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反思文学篇目

反思文学:

茹志娟 剪辑错了的故事。高高的白杨树。静静的产院。百合花。三走严庄。春暖时节。如

愿。里程。关大妈。澄河边上。三走严庄。草原上的小路。

高晓声 李顺大造屋。(陈焕生上城。“漏斗户”主。)解约。钱包。鱼钓。绳子。飞磨。 方之 内奸

李国文 月食。花园街五号。改选。危楼记事。冬天里的春天。

张一弓 犯人李铜钟的故事。黑娃照相。张铁匠的罗曼史。

张贤亮 绿化树,灵与肉。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男人的风格。龙种。河的子孙。土牢情话。

邢老汉和狗的故事。习惯死亡。我的菩提树(烦恼就是智慧)。青春期。

张弦 被爱情遗忘的角落

张洁 爱,是不能忘记的。方舟。

张辛欣 我们这个年纪的梦。清晨,三十分钟。疯狂的君子兰。在同一地平线上。最后的停

泊地。 北京人(与桑晔)

韦君宜 洗礼

古华 芙蓉镇

戴厚英 人啊,人。

冯骥才 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

航鹰 明姑

梁晓声 今夜有暴风雪。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雪城。

史铁生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午餐半小时。我与地坛。命若琴弦。奶奶的星星。山顶的传说。

礼拜日。原罪宿命。务虚笔记。

…… …… 余下全文

篇二 :中国古代文学反思

中国古代文学的反思

姓名:林伽

班级:人文1307

学号:3130104764

历史的车轮轰隆隆的碾过中华五千年的岁月,飞雪与阴霾在太阳东升西落的轮回里湮没成已逝的的沧桑;时空的隔阂与意识形态的差异,将不同时期的中国古代文学分割成一个又一个的华丽片段。无论是先秦时期的百家争鸣,还是自觉发展的魏晋南北朝文学,无论是时封建鼎盛时期的隋唐两宋诗词,还是英雄末路的明清时期的小说文化,都是中国悠久历史长廊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都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然而中国作为文明大国崛起成为既定事实的今天,中国古代文学的处境却不容乐观,处于一个尴尬的位置。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 年代久远造成阅读困难与理解隔阂

这是中国古代文学备受冷落的重要原因。中国古代文学的用词、手法、字义、象征义等与现代有着很大差别,以《诗经 曹风 候人》为例“??荟兮蔚兮,南山朝隮。婉兮娈兮,委女斯饥”,一个不具备专业古文修养的人可能很难读懂原文;并且由于时代的变迁,我们很难解读原文的真正含义,同一篇文章在不同的解释下会具备不同的性质。

二、古代文学&现代文学的尴尬竞争

改革开放三十几年,现代文学发展迅速,古代文学在与现代文学的竞争中处于弱势。一本《诗经》的年销量甚至不敌当红图书的月销量,这是古代文学深深的悲哀与无奈,也是我们亟需反思的深刻问题。

…… …… 余下全文

篇三 :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反思与展望

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反思与展望

摘要:中国当代文学最根本的弊病在于缺乏理想性、超越性和精神性。长期以来,我们都渴望伟大作品的出现和文学大师的出现。中国新文学经过近百年的积淀,也应该是能够出现大师的时候了。大师的真正标志其实只有一个,那就是写出灵魂。中国文学应该在写出灵魂、写真实或诚实写作上取得真正的突破。

关键词:中国当代文学;灵魂;生命意识;诚实写作

对于20世纪的中国作家,批评界似乎有一个较为普遍的看法,那就是:没有产生大作家和大作品。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局面,持此论者的一般看法是,因为中国文学缺乏理想性、超越性和精神性。王晓明就曾指出:“在20世纪,中国作家在才能和灵性上都是很优秀的,不比其他国家差,而且所遭遇的外部生活的刺激也非常强烈,甚至比其他地方更强烈一些,但就是由于这种自我压抑,作家没能够彻底放开来想,放开来写,所以始终出不了大作品。问题是,为什么作家要抑制自己的内心冲动,一个原因自然是处境太严酷??但从更内在的方面讲,还有一个原因,中国的作家好像是缺少那种睥睨一切的精神气质,这个‘一切’也包括他自己的世俗处境。??其实伟大的艺术都是对灵魂的关注,是对这种关注所激发的激情的体会。??许多中国作家就是缺少这个东西——一种不写出来就感到不安,一旦写起来就忘乎一切的激情。我把这种激情的缺乏归之于对自己生存意义的终极关怀的缺乏,而不仅仅是缺乏勇气,更不仅仅是缺乏才能。”①王晓明先生还曾以犀利的思想拉出了真正导致这种局面的、“文学之河深处”的那个“大家伙”──几千年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所铸造的中国知识分子的世俗功利意识及以群体为本位的价值立场。②摩罗则说:“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学过于社会化、政治化,缺少精神化、艺术化。”③他认为:“中国当代文坛正在产生优秀作家,但是还很难说已经产生伟大作家。伟大作家需要洞穿人生虚无的浩瀚灵魂和承担虚无之重压的伟大精神力量,需要同时介入形上命题和生民日常生活之苦难的心理素质,需要为每一个病号的肉身痛苦无望地呻吟、为每一个囚徒的孤苦无告黯然神伤的神经质式的敏感与善良。一个民族不但必须拥有这些优秀的精神财富,而且必须让这一切优秀的精神财富集中在同一个写作者身上,只有这个时候,所谓伟大作家才会产生。”④笔者基本上也持类似的观点,认为20世纪的中国文坛没有产生所谓的大作家和大作品这一现象背后有着更深广、更复杂的历史、文化、民族心理习惯等原因。

…… …… 余下全文

篇四 :文学翻译反思

My View and Reflection on Literary Translation

My view and Reflection on literary translation 摘要:文学翻译种类繁多,评判标准各不相同,翻译方法和步骤也不甚相同。本文对文学翻译进行了简略地总结和反思。主要针对于文学翻译的标准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进而由一个文学翻译学习者的角度,对文学翻译的过程进行了总结,最后对文学翻译的提升空间和方法进行了论述。该文章是一篇以总结、学习为主的反思性文章。

关键词:文学翻译、翻译标准、文学翻译的反思

英汉文学翻译是主要以诗歌、小说、戏剧、散文等文学形式为主体的翻译活动。文学翻译的特点在于译者要忠实地将原文的风格,思想生动地再现出来,译者还要注意俩个文化间的异同。

一、 文学翻译的标准

因为文学作品的多样性和对文学作品本身的评判各不相同,文学翻译的标准也不尽相同。著名翻译家傅雷认为,翻译佳作要做到“形神兼似”。许渊冲对文学翻译尤其是诗歌翻译的评判标准是:“音美、意美、形美”的三美原则;“形似、意似、神似”的三似原则;“等化、浅化、深化”的三化原则”。尤其对文学翻译中有代表性的诗歌的可译性也是有很大争议。整体而言,笔者认为余光中的评判最为生动,他说:“真有灵感的译文像投胎重生一样”。在更换了语言的外衣之后,原作的风骨和核心不能有所更改。如果原作是优美细腻的,那相对应的译作也要呈现出优美的画面场景。但是如果原作描写的本身即为丑恶不堪,那么再用优美的词汇和意境来译,不仅是不忠实于原作,也是对译文读者的不负责任。因为,没有丑恶何来优美,如果将所有文学作品都经过美学的操作进行加工,那么文学本身就失去了意义,文学翻译也不复存在。所以,笔者认为,文学翻译的主流是“三美”原则,因为大部分经典的文学作品是以文学的美而著称,进而流传全世界,但是文学作品的深刻性体现在,文学作品反映了社会、人性,有美有丑,对于“丑”的部分同样要给予

…… …… 余下全文

篇五 :日本文学阅读赏析及对比反思

日本文学阅读赏析及对比反思

摘要:在日本文学的翻译工作上,开始发掘日本文学与中国的联系,及日本文学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日本俳句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对比,揭示文化的互相作用,文化间营养的互相汲取。由日本文学作品的“悲哀”之美带出“无常”和美意识—日本文学的内在气质来源,由此探究日本文学的魅力。借“世界语言构想”唤醒中国作家的文学信仰。

关键词:日本文学 日本文化 俳句 “无常”和美意识 对比反思

中图分类号:I206.6

引言:在当今世界文化大融合的背景下,各国的文学交流也在同步地发展当中。而就我所学的日语专业的影响下,对于日本文学的了解及关注的逐步深入,越发觉得有向众人介绍一下日本的文学。但要介绍,就必须让人们感受到接受这日本文学的内在的文化启迪作用及学习的意义。

本论:

一、 我国的日本文学翻译

说到日本文学,就不得不从我国的文学翻译工作者的伟大的翻译工作开始论述。因为如果没有翻译工作者的辛勤的工作成果,介于两种不同的语言的隔阂的不同的文学、甚至于文化,都不能得到最起码的交流,那在此论述的问题也就不复存在。

中日两国的文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说,日本文学脱胎于中国文学。中国文化给了日本文学丰富的营养。在此就要补充下这段历史。当历史进入近代之后,19世纪初的中国的维新志士认识到自己的国家与西方列强的距离,为“师夷长以制夷”,开始大量翻译西方书籍起初以翻译政治、自然科学为主,后来在梁启超的倡导之下,日本文学的翻译也发展起来。在这一过程中,日语起着重要的媒介作用,翻译日本文学,或者通过日语转译西方文学成为一种风潮。日本文

…… …… 余下全文

篇六 :聚焦课堂《辉煌灿烂的文学》教学反思

交流合作,完善自我,促进发展

聚焦课堂《辉煌灿烂的文学》教学反思

宁夏育才中学翟国毅

本次聚焦课堂活动由来自上海进才中学的李慧与我校历史组刘帮庆、周丽媛、张小亚老师在勤行学区参加了《辉煌灿烂的文学》同课异构聚焦活动。活动分为两个环节———上午四名教师《辉煌灿烂的文学》同课异构、下午就课堂教学进行交流探讨。在上午同课异构中,刘邦庆老师的课堂沉稳、导入自然、内容丰富,质朴而厚重,体现了扎实的教学功底;周丽媛老师在一曲悠扬的《在水一方》切入,通过选取不同历史时段典型性的文学作品引领学生通过灵活多样的互动形式、简洁明了的板书、优雅的配乐和解说,让学生感受古代文学的辉煌,并巧妙引用育才贴吧有关中国古代文学的帖子把课堂引入更深的探究与思索;张小亚老师从莫言获奖入手,首尾呼应,用领略——探究——弘扬三个层次以宏大气势、完美结构,使我们从漫长历史长河演变中感受古代文学的辉煌的同时更深层次的了解文学与时代发展的关系,并引发我们对民族文化传承的思索和强烈的使命感;而李慧老师选取中国古代文学发展中的关键人物为线索创设教学情境,带领学生穿越两千多年的文学史,通过人物、细节、故事创造了一个有趣的课堂,让学生在轻松愉悦中体会古代辉煌灿烂的文学。四位教师尽管在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教学构思与设计、教学方法和风格上各不相同,但他们的成功却共同启发着我们。

…… …… 余下全文

篇七 :网络文学与反思参考书目

研究专题:网络文学与反思

书目:

1.保罗·莱文森.软利器:信息革命的自然历史与未来[M].译者:何道宽.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2.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译者:何道宽.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

3.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M].译者:胡泳,范海燕.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

4.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M].译者: 刘成富,全志钢.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5.肖恩·库比特.数字美学[M].译者:赵文书,王玉括.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6.鲍宗豪.网络与当代社会文化[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

7.黄鸣奋.网络媒体与艺术发展[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

8.今何在.悟空传[M]. 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1.

9.蓝爱国,何学威.网络文学的民间视野[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

10.李玉华.网络世界与精神家园:网络心理现象透视[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2.

11.马季.网络文学透视与备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12.聂庆璞.网络叙事学[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

…… …… 余下全文

篇八 :当下中国文学需求的培植和文学教育问题的反思

当下中国文学需求的培植和文学教育问题的反思

杨文虎


  当下中国人对文学需求的萎缩有历史和现实两方面的原因。要重振文学在社会生活中的影响,必须培植人们的文学需求。文学教育是培植文学需求的重要途径,但我国目前的文学教育本身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对这些问题需要反思,并提出解决方案。 
  [关键词]文学需求;文学消费;文学教育;文学观念 
  [中图分类号]10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18X(2008)12—0214—06 
  杨文虎(1950—),男,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文艺学和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上海 200234) 

   
  经济的高速发展,使中国的综合国力有了世人瞩目的增长,中国的产品在全球的超级市场中已经占据着不容小觑的地位。有了这样的底气,我们产生了文化输出的冲动。但输出什么?却是一个还没有解决的问题。如果不能把我们当下创造的鲜活文化输送出去,那么,所谓文化输出就不过是向人炫耀过去的阔绰,与破落户子弟用祖上留下的古董去换点真金白银没多少区别。但我们当下的文化又有些什么产品可以送出去的呢?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同样难以达到文化交流的良好意图,倒有可能像20世纪80年代的日本。日本在成为世界第一债权国以后,它的文化输出不但没有给它赢得世界的喝彩,甚至也没有消淡令人讨厌的“经济动物”色彩和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心理阴影。中日建交30多年了,日本对华投资也不少,日资生产的汽车、数码产品在中国可以说是深入人心,可是,日本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形象却急剧下降。一个国家的文化输出,是一个民族去和别的民族进行对话,这关乎一个国家的价值理念和精神追求。当一个民族的精神是健全时,它给其他民族的影响就会是积极、正面的。但如果这个民族的文化出现了问题,它的立场及追求中存在着让人讨厌乃至恐惧的成分,那么,它的文化留给别国人民的印象就不仅仅是厌恶了。本文的目的并不是讨论中国文化输出的问题,而是以此为话题探讨中国文学在全球化语境下的生存困窘和解困对策。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