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传统文化反思

二年级传统文化教学反思

临池镇黄山小学 徐龙

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其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为了让孩子从小关注身边多彩的生活,弘扬祖国的传统文化,尝试着带领孩子们进入这巨大的文化宝库,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因此,通过传统文化的教学要让学生全面地了解文化。首先,我采用了专题式的阅读方式,打破以文章为单位的传统教学方式,教学之初就明确一周学习计划,然后对文章进行分类指导,集中阅读,使学生有了足够的阅读心理准备;其次,在阅读指导中为学生设计了阶梯式的阅读顺序,由易到难,由形象到抽象,使学生对文化由零散的片段式的感受,到理性思维再到整体的文化观的形成,水到渠成;最后,设计了体验式的阅读迁移创造,取诸生活,让学生参与到文化的提炼与建设中去,在生活中感受文化,这个一个环节虽然有一定的难度,但学生参与热情很高,收获颇丰。

教学之后,两点感受颇深:一是教师要有放手让学生阅读的勇气,走出替代学生阅读的角色,把阅读的时间交给学生,要敢于把阅读的文章交给学生;当然,这种勇气要以教学的智慧为根本,教师要善于做高效的组织者、智慧的对话者。第二,在指导学生写作的过程中,通过出示范文让学生自己领悟作者的要表达的感情与意境,再让学生自己说一说,写一完。第三,是教师要不断地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底蕴,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善于兼收并蓄,做生活的热爱者,善于归纳整合,做知识的敏感者,善于思考创新,做教学艺术的追求者

…… …… 余下全文

篇二 :《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教学反思

三年级上册口语交际五

——《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教学反思

大川中心校 李威

上周,我校开展了优质课大赛,我的课程是《生活中的传统文化》,这一节课是口语交际课,现将这节课中遇到的问题总结一下。

因为这是一节口语交际课,所以要求学生在学习本单元的课文的基础上,加上自己生活中了解到的传统文化,将自己的成果展示给大家,并进行交流,要求交流的时候要有一定的顺序,并且做到语句通顺,积极发言。

但是,这节课给我的感觉就是,学生听老师讲的时候很专心,很有兴趣,大家一起讨论的时候也有很多说的,可是到了分享交流的时候,就没有同学发言了,因为事先让学生收集了自己了解的传统文化,很多学生都写了,但是就没有学生愿意起来和大家分享。

针对这节课,我反思一下自己上课的过程,可能是自己讲的太多了,留给学生发言的时间太少了,还有就是以前上课的时候,没有培养出学生积极发言的习惯,这就让学生没有积极的参与到我的课堂教学中来,心理上只把自己当作一个旁观者、倾听者的身份,这是我觉得这节课比较失败的一个原因。

另一个原因,我觉得是学生对传统文化没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这一点我从他们收集的资料上就可以看出,因为现在大多数学生家里都没有网络,父母对学生这类的作业也可能不怎么重视,所以收集的资料大多是建筑类啊,故事传说类,其他类型的少之又少。我觉得这

…… …… 余下全文

篇三 :习作《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教学反思文档

习作《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教学反思

育英小学

上周,我按五步导学模式尝试着上了一节习作课,内容是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五“生活中的传统文化”。要求学生把综合性学习中搜集到的资料或看到、听到的内容,整理一下,写成习作。

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其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为了拓宽孩子语文学习运用的空间,让孩子从小关注身边多彩的生活,弘扬祖国的传统文化,第五组教材中安排了一次“了解生活中的传统文化”的综合性学习内容。

首先,我让学生回顾第五单元所学的课文,然后利用多媒体播放下载的传统文化,接着讲述身边的传统文化,尝试着带领孩子们进入这巨大的文化宝库,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让学生了解什么是传统文化,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包括哪些内容。让学生谈谈自己最感兴趣的传统文化,了解相关知识。

本次习作课要求学生把综合性学习中搜集到的资料或看到、听到的内容,整理一下,写成习作。习作前,应该上一堂以《生活中的传统文化》为题目的口语交际课。现在正是提倡高效课堂,能不能把口语交际课和习作课放在一起上呢?我思考了这个问题,并打算尝试一下。

在课堂上,本以为有有多媒体播放做铺垫,这节课一定非常成功,可在展示交流环节,几位同学都是拿着自己准备的资料照本读,另几个学生倒是自己组织材料,可内容过于简单,叙述顺序较为乱。这样交流,不会让其他同学产生兴致的。怎么办?以孩子们最熟悉的传统文化---春节、

…… …… 余下全文

篇四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

我们还是先从苏东坡的诗说起吧:“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因为人在山中,他的视野是有限的,而且由于所处地位和观察角度的不同,得到的印象也会不同,而且只能是一个局部,难免片面。所以观察一个大的事物,眼光不能只局限于小范围内,需要有更加广阔的视野,这就要保持一定的距离。理论上说距离越远,视野就越广。站在紫禁城里看见的只能是目力所及的一个宫殿,跑到外面,则至少可以看见它的概貌,站在景山顶上就可以看到全貌。对历史也是一样的道理。保持一定的时间与空间上的距离就可以摆脱功利的羁绊。政治的束缚和视野的局限,从更广阔、深入、超脱的角度来观察和评价历史。

以前我们总是说,自然科学是没有阶级性的,而人文社会科学有鲜明的阶级性。我认为这毫无道理。人文社会科学,包括历史学,它们本身所揭示的规律、反映的事实,是客观的、中性的,没有所谓的“阶级性”,这与自然科学并无二致。但对研究的结果如何评价、如何运用就免不了包含价值判断、政治色彩和个人功利了。所以说,历史研究完全可以没有阶级性,而历史运用则必然离不开使用者的立场和利益。如果这些就是阶级性的话,历史运用当然是有阶级性的。正因为这样,对于以探求历史真相为己任的历史研究者而言,就不应该站在一个狭隘的立场上来看待历史。以前的爱国主义教育总是说我们中国人了解中国史、研究中国史,首先要明确自己是一个中国人,为自己伟大祖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而倍感自豪,如果只是运用历史,用历史为现实服务,这当然没有错。但如果要做一个历史研究者,最关心的应当是历史事实的真相,而与研究者的国籍无关。否则,如果涉及国家的耻辱、民族的陋习,文化的劣性等,就不必研究、甚至一笔抹杀吗?即使是最敏感的问题,例如国家之间有争议的领土归属,历史事实也是客观存在、无法改变的,无论哪一国的历史学家,研究出来的结论应该是一致的。所不同的只是如何运用这一事实,如故意忽略或隐瞒某些事实,强调或夸大某些事实,以使自己一方在领土争端中处于有利地位,赢得外界道义上的支持等,但这早已不是历史研究,也不是历史学家的事了。

…… …… 余下全文

篇五 :对传统文化的反思

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

222012303072003 张童 自十九世纪中叶鸦片战争始,中国近现代史相继掀起数次大规模的反省传统文化的浪潮,鸦片战争和洋务运动时期的夷夏之争;戊戍维新前后的中学与西学之争; “五四”前后的东西方文化问题之争,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重起的“文化热”。一次次的文化反思,对于人们认识中国传统文化,认识中国社会,具有不可低估的社会功用。但由于我们反思的方式主要是“价值评价”,而非“事实认识”,因而使传统文化的反省出现了种种弊端,直接影响到封们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与继承。今天,在重新反省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的过程中,总结教训,免得重蹈覆辙,无疑是有意义的。

教育是文化的一部分,它作为一种人类重要的社会活动、文化活动,必然受一定文化的影响。我国传统文化对我国教育的积极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但其在文化类型、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等方面所表现出的消极因素也对教育的和谐发展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伦理文化中森严的等级观念、刚性文化中的过度努力心态、重人伦而轻自然、重群体而轻个体、重义而轻利、重道而轻器、重学而轻术的观念阻碍着教育的和谐发展。

在我国漫漫千年的文化历史发展进程中,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到秦汉时儒家独尊的文化一统,到魏晋南北朝时儒、玄、道、佛多元文化的相互交流与碰撞,再到后来的宋元明清时的多民族文化融合与中外文化的交汇,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博采众家文化之长,吸收古今中外文化之精髓,形成了优秀的文化体系。然而,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重性,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传统文化也不例外。不可否认,这悠久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的确对中国教育起了巨大的、积极的促进作用,成为推动我国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但那些消极的因素对今天我国教育建设具有十分不利的影响,成为教育建设的沉重文化负累。

…… …… 余下全文

篇六 :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反思

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反思

“学而不思则罔”,对教学进行反思,可以克服思维定势,使自己跟上时代的步伐,使自己走出教书匠的行列。反思是“教无定法”的要求,也是做“学者型”教师的内在要求。下面是必修3《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反思:我认为本节课有一定的亮点和创新点,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亮点

1、创设情景,引发学生说出体验、看法。

文化生活,其实这一模块开设的目的很明显,就是让学生感受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文化,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文化审美感、文化知识。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热爱,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认识和信心。而文化最基本的特征之一,是:文化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这个特点也就说明了生活中处处可以感受到文化。那么,学生可以说在无形中已经充分接受了文化,缺少的只是对它的理性认识和整体感受。如何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对文化的感受上升到对文化理论的学习、对文化知识的正确把握则显得分外重要。

文化生活课本里,每节新课都设有一个探究活动作为导入,而这些探究活动都是非常生活化的,都可以由学生的生活体验或已有知识库存中得到一定的认识,而我认为,现在高二年级学生对于文化感受能力还是比较强的,因此可以对这些探究活动做相应的调整然后让学生自己讲出对问题思考的结果,这样就可以给新课知识点讲解减少很多障碍。而这样能达到另一个效果,就是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立刻融入课堂,不用浪费时间调节学生的情绪而直接进入课堂的学习。在《传统文化的继承》的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一个探究活动:“结合自己的体验,我们闽南有哪些传统文化?可否用一两个事例加以说明?”这里,由学生举出一些例子,老师将这些例子归纳为几个方面: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在教学中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 …… 余下全文

篇七 :传统文化班会反思感想

1207班班会反思感想 通过此次班会我知道了端午节最有意义地方在于她是中国唯一一个以纪念真实的历史人物而缘起并延续至今的节日,并且是一个重要的节日。大家知道,新中国以后的法定节假日不用说了,都是以政治意义为背景的,即使是中国的传统节日,绝大部分是来源于气候节令的变化,其次是神话传说和地方鬼神祭祀,唯一这个传统大节端午节却是缘于并用来纪念一位南方的浪漫主义诗人的。在中国,一些著名人物,几乎全是一些政治人物死后,被民间奉为神灵而设龕祭祀的也不乏其例,但都还没达到以全国范围的节日活动来进行纪念的程度,而为什么战国时代的偏居南方经济落后地区的楚国的一位非主流(从当时和整个诗歌发展史来看)的以方言写作的诗人得以当此殊荣呢?他结束生命的方式也不是战国侠士般的慷慨悲歌、引颈自戕,而是更忧怨地、更阴柔地投水自尽。中国的生命哲学里除了关乎荣誉、气节的危急关头,似乎对自杀的举动向来是争议多过理解的,一个推崇或“死谏”或“忍辱负重”的民族,为什么会对一个自杀的失意政治人物兼诗人的死倾注了如此多的同情和关爱?另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个节日是由民间自发兴起的。这在世界历史上都是罕有的。能被民间自发纪念而生成节日的,几乎全与宗教有关,至于纪念一些伟大政治领袖或公益人物的节日则大都与政府或国际组织行为有关,如华盛顿、马丁路德金、南丁珂尔等。为什么一个人、而不是一个神能够由民间自发地与一个节日紧紧地联系起来了呢?

…… …… 余下全文

篇八 :对中国传统文化流失的反思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流失的反思

也许我们还沉侵在改革开放所给我们带来的成果,却忘记了对精神文化的保护。也许我们正尽情的享受那物质生活所给我们带来的快乐,却忘记了我们的传统文化不知不觉的消失。中华民族那五千年的悠久历

史,那五千年灿烂的文化,那五千年辉煌的成就,难道真的要消失在我们这样文明的现代人吗?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是否应该对自己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好好的反思一下呢?反思我们的过去与

现在如何过传统节日的方式。每当到春节节时,我们是否欢聚一堂听老人讲春节的来源,和同伴们下象

棋,或和亲戚朋友回望过去与展望未来呢还是一家吃完年夜饭就坐下来切磋麻将,每当到七夕节时时,我们是否到葡萄架下偷听牛郎织女拿甜蜜的爱情或听老人讲它的传奇与来源呢还是迫不及待冲向花店为

情人买那妖艳的玫瑰花,每当清明节到时,我们是否真的想回家祭拜我们伟大的祖先呢还是因为手头的

工作忙不开交,每当到中秋节到时,我们是否真的考

对中国传统文化流失的反思

虑回家和家人团聚赏月呢还是和朋友一起去度假。每当。。。。。。从我们这些表现不难发现我们的传统文化正曹到我们自己的破坏。我不知道这是不是我们的一种悲哀呢,一种对我们传统文化不以为然的悲哀。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