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教研感悟

一次教研感悟

为了提高教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有效课堂”教学模式能更好的服务于每一位教师,三月初,我校开展了一次教研活动,听取了几位教师的课,。通过这次机会,我了解了许多,见到了许多??。下面就这次活动的体会与大家交流。

此次活动我们听了不同年龄阶段教师的课。课后的互动评课中,几位老师都认真总结了自己课堂上的不足,在课后及时进行了反思。其他老师都积极地对几位老师的课进行了点评,说出自己内心的看法。几堂课听下来,使我感到欣慰,因为教师们已经都在向着“有效课堂”教学模式靠拢,不管走得远近,但都已经在意识上有了转变,行动上有了变化。虽然每堂课还都有许多不足,但进步还是不小的。可见,教研活动对新教师开阔眼界和成长是多么的必要和重要。发生的变化概括起来我觉得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教师角色已经发生改变。学生在变,教师的角色也在变,例如,从教师的站位来看,不再像以前那样,只是高高地站在讲台之上,而是来到了学生中间,和学生在一起,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师生的距离在拉近,地位在拉平。不再像以前那样,成为课堂中的主宰和权威,而更多地去组织,去引领。

二是学生活动明显增多。以往教学,学生只是回答一些教师的问题,参与的学生很少,被动学习。从这几堂课来看,学生的活动增加了不少,而且有些活动试学生自发去做的,不再是由教师指定,学生参与学习的程度和参与积极性明显提高,课堂气氛活跃。

…… …… 余下全文

篇二 :教研活动感想

教研活动感想

吕中 田晓春

自从本学期第八周开始教学研讨活动以来,我有机会学习了我们语文教研组其他老师的课,课堂上年老教师的稳重丰富的经验及年轻教师成熟与老练的教姿、教态、教风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收获颇多。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对此次活动的学习心得: 第一、吃透教材是最根本的。听完几位老师的优质课后,我认为他们对教材的把握都有其独到之处,但都能抓住题眼,一步步的深入文本。

1.知识点深度、广度适当 知识点涉及知识太深会脱离学生的实际,太浅又会浪费时,面太广则显示不出本课特点(况且时间有限),面太窄则调动不起学生的积极性,这就要求教师要正确取舍,合理安排教材内容,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可以对教材内容作适当的取舍和补充。只有深入地学习新的课程标准和钻研教材,才能把内容选好。

2.横向、纵向联系

知识点之间有其内在的、紧密的联系的,各门学科之间的联系或本门课前后、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无处不在。只有非常清楚这些联系,才能明确每堂课所传授的知识所处的地位和应起的作用,进而确定教学目的和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前后呼应、条理清楚。

3.重点、难点突出

重点是否突出,难点是否突破是判断一堂课成败的关键。对于重点内容要舍得下功夫、花时间,并在提问、板书、讲述、练习、总结等阶段,均放在突出的地位,让学生精力集中,目的明确,弄清搞懂,印象深刻。对于难点或复杂的问题,可采用铺路搭桥、化整为零的方法。抽象的问题可结合图表、利用模型;深奥的问题可通俗举例、类比推理;隐蔽的问题可顺藤摸瓜、层层剥皮,都可以使问题化难为易。 此外,不备学生的备课,不叫真正的备课。在深入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最好来一个角色转换,站在学生的方位上,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身处地地为学生想一想,怎么设计课堂提问,叫哪些学生来进行练习,如何来练习才能使学生由已知过渡到新知。只有吃透了教材,才可能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做到胸有成竹、有的放矢。只有做到了以上几点,才真正做到了“吃透教材”。

…… …… 余下全文

篇三 :我的一次教研活动感悟

我的一次教研活动感悟

接市局通知,笔者在20xx年4月10日,参加福泉市北片区教学教研交流活动,在教研交流活动中听了几节化学交流课,课题是《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和《溶解度-2课时》,这次教研活动的主要目的是探讨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希望通过教研活动的交流,教师相互之间互相传递一种新的授课形式和教学理念。在此选取两个教学片断与大家共同探讨:

首先来看片段一、《溶解度-2课时》的情景设置:

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兴趣,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们都创设合适的有意义的教学情景,当然这也是我们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但笔者在听课《溶解度-2》的教学的时候,执教者在教学过程中是这样设计教学情景的,现提出来与大家一起探讨:

案例:在讲述溶解度概念后,要导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概念时,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快速抢答环节:

在10g水中:(1)加1gNaCl充分溶解,得到溶液多少克?

(2)加2gNaCl充分溶解,得到溶液多少克?

(3)加5gNaCl充分溶解,得到溶液多少克?

(该教师设计的意图是导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概念,但教师在课堂上逼着要求学生回答出具体的数值)

看完这个案例后,我们应该怎样思考呢?

…… …… 余下全文

篇四 :教 研 活 动 感 悟

教 研 活 动 感 悟

泰来实验小学 唐晓峰

第一届“超越杯”教科研活动月就要落下帷幕,我们举行了多项教研活动。本人从这些活动中有诸多感受, 这些感受并未随日子的悄悄流走而淡逝,却如同杯中香茗一样渐渐沉淀,积在心中,梳理一下,有这样几点:

1、善于捕捉课堂生成的时机。

俗语都有言: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同样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教”从根本上说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课堂教学必须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我们应善于从学生中发现和提取学习资源, 抓住生成资源时机,努力使课堂产生共振。如:齐连成课堂上的随机就变。

2、要让“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落在实处。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学生被动应付、机械训练、死记硬背的学习现状,从而确保学生学习主人的地位,把个性化教学落到实处。要借助例题的情景图,创设主动、互动、生动的学习局面,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彼此形成一个师生在互教互学的过程,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我平时的教学设计中也是按照这样的理念设计的,特别在上研讨课、公开课这样的课,只是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感觉还是扶得多,放得少,还是有牵着学生学习的痕迹,讲了例题后,在做“试一试”的题,我还没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分析题目,去讲解题思路,还是我和他们一起去分析。这样就不 1

…… …… 余下全文

篇五 :教研感悟

意外的收获

加入教师这一行列三个月了,对于识字与写字教学一直都处于模糊的状态,只有听师傅的指导,观有经验老师的课,再加课标的指导,只是指导了一个大概的框架,通过这次《识字与写字、阅读教学主题研究》,让我有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一、课标里对识字写字的具体要求如下:

1.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

2.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左右,其中800个左右会写。

3.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抓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4.努力形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写字姿势正确,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5.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的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

6.学习独立识字。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学会用音序检字法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

这些是低段时对学生识字写字的基本要求,而课堂上学习的过程就是识字写字的具体实践活动。通过这次教研,我有以下意外的收获:

1.一二年级的任务就是识字写字积累,也是打基础的关键期,学拼音、学汉字的关键期。

2.课堂上,识字,首先要让学生会读课文,然后到句子,再到词到字,再由字到词到句子,要做到句不离词,有整个的语境来学习,适当的激发学生的主动识字热情。

…… …… 余下全文

篇六 :教研感悟

初中首席教师课堂教学观摩感悟

蒋庄社区学校 贾绪真

有幸参加了中学组织的首席教师课堂教学观摩活动,两天时间聆听了8节展示课,真的收益非浅!总体感觉是解放了教师,受益了学生。通过学生淋漓尽致的表现,教师全程点拨引导,让我们感触到课改带来的巨大成效,打造扎实的课堂教学模式非一日之功,饱含着师生们长期课堂教学中的辛苦付出。我们看到课堂生动活泼,学生自信自主,教师灵活多变,可以说这种教学模式必将成为今后课堂教学的主流。

通过两天的中学首席教师课堂教学倾听学习,个人感觉到中学的“361课堂”教学真正做到了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建立课堂教学基本模式,以小组学习为组织核心,实行学案导学,打造高效课堂,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感觉到了取得的鲜明成效。

一、加大班内学习小组的调控力度。学习小组的组建根据学习成绩和性格特点等情况,本着组内异质,组间同质,每个组6人,每个组都要有学习优秀者,按学习成绩编号为ABC三个级别,让后B、C级别的学生上黑板展示,A级别学生进行点评和评价,充分利用教学资源,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逐步提高了学习效率。

二、加大教师讲解时间的调控力度。一节课教师讲解时间得到控制,将课堂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课堂做到了“三讲三不讲”,“三讲”即:讲学生提出的问题,讲学生不理解的,讲知识缺陷和易混易错知识,“三不讲”即:学生不预习之前不讲,没问题不讲,有问题学生不讲之前不讲。课堂上要及时纠正错误,给出正确答案,改变教师作用,由教、领变为启发、督促、帮助。在我听得8节展示课中这一方面做的非常充分到位,师生的角色定位突出明显。

…… …… 余下全文

篇七 :教研感悟

个人教研感悟

这次教研活动开展,实质上是在摸索探究一种新的学生美术教学模式,让教师转变教学观、评价观、人才观;让学生学会学习,使学生会学、善学,培养他们的创新、自主学习能力,使其终身受益;同时也充分发挥教育的导向和激励作用,使孩子们的个性得到全面发展。

著名教育家布鲁姆指出:“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中学美术教学也是一样,教师要跳出教材的框框,以全新的理念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能动性,让他们在美术活动的过程中动脑、动手、动口,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此次教研学习中,谈到自主性首先就提到了“兴趣”二字,的确,孩子们对美术活动有了兴趣,才会自主地去学。教师要理解并支持学生的求知欲望,相信并承认学生的内在潜力,激发并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这些是引导积极主动学习的关键。在平时的教育活动中,教师要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打破依葫芦画瓢的教法,开动脑筋,使每个孩子从“要我画”,变成“我要画”。

其次,还提到了“是否需要范画”这个问题,也就是美术中教与不教的问题。我认为应该让学生自己活动,但必须有教师指导,这是一个“度”的问题。首先,教师应丰富孩子的知识,让他们有内容可画,有足够的材料去想象,在这一点上教师应当给予指导和帮助。再者,他们开始画画的时候,最喜欢按照自己的意志去画,我们是不要

…… …… 余下全文

篇八 :教研感悟

经常感慨许多年轻教师不读教材,不用自己的心智去感知教材的具体内容,仅仅凭借教学参考书的介绍或他人的思路去掌控自己的教学,所以,不管题材有别,也无论体裁变化,几乎所有的课都上得千篇一律,索然无味。

《第一场雪》却让我看到了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一种深入研读教材之后带着教师自己思考、满含自我体验、个性十足的课堂教学。

最欣赏的是你不着痕迹的写作指导。读写结合是语文教学中倡导多少年的老话题了,但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进行有效的写作指导训练,如何引导学生真正能够从阅读教学中学到写作方法依旧是需要大家认真探索的关键问题。我个人非常反对那种立竿见影式的“读写结合”,学习了《白杨》就让学生写《向日葵》;学习了《秋天的雨》就立即布置写《秋天的风》,写作是需要契机的,写作方法的诱导仅仅是写好作文的一个方面,重要的是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写作冲动。《第一场雪》的读写结合点表面上看来有助于学生在今后的写作中写具体、写细致、写生动,但学完本课之后学生对《索溪峪的“野”》的“诗意”解读也许更加精彩纷呈,出人意料,虽然,我没有看到《雪》的后续。便是我自己竟也有了一种“创作”的冲动,前两天的教材培训中突发奇想,《颐和园》一课文笔平平,仅仅按照游览顺序让学生略略感知美景似不到位,于是乎效法你将书中美景蕴于“诗情”之中,内容虽无过多扩展,但诗歌语言的精炼或许能够带给学生更多想象吧。——只是还没能经过实践的检验。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