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工程问题》教学反思

《工程问题》教学反思

是研究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三者之间关系的一个数学问题。它与研究这三个量之间关系的整数工作问题的解题思路相同,不同的是工程问题的工作总量和工作效率没有直接指明,解题时要用单位“1”表示工作总量,用单位时间内完成工作总量的几分之一表示工作效率。这是工程问题的基本特征也是教学难点。

在教学中我努力创设情境,先安排了一道工作总量已知的比较简单的工程问题的应用题。例如:工程队修一条长1800米的公路,甲队单独做需要12天完成,乙队单独做需要12天完成。甲、乙合作需要几天完成?让学生进行解答,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然后,我把工作总量1800米该为3600米,让学生猜一猜,现在甲、乙合作需要几天完成呢?学生们非常激动,有的说,太简单了,不用计算我就知道了;有的学生把手举的高高,想回答。有的学生切切私语。我马上让学生回答,第一个学生回答的是工作总量是原来的2倍,那么,合作工作时间肯定是原来的2倍。第二个学生马上回答说合作工作时间和原来的是一样的。乘此机会,我又追问你有办法证明合作时间没有变吗?这为学生马上说有。于是他用了刚才的这种计算方法证明了工作时间没变,其他学生心服口服。而后,我又问学生如果工作总量变900米,现在甲、乙合作需要几天完成呢?当我问题一说出,学生就说,现在不会上当了,当然还是和原来的一样啦?那么就请你们计算一下?计算出来结果还是和原来一样。于是,我就设下疑问,为什么工作总量变了,合作的工作没变呢?通过四人小组合作,并交流,然后,在小结时我又把学生说的用多媒体展示了一下,这样学生明白了工作总量不管怎样变化,只要两队单独完成的工作时间没变,两队合作的工作时间也是不变的道理。在此基础上,我将工作总量抽象为“一项工程”,由此导入新课,

…… …… 余下全文

篇二 :工程问题教学反思

《工程问题》教学反思

回归教材,大胆放心。

这是听完邵老师的点评,我脑海中浮现的八个字。工程问题是新教材中的新内容,学生在此之前,零散地接触过这一类问题,初步了解过工程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现在将这样内容放于“分数除法”的应用中,只要的目的就不是让学生系统掌握工程问题,而是分数除法的一种特殊应用,作为解决问题的形式出现,还应该把握好解决问题的一般形式。这是我没有正确解读教材,从而出现的两个误读。

如何将复习时间缩短?新课一开始的复习用时过长,但并不是特别必要,造成后面练习时间不长。我可以在新授过程中,从学生提取信息引出工程问题的数量关系,进行简短的复习。在练习题的设计中,第二部分的练习要求的思维程度已经抽象化,但是在后来的新授环节思维程度又降低一个层次,这样会混淆学生思维,也减少了学生自己思考的空间。

完整呈现解决问题的过程。对于六年级的学生,出现信息,可以大胆放手,让他们自己找信息,找问题,提问题。然后出示问题,让学生思考解决方法,在学生说一说的过程中适当引导,寻找到解决的方法,自己动手解决问题,到最后的回顾反思。最后,应该让学生再一次回顾解题的过程。从分析和思考题目中,归纳或感悟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

…… …… 余下全文

篇三 :工程问题教学设计和反思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14页例5,课堂活动第1、2题,练习二十四相关的练习。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用“假设法”解决分数工程问题的过程,理解并掌握把工作总量看作单位“1”的分数工程问题的基本特点、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

2.通过自主探究,评价交流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综合、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

能利用假设法掌握分数工程问题的解题思路与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假设不同的数据得出结果相同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情境引入

教师:今天,我们将继续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1、粮仓有一批大米,用卡车10小时可以全部运完,平均每小时运了这批大米的几分之几?

2、服装厂加工一批成衣,3个月完工,平均每个月完成总量的几分之几?

3、一项工程,5天完成,平均每天完成几分之几?

4、一项工程,每天完成1/4 ,几天可以完成?

教师:默读题目,并在练习本上列式计算。

指名学生口答,教师提问:你是根据什么数量关系列式的?根据回答,教师板书: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追问:要求工作时间,需要知道什么?(工作总量和工作效率)

…… …… 余下全文

篇四 :再教工程问题教学反思

再教“工程问题”

任各庄镇光新庄小学 刘翠芳

十一册数学课本中79页的例9是一道工程问题的应用题,这类应用题我已教过多遍,上学期我又教了一遍“工程问题”有了新的感受,这次教学我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个性特征,大胆地改进了以往陈旧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法,尝试让学生去探索、去发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受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1、兴趣导入,品尝成功。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枪支,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一节课的开始,能否一下子把学生抓住,能否让学生很快有愉悦的情感体验,关键取决于内环境的情感因素。因此,在课的伊始,我从学生感兴趣的身边生活选择了准备题:①老师有一堆砖,想让同学们帮忙搬走,5次搬完,谁能帮老师算算平均每次搬几分之几?②如果老师这堆砖每次搬1/4,几次可以搬完。学生们一听要帮老师的忙,个个跃跃欲试,飞速动笔算起来。算得过程中学生们复习了这节课要学的“工程问题”中的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三者之间的关系。在复习的基础上,学生的学习兴趣正浓,我又动员学生当一当“小小预算员”帮工程队长解决一些困难,这下学生更来劲了。于是我出示例9。①一段公路长30千米,甲队单独修10天完成,乙队单独修15天完成,两队合修几天可以完成?②一段公路长90千米,甲队单独修10天完成,乙队单独修15天完成,两队合修几天可以完成?③一段公路长140千米,甲队单独修10天完成,乙队单独修15天完成,两队合修几天可以完成?当三道题都算出结果时,学生们都瞪大了好奇的眼睛,疑惑地看看我,看看题。快嘴儿的谭勇旺几乎嚷起来:“老师,为什么公路越来越长,而需要的时间却不变呢?”学生的疑问揭示了认识中的矛盾。我顺势让学生根据计算结果提出假设并验证。学生们大胆地进行探究着。他们相互提出一个个公路长度,细心地验证着。第三小组首先得出结论,原来工作总量的具体数据在计算过程中相除得1。我向他们投去赞许的目光,并及时表扬了他们的探究精神。孩子们的脸上露出了成功的喜悦。我趁势将例9的改编题提出“如果去掉公路的具体长度”这个条件,你还能不能解答。从学生兴奋的笑脸中我已经读出了答案。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欣慰,便会激起多次追求成功的欲望。之所以课堂上能有如此众多的孩子全情投入,不正是因为他们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与欢欣吗?

…… …… 余下全文

篇五 :《工程问题复习》教学反思

《工程问题复习》教学反思

《工程问题复习》教学反思

工程问题是小学阶段比较抽象的一类应用题。最近,这几个单元的学习有没有再涉及有关的工程问题。所以在做综合题的时候,有不少同学看到工程问题都没有思路了。我针对这个情况,先让学生打开课本,找到第三单元分数除法工程问题的例题,让学生先看一遍例题,然后让学生说一说对例题的理解,也就是复习一遍。例题:修一条公路,如果一队单独修需要12天修完,如果二队单独修18天修完,那么两队一起修几天能修完?学生很容易根据课本列出算式,但是我会为了进一步复习工程问题,问1/12表示什么意思?这个问题主要提问程度中等偏下的孩子,还真的是说不出来表示表示什么,让其他孩子补充,我有再强调了一遍。把整个工程也是这条公路看作单位“1”也就是工作总量是1,工作时间是12天。根据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所以1/12就表示一队的工作效率。那1/18呢?问程度比较差的那几个孩子,真的听课了知道1/18表示二队的工作效率。那么要求合作的工作时间,也就是用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这样既复习了例题也仔细的复习了算式的意义。

接着,让学生说一说同步上的那个工程问题。题目是这样的:一堆货物,如果甲车单独运需要6次,如果乙车单独运需要8次,如果两辆车一起运,几次能运完?这个题目是把这堆货物看作单位1,甲车一次运总数的1/6,乙车一次运总数的1/8,所以1÷(1/6+1/8)就表示合作的工作时间。

…… …… 余下全文

篇六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在新课学习时,我利用教材的主题题给出完整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尝试有条理地分析数量关系,梳理解题思路。引导学生从收集信息,发现和提出问题开始,首先教会学生收集信息并且整理信息,要求学生会正确、有序地看图。要让学生知道看图的一般方法:先整体地了解图中的情境讲什么事,再看图中的其他信息,还要引导学生认真地,仔细地看图,把所有的信息收集起来。然后再理一理:哪些是条件,哪些是问题,哪些条件对这个问题有用,哪些条件对那问题有用。

在收集信息,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基础上,教学两步计算应用题,它是解决多步计算应用题的基础,是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转折点。虽然只比低年级多了一步计算,但在思考上却发生了质的变化,一步计算只要思考怎么列式就可以了,只用一个数量关系。而两步计算要用两个不同的数量关系,要列两个算式才能解决问题,而且更重要的是还必须先分析和思考先算什么,后算什么。

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这个环节中我力求突出思路的提炼和反思的过程,不仅让学生说出“怎么想的”更通过追问让学生反思“怎样想到这样想的”,引导学生从问题出发寻找信息解决问题,也就是这一过程中实现“从信息到问题”与“从问题到信息”两种解题策略的沟通,使学生感悟

…… …… 余下全文

篇七 :让学生自主探究“工程问题”教学案例与反思

让学生自主探究――“工程问题”教学案例与反思

在全面实施新《课程标准》的今天,数学应用题教学如何走出“为分析而分析”、“为解题而解题”的误区,如何体现“题材内容生活化、教学活动互动化、练习设计层次化”,从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呢?下面笔者就我校开放周中 “工程问题应用题”一课作为案例,谈一些肤浅的体会。

【课例简介】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课一开始,教师就利用多媒体创设以下情境:

华丰市要修一条公路,公路大约长120千米,今天一早,有两个工程队找到了局长,甲工程队说:“包给我们,保证30天完成”;乙工程队说:“包给我们,保证20天就完成”。如果你是局长,该怎么办呢?

生1:就包给乙工程队吧。因为只要20天,比甲工程队快。

生2:我觉得还是包给甲队,因为时间快不一定能保证质量。

生3:包给两个工程队,让他们一起做,这样即保证质量,时间又快。

师:现在这么多方案,4人小组讨论一下,哪一个最好?

学生讨论并汇报,提出由两个队合做。

2、猜测、验证,合作探究

师:现在你能把这个实际问题,编成一道应用题吗?(学生编题后,整理出示:一条公路长120千米,甲工程队修要30天,乙工程队修要20天,现在两队合修要几天完成?)大家默读题目,先估计一下,要几天完成?

…… …… 余下全文

篇八 :工程问题教学设计

“工程问题”教学设计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这节课以《新课程标准》理念为依据,倡导探索式学习,积极引导学生探索未知领域。未来教育模式要求学生围绕一个问题,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积极主动地投身于探究活动,能独立思考,体会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思维方式,并解决实际问题。本节课,我应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画图研讨,理解分数意义的工作效率,实践《分数工程问题》新方法的学习。

二、教学背景分析

学习内容分析:分数工程问题的研究是分数应用题的特例。它和整数工程问题里已知工作总量和工作效率,求完成工作所需要的时间的应用题解题思路相同,不同的只是工作总量在题目中没有给出,也没有直接给出各自完成任务的工作效率,只知道各自单独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时间。由于工程问题是研究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三者之间关系的问题,因此我们就要从题目中引导学生发掘出三者之中的两者,特别是找出工作效率,这往往是解题的关键,也是本课的重点、难点内容。因此,本课的教学探究的重点是把工作总量看作单位“1”的理解、工作效率、工作效率和的理解、抽象的过程。这个过程实际是对分数意义的再理解、再认识、再应用的过程。

学生情况分析::六年级学生已经掌握异分母通分方法,掌握了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及计算,并且掌握了有关“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三量之间的关系,并且能解答整数工程问题。而本节课主要是用分数来解答工程问题,题中没有给出具体的工作总量、工作效率,解答时,要把工作总量作为单位“1”,用单位时间内完成工作总量的几分之一来表示工作效率。这样,由于解题中遇到的不是具体数量,有的学生往往感到抽象,不易理解。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