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感悟孔子

学院:法学院 班级101 姓名:董俊 学号:1002100110 指导老师:吴小强

感悟孔子

人生需要感悟,有感悟的人生才是睿智的人生。先哲的人生不能复制,但可以创新;先哲的智慧不能抄袭,但可以借鉴。生命,就是在一代又一代的创新和借鉴之中延续、发展。

19xx年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会议上宣布:“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要回到2540年前,汲取孔子的智慧”。这一宣布可看作是一家之言。但同时我们可以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当今的诺贝尔奖获得者都说要汲取孔子的智慧,孔子究竟有哪些智慧呢?

孔子的智慧,可以说集中在《论语》里面。《论语》是记载孔子和弟子言论、行为的一部总集。它囊括了孔子的全部思想精髓。用于丹的话说,“《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但不同的人读它,却会获取不同的感悟。政治家读它,能够读出为政以德、以人为本的治国安邦之道;哲学家读它,能够读出和而不同,天人合一的天人和谐之观;教育家读它,能够读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伦理学家读它,能够读出见利思义、博施济众的道德情操;有修养的人能够读出“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人文关怀,就是普通老百姓也能读出“逝者如斯、不舍昼夜”的心得体会。我悟性极差,没有能力读出《论语》的“庐山真面目”,但我也读出了一个属于我自己的鲜活的孔子:他超越时空,阅历丰富,一生见过许多人,君王、大臣、英雄、美女、农夫、商人、智者、愚者、狂者、隐者、君子、小人,什么人都见过,这些人如同一把锋利的刻刀,剔除了他不需要的,加固了他所追求的,丰富了他所没有的;他主张发家致富,但必须采取正当手段,鄙弃那种靠不正当竞争发家致富的人,“不义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他体察民生,兴办教育,收费非常低廉,只是十条肉干而已,自古至今,可说是我国民办教育的第一人;他继承文化,也创新文化,他的创新是在坚实继承基础上的创新;他严肃生活,也享受生活,他的享受是在生命意义和高雅情趣基础上的享受;他向往古典,但也浪漫,他的浪漫是在对生活大彻大悟基础上的幽默和超越;他胸怀宽广、目光睿智、性格慈爱、态度豁达,以他永远的智慧和包容关照历史、关照人类!

…… …… 余下全文

篇二 :孔子感悟

孔子感悟——学习之道

在今天这个时代,信息纷纭复杂,很多无用,无效的信息,充斥着我们的头脑、耳目。我们静心想一想,这些东西我们真的需要吗? 人只有通过学习,才能知道哪些东西真正有价值。但是,很多时候我们虽然学习了,但未必有效率,学到的东西也未必对我们有价值,未必都能深入到自己的生命中去。

我们该问问自己,我们要学习什么?应该怎样去学习?学到的东西又怎样才能跟我们的生活融合起来呢?

《论语》中的学习始终以致用为纲,以德行为本。“学”是为了修身养性而成为“君子”,君子行“仁”而为政。为了达到学以修身,学以成仁的目的,孔子论述了许多学习之道。

孔子的学习之道,归结起来有如下三点:

其一,乐学与好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发自内心的喜欢、良好的心理态度是学习的良师益友。虽然孔子对“君子”的要求和条件近乎苛刻,但从《论语》中可以看出,他的教学活动并不像我们想象中的那样严谨紧张,不苟言笑,倒是非常轻松愉快、随机而行、随意而发的。孔子本人更是因“好学”而对学习充满兴趣,他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这正是孔子以学为乐,好学不倦,安贫乐道,自强不息的生动写照。知之者是被动接受,好之者已是主动追求,乐之者则达到痴迷执着的状态。如果说好之、乐之是孔子主张的学习态度的话,那么“好问”就应该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了。孔子认为,不懂不要装懂,要“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公冶长》),这样才能学到真东西。

…… …… 余下全文

篇三 :对孔子学说的感想

对孔子学说的感想

三中初一(16)班卢春阳

孔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就是以,和人讲道理为主,和平解决问题。但是,我不怎么同意这个观点,因为,中国有句古话:秀才遇上兵,有理说不清。例如说,孔子当年周游列国,到处宣扬儒家学说,讲究以德教化人民,跟那些爱挑起事情的国家和不法分子讲道理,可是,各个国家都没有采纳他这个意见,因为,各个国家都是为了土地支配权而斗争,如果使用孔子学说,这国派去一个代表,谈判!“你说咱们两国,你在这,我在那!”“不行,我在这,你在那!”“我们不同意!”咔嚓!杀了。很难去谈判,所以,两国只有打,谁赢,这块地归谁!

还有,我认为,孔子的学说很单一,把中国人的思想都禁锢了起来,没有创新精神,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好像,中国人唯一的任务就是学习,学习固然重要,可没有创新不行,中国人的学习很机械搞点创新也行啊,可是,老一辈咋学,小一辈还咋学。一点创新没有!而且,人们都有点学傻了的感觉,最近网上的新闻就说,那名牌学校大学生,有的自理能力差,两天就退学了,为什么呢?他适应不了大学这个小社会,更别说大社会了,领导一看,只会学习,别的不会干!居家也不是好丈夫(妻子),你不会干,我也不会! 孔子的学说对社会,对国家都有很大的发展,但是,孔子学说的弊端在某些方面也不小!

…… …… 余下全文

篇四 :感悟孔子

走进文化遗产,感悟华夏文明

作者:刘毅然 书院街小学四年级三班

今年国庆节,我在爸爸的带领下,游览了我们家乡的孔府孔庙,感悟孔子,领悟孔子文化的博大精深。

这一天,天高云淡,秋高气爽,我的心情格外高兴,我们很快来到了目的地。

在游览过程中,爸爸告诉我,孔府孔庙是孔子文化的发祥地。它历史悠久,规模宏大,文物丰富,是中国现存最著名的三大古建筑群之一。

孔府是孔子子孙居住的地方,这是一座典型的中国贵族门户之家,号称:“天下第一人家”。有前厅,后园。大批历史文物就收藏在这里。

孔庙是孔子的祠庙。奎文阁、杏坛、大成殿我们都一一参观了。尤其是大成殿,金碧辉煌,气势磅礴,工艺绝妙,造型庄严。殿内正中供着孔子雕像。看到塑像,我不禁对孔子肃然起敬。

孔子是万世师表,值得万代敬仰。但是他的童年时不幸的,他出生在乱世之中,生活非常清苦。但他勤奋好学,一生不懈的努力,成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想想我们现在的生活条件好,沐浴在幸福的阳光下,更应该博学知新、学而不厌,使自己茁壮成长。

爸爸为我讲解了孔子的“仁爱”思想。“三人行,必有我师”、“不学礼,无以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知之为知之,不知

…… …… 余下全文

篇五 :孔子教育思想感悟

孔子教育思想感悟

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千百年悠久历史的民族,中华民族精神源远流长,早在几万年前,中华大地上已经出现一位资深的思想政治家,他就是——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者,儒家教育理论的奠基人,千百年来,孔子的思想代代相传,绵延至今??

孔子在教育与治理国家的关系上,认为:庶、富、教是治国立国的三大基本要素。他认为,教育事业的发展要建立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庶”要求有较多的劳动力;“富”指要使人民群众有丰足的物质生活;“教”则是要使人民受到政治伦理教育,知道如何安分守己。孔子认为,庶、富、教三者的位置顺序决定了庶和富是实施教育的先决条件,只有在庶与富的基础上开展教育,才会取得社会成效。孔子在教育治国方面的思想至今仍然有重要影响。

孔子在管理人民方面,主张以德治民,他大力宣扬“仁”的学说,主张实行利民的德政,反对害民的苛政,孔子曾经做过苛政猛于虎的比喻,为了达到德政的目的,孔子强调教育是施政的基本手段,他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意思是如果用道德来诱导人民,用礼教来整顿风俗,人民就有廉耻之心,而且归服与领导。所以,孔子主张对人民进行政治伦理的说教,来恢复以礼治国的思想和愿望。孔子还说过: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可见,孔子对与人民是多么的重视。

…… …… 余下全文

篇六 :感悟孔子

感悟孔子

读孔子,感悟自然与真实,有种如沐阳光的感觉,如行走在高山流水之间。细细品味孔子的言行,他的思想好似滴滴甘泉流入心田,心灵得到了滋润和养护,他的思想渗透到平时的生活中,教育我们如何做人、做事。

孔子很重视日常生活中的礼节,无论什么人路过他面前,他一定要站起来,如果他要从这些人面前经过,他就小步快走,这表示对人的一种尊敬。

孔子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首先是要做最好的自己,保持一颗诚敬的心,减少过失,对别人谦逊有礼,提高自身修养,为自己打开一个友善的大门,让自己的人生更具光彩。修身是对家国、对社会负责任的前提,做最好的自己是为了更好地履行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

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鞔,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诚实守信都是为人处事最应遵循的品德。在如今的社会很多人会为了眼前的利益,而失去了更好的发展机会。诚信无价,虽然一时的坦诚可能会损失眼前的利益,但换来的却是比金钱更重要的信任,收获的是长远的利益。

孔子说:“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没错,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而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喜欢不懂装懂,答非所问,滥竽充数,这样只会被人贻笑大方。我们不能自以为是,对自己不知道的事情要有勇气说不知道,要善于向别人请教,进一步了解情况,求得更多的知识。 感悟孔子的智慧,做一个理智和智慧的人,我们就会坦诚、守信、宽容,我们就会勤奋好学、持之以恒,我们就不会抱怨、消沉,斤斤计较。

…… …… 余下全文

篇七 :学孔子哲学思想后的人生感受

学孔子的哲学思想我的人生感受 学习科学知识我们是一个明白人,但是学哲学是一个糊涂的过程,我们都不知道哲学是什么,没有办法去解释清楚哲学的真正含义,我学习了孔子的哲学思想后得到了一些感受。

孔子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哲学家。虽然他自称"述而不作",而实际上他在诸子百家争鸣之前夕,开创性地建立了一个包括天道观、人道观、认识论、方法论等方面的哲学思想体系。按他所提出的主要哲学范畴的逻辑展开,其哲学思想体系可概括为:"命—礼—仁—知—中庸"。 在天道观方面,孔子较少讲天道问题。关于"天",《论语》所记确是不多。孔子所谓"天",有时指主宰一切的上天;有时又指广袤的自然。关于"命",孔子是肯定的。他认为"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并自称"五十而知天命"。不过孔子所说的"命",并不是指上天的绝对意志和命令,而是一种人力所无法挽回的历史必然性。可是孔子又不认为人是无可作为的,相反他主张人"命"面前应持积极的态度。正由于此,别人视他为"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者",他也自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有这样的天道观,使他对鬼神持怀疑态度,这是不奇怪的。 在人道观上,孔子主张立礼复礼,纳仁入礼,仁礼结合。"礼"在孔子思想体系中,是一个重要范畴。从修身来说,他认为首先要学礼,"不学礼,无以立",并且要"约之以礼","克己复礼"。从治国来说,他主张"齐之以礼"。"为国以礼"。孔子独创性的贡献在于纳仁入礼,仁礼结合。他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又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

…… …… 余下全文

篇八 :读“孔子的心灵修养”时的感悟

读“孔子的心灵修养”时的感悟

谭婧婧

何谓“心灵修养”,“心灵”又是什么?我认为“心灵”——他能感受到喜、感受到怒、感受到哀、感受到恐惧、感受到痛苦,心灵一种器官,动物与生俱来就拥有的一种器官。它是一个生命场,它是以“场”的形式与周围世界发生相互作用;同时,它也是一种能量场,通过与周围世界接触,不断的吸收、消耗、转化自己所拥有的能量。而“心灵修养”,就是通过修养自己的心灵,感悟到世间的喜、怒、哀、恐惧、痛苦,感悟周围世界对自己的影响,感悟到自己内心的升华纯净。对我们年轻老师一代,我们又该如何净化自己的心灵,提高自己的修养呢?

《论语.为政》中描述了孔子自己对心灵的修养提高的理解:“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其中,“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是说孔子十五岁时开始懂得了立志学道。我们老师,肩负着培养下一代的重任,我们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枯燥的知识,而是要这些花样年华的少年懂得“求学之道”,让他们自己感悟到知识的重要性,让他们真正理解且能做到“朝闻道,夕死可矣”。这才是我们老师对花样年华的学生教育的重任。 而“三十而立”,意思是说他到了30岁时,懂得了行事为人的准则。这种行事准则就是儒家所传承的“仁、义、礼、智、信”。年轻老师的我,此时最重要的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重要的是要学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