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热力环流公开课教学反思

热力环流教学反思

1、 课时的安排:1课时。

2、 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比较合理,紧扣知识点围绕知识点来展开。

3、 这节课的理论性强,内容较抽象,另外学生必备的空间建构能力还较弱,所以授课时我用视频和必要的多媒体动画演示解决这两个问题,变抽象为直观,变二维为三维。利用这两个手段不仅降低了知识的难度,更是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热情和探究欲望。设置一系列探究问题,利用小组合作讨论的方法,多数同学完整的绘制出热力环流示意图,少数同学在我指导下也完成了任务,只有个别同学在讲解完后才完成示意图绘制,从而顺利完成教学重点。

在运用原理分析实际问题时,联系学生身边的地理问题,引导其分析最熟悉的城市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精神,使学生学习到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同时提前下发学案让同学们提前收集有关热力环流知识的信息,培养学生在信息时代的信息收集能力。总之,通过三个案例的反复分析,不仅使知识顺利迁移拓展,而且最终突破了本节课难点。

4、 在教学中,设计问题时注重问题的难易结合,由浅入深,符合教学规律和认识方法。并且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及时进行每个环节的小结与练习,强调重点内容,争取使学生当堂记忆消化。

…… …… 余下全文

篇二 :热力环流教学反思

对于本次竞赛课,我结合各位老师与评委的宝贵建议,以及个人从其他课程学习中的收获做一下几点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介绍热力环流原理,其难度并不大,但由于它是后面学习大气环流的基础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在知识传授上我首先将与之有关的概念与规律做了系统的复习与介绍,希望学生能迁移到随后的热力环流过程,然后列举了热力环流的几个实例,目的在体现地理与生活的实际联系,并希望达到当堂掌握巩固的目的。全过程始终贯彻边讲边练的方法。教学设计上比较中规中矩,从简单到复杂,从理论到实践,缺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因素。我的语气过于平淡,缺乏激情,师生之间存在距离感,使得课堂气氛不够活跃。教学设计中的学生活动不足,深度不够,教师讲授为主,忽略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本质等等。

没有板书,整个课堂不成系统。多媒体课件很快就过去一页,要让学生系统认识本堂课学习的主干知识,应将知识框架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能一目了然从整体上把握课堂流程,并突出课堂的重难点。

问题问的太泛。问题要问的明确,抛出来的问题要预设学生如何回答,注重引导,将问题细化。尽量少问封闭式的问题,如问学生该方面知识掌握程度,不要问“听懂了没”,不同学生程度不同,到底掌握到什么程度算明白?所以以“这部分内容还有什么疑惑?”这样开放性并有针对性的提问形式更为妥当。

…… …… 余下全文

篇四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1(中图版)第二章第一节教学设计

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第二课时——热力环流

天津市咸水沽一中 戎聪亮

一、教学内容

本教学设计的内容选自普通高中地理新课标实验教材人教版必修1的第二章第一节中的《热力环流》。主要介绍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生活中的一些常见例子—海陆风和城市风等。

二、课标解读

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

式,在本单元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后面学习“风”“全球性大气环流”“常见的天气系统”等知识的基础。同时,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和形成原理又是一个难点,很多学生在学习后仍然思维模糊,概念混淆。如何才能突破这个难点,只有在教学过程中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循序渐进,步步深入,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接受。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掌握热力环流的定义,熟练阅读热力环流示意图,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②通过绘制热力环流图,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③能够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答生产、生活中的局地环流问题。

2.过程与方法

本课遵循由问题→媒体演示获得感性认识→分析推理运动过程→归纳概括运动规律(理性认识)→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主线,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用分析、推理、归纳等方法学习地理知识。

…… …… 余下全文

篇五 :b046bacd-a4fe-459d-8257-2aa62b6a82cb_热力环流教学设计及反思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及反思

(一)、教学设计

(教学准备):

香三支、蜡烛一支、冰块一碗。

(新课导入):

《三国演义》中有这样一个故事:诸葛亮把司马懿困在葫芦峪中,用火攻,眼看火烧到紧要关头,天突然下起了大雨,救了司马懿的命。诸葛亮感叹:“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殊不知这火是他放的,这与也是他下的。因为近地面空气受热会膨胀上升,上升的过程中不断冷却,水汽凝结成雨。

热空气的上升,冷空气的下沉就属于大气运动,显然空气的运动并不是空气上升下沉那么简单的,那么大气到底怎样运动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讲授新课)

(师):大气最基本的运动方式是——热力环流。请大家预习课本,思考什么是热力环流? (板书):一、热力环流

1. 概念:

(学生):热力环流是由于地面冷却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师):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是怎样的?我们来看以下实验

(让学生关闭门窗,请两名同学协助实验。)

先点燃两支香,请同学观察在不受外界气流干扰的情况下,烟的运动状况。

(学生回答):烟垂直向上。

请其中一位协助的同学把蜡烛点燃,另一位同学把冰块端上,过五分钟请同学观察烟的飘动方向。然后将蜡烛和冰块交换位置,观察烟的飘动情况。

…… …… 余下全文

篇六 :大气环流的教学设计与反思

【课题】必修模块一 第二章 第一节 题目:大气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课标要求及分析】

新课标要求: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 目标分析:

1.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从中分析大气运动的规律性。

2.读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

3.读“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图,从中分析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

【教材及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是关于三圈环流和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成因分析和推导。这部分内容既是这节课的核心,也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对上一节热力环流和空气水平运动知识的应用和迁移,也是由小空间尺度地理问题扩大到大的空间尺度地理问题的迁移;还是学习和探讨下一部分“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基础。这部分内容注重通过“假设——活动—思考—理解—形成结论—实验制作或实践验证”的形式,引导探究学习。 学情分析:

本节课涉及的内容逻辑性较强,而学生地理逻辑思维和空间思维能力尚未得到发展,学习困难较大。热力环流、风的受力或近地面风的形成原理、太阳直射点的季节性移动这些都可以作为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通过前几节课逻辑推导能力的培养和紧密联系实际的分析过程,学生对学习地理的方法有了新认识和新的心理准备。但仍有部分学生缺乏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习惯于“教师教,学生学”的传统教学模式,并缺乏小组交流意识和协作精神。

…… …… 余下全文

篇七 :图解“热力环流”教学中的常见悖论

高中地理《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解读》认为,大气的不均匀受热是大气运动的主要原因,大气热力环流则是理解许多大气运动类型的理论基础。小到城市热岛环流,大到全球性大气环流,都可以用大气热力环流的原理来解释。因此,热力环流在大气环境部分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笔者发现,因认知上的偏差,关于热力环流的内涵、外延,还存在着不少的错误观点及论断,且这种错误观点及论断还能自圆其说,形成悖论。本文通过理论分析、实践探究来剖析并纠正热力环流的内涵及外延在教学中的常见悖论。

一、理论分析把握热力环流内涵

在开展热力环流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般先讲近 地面受热不均,紧跟着描述空气的垂直运动,然后再讲同一水平面上出现气压高低差异,最后是空气的水平运动。然而,空气在做垂直运动的过程中,关于近地面有没有产生气压的变化,莫衷一是。

悖论1:密闭空气柱内的垂直运动不影响气压变化 支撑理由:根据周淑贞关于气压的定义——单位 面积上大气柱的重量。假设一理想密闭的大气柱,既没有空气流入,也没有空气流出,空气只做垂直运动。 在运动过程中,大气柱内部并没有发生质量的改变, 因此,大气柱底部即近地面位置上的气压并没有发生

变化。

…… …… 余下全文

篇八 :热力环流教学

热力环流

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湘教版《地理》必修Ⅰ)

第三节大气环境

课题:大气运动

一、教材分析:这部分内容是对前一部分内容的延伸(对流层、不同纬度不同下垫面接受到的太阳辐射不同),又是后一部分内容的基础(大气水平运动、三圈环流、季风环流、常见的天气系统等),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这部分内容可探究的知识点较多,能体现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所以单独拿出来花一个课时来探究。

二、教学思路:

1、激发探究:用录像片段《火烧葫芦峪》,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探求的兴趣;

2、原理探究:用动态的多媒体演示来完成热力环流的形成;使学生能更形象的掌握原理,并用一道画图题来加以巩固;发展学生的逆向思维。

3、应用探究:以分组讨论的形式来探究三道题,合作的方式共同参与问题的探究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

4、探究性小结:让学生上台操作一个小动画“热力环流我制作”来作为本课的小结,在最后的一刻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

5、课外探究:留给学生课外探究的空间,用三个动手的、收集资料的、思考的问题来引导学生课外的探究让学生将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