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传统文化反思

二年级传统文化教学反思

临池镇黄山小学 徐龙

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其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为了让孩子从小关注身边多彩的生活,弘扬祖国的传统文化,尝试着带领孩子们进入这巨大的文化宝库,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因此,通过传统文化的教学要让学生全面地了解文化。首先,我采用了专题式的阅读方式,打破以文章为单位的传统教学方式,教学之初就明确一周学习计划,然后对文章进行分类指导,集中阅读,使学生有了足够的阅读心理准备;其次,在阅读指导中为学生设计了阶梯式的阅读顺序,由易到难,由形象到抽象,使学生对文化由零散的片段式的感受,到理性思维再到整体的文化观的形成,水到渠成;最后,设计了体验式的阅读迁移创造,取诸生活,让学生参与到文化的提炼与建设中去,在生活中感受文化,这个一个环节虽然有一定的难度,但学生参与热情很高,收获颇丰。

教学之后,两点感受颇深:一是教师要有放手让学生阅读的勇气,走出替代学生阅读的角色,把阅读的时间交给学生,要敢于把阅读的文章交给学生;当然,这种勇气要以教学的智慧为根本,教师要善于做高效的组织者、智慧的对话者。第二,在指导学生写作的过程中,通过出示范文让学生自己领悟作者的要表达的感情与意境,再让学生自己说一说,写一完。第三,是教师要不断地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底蕴,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善于兼收并蓄,做生活的热爱者,善于归纳整合,做知识的敏感者,善于思考创新,做教学艺术的追求者

…… …… 余下全文

篇二 :文化反思

话 题 作 文 训 练

四川省宣汉中学 汪芒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说现在是知道“周讯”人的越来越多了,知道“鲁迅”的人越来越少了;知道“关之琳”的越来越多了,知道“卞之琳”的越来越少了;知道“马克”的越来越多了,知道“马克?吐温”的越来越少了;知道“比尔”的越来越多了,知道“保尔”的越来越少了,知道“爱情”的越来越多了,知道“艾青”的越来越少了;知道“就要发”的越来越多了,知道“九一八”的越来越少了。 对以上材料你有何感想?请以“文化的反思”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③题目自拟;④不少于800字;⑤不得抄袭。

【分析材料和话题】

材料和话题作文关系可分两种。一种是只是起个引子的作用,目的是引导考生进入写作状态,其余再无作用。考生可以引用原文,也可以置原文于不顾。一种是包含一些限制性或启发性的信息,要求考生仔细分析所给材料内容。“文化的反思”这个话题属于前者。

【确定文体】

文体不限,不等于不要文体,我们应根据材料类型,选择最恰当的文体。某些材料适合写记叙文,某些材料适合写议论文,某些材料适合写小说,某些材料适合写散文。“文化的反思”这个话题更适合写成议论文或抒情性的散文。

…… …… 余下全文

篇三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

我们还是先从苏东坡的诗说起吧:“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因为人在山中,他的视野是有限的,而且由于所处地位和观察角度的不同,得到的印象也会不同,而且只能是一个局部,难免片面。所以观察一个大的事物,眼光不能只局限于小范围内,需要有更加广阔的视野,这就要保持一定的距离。理论上说距离越远,视野就越广。站在紫禁城里看见的只能是目力所及的一个宫殿,跑到外面,则至少可以看见它的概貌,站在景山顶上就可以看到全貌。对历史也是一样的道理。保持一定的时间与空间上的距离就可以摆脱功利的羁绊。政治的束缚和视野的局限,从更广阔、深入、超脱的角度来观察和评价历史。

以前我们总是说,自然科学是没有阶级性的,而人文社会科学有鲜明的阶级性。我认为这毫无道理。人文社会科学,包括历史学,它们本身所揭示的规律、反映的事实,是客观的、中性的,没有所谓的“阶级性”,这与自然科学并无二致。但对研究的结果如何评价、如何运用就免不了包含价值判断、政治色彩和个人功利了。所以说,历史研究完全可以没有阶级性,而历史运用则必然离不开使用者的立场和利益。如果这些就是阶级性的话,历史运用当然是有阶级性的。正因为这样,对于以探求历史真相为己任的历史研究者而言,就不应该站在一个狭隘的立场上来看待历史。以前的爱国主义教育总是说我们中国人了解中国史、研究中国史,首先要明确自己是一个中国人,为自己伟大祖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而倍感自豪,如果只是运用历史,用历史为现实服务,这当然没有错。但如果要做一个历史研究者,最关心的应当是历史事实的真相,而与研究者的国籍无关。否则,如果涉及国家的耻辱、民族的陋习,文化的劣性等,就不必研究、甚至一笔抹杀吗?即使是最敏感的问题,例如国家之间有争议的领土归属,历史事实也是客观存在、无法改变的,无论哪一国的历史学家,研究出来的结论应该是一致的。所不同的只是如何运用这一事实,如故意忽略或隐瞒某些事实,强调或夸大某些事实,以使自己一方在领土争端中处于有利地位,赢得外界道义上的支持等,但这早已不是历史研究,也不是历史学家的事了。

…… …… 余下全文

篇四 :对传统文化的反思

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

222012303072003 张童 自十九世纪中叶鸦片战争始,中国近现代史相继掀起数次大规模的反省传统文化的浪潮,鸦片战争和洋务运动时期的夷夏之争;戊戍维新前后的中学与西学之争; “五四”前后的东西方文化问题之争,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重起的“文化热”。一次次的文化反思,对于人们认识中国传统文化,认识中国社会,具有不可低估的社会功用。但由于我们反思的方式主要是“价值评价”,而非“事实认识”,因而使传统文化的反省出现了种种弊端,直接影响到封们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与继承。今天,在重新反省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的过程中,总结教训,免得重蹈覆辙,无疑是有意义的。

教育是文化的一部分,它作为一种人类重要的社会活动、文化活动,必然受一定文化的影响。我国传统文化对我国教育的积极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但其在文化类型、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等方面所表现出的消极因素也对教育的和谐发展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伦理文化中森严的等级观念、刚性文化中的过度努力心态、重人伦而轻自然、重群体而轻个体、重义而轻利、重道而轻器、重学而轻术的观念阻碍着教育的和谐发展。

在我国漫漫千年的文化历史发展进程中,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到秦汉时儒家独尊的文化一统,到魏晋南北朝时儒、玄、道、佛多元文化的相互交流与碰撞,再到后来的宋元明清时的多民族文化融合与中外文化的交汇,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博采众家文化之长,吸收古今中外文化之精髓,形成了优秀的文化体系。然而,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重性,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传统文化也不例外。不可否认,这悠久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的确对中国教育起了巨大的、积极的促进作用,成为推动我国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但那些消极的因素对今天我国教育建设具有十分不利的影响,成为教育建设的沉重文化负累。

…… …… 余下全文

篇五 :反思文化生活

《文化生活》总复习的教学设计和反思 [转载]

无文象无体,无文脉无魂。要简明、巧妙、有效地复习《文化生活》,就要懂得抓住本书的整体架构和核心思想,这是复习课形神兼具的要领和口诀。

在我第二次讲授《文化生活》这门课时,我进一步领会了教材编写的情和理,立足让学生复习取得时效、爱学、会用的初衷,我探寻了一条线索,对教材知识进行了重新整合。下面就谈谈这节复习课的教学设计和反思。

一、顶层设计高屋建瓴

顶层设计理念强调运用系统论的方法,从全局的角度,对某项任务的各方面、各层次、各要素作统筹全局、高屋建瓴的规划,以集中有效资源,高效快捷地实现目标。《文化生活》从文化一般入手引出个别,为立足中国、建设特色文化做足了铺垫。基于这点认识,我尝试用倒叙的方式展开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寻路之旅。

回顾历史,我们发现中华文化经历了古代辉煌、近代衰微的历程,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虽然经历了艰难的求索,但历史证实奉行全盘西化和文化复古主义都不能解决中华文化向何处去的问题。在当代,只有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道路,才能使中华

文化走上复兴之路,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实现文化强国的梦想。于是,我为全书的落脚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拟定了一个主题──梦想《在路上》,行动没有休止符。

…… …… 余下全文

篇六 :文化生活教学反思

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教学反思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第六课第二框题《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本节课讲授有一定难度,用短短40分钟,要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和精深,这需要精选教学内容,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选择恰当的教学手段。从备课、试讲到讲授完本节课,有很多值得思考的。

一、 成功之处

1.在重点难点的突破上。对于教学难点的课标要求是:运用中华文化的典型事例,说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为了达到要求,我感觉仅仅用事例说明来突破这个难点是有困难的,所以,我在举了典型事例之后,运用从分析到综合的思维方法,把一原理分解开来进行推导,在讲解中华文化的民族性特点的时候,我利用比较好的说明了正是这个特点,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也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而在讲授中华文化的先进性的时候,我利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的道理,很自然地引出了,正是中华文化的这一特点,使中华民族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在三个特点讲授完,我用了这样的总结语:“在几千年风雨兼程的岁月中,中华民族之所以始终作为一个坚强的整体面对来自自然和社会、内部和外部的各种考验,并最终战而胜之,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中华文化所内生的巨大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 这正是中华文化的力量。”很好的完成了理论的升华。 1

…… …… 余下全文

篇七 :20xx新作文_话题作文“文化反思”导写及优秀作文

2012新作文_话题作文“文化反思”导写及优秀作文 新高考新作文

2012-02-01 0812

2012新作文

话题作文“文化反思”导写及优秀作文

一、作文材料

有人说现在是知道“周迅”的人越来越多了,知道“鲁迅”的越来越少了;知道“关之琳”的越来越多了,知道“卞之琳”的越来越少了;知道“马克”的越来越多了,知道“马克·吐温”的越来越少了;知道“比尔”的越来越多了,知道“保尔”的越来越少了;知道“景岗山”的越来越多了,知道“井冈山”的越来越少了;知道“爱情”的越来越多了,知道“艾青”的越来越少了;知道“就要发”的越来越多了,知道“九一八”的越来少了。 对以上材料你有何感想?请选择最佳角度,自选文体,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①观点正确,②层次清楚,③材料新鲜,④文面美观。 对以上材料你有何感想?请以“文化反思”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③题目自拟;④不少于800字;⑤不得抄袭。

二.审题分析

面对这个作文题,审题可分三步走

第一步、材料的分析与处理

材料中罗列了多种现象,首先需要考生加以整理和归类,“周迅”“关之琳”“景冈山”是娱乐文化的代表;“马克”“比尔”是财富的代言词;“爱情”“就要发”是代表当今部分人的一种心理追求的东西。反之,“鲁迅”“卞之琳”“艾青”“马克·吐温”恰好是经典文化的突出代表;“井冈山”“九一八”可代表一种历史,“保尔”代表着一种精神。这些材料在排序上,相对比较杂乱,但反映了一种共同的东西,那就是,在现代社会里,很多人追求的不是经典文化,不是对历史、对某种精神的追求和崇拜,而是与之截然不同的东西,或世俗文化,或发生偏差的价值取向。

…… …… 余下全文

篇八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反思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反思

2008-11-16

很多海内外的专家、学者和官员都说20xx年是属于中国的。的确,无论是8月份的北京奥运,还是中国经济持续蓬勃繁荣,以及中美关系的发展,都牵动着全球华人的心和国际瞩目焦点。 文化是打破国家和国家之间障碍的最好方式,是人们打开大门、建立沟通桥梁的最好方式。全世界对中国文化的渴望越来越强,近期大英博物馆就举行了秦始皇兵马俑展览,由于参观的人太多,而不得不延续到午夜。

但全世界越来越关注中国的时候,中国人,尤其年轻一代,却越来越西化。“麦当劳”、“星巴克”等食品只是表面现象,而真正的西化却在中国人的内心之中,中国人慢慢改变了自己的传统价值观和信条。

比如很多人把“利益高于一切”或丘吉尔的名言:“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当作真理。这些新的信条,从内心的潜意识里改变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很多人开始以无信仰为信仰,无追求为追求,无文化为文化。

在这个时代里,很多人过平安夜比过除夕夜更开心,过情人节比七夕节更浪漫。

在圣诞节时,大家的手机里都泛滥着圣诞祝福短信,超市里充斥着圣诞树圣诞老人等商品。

圣诞节是西方基督信徒的盛典,但在中国却使得全国上下一片喜气洋洋,难道这就是所谓的与西方接轨?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