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荀子名句 注音版

荀子名言,其中1----54条为荀子言论,每一条后面注上:荀子。55条及其后都有作者。

jī tǔ ch?nɡ shān , fēnɡ yǔ xìnɡ yān ;

1 积 土 成 山 , 风 雨 兴 焉 ;

jī shuǐ ch?nɡ yuān , jiāo l?nɡ shēnɡ yān ;

2 积 水 成 渊 , 蛟 龙 生 焉 ;

jī shàn ch?nɡ d? , ?r sh?n mínɡ zì d? , sh?nɡ xīn b?i yān 。

3 积 善 成 德 , 而 神 明 自 得 , 圣 心 备 焉 。

4 r?nɡ rǔ zhī lái , bì xiànɡ qí d? 。

4 荣 辱 之 来 , 必 象 其 德 。

5 jiàn shàn , xiū rán bì yǐ zì cún yě ;

5 见 善 , 修 然 必 以 自 存 也 ;

6 jiàn bú shàn , qiǎo rán bì yǐ zì xǐnɡ yě 。

6 见 不 善 , 愀 然 必 以 自 省 也 。

…… …… 余下全文

篇二 :荀子名言名句

<<荀子>>的名句及成语 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阴底乡箐口九年一贯制学校 龙尚来老师 整理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因避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汉族,周朝战国末期赵国猗氏(今山西安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时人尊称“荀卿”。曾三次出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今山东兰陵)令。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提倡性恶论,常被与孟子的性善论比较。对重整儒家典籍也有相当的贡献。

1、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劝学》

意思:没有站在高山的顶端,就不知道天空的高远;没有俯瞰深深的溪谷,就不知道大地的厚重;没有聆听先王的教诲,就不知道学问的广博。

2、君子之学业,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业,以为禽犊。——《劝学》 意思:君子学习是为了完善自我,小人学习是为了卖弄和哗众取宠。

3、礼者,所以正身也……无礼,何以正身?——《劝学》

意思:礼,是用来端正身心的;老师,是用来端正礼法的。没有礼,用什么来修正自己的行为?没有老师,怎么知道礼是这样的?

…… …… 余下全文

篇三 :历年高考名句——荀子

历年高考名句——荀子

20xx年高考试题分类汇编:名句默写

(山东卷)15.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个小题)(6分)

(1)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荀子·劝学》)

(安徽卷)

乙:(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________________,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

(北京卷)13.在横线处写出诗文原句(限选其中4道题)。(8分)

①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_______,则______。(《荀子.劝学》) (全国大纲卷)1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题作答:如果两题都答,则按第一小题计分)(5分)

(1) ,非能水也, 。君子生非异也, 。(《荀子.劝学》)

(江苏卷)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⑴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荀子《劝学》)

(上海卷)

(2)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荀子《劝学》)

…… …… 余下全文

篇四 :荀子名言名句

<<荀子>>的名句

1、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劝学》

意思:没有站在高山的顶端,就不知道天空的高远;没有俯瞰深深的溪谷,就不知道大地的厚重;没有聆听先王的教诲,就不知道学问的广博。

2、君子之学业,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业,以为禽犊。——《劝学》

意思:君子学习是为了完善自我,小人学习是为了卖弄和哗众取宠。

3、礼者,所以正身也……无礼,何以正身?——《劝学》

意思:礼,是用来端正身心的;老师,是用来端正礼法的。没有礼,用什么来修正自己的行为?没有老师,怎么知道礼是这样的?

4、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耻不信,不耻不见信;耻不能,不耻不见用。——《非十二子》 意思:君子以没有修养为耻,不因为被污蔑为耻,以没有信用为耻,不以不被信任为耻,以没有才能为耻,不以不被重用为耻。

警句:

1. 君子赠人以言,庶人赠人以财。

2.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3. 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

4. 流丸止于瓯臾,流言止于智者。

5. 功被天下,守之以让。

…… …… 余下全文

篇五 :荀子的名言上

荀子的名言上—收藏

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劝学》

神莫大于化道,福莫大于无祸。——《劝学》

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劝学》

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劝学》

肉腐生虫,鱼枯生蠹。怠慢忘身,祸灾乃作。——《劝学》

言有召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劝学》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劝学》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劝学》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劝学》

跬步而不休,跛鳖千里;累土而不辍,丘山崇成。——《劝学》

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劝学》

为善不积邪,安有不闻者乎?——《劝学》

君子之学业,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业,以为禽犊。——《劝学》

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劝学》 谄谀者亲,谏争者疏,修正为笑,至忠为贼,虽欲无灭亡,得乎哉?——《劝学》 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劝学》

…… …… 余下全文

篇六 :小学生应知荀子名言及注释

荀子名言

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注释: 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停止。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但(它的颜色)比蓝草更青;冰是水凝成的,但(它)比水(更)冷。

引申意思荀子用青与蓝、冰与水的关系来比喻学生如果能用功研究学问,坚持不懈地努力,就可以比他的老师更有成就。由于荀子这几句话形象深刻,通俗易懂,便为后人所常用,比喻学生胜过老师、后人胜过前人。

2.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注释:不登上高山就不知道天有多高,不下深谷就不知道地有多厚。

意思是事情如果不身临其境,就不知道它的真实情况。引申意思是事情如果不身临其境,就不知道它的真实情况。

3.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注释:积累泥土成为高山,风雨就会在这里兴起;积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就会在这里生长。 引申意思是成功是个日渐积累的过程。

4.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注释: 行程千里,都是从一步一步开始; 无边江河,都是一个个小溪小河汇聚而成; 引申意思是如果做事不从一点一滴中做起,那就不可能有所成就。

5.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 …… 余下全文

篇七 :诸子百家名言名句选20xx

墨子名言选粹

★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

★名不可简而成也,誉不可巧(伪诈)而立也。君子以身戴(载)行者也。

★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 ★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

★节俭则昌,淫佚则亡。

★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

★力,形之所以奋也。圆,一中同长也。

孟子

闻过则喜,闻善则拜①。

出自《孟子·公孙丑上》。《孟子》由孟子及其弟子所作,现存七篇。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国(现在山东省邹县)人。是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①这句话原文为:“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出自《孟子·公孙丑下》。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出自《孟子·离娄上》。

大人①者,不失其赤子之心②者也。

出自《孟子·离娄下》。①[大人]有德行的人。 ②[赤子之心]婴儿天真纯洁善良的心地。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出自《孟子·离娄下》。

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①而已矣。

出自《孟子·告子上》。①[放心]指丧失了的“善心”。“求其放心”的意思是把丧失的善良之心找回来。

…… …… 余下全文

篇八 :诸子百家名言名句

诸子百家名言名句

墨子名言选粹

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

名不可简而成也,誉不可巧(伪诈)而立也。君子以身戴(载)行者也。

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

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

节俭则昌,淫佚则亡。

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

力,形之所以奋也。圆,一中同长也。

孟子

闻过则喜,闻善则拜①。 出自《孟子·公孙丑上》。”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出自《孟子·公孙丑下》。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出自《孟子·离娄上》。

大人①者,不失其赤子之心②者也。 出自《孟子·离娄下》。 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①而已矣。 出自《孟子·告子上》。 老子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皆知善,斯不善矣。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

也,先、后之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恃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也。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