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曹刿论战》教学反思

表情朗读“三文三答”,激发文言文学习兴趣

——《曹刿论战》教学反思

阳城五中 刘芳萍

文言文背诵是教学上的老大难,学生背一篇文言文往往需要花很多时间。针对这一难题,我在教学《曹刿论战》时,尝试从朗读入手,以兴趣促进背诵。

文章第一段主要内容其实就是一个“三问三答”的对话形式,语言十分简介,人物的对话没有写明具体表情,只是“公曰”、“对曰”,交代了说话人而已。说话人的心理活动及表情需要我们体会上下文语境才知道。我让大家不妨合理想象,加上表情。这样做既有利于背诵,也有利于指导学生写作时注意人物描写具体生动地表达。

要让学生加好表情描写,自己首先要想好如何加好。这就是要求教师要先研透教材。因此,备课时我对课文进行了深入地研读,在文章中做出了相应的批注。

“何以战?”——曹刿是个有才之人,和鲁庄公说话,他肯定是有礼有节,不卑不亢,注意把握说话的语气语调。微笑吗?不,他们讨论的是打仗的大事,微笑不好,不够严肃,这里应该是严肃的表情,慎重尊重,又有商榷的口气。这样既体现对战事的关切,注意自己的身份。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鲁庄公自信满满,随口而应。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曹刿早就成竹在胸,究竟什么是关键条件,他心知肚明,他慢慢地摇摇头,表示否定。

…… …… 余下全文

篇二 :《曹刿论战》教学反思

《曹刿论战》教学反思

《曹刿论战》是九年级下册的第一篇文言文,这篇文章是《左传》中的经典篇章,全文简明而又完整地记录了齐鲁长勺之战的史实。由于曹刿的参与,造就了一场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课文高度赞扬了曹刿热爱国家、关心国事的精神和取信于民的政治远见以及卓越的军事领导才能。作为九年级下册文言文的开篇,本文既是对前几册内容的总结,又是对前面文言文基础知识的升华,对今后高中阶段的文言文学习习惯的培养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而本篇课文本身剪裁精当、短小精干,人物形象鲜明,有利于提高学生文言文学习的兴趣,有利于学生认识和积淀古代优秀文化。

基于以上几点,我们备课组将本文的目标确定为以下几点:

1. 掌握本课的重点字词句的意思。

2. 把握人物对话,探究人物思想观点。

3.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鲁国以弱胜强的原因。

“合理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为中心,力图改变不均衡的师生主体性”是我校推行的自然分材教学与常规教学最根本的区别,因此我在教授《曹刿论战》时就以此为核心展开教学的。

一堂课下来有收获也有不足,具体是:

优点:

1.营造轻松教学环境,寓教于乐。

在感情调节环节,我先请学生说一说自己知道的以弱胜强的战例(这在“课前准备”环节已经布置),因为有所准备又特别有趣,学生参与度很高,在此基础上我让同学们又说了说这些战例能以弱胜强的原因,最后引导到本文,“有一个平民,他心系国家,在国家危难之时他挺身而出,也造就了一场以弱胜强的 1

…… …… 余下全文

篇三 :曹刿论战教学反思

引入故事让古文教学增添趣味

教《曹刿论战》有感 周巧霖

我们农村的学生基础知识相当薄落,学古文很费劲,也很被动。不少学生连最基本的读顺文章都很难,更何况是对词义的把握,内容的理解。这对他们真的比登天还难。人往往就是如此,事情太难了,自己也没信心,也就丧失了前进的动力。比如自己也曾试图改变古文教学的困境,也曾屡试屡败。心中无限懊恼。 今天在教《曹刿论战》这一课时,我仿佛在阴霾中见到些许的亮光。心中涌出些许的快乐。我是这样教这一课的。在导入部分我引入的有关战争的话题。“在你们眼中,战争要取胜得靠什么?”这个问题一抛出去,学生纷纷表明了自己的看法。有同学说:“战争要靠智慧。”也有的说:“要靠勇气。”还有的说:“要靠谋略”------看来学生对战争这个话题还挺有想法的。在学生讨论差不多的基础上。我就给学生讲了一个解放战争八路军战胜国民军的故事。八路军的小米夹步枪能战胜国民军的飞机、坦克、大炮。靠的是什么?学生从故事中悟出“靠的是人民的力量。”其实战争民心向背也是至关重要的。“齐师伐我”国难当头,曹刿请求接见鲁庄公。见到鲁庄公,曹刿当头一问:“您,凭什么打一战?” 鲁庄公得意洋洋的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大臣和神灵身上。曹刿一一否定了他的这些想法。最后鲁庄公提出了“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认为可以一战,战则请从。曹刿肯定了鲁庄公

…… …… 余下全文

篇四 :《曹刿论战》教学反思

《曹刿论战》教学反思

宝鸡市新建路中学 冯小琳

文言文教学,历来都让教师感觉就是出力不讨好,老师唾沫四溅,逐字逐句地串讲,学生昏昏沉沉,逐字逐句地记录,气氛沉闷,事倍功半。如此教学走入以教师讲代替学生学,唯恐漏掉某一文言词的教学误区,其结果是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吃力,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知识掌握势必不牢。那么,文言文教学如何做到让学生“乐学”、“学会”、“会学”呢?本人以《曹刿论战》为例,进行了如下探索:

1、从“齐师伐我”的“伐”导入背景—— “乐学”。

讲析齐鲁之间战争的缘由,揭示课题,明白战争的性质,挖掘文言文中人文情感,让学生浸润在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滋养中,在爱国卫国情感上产生共鸣,同时,使学生对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辉煌战例“长勺之战”产生浓烈的兴趣,深入地钻研教材,挖掘本文的人文内涵,特别是对题目为什么不改成“长勺之战”

等,发生疑问,探究教材的可研究价值。兴趣、疑问、探究使学生走进文本乐学。

2、朗读课文,积累文言知识,学生自译课文,师点拨难点——“学会”。

文言文的学习,朗读原文,培养文言语感不容忽视,扎扎实实地进行文言知识学习和积累。文言文的学习,离不开文言词的梳理,用法不同的实词、文言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及文言句子的特殊形式。这一环节,以学生 “学会”文言基本知识为重点,引导学生分类整理文言词后,学生四人小组逐句翻译,把不会翻译的句子画出来,在全班讨论疑难句子,教师在学生难点处给予点拨,学习方式由原来老师逐字逐句讲析翻译变为学,对于难点和不懂之处,由学生先讨论,不得而知时由老师重点讲析,使学生在潜意识中要知道其所以然。学习的效果事半功倍。

…… …… 余下全文

篇五 :曹刿论战教学反思

《曹刿论战》教学反思

张红梅

按以往传统的教学,教学《曹刿论战》这篇文章,就是让同学们读读,译译,我再串讲全文,把曹刿的“远谋”充分挖掘一番,再与鲁庄公的“鄙”对照一下,学生知道课文通过对比手法刻画曹刿和鲁庄公这两个人物形象,这篇课文就算完成任务了。

但是在准备公开时,我想了又想,到底要如何来开这篇课文呢?几次修改教案,总无法找到自己满意的效果,为了更有效的达到课标的要求,我就想让学生有足够多的时间思考,也有足够多的时间讨论,发现问题.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应尊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作为一种课程理念,我心里已经清楚明白了,但很难在教学实践中真正贯彻实施。在一堂课中间,放手倾听学生的感受“始”,到不知不觉将学生的感受纳入自己的思维框架的“终”。每个学生都富有不同的个性,他们对文本的理解当然也不同,不能用同样的标准去限止,学生的理解往往是原创性的东西,所以课堂气氛虽活跃,却收不到了意想的效果。但本节课也有一些收获.

1.从整个教学过程来看,真正体现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文的朗读和分析基本上都是由学生完成的,教师只是做了相应的一点点拨,充分地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学生在分析课文结构时,同学们众说纷纭,我并没有作过多的否定,而是给了较充分的肯定和自己的理解,并让同学课下有意见的同我个别讨论.课堂有秩序地进行着,每个同学都极力表现自己的水平,也都能寻找充分的论据,以说服别人.

…… …… 余下全文

篇六 :《曹刿论战》教学反思

表情朗读“三文三答”,激发文言文学习兴趣

——《曹刿论战》教学反思

阳城五中 刘芳萍

文言文背诵是教学上的老大难,学生背一篇文言文往往需要花很多时间。针对这一难题,我在教学《曹刿论战》时,尝试从朗读入手,以兴趣促进背诵。

文章第一段主要内容其实就是一个“三问三答”的对话形式,语言十分简介,人物的对话没有写明具体表情,只是“公曰”、“对曰”,交代了说话人而已。说话人的心理活动及表情需要我们体会上下文语境才知道。我让大家不妨合理想象,加上表情。这样做既有利于背诵,也有利于指导学生写作时注意人物描写具体生动地表达。

要让学生加好表情描写,自己首先要想好如何加好。这就是要求教师要先研透教材。因此,备课时我对课文进行了深入地研读,在文章中做出了相应的批注。

“何以战?”——曹刿是个有才之人,和鲁庄公说话,他肯定是有礼有节,不卑不亢,注意把握说话的语气语调。微笑吗?不,他们讨论的是打仗的大事,微笑不好,不够严肃,这里应该是严肃的表情,慎重尊重,又有商榷的口气。这样既体现对战事的关切,注意自己的身份。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鲁庄公自信满满,随口而应。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曹刿早就成竹在胸,究竟什么是关键条件,他心知肚明,他慢慢地摇摇头,表示否定。

…… …… 余下全文

篇七 :曹刿论战》教学反思(3篇)

曹刿论战》教学反思(3篇)

作者: 加入日期:12-03-18

一、以往的文言文教学存在两种偏向:一是逐字逐句地串讲,课堂气氛沉闷、索然无味,教学效果事倍功半;二是全篇感悟,从整体意会,轻基础知识的落实,学生没有积累文言文知识。文言文教学最容易走入“以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学”的误区,其结果是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吃力,因为课堂缺少探索和研究,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知识掌握势必不牢。文言文教学同样应倡导自读——质疑——讨论---创新,强调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中心,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课文,发现问题,然后通过师生互动,相互讨论,最后解决问题。教师不必顾虑这样组织教学会影响教学进度,也不要担心自己准备的知识没有全部传授给学生,关键要看学生的思维是否在课堂中得以充分的发挥,学生的能力是否在课堂中得到培养和提高。自读、质疑的过程是学生探索、研究的过程,讨论的过程是使探索、研究形成结论的过程,这样的教学,才能最大程度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二、 课堂框架描述:带着这样的思考,在教学中我做了如下的设计:1、第一环节:从“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导入,揭示课题。2、第二环节: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同学纠正字音、注意停顿、不读破句;学生自译课文。3、第三环节:思想内容分析,不懂之处提出疑问,特别是人物的分析,需要自己理解之处。4、第四环节:拓展长勺之战的战争场面,听“十面埋伏”的名曲,学写古战场的描写。

…… …… 余下全文

篇八 :《曹刿论战》教学反思(杨林)

《曹刿论战》教学反思

富源县后所镇中学 杨林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教学《曹刿论战》时,我提出问题:“读了课文后,你们怎么看文中的两个主要人物?”快速看书复习后,一学生回答:“曹刿能远谋,而庄公则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话音刚落,又一学生站起发言:“对于庄公,我认为他有远谋。”这话让我一愣,从教参到所有见过的资料,从未提到庄公有远谋啊!但这位学生的观点有反传统的意义,很值得探讨。

一、以往的文言文教学存在两种偏向:一是逐字逐句地串讲,课堂气氛沉闷、索然无味,教学效果事倍功半;二是全篇感悟,从整体意会,轻基础知识的落实,学生没有积累文言文知识。文言文教学最容易走入“以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学”的误区,其结果是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吃力,因为课堂缺少探索和研究,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知识掌握势必不牢。文言文教学同样应倡导自读——质疑——讨论——创新,强调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中心,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课文,发现问题,然后通过师生互动,相互讨论,最后解决问题。教师不必顾虑这样组织教学会影响教学进度,也不要担心自己准备的

知识没有全部传授给学生,关键要看学生的思维是否在课堂中得以充分的发挥,学生的能力是否在课堂中得到培养和提高。自读、质疑的过程是学生探索、研究的过程,讨论的过程是使探索、研究形成结论的过程,这样的教学,才能最大程度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