衍生产品对冲风险套利。至于不上不下的中级债券倒是有点难办,但也不必太担心,华尔街有的是关系,投行有的是会忽悠的销售,市场上有的是懒得多想的投资管理人,尤其是那些管的不是自己的钱又不拿提成的。实在有一小部分初、中级债券卖不掉,发行打包债券的投行自己留着就是了。投资者们终于可以摆脱买卖各种具体证券的蒙昧时代,进入交易的崭新世纪了。 另外,由于杠杆收购的回报率通常很高,银行也十分喜欢杠杆收购业务。业界的“一鱼三吃”指的是:杠杆收购时,当并购顾问先赚一笔、借过桥贷款又赚一笔、承销债券再赚一笔,最后还能伺机与大腕们共同投资。由此不难理解,为什么大型杠杆收购案会令投资者信心增强——如果消息最灵通、判断最准确的私募基金和投资银行大腕们还在搞杠杆收购,就意味着市场非但没有问题,反而充满机会。

…… …… 余下全文

篇六 :inside job

《inside job》观后感 ? 《Inside job》这部被翻译家翻为监守自盗的电影在20xx年被评为最佳纪录长片。20xx年,全球金融海啸,多国陷入金融危机,损失高达20万亿美元,数以百万计人加入失业大军,甚至丧失家园……这部片子通过详尽的资料搜集,追访全球金融业界猛人、政客、财经记者,披露金融大鳄的崛兴之路,公开业内和学界贪污腐败的政策背后的惊人真相。 总的来说本片的可看性相当的高,采访的人物都很大牌,涉及美国高级行政人员,顶级银行家,金融分析师,大学教授,甚至新加坡,中国,法国的政府官员等等。可以说市面上一部分的金融著作都出自这些人之手。对于我们这些学习金融的同学,这部片子可以说是一部很好的教育片

众所周知,本次经融危机最大的受害者就是冰岛,作为一个全民炒股的国家,经融危机的发生让这个国家的群众背上了全民负债的可笑帽子。冰岛在20xx年起开始放松管制、宽松经济政策,银行大胆举债、一手主导的过度膨胀使经济体系变得极其脆弱,金融监管机构无所作为,冰岛可谓是作茧自缚。过度的膨胀最终使这个国家在面对金融危机时被打的毫无还手之力。

片子主要分为了四章来讲述。第一章是How we got here。讲华尔街投资银行从早期的partner模式来到Deregulation的时代。第二章泡沫,描述了房间的不断攀升,银行业的去管制化还继续着不断地加剧。第三章危机,描述了危机是如何扩散,人民失业,失去自己的家园,并逐渐波及到全世界。第四章Accountability 。这是我认为本部电影最精彩也是最尖锐的一章。每个宣称无辜的面孔和他们的百万甚至千万美元的收入数字亲密的出现在同一画面上,每个人都宣称自己没有责任从AIG到冰岛委托为它做宣传的学者,每个人都不承认自己的行为在这次危机中进行了一点点的推动。推脱责任似乎成为了这些人的采访主要任务。学术界的先生们还用论文来衬托他们的咨询费用单,甚至找出了税单,这些人在采访里的表现可谓无比精彩。

…… …… 余下全文

篇七 :坚守自盗观后感

《inside job》观后感

《Inside job》这部影片探讨了20xx年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影片通过冰岛债务问题展开,讨论了这场前所未有危机发生原理的影片。从片名我们可以清晰的感觉到导演想要传达一种可靠而坚定的信息给观众,inside job翻译成监守自盗也很适合导演的本意,导演本身就是非常确定并带有谴责的意味去将危机的始作俑者如何暗地操纵并策划了这场危机的始末呈现给观众。

华尔街和政府勾结,雇佣知名学者来游说,但是这些导致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却能在这场浩劫中安然无事。甚至在金融风暴过后,继续坐收名利。影片试图揭露金融危机的本质以及这场危机造成全球股市大跌、大银行倒闭和接踵而至的社会影响。“The poorest pay the most"这似乎成了真理。在2小时的过程中,《监守自盗》汇集了了来自亚洲、欧洲和美洲的众多专家的调查和见证。影片记录了和不同的政治人物、金融专家、大学老师和记者的访谈,由美国演员马特·达蒙来负责旁白。有趣的一点是整个电影流程中运用的数据,导演在事先设置了一个框架然后通过采访那些在这场危机中扮演重要角色的人来填充,并假以数据来支持其说法。然而,整个影片都是一个个小小的采访片段组合起来,只是截取被采访人中对某一细节的只言片语,真正发挥作用让观众信服的是这背后令人震惊的数据。而这些数据不是空穴来风都是有据可查。从统计学的绝度来说,这些数据证据都是客观性存在的。统计是调查研究活动,由专门的机构收集整理和分析,并整理在案。导演在拍摄之前定然对这些统计机构进行了采访或其他途径获得相关的统计数据来支持其说法。然而令人失望的是华尔街和政府的勾结,世界大金融机构的腐败黑暗,利欲倾心地大金融家,将整个金融体系玩弄于鼓掌。由此可见,所谓的汇集了了来自亚洲、欧洲和美洲的众多专家权威统计部门的统计数据也未必可信,因为数据的来源就存在问题。如果假真如此,那支撑整部电影的基础轰然倒塌,不过是小丑主角的一场戏而已。所以说,至于整部电影中有多少是可信,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

…… …… 余下全文

篇八 :《监守自盗》观后感

《监守自盗》观后感

其实我一直对纪录片不怎么感兴趣,因为觉得它很枯燥、乏味,听到纪录片总是让我提不起精神。最近,应社会实践部的要求,我们看了一部名为《监守自盗》的纪录片。但是说实在,在教室里看的效果不怎么好,连画面都看不清楚。不过为了完成“任务”,我又重新将影片看了一遍我不得不承认,这是一部很不错的纪录片。

《监守自盗》纪录片在20xx年2月27日获得第83届奥斯卡最佳纪录片。整个纪录片采用了访谈的方式,受访人物论述自己的观点,结合各类数据分析,从华尔街,到政府,到经济学家,受访人物都很知名,涉及美国高级行政人员、诺贝尔经济学家、顶级银行家、金融分析师,大学教授和记者,甚至新加坡、中国和法国的政府官员等等。影片探讨了20xx年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本片一开始,从冰岛的美丽风景和国家破产说起,到纽约华尔街的金融巨头,一众金融学家政治家经济学家粉墨登场,并以各种细致的数据与不同的条理逻辑分析,犀利而又准确地揭示这场危机背后发人深省的缺陷与漏洞,揭示了美国次贷危机的真相,也揭示了世界金融危机的真相。

丘吉尔在二战结束后的“铁幕演说”里曾经说过,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或许这句话用在这部美国金融风暴纪录片《监守自盗》里面再贴切不过了。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影片中给我们展现了金融危机错综复杂的产生原因和形成机制、监管体制的松懈、法律的漏洞、金融结构体系的弊病。我们能够看出,这场危机可以说是由企业高管、政府高官和某些学者共同造成的一场惨剧。他们是体制的运行者,也是体制的监管者,甚至其中有体制的创立者。但是可悲的是,他们明知此举犯法,明知这是泡沫经济,却依然高唱赞歌,依然阔步向前。这些所谓的金融工程师们,以及那些依赖于金融政治的政客们,利用大众的短视、贪婪、脆弱等心理来进行大规模的投机活动,使得这场次贷金融泡沫越吹越大。而最终的结果,正如中文片名“监守自盗”一样,他们自己窃取了自己看守的财物,给社会带来深重的灾难,酿成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悲剧。但是具有讽刺意义的是,那些拿着高薪搅乱全球经济的金融工程师,最后却都赚得盆满钵溢全身而退。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