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观察水》教学反思

《观察水》教学反思

《观察水》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的一个内容。在这次教学中,我对教材的处理有自己的想法:对学生预期学习结果定位在让学生充分利用自己的各种感知器官认识物体的性质、特点,辨别清晰各种器官对物体观察产生的结果。现对这次教学情况总结如下:

一、做得比较好得地方:

1、以学生为主体,准确利用自己的感官判断物体的特征,形成科学思维习惯。本次教学活动通过学生上来寻找水、教师指导认识水的特征,明确了身体各种器官观察产生的结果的描述。通过对水的基本性质的认识(无色、无嗅、无味、透明等),来归纳认识物体的一般方法。即:用眼睛看、用鼻子闻、用舌头尝等。通过分析学生活动前后对水的性质的描述(教学活动前有的学生提到水是白色的,还有容易把透明的和白色两个性质混淆理解的原有认知经验)让学生明确眼睛是我们视觉器官,能帮助我们认识到物体的颜色、形状、大小等;鼻子是我们的嗅觉器官,能嗅出物体的气味;舌头是味觉器官,能尝出物体的味道等。

2、教学中师生互动融洽,学生探究兴趣、欲望持久。在教学各个环节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原有知识经验,先让学生表达自己理解,同时让其他同学学会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找出同学发言的不妥和需要补充的内容,教师确实保护好学生的探究兴趣,不轻易下结论,引导学生自己在活动分析、总结中的自己的正确认识。

…… …… 余下全文

篇二 :《神奇的水》教学反思

《神奇的水》教学反思

虎山完小 陈宏文

科学课重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回顾我整节课的教学,无论是对教材的处理,还是对材料的选择,以及教学过程的设计都充分体现了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教育理念,为学生自由地展开学习过程,提供了适当的条件。《神奇的水》一课,着重使学生经历一个科学探究过程。根据餐巾纸和水相互作用的结果,认识毛细现象发生的原因;同时使学生认识水的张力的大小。本课的教学特点,要把认识因果联系的思维过程设计得生动。基本过程是:观察水沿餐巾纸上升,引出问题:“水往低处流。水沿餐巾纸上升是怎么回事?”有能发生毛细现象的,要体现 “孔”、“隙”的多样性;要有典型的孔和隙,有像布和纸那样的孔隙,有像土壤那样的孔、隙。

本课中,我首先让学生解释水沿餐巾纸上升,解释后又让学生找出与餐巾纸类似、水能沿着它上升的物体,说出这些物体的共同点。在这个过程中我注意引导学生经历认识发生、发展的过程,让学生经历怎样思考,怎样验证自己的解释。经过这样思考:

(1)全体学生明白了假设的内容。

(2)经历了一次由此及彼,学习全面思考的过程。

…… …… 余下全文

篇三 :《神奇的水》教学反思

《神奇的水》教学反思

大连市西岗区九三小学高鹤静

科学课重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回顾我整节课的教学,无论是对教材的处理,还是对材料的选择,以及教学过程的设计都充分体现了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教育理念,为学生自由地展开学习过程,提供了适当的条件。《神奇的水》一课,着重使学生经历一个科学探究过程。根据餐巾纸和水相互作用的结果,认识毛细现象发生的原因;同时使学生认识水的张力的大小。本课的教学特点,要把认识因果联系的思维过程设计得生动,同时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基本过程是:观察水沿餐巾纸上升,引出问题:“水往低处流。水沿餐巾纸上升是怎么回事?”有能发生毛细现象的,要体现 “孔”、“隙”的多样性;要有典型的孔和隙,有像布和纸那样的孔隙,有像土壤那样的孔、隙。

本课中,我首先让学生解释水沿餐巾纸上升,解释后又让学生找出与餐巾纸类似、水能沿着它上升的物体,说出这些物体的共同点。在这个过程中我注意引导学生经历认识发生、发展的过程,让学生经历怎样思考,怎样验证自己的解释。经过这样思考:

(1)全体学生明白了假设的内容。

(2)经历了一次由此及彼,学习全面思考的过程。

…… …… 余下全文

篇四 :神奇的水教学设计及反思

泛海希望小学

《神奇的水》教学设计

                      ——水的表面张力、毛细现象

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我执教的这一课是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三课《神奇的水》第一课时。本课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认识毛细现象。第二部分:发现水的表面张力。最后为拓展活动:“让瓶盖停在水的中间。”目的是考察学生对表面张力的理解和应用。

【设计思路】

《神奇的水》一课是学生通过观察、测量、体验、描述、实验、记录等方法对水的毛细现象和表面张力等水本身所具有的一些特性及奇妙现象进行学习和探究。

在设计时,首先分析如何正确的解决和处理“过程与结果的关系”的问题。不把“表面张力”这一概念直接灌输给学生,而是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着重学生们的探究过程,组织学生开展一系列探究活动,将科学探究、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的结合起来。

其次,在教学活动的设计上,每个活动对学生的要求是不同的,水的表面张力的第一个活动是引起学生们的兴趣,发现水的神奇现象,掌握观察的方法。第二个活动是让学生们进一步发现水的神奇现象,自主描述现象。再通过观看课件让学生亲自体验、感悟,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对此现象进行解释。努力做到逐层引导,给学生充分的探究时间,延伸兴趣,正确处理好“学生自主和教师引导”问题。

…… …… 余下全文

篇五 :《水变热了》教学反思

《水变热了》教学反思

《水变热了》教学反思

本课主要是研究热在液 体中传递的方式。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课前安排一个一位同学准备了一条金鱼,然后放到了长颈烧瓶中,用试管夹夹住颈部,然后用酒精灯加热烧瓶的颈部。问 学生下面的金鱼会死吗?学生七嘴八舌的进行猜测。然后继续进行加热,虽然瓶口的水已经沸腾了,但是瓶肚子里的金鱼还是游来游去的非常活跃。这是怎样回事 呢?学生兴趣大增。为什么会这样?我找一个学生上来摸了摸烧瓶底部,发现是冷的。我提问:热在固体中是传导的方式进行传递的,在水中,似乎不同?你认为热 在水中是怎样进行传递的?

在学生进行猜想结束之后,那么我们验证自己的猜想。学生根据提供的材料进行试验。

在观察水的热传导的过程中,我发现个别小组的材料准备的材料是否不足。我想这是我的而一个疏忽。在准备水中的锯末的时候,学生准备有点大,这样学生进行观察的现象和效果就比较的差。但是绝大多数的小组的效果认真仔细的观察,还是能够看到效果的。

这个实验中出现的问题是对于酒精灯的高度的调整。在调整只有调整到合适的高度,加热的效果还是明显的。看样子学生在时间操作的时候的,需要多加训练的。

在学生研究空气的热的传递的方式的时候,用的香燃烧发出的烟进行观察,但是我发现蚊香的效果比较的差,烟很小,这样的效果就会不是多么明显了。

…… …… 余下全文

篇六 :节约用水教学反思

节约用水教学反思

《节约用水》是小学三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第三单元的内容,是一节实践活动课。在这一节课的教学中,我力求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发展为目的的教学原则,特别注意了以下几方面:

一、认真做好课前准备。我把教学内容渗透至课前,给学生提出导向性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调查,了解水资源的宝贵。先让学生自主分成若干小组,选出组长,再指导制定相应的活动计划,提出针对性问题,主要是查询资料和实地调查,然后分小组利用课余时间展开活动。首先是通过上网、查阅图书或请教家长等途径收集相关的资料与数据(如:地球总水量、淡水资源占总水量的百分之几等),让学生了解因我国饮用水污染严重而十分短缺的现状;其次是分组实施调查,了解各自家中、学校的生活用水情况,并设计出合理的调查表,把收集到的相关数据进行初步整理、分析,从中选择有用的信息。除此之外,各组还组织到社会上实地考察,观察社会生活中有哪些浪费水的现象,并尝试提出相应的节水措施。

二、积极创设教学课堂。课堂上,我努力创设一个宽松愉悦、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运用多媒体展示一组图片,令学生感悟到“节约用水”的现实性和迫切性。在此基础上,介绍有关地球及

我国水资源现状相关的资料与数据,使学生在思想上受到触动:水资源实在太匮乏了!“而生活中我们的用水情况如何呢?”——让学生汇报课前小组调查、统计的学校用水情况,观察统计图表,对比分析人均日用水量的多与少,引导发现浪费水的现象。最后,通过看看算算,让学生从“积少成多、滴水成河”的道理中体会了一滴水的重要性,明白了节约用水,人人有责,同时培养了实践能力和团结合作的精神。

…… …… 余下全文

篇七 :观察水教学设计

《2.观察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知道认识物体可用看、闻、尝、摸等方法。

2. 会用多种感官认识水,能用语言、文字、图画等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发现。

3. 知道水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液体。 教学重点:

运用科学方法认识水的各种性质。

教学难点:

选择用具,把水运到1米或更远处的空桶中。

教学准备:

1. 分组实验器材:4只杯子,筷子、一盆水。

2. 演示器材:保鲜袋、杯子、水桶。

3. 游戏器材:水桶6只,导水管、杯子、秒表等。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 教师出示装有水的瓶子(不透明)晃动几下,让学生猜猜瓶里装的是什么东西。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礼物,请同学们闭上眼睛猜一猜是什么?

2. 学生猜测,教师引导学生说明猜测的原因。

生:水!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听见了水声。

3.导入本课。

师:你真是一个善于观察的孩子,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观察水。(板书课题)

二、 探究新知

(一) 学习科学认识物体的方法

1. 谈话:在观察水之前,请同学们先帮老师找到水,好吗?(好!)每个小组的桌上都有4只杯子,分别装着牛奶、白醋、糖水和水,请各小组同学充分调动自己的感官迅速地找到水,看看哪个小组同学用的方法多,找水找得快。开始!

…… …… 余下全文

篇八 :水结冰了教学反思

《水结冰了》教学反思

教师:余章凤 今天,在我校综合组安排的教研活动中,我执教的是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三课《水结冰了》。现针对本节课的教学作如下反思:

本节课内容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水的特点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冰是水的一种存在形式,初步了解冰与水之间的变化关系。在三年级上册中,学生已经知道冰是由水变化而来的,通过这节课学习,要让学生对温度有一个更深的认识,明白温度的变化是与热量相关的,还可以为后续的集中探讨水的状态变化与热量的关系奠定基础。

课程标准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学会选择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因此,本节课设计以学生自主观察、动手操作实验为主,再通过讨论、交流认识冰的特点及水结成冰的原因。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动脑的科学探究意识。

首先通过师生谈话直入主题,把学生思维的焦点集中在冰上面,这样快速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同时引导学生自己提出探究的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然后通过冰与水的相同与不同的对比分析,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冰的特点及与水的相同与不同。培养学生用比较的方法来观察事物的能力。

第三个活动“水在什么温度时开始结冰”是本节课的最重要的学习内容,我根据“测水的常温——测水在碎冰中水的温度变化——观察水开始结冰时的温度”思路进行了教学,重点强调要连续观测和先后顺序。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