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赤壁赋教案及教学反思

赤壁赋教案及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

2、理解作品的情感表现,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3、感悟语言运用的妙处。

4、熟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理解作品的情感表现,体会景、情、理三者内在的联系。

2、品味语言运用的妙处。

【教学难点】

品味语言运用的妙处。

【教学方法】

点拨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时数】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新课:

林语堂曾这样评价过一位古人:“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个瑜珈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教育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

——《苏东坡传·序》(投影展示)

这里描述的是谁?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就是苏轼,一个曾自嘲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的人。然而,恰恰是黄州成就了他,使他在文学上“成熟”了。在这里,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等名篇光耀千古。

…… …… 余下全文

篇二 :赤壁赋教学反思

赤壁赋教学反思

篇一:赤壁赋>教学反思

高一的学生正是培养习惯和打地基的最佳时期,所以老师一定要在抓基础上落实好。再有对文言基础知识点的落实。对于文言文教学一方面要注重文,但是基于文言文的特殊性,就要注意对言的处理,只有言的内容落实好了,文言文教学才能水到渠成。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对言的梳理上我用了三个课时,这样在第四个课时理解全文时学生才会事半功倍。

在课堂里教语文,最终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使学生养成这样一种能力:不待老师教,自己能阅读------教师才真正起到了主导作用。(叶圣陶)在高效课程模式下的课堂教学教师更要注意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成为体验者; 教师积极引导,让学生成为发现者;教师精心组织,让学生成为探索者;教师巧妙设计,让学生成为创造者;教师灵活调控,让学生成为反思者。课堂上用加分来刺激学生积极思考,回顾前面学习过的两篇文言文《劝学》《师说》中的文言现象,踊跃发言,这一点收效很好,学生不但学会举一反三,还学会了积累整理相关知识点。

篇二:赤壁赋教学反思

上完课后,有一份释然,多少明白了些傅雷“没有经过战斗的舍弃是虚伪的,没有经过苦难的超脱是轻佻的”这句话的含义;亦有一份沉重,经肖老师等专家的指点,发现自己课堂之浅薄。

…… …… 余下全文

篇三 :《赤壁赋》教学设计与反思

《赤壁赋》教学设计与反思

           李进玉

教学目标

1、  了解苏轼,体会古人豁达乐观的情怀,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

2、  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

3、  了解作品骈散结合,文辞优美的写作特色。

4、  培养学生通过知人论世、

教学重点

1、  把握文章的感情线索,了解作者运用的主客问答这一赋体的传统手法,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2、  感悟课文精美典雅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

了解主客问答这一赋体的传统手法在表达思想情感中的作用,了解作者在旷达的风貌之下寄寓的悲愤苦闷的复杂情感。

课时安排:两课时

课前预习:学生搜索有关苏轼的资料,熟读课文,利用工具书解决生字词问题。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同学们,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孙权、刘备联军在长江赤壁(今湖北蒲圻市西北的赤壁山,一说在今湖北武昌县西赤矶山)一带,大败曹操军队的一次决战。孙刘联军采用火攻,火借风势,风借火威,把曹军烧的溃不成军。1082年,苏轼又来到赤壁,这时的他已年过半百,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抱负付诸东流,不禁俯仰古今写下千古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后又曾两次舟游赤壁之下的长江,写下著名的《前后赤壁赋》,今天大家将要学习的就是《前赤壁赋》。(展示课题)

…… …… 余下全文

篇四 :《前赤壁赋》教学反思

《前赤壁赋》教学反思

《前赤壁赋》教学反思

这次选了一篇古文,探索了古文的上法。

之前我的上法是先疏通字词,然后再讲解内容。我的依据是,学生对于文言文最大的障碍在于文言的理解,所以,只要疏通了字词之后,文言文就变成现代文了,理解起来就会顺利许多。

第一次试讲的时候,我依循了这种方式,后来发觉效果并不理想。原因有四:一是像前赤壁赋这种文章篇幅较长,一个个字翻译过来,杀伤课时太厉害,至少要花去两节课,一个学期四、五篇古文下来,必定造成课时紧张。二是这样的上法实在太无聊,课堂气氛极为沉闷,自己上的又没劲了,学生也倒下一大片。三是市面上的翻译书连篇累牍,学生完全有能力自行解决。后来我试着在上课之前便让学生翻译课文,他们照样可以借助参考书一字不落地翻译出来。四是我以为他们通过翻译,可以把古文当成现代文来读,但实际上,即使疏通了文字之后,学生对于课文照样隔膜,甚至能够背诵了,也未见得亲切。这一点,在第一次试讲的时候显露无疑。

后来试着将文与言结合起来说,发觉不仅推进速度快很多,而且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大概他们终于觉得老师在讲一些翻译书上没有的东西了。此外,“会翻译”和“能理解”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我之前上古文,有点天然降低了古文的难度,就是觉得翻译过关,古文搞定大半,其实并非如此。现在看来,在课堂上,把关键的字词点出来,进而带动内容的理解,可能是更行之有效的方法,这样的结合趁热打铁,最少疏离感。至于翻译的作业,大可提前至课前完成,在课上只要点出一些翻译的难点即可。

…… …… 余下全文

篇五 :《前赤壁赋》教学反思

天人合一的苏轼情怀

──《前赤壁赋》教学反思

南京中华中等专业学校 曹卫东

因“谤讪朝廷”受贬黄州的苏轼非但没有消沉于世、徘徊嗟叹,反而处变不惊,逍遥洒脱,日与僧道为伍,出入山林,饮酒作诗,用豁达的胸怀笑看风云,感受自然,用一颗无为之心笑拈佛花。虽然从湖州太守贬为黄州团练,职位上的变动不可谓不大,但是在这个人生的最低谷,苏轼却没有自暴自弃,没有让他的敌人狂喜,而是用生花妙笔写就了古今一等一的好文章──《赤壁赋》。那么,是什么给予了苏轼如此精妙灵感呢?通过教学,笔者认为莫过于自然。

秋日的风霜把赤壁矶的穿空乱石渲染得更加高奇与悲壮,两岸鸟兽的啼吼也夹杂着浓浓的悲怆之意,此时的长江流水更是在清凉得近于寒冷中随着江风的节奏时而悠闲时而急躁地拍打着这巍峨峭壁悬崖,周遭混合的声响彷佛是烈士亡魂在这个传说中的千古战场中哭泣,让人感觉的到历史之沉重与沧桑。就在这个沧桑的季节,赤壁矶迎来了同样正经历着沧桑的苏轼,一个在政治斗争中失势的不幸文豪。

他不是衣衫褴褛的出走,而是骨格清奇的架舟而来;他不是茕茕孑立的自我放逐,而是侣僧友道的潇洒出游。赤壁矶的皓月在旧历的每月十六显现得更加圆润和高远,伴着幽幽的箫声和悠悠的江水更显得哀怨,哀怨,哀怨;清风徐来的远阔江面,让体物敏感的苏轼分不清天上人间,冥冥之中是一种羽化登仙的幻觉;山高月小之下,是主与客的问答,是参禅,是悟道,是谶语,是诗篇。究竟是英雄伟大,还是神仙可羡?答案是英雄不好做,神仙也不好当,人生就是悠悠天地之间的寄生蜉蝣,就是茫茫沧海之中的微微谷粒。今夕何夕,英雄安在?飞仙何往?凡人难成英雄,成飞仙更是痴人说梦──我的一堂课满满一舟的困惑早已乘着幽幽的箫声飘飞得无有寻觅处。

…… …… 余下全文

篇六 :《赤壁赋》导学课例反思

《赤壁赋》导学课例反思

内容摘要:通过集体备课,形成完善的学案。借《赤壁赋》教学,例谈“自学教材――讨论交流――精讲释疑――练习巩固”四个环节的导学流程。开展课例研究,促进评议反思,为创建高效课堂努力。

关键词:学案导学 四环节 课例研究 反思提高

学案导学是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把学生当作课堂的主人,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完成教学任务。实践证明,借助学案导学,可以提高课堂效益,向理想课堂迈进。

1,抓好导学的几个环节。具体指“自学教材――讨论交流――精讲释

疑――练习巩固”四个环节。以笔者教学《赤壁赋》为课例,谈谈导学流程。 “自学教材”环节,要求学生按教师预先编写好的学案,明确学习目标,带着问题自学课文。课上首先投影出示学习目标:(1)积累字词,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2)理解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了解其宇宙观、人生观中辩证、达观成分的积极意义。学生围绕目标自学,完成了以下任务:听读课文,接着自由朗读课文,初步感受这篇文赋骈散结合、气势流畅、富有韵味的特点;其次结合注释,疏通文意。读懂作品。

“讨论交流”环节,让学生质疑,解决自学中的问题。学生质疑,提出了“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中“曾”的理解、“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中几处词类活用的理解、“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等句子翻译的问题。让学生查阅工具书及资料解决,无法解决的疑难字词集体讨论解决。接着理解课文,学生提出两个问题:“客人吹洞箫时为何声音如此悲凉?苏轼却为何有相反的人生态度?”先让学生在组内讨论,教师巡回指导,全班交流后归纳:赤壁的江山触发“客人”思绪,他想到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如曹孟德等,当年何等叱咤风云,而今却不见踪迹,由江水无穷想到人生须臾,渺如沧海一粟,顿觉人生的短暂渺小,难免苦闷感伤。该环节对一些简单、易懂的内容教师只须一带而过,而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则应引导学生深入交流,力求在思维的碰撞中发现真知灼见。

…… …… 余下全文

篇七 :赤壁赋教学实录及反思

惟有回头,方知不足——《赤壁赋》实录及反思

教学内容:高一年级必修二第三单元第九课《赤壁赋》

所用班级:济源一中高一28班

课时:第一课时

授课、实录整理、反思:济源高级中学——郭新奇

引入:陶行知在《自立立人歌》中这样写道: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宗,不算真好汉!我把它总结为一句话:自己能做的事情,我向来不求别人。今天把它放到课堂上,前面再加两个角色,请同学们填空,并总结课堂模式。

教师:自己能做的事情,我(教师)向来不求别人(学生)

——讲授式教学

学生:自己能做的事情,我(学生)向来不求别人(教师)

——自主式探究

反思:这个引入,回头看看显得不伦不类。第一,不适合对学生讲,因为太深,所以显得没有必要,而且一上去讲这个,也影响了学生的情绪,好像被一下打懵了;第二,和本课没有必然的联系。再加上,出发点本想是鼓动学生,让学生多参与,实践“以生为本、自主探究”,结果学生没有教材,又变成了一言堂,导致这个开头显得拖沓冗长、滑稽可笑。

教师:先出个智力游戏:池塘里一根木头上有五只青蛙,现在有四只决定要跳到水里去,请问:木头上还剩几只?

学生:五只

…… …… 余下全文

篇八 :《赤壁赋》导学课例反思

内容摘要:通过集体备课,形成完善的学案。借《赤壁赋》教学,例谈“自学教材――讨论交流――精讲释疑――练习巩固”四个环节的导学流程。开展课例研究,促进评议反思,为创建高效课堂努力。

关键词:学案导学 四环节 课例研究 反思提高

学案导学是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把学生当作课堂的主人,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完成教学任务。实践证明,借助学案导学,可以提高课堂效益,向理想课堂迈进。

1,抓好导学的几个环节。具体指“自学教材――讨论交流――精讲释疑――练习巩固”四个环节。以笔者教学《赤壁赋》为课例,谈谈导学流程。

“自学教材”环节,要求学生按教师预先编写好的学案,明确学习目标,带着问题自学课文。课上首先投影出示学习目标:(1)积累字词,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2)理解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了解其宇宙观、人生观中辩证、达观成分的积极意义。学生围绕目标自学,完成了以下任务:听读课文,接着自由朗读课文,初步感受这篇文赋骈散结合、气势流畅、富有韵味的特点;其次结合注释,疏通文意。读懂作品。

“讨论交流”环节,让学生质疑,解决自学中的问题。学生质疑,提出了“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中“曾”的理解、“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中几处词类活用的理解、“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等句子翻译的问题。让学生查阅工具书及资料解决,无法解决的疑难字词集体讨论解决。接着理解课文,学生提出两个问题:“客人吹洞箫时为何声音如此悲凉?苏轼却为何有相反的人生态度?”先让学生在组内讨论,教师巡回指导,全班交流后归纳:赤壁的江山触发“客人”思绪,他想到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如曹孟德等,当年何等叱咤风云,而今却不见踪迹,由江水无穷想到人生须臾,渺如沧海一粟,顿觉人生的短暂渺小,难免苦闷感伤。该环节对一些简单、易懂的内容教师只须一带而过,而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则应引导学生深入交流,力求在思维的碰撞中发现真知灼见。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