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杜甫诗三首》教学反思

《杜甫诗三首》教学反思

杨仁静 陵水中学

杜甫,作为唐代诗坛上的又一颗璀璨明星,与李白并称为“双子星座”。韩愈曾推崇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这决非过誉。杜甫的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体现了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语言极其精练,尤长于古体诗和律诗。这篇课文选取了杜甫的三首律诗,都是他的后期作品,写于他寄寓夔州(今重庆奉节)时期。《秋兴八首(其一)》是一首借景抒怀之作,感情强烈。《咏怀古迹(其三)》是歌咏王昭君出塞之作,沉郁苍凉。《登高》是诗人抒发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感慨之作。因此讲授这几首诗歌,应该要尽量引导学生把握景与情的交融关系,把诗人的悲欢愤激之情同当时战乱的时局联系在一起,逐步深入地感知诗中的意境。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本课的教学难点在于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使学生受到诗人情感的熏陶而有所感悟,从而引发学生的审美兴趣,培养潜心涵泳的鉴赏习惯。因此三首诗歌我都是提出问题,重视学生自己的体悟。学生自主去解决四个问题:诗中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写,这样写的好处。这样一来学生自主学习时就能做到有的放矢。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秋兴八首》我主要是让学生通过以前学过的意象分析法,重点来把握这首诗“情景交融”的特点。这样学生既能够复习前面讲过的知识,又能学有余力地赏析完这首诗。而《咏怀古迹》我主要是抓住借古咏怀的写作手法来引导学生。全诗的讲解还让学生讨论这样一个问题:作者表面上叙写了王昭君的不幸遭遇,实质上在写什么?这样就更能把握诗人的感情,体会他沉郁顿挫的行文风格。而《登高》的课堂更是努力将课堂完全交给学生。让学生理解古人赞颂杜甫的一首诗歌“精光万丈,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学生自己找出认为写得最精彩的一联来分析。也有学生是从诗人的情感因素来考虑。将学生的答案总结起来,既能讲到杜甫写诗用的情景交融的手法,又能使学生更加理解诗人的孤独与伤悲。总之,这三节课我都是力图让学生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将语文课堂完完全全地交给他们。

…… …… 余下全文

篇二 :《杜甫诗三首》教学反思

《杜甫诗三首》教学反思

教师:刘芸

诗文总有魂,教师如能迅速把握诗魂,往往能提炼出课之魂。 我上了《杜甫诗三首》一文,课后觉得自己在很多方面都值得进行总结。总体来说,这两节课的效果较好,自己比较满意。首先,自己准准备得比较充分,认真揣摩教材,在教学中发挥的就十分自如,得心应手。《望岳》中的“望”字是学习本诗的关键,首联写远望泰山,第二联写近望泰山的景物,第三联写细望泰山的万千变化,第四联写作者由望泰山联想的自己远大抱负。表现了泰山的神奇秀丽,表现了青年杜甫宽广的胸怀。《春望》中的“忧愁”二字是学习该诗的关键,第一、二联通过自己的所见所感,描写了国都破败的惨淡景象。第三、四联通过自己的所盼所思,表现了思念亲人的离愁别绪。全篇贯穿了忧国思家的思想情感。《石壕吏》中的老妪和差吏之间的对话,是学习的关键。我们不难发现,老于的话句句都是在差吏逼问下说出来的,可以让学生设想:差吏一进门就问:你家有男丁吗?老妪答以:“三男邺城戍??”再问“尚有他人否”又答以“室中更无人??“最后是差役仍逼着要人不已,老妪只好”请从吏夜归“。总之,差吏的怒问贯穿在老妪陈情的全过程。是理解全诗的一条主线,只要抓住它就不难理解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关注。其次,令自己较为满意的地方就是读,在教学中我设计了很多种读,如教师范读,让学生受到感染;指名朗读寻找差距。通过各种读,让学生认识到如何把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读出来。第三,诗句的理解分析,诗是高度精炼的语言,

…… …… 余下全文

篇三 :杜甫诗三首教学反思

《杜甫诗三首》课后反思

岚皋县城关中学 黄平东

诗歌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古典诗歌语典雅而高度凝练,情致深婉,不像戏剧小说那样有激烈的矛盾冲突,又与学生的生活距离相对较远,因而在教学中很难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传统的诗词教学一般都是先反反复复地诵读,再进行语言的品析,进而感受诗歌的意境。学生对这种教学模式已经十分熟悉甚至有些倦怠了。如果古诗词的教学仅仅停留在咬文嚼字上,把完整的诗句弄得支离破碎,那还有什么美感可言呢?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在这一基本理念指导下,我对《望岳》《春望》的教学方法进行了一次打破传统的尝试。在注重朗读教学的的同时,抓住“望”字,将两首诗歌进行比较学习。注重整个学习过程的层次性,由易到难,由初步感知到深入探究。这两首诗歌为杜甫不同时期所写,诗的风格也迥然不同,《望岳》境界壮阔、气势磅礴、抱负远大;而《春望》则景象凄清、感情凝重、风格沉郁。诗歌风格不同的背后主要是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在学生感知诗意的基础上让他们合作探究去探讨这种现象,从而获得诗歌鉴赏的一种重要方法——“知人论诗、知时论时”。这样可以充分尊重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会学习。

…… …… 余下全文

篇四 :《杜甫诗三首》课后练习题答案

《杜甫诗三首》课后练习题

一、积累与运用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决眦( ) 老妪( ) 不胜簪( )

泣幽咽( ) 邺( )城戍( ) 青未了( )

2.解释下列诗句中加粗的词。

(1)决眦入归鸟( ) (2)浑欲不胜簪( )

(3)老翁逾墙走( ) (4)犹得备晨炊( )

(5)吏呼一何怒( ) (6)死者长已矣( )

3.阅读《春望》,根据提示填空。

(1)表现长安春日满目凄凉、传达出诗人忧国伤时之情的语句是:

(2)写战火连绵,久盼家音,抒发千古以来战争中人们共同感受的名句:

(3)诗人刻画自身形象,抒发忧国念家悲愁的语句是:

4.根据你对《望岳》这首诗的理解,完成下面的填空。

(1)借齐鲁大地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的语句是:

(2)虚实结合,表现泰山秀美、高大的语句是:

(3)表现泰山高峻、幽深的语句是:

(4)既是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又是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表现作者志向高远、坚定)的语句是:

5.阅读《石壕吏》,根据提示填空。

《石壕吏》中表明捕吏凶暴、老妇凄苦的语句是: !表明老妇家遇不幸、亲子战死,揭露战争罪恶的语句是: 。表明家无壮男,凄婉可怜的语句是: 。表明战争给家庭带来的不幸与困苦的语句有: 。

…… …… 余下全文

篇五 :杜甫诗三首 说课稿修改

杜甫诗三首 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你们好!有这样一位诗人,他的诗感时伤世;他的诗忧国忧民;他的诗沉郁顿挫;他的诗也壮志豪情。他就是被尊称为“诗圣”的杜甫。

一、说教材

在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收集了他的三首诗,这就是我本课的说课内容----《杜甫诗三首》。这三首诗都是历来脍炙人口的名篇,学习本课学生对诗歌的形式特点会有进一步的了解,对我国古代诗词名篇也多了一分认识。学生还能逐步感受杜甫在不同时期的创作思想,并接受诗人人道主义精神的陶染。

二、说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主张中学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精神,促使学生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知识和能力目标

1、掌握古诗的主要内容,理解诗意。

2、深入体会古诗词的韵律,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作者、作品。

2、通过设疑、点拨、讨论,写作等方式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情感。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体会诗人蕴含于诗句中的豪情壮志,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材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理解诗的思想感情,把握诗歌的意境。

…… …… 余下全文

篇六 :杜甫诗三首+八上课后十首注释+八下前五首注释(除地名人名)

望岳

岱宗:泰山

齐鲁青未了:泰山的青色在齐鲁广大区域内都能望见。青,指山色。未了:不尽。 造化钟神秀: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即重于泰山。造化,指天地,大自然。钟,聚集。

阴阳割昏晓: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昏暗一面明亮,截然不同。阴,山的北面。阳,山的南面。 荡胸:心胸摇荡。

曾:通“层”

决眦:眼角(几乎)要裂开。眦:眼角。

会当:终当

春望

浑欲不胜簪:简直连簪子也插不上了。浑,简直。

石壕吏

投:投宿

逾:越过

一何:多么

前置词: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

戍:防守

附书至:捎信回来

新:最近

偷生:苟且活着

已: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

更无人:在没有别的(男)人了

乳下孙:还在吃奶的孙子

有孙母未去:(因为)有孙子在,(所以)他的母亲还没有离去

无完裙:没有完整的衣服。裙,泛指衣服

老妪:老妇

请从吏夜归:请让我今晚跟你一起回营去。请:请让我。

急应河阳役:赶快到河阳去服役。应,应征。

犹得:还能够

夜久语声绝:到了深夜,说话的声音没有了

泣幽咽:(有人)低声地哭。幽咽,形容低微,断续的哭声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诗人)天亮等成赶路的时候,只同那个老头儿告别(老妇已经被抓去服役了)

…… …… 余下全文

篇七 :杜甫诗三首+八上课后十首注释+八下前五首注释(除地名人名)

望岳

岱宗:泰山

齐鲁青未了:泰山的青色在齐鲁广大区域内都能望见。青,指山色。未了:不尽。造化钟神秀: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即重于泰山。造化,指天地,大自然。钟,聚集。

阴阳割昏晓: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昏暗一面明亮,截然不同。阴,山的北面。阳,山的南面。荡胸:心胸摇荡。

曾:通“层”

决眦:眼角(几乎)要裂开。眦:眼角。

会当:终当

春望

浑欲不胜簪:简直连簪子也插不上了。浑,简直。

石壕吏

投:投宿

逾:越过

一何:多么

前置词: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

戍:防守

附书至:捎信回来

新:最近

偷生:苟且活着

已: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

更无人:在没有别的(男)人了

乳下孙:还在吃奶的孙子

有孙母未去:(因为)有孙子在,(所以)他的母亲还没有离去

无完裙:没有完整的衣服。裙,泛指衣服

老妪:老妇

请从吏夜归:请让我今晚跟你一起回营去。请:请让我。

急应河阳役:赶快到河阳去服役。应,应征。

犹得:还能够

夜久语声绝:到了深夜,说话的声音没有了

泣幽咽:(有人)低声地哭。幽咽,形容低微,断续的哭声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诗人)天亮等成赶路的时候,只同那个老头儿告别(老妇已经被抓去服役了)

…… …… 余下全文

篇八 :25.《杜甫诗三首》研讨与练习【课后练习题】

25.《杜甫诗三首》研讨与练习【课后练习题】

一、研讨下列问题,并背诵这三首诗。

1.有人说,《石壕吏》中老妇的“致词”全都是吏逼问出来的。你同意这个说法吗?为什么?

目的是使学生了解这首诗构思的巧妙。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最好先让学生了解故事发展的全过程,要把学生带到诗的情境中来。例如差吏抓丁为什么要利用夜间?老翁为什么要“逾墙”?“泣幽咽”者是谁?把这类问题弄清楚了,才能进入诗境。

参考答案见“课文研讨”。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一联可作两种解释:(1)诗人因感时恨别,见花而落泪,听到鸟鸣而感到惊心;(2)以花、鸟拟人,花感时而落泪,鸟恨别而惊心。你赞成哪一种解释?理由是什么?

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设题目的是使学生进入诗中境界。应当注意的是,诗可以有多种解读,但须言之成理;教师可以谈谈自己的见解,但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不同见解。 参考答案见“课文研讨”。

3.《望岳》中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但“望”的角度不同。试对此作具体解释。 这首诗意境深远,初二学生由于阅历尚浅,恐不易领会。设题目的是通过对“望”的角度的分析,初步探知诗的大意。要一层一层地说来,先疏通文意,然后启发学生运用想像来描绘诗中的图景。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