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新文化运动的口号

新文化运动的口号

“德先生和赛先生”

“德先生”指的是“Democracy”(民主),

“民主”是指民主思想和民主政治;“科学”主要是指近代自然科学法则和科学精神。资产阶级宣扬民主,反对封建专制,把斗争矛头直指封建专制的理论支柱儒家思想;宣扬科学,反对封建迷信和愚昧。这一口号反映了中国社会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的迫切需要,有力地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但这一口号仍属于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性质,有它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它不能同群众运动相结合,不能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看待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因而不能从根本上推翻封建思想。新文化运动中民主和科学两面旗帜的树立,使中国许多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还造成了新思想、新理论广泛传播的大好机遇。 胡适,他的《文学改良刍议》首倡白话文.他对学生打比方

说:你们用古文说对不起我完成不了任务。结果学生用了一大串文字说。可他却用“干不了,谢谢”五个字就搞定了

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革命论》一文,不仅主张以白话文取代文言文,还主张推倒陈腐、雕琢、迂晦的旧文学,建设新鲜、平易明了的新文学,从而使文学革命的旗帜更加鲜明。

现代公文语言是在“批判地继承”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五四”新文化运动,白话文代替了文言文。(《应用写作》19xx年第5期)

…… …… 余下全文

篇二 :新文化运动学案

第21课 新文化运动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了解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及代表人物;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可以联系前面所学的有关北洋军阀时期的历史知识,加深对当时社会形势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陈独秀等先进知识分子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和新文化运动所体现的时代特征;体会用辩证观点和多元的价值观看待东西方文化。

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教学难点:如何评价新文化运动。

【自主预习案】

一、背景

(1)政治上: 加紧侵略中国。

(2)经济上:一战期间,资本主义

(3)思想上:西方 进一步传播到中国;资产阶级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

袁世凯掀起一股 逆流。

新文化运动学案

三、内容

1、“德先生”与“赛先生”:提倡_______和______,反对_______和_______。

(1)民主:指人民享有主权,政府由人民投票选举产生、权力制衡等 ,包括反专制反特权的共和、宪政、人权、自由、平等、博爱等理念。

…… …… 余下全文

篇三 :新文化运动学案

第五单元 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

第21课 新文化运动

编写人:杨国军

课标要求:

1、了解或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指导思想、代表人物、活动阵地2、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新发展3、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能力要求:

1、 通过对新文化运动兴起背景的教学,培养学生对历史唯物主义关于政治、经济、文化相互关系基本观点的理解能力。通过对新文化运动前后期性质变化的分析,培养学生比较和综合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2、 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自主预习案

新文化运动学案

合作探究案一: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5分钟讨论,3分钟回答) 材料一:

1

新文化运动学案

清宣统帝溥仪宣布退位的诏书(原件存中国国家博物馆)

新文化运动学案

材料二:

19xx年12月,在孔庙祭孔子

新文化运动学案

新文化运动学案

19xx年9月28日,袁世凯头戴天平冠,身穿古装服,率文武百官到孔庙,行三跪九叩大礼。12月23日,袁世凯又穿起特制的古怪祭服,率文武百官拥到天坛,举行祭天大典。19xx年底,袁世凯改中华民国为“中华帝国”准备元旦登基,年号“洪宪”。复辟帝制。袁世凯上台后,通令全国“尊崇孔圣”,强迫全国各学校“尊孔读经”,“务以孔子之言为旨归”,中小学均加读经一科,一时间社会上出现了“孔道会”、孔教会“尊孔会”等组织。

…… …… 余下全文

篇四 :新文化运动实验作业


专题三:(二)新文化运动

1.  (2012·上海单科卷·22)“一切传统均不再神圣。无政府主义、自由主义、唯物主义、实验主义……以及最新的布尔什维克主义,均找到支持者。”上述情景出现于
A.戊戌变法时期   B.清末新政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   D.新文化运动时期

2.  (2012·福建文综卷·17)学者殷海光在论及五四运动时,认为它以iconoclasm(打倒偶像)和enlightenment (启蒙)为动力,是一场“中国知识最光荣的运动”。在他看来,这场运动主要倡导
A.自强与求富        B.进化与革新        C.改良与革命        D.民主与科学

3.  (2011江苏单科)某思想家在20世纪初大声疾呼:“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而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世界之生存而归削灭也。……其不能善变而与之俱进者,将见其不适环境之争存,而退归天然淘汰已耳!”从中可见,该思想家主张
 A.打破保守观念,为新文化营造空间       B.剔除传统糟粕,重建儒家信仰
 C.宣扬改革理念,为康梁变法造声势       D.遵循进化理论,任凭自然选择

…… …… 余下全文

篇五 :历史视野中的新文化运动

历史视野中的新文化运动

张春海 陈叶军

20xx年12月30日09:1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手机看新闻

打印网摘纠错商城分享推荐 字号

分享到人人

分享到QQ空间

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影响深刻的思想启蒙运动。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高举“科学”和“民主”的旗帜,弘扬与传播新思想、新观念,猛烈抨击旧传统、旧礼教,冲击、动摇了封建主义在思想界的统治,掀起了思想解放的高潮,推动了中国文化向现代的转型。

发端于19xx年的新文化运动,距今已近百年。“密涅瓦的猫头鹰要到黄昏才起飞”。百年后,推开历史的旋转门,百年前的革新号角仿佛就在耳畔。如今,身处这个大转型的时代,我们是否有新文化运动之先驱一代的自觉的意识,反思曾经走过的道路,总结沉淀下来的文化,以此为根基,通过创造适于今日之“新的文化”以照进未来?

新文化运动:中国先进分子共同的历史选择

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影响深刻的思想启蒙运动。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高举“科学”和“民主”的旗帜,弘扬与传播新思想、新观念,猛烈抨击旧传统、旧礼教,冲击、动摇了封建主义在思想界的统治,掀起了思想解放的高潮,推动了中国文化向现代的转型。新文化运动为中国近代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五四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更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中国共 产 党的创立准备了条件。有论者指出:“抛弃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指引的道路,是相当多的中国先进分子共同作出的历史性的选择。这是五四以后新文化运动的最基本的特征。”

…… …… 余下全文

篇六 :新文化运动答案

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文科班)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与能力:

新文化运动兴起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过程中的基础知识,如《新青年》的创办、新文化运动的?四提倡,四反对?等;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和发展;民主与科学的主要含义;中国共 产 党早期组织的成立。

重点与难点

重点: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及全面评价;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新青年》的诞生:

1、【探究学习】新文化运动出现的历史背景

材料一:纺织工业:19xx年前,全国共有231个工厂,资本3254万元,到19xx年增至475个工厂,资本达8275万元;纺纱也19xx年纱锭比19xx年增加180%。19xx年厂丝出口额比19xx年增加168%。

?材料二;孔子之道,自古常新,与天无极。……近自国体变更……使数千年崇拜孔子之心理,缺而修佛……本大总统躬膺重任,早作夜思,以为政体虽取革新,而礼俗要当保守。环球各国,各

有所以立国之精神,秉诸先民,蒸为特性。中国服循圣道,自齐家、治国、平天下,无不本于修身。 袁世凯《大总统祭圣告令》

…… …… 余下全文

篇七 :第9课 新文化运动

一天一课:第9课 新文化运动

【知识点梳理】

兴起背景: ①西方传入的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观念,受到欢迎

②袁世凯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 的逆流 ③新旧思潮发生了激烈冲突

兴起原因:为了反对 的逆流 兴起时间: 派 别: 代表人物: 旗 帜: 主要阵地:《 》 前期内容:①提倡 ,反对 ②提倡 ,反对 ③提倡 ,反对 ④提倡 ,反对 后期内容:主要宣传 代表人物: 成 果:《》《》《》(杂志) 性 质: 评 价: 正面: 反面: 【巩固训练】

…… …… 余下全文

篇八 :新文化运动

教材分析:

①承上启下的作用:新文化运动是思想领域里,资产阶级分子同北洋军阀反动统治进行的斗争。它承接了

前一章所介绍的“捍卫民主共和的斗争”这一知识点。同时新文化运动促使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

救民真理,为马克思主义杂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这又为后面的“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 产 党的成立”

埋下了伏笔。

②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又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它继维新变法、辛亥革命之后,在思想领域中反对

封建斗争的继续,是中国资产阶级为打破封建束缚而开展的启蒙运动。其目的是在中国实行资产阶级民主

政治。其特点是高举“民主”、“科学”两大旗帜,斗争矛头直指封建专制赖以生存的封建文化。因此其性质

是封建斗争。后期新文化运动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突破了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的局限,开始寻求马克思

主义和十月革命的经验,探索救国图存的新道路。

学情分析:

高一普通班学生历史基础知识较弱,但是学生的课外知识和学习、思考的能力都较好。老师应该通过设计

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通过合作学习,完成教学任务,提高能力。

教学目标:

根据本文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参照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确本文的教学目标。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