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四书五经名句欣赏

四书五经名句欣赏

“四书”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四书五经”是举世闻名的东方“圣经”,光照千秋的文化瑰宝。数千年来,它启迪了炎黄子孙对宇宙自然的体悟、对人生哲理的深刻认识、对人伦天理的创造性阐释,提供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智慧和经验。其中的格言警句、妙语佳言、成语典故至今仍大量地体现在各类文化书籍和日常生活、

社交活动中。下面按照原句、译文的形式进行举例,以便朋友们欣赏和学习。

《大学》

1、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译文:世上的事物都有本末始终,明确它们的先后次序,那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2、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译文:想要修养自己的身心,就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态,想要端正自己的心态,就先要证实自己的诚意,想要证实自己的诚意,就先要丰富自己的知识,丰富知识就在于深入研究事物的原理。

3、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

译文:有钱的人房间装饰得很华丽,有仁德的人心里宽畅,身体自然也安舒了。

4、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

…… …… 余下全文

篇二 :四书五经的经典名句(精编)

四书五经的经典名句(精编)

◆《大学》

《大学》原为《礼记》第四十二篇。宋朝程颢、程颐兄弟把它从《礼记》中抽出,编次章句。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注释,称为《四书》,此后《大学》成为儒家经典。朱熹把《大学》重新编排整理,分为"经"一章,"传"十章。经一章提议了明显德、亲民、止于至善三条纲目,又提议了格物、致知、赤心、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款。八个条款是实现三条纲目的途径。十章分别解说明显德、亲民、止于至善、本末、格物致知、赤心、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名言名句:

大学之道,在明显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尔后有定,定尔后能静,静尔后能安,安尔后能虑,虑尔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第一章)

古之欲明显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尔后知至,知至尔后意诚,意诚尔后心正,心正尔后身修,身修尔后齐家,家齐尔后国治,国治尔后天下平。(第二章)

物格尔后知至,知至尔后意诚,意诚尔后心正,心正尔后身修,身修尔后齐家,家齐尔后国治,国治尔后天下平。(第二章) 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第三章)

…… …… 余下全文

篇三 :四书五经名句

四书五经名句

◆《大学》名言名句: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2.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齐家,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第二章)

3.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第三章)

4.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第三章)

5.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第十六章)

◆《中庸》

《中庸》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旧说《中庸》是子思所作。其实是秦汉时儒家的作品,它也是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论著。

中庸就是即不善也不恶的人的本性。从人性来讲,就是人性的本原,人的根本智慧本性。实质上用现代文字表述就是“临界点”,这就是难以把握的“中庸之道”。人性的不善也不恶的本性,从临界点向上就是道;向下就是非道。向上就是善;向下就是恶。

名言名句: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第二十章)

…… …… 余下全文

篇四 :四书五经名句鉴赏

四书五经名句鉴赏

许登孝

(一)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出处:《诗经〃小雅〃鹤鸣》

注释:①他山:比喻异国、异地。②石:一种可以雕琢玉的石。③攻:即“治”,引申为雕琢。

译文:另一个山上的石头,也可以用来雕琢我的玉。

赏读:“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是一个引用频率很高的名句。这是比喻学习、借鉴异地异国的经验,可以解决自己或者自己国家的问题。治国要学习、借鉴他国的有益经验、教训,这是非常重要的,有益的。而接口国情不同,拒绝学习外国经验,闭关自守,固步自封,顽固不化,抱残守缺,而不能与时俱进,是注定要落后的。落后就要挨打,这是铁定的历史规律。 ①②③

(二)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已用)

出处:《礼记〃礼运第九》

注释:①行:通行。②天下为公:即天下是天下人所共有的,此处意为国君职位去禅让制授予贤德之人,如尧禅位于舜,舜禅让于禹,不私传子孙。公,共也。

译文:大道通行于天下时,天下是天下人所共有的。

赏读:“天下为公”是相对于“天下为家”的概念。“天下为家”,即天子以天下为家,天子之位传于其子孙,以天下为私有。“天下为公”,这是儒家所设想并憧憬的“大同世界”。在这个理想的世界里,天子是通过禅让继位的,执政官员都是公选出来的贤能之人,社会上人们和睦相处,亲如一家,社会的每一个成员均有所养、所用、所终,没有奸诈的小人,盗贼绝迹,夜不闭户??这就是孔子所描绘的“大同世界”的情景。这虽然是乌托邦式的,但却给人们展示了一个理想的美好的未来。 ①②

…… …… 余下全文

篇五 :四书五经名言名句

◆《大学》

《大学》原为《礼记》第四十二篇。宋朝程颢、程颐兄弟把它从《礼记》中抽出,编次章句。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注释,称为《四书》,此后《大学》成为儒家经典。朱熹把《大学》重新编排整理,分为"经"一章,"传"十章。经一章提议了明显德、亲民、止于至善三条纲目,又提议了格物、致知、赤心、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款。八个条款是实现三条纲目的途径。十章分别解说明显德、亲民、止于至善、本末、格物致知、赤心、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名言名句:

1、大学之道,在明显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尔后有定,定尔后能静,静尔后能安,安尔后能虑,虑尔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2、古之欲明显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尔后知至,知至尔后意诚,意诚尔后心正,心正尔后身修,身修尔后齐家,家齐尔后国治,国治尔后天下平。

3、物格尔后知至,知至尔后意诚,意诚尔后心正,心正尔后身修,身修尔后齐家,家齐尔后国治,国治尔后天下平。

…… …… 余下全文

篇六 :四书五经经典名句

四书五经名句

《大学》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第一章)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齐家,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第二章)

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第三章)

君子有诸已而后求诸人,无诸已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人者,未之有也。(第十一章)

《中庸》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第一章)

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於民。(第六章)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第二十章)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第二十二章)

《论语》

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学而》

贫而无谄,富贵无骄。(学而)

…… …… 余下全文

篇七 :四书五经名句欣赏

四书五经名句欣赏(一)

“四书”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四书五经”是举世闻名的东方“圣经”,光照千秋的文化瑰宝。数千年来,它启迪了炎黄子孙对宇宙自然的体悟、对人生哲理的深刻认识、对人伦天理的创造性阐释,提供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智慧和经验。其中的格言警句、妙语佳言、成语典故至今仍大量地体现在各类文化书籍和日常生活、社交活动中。下面按照原句、译文的形式进行举例,以便朋友们欣赏和学习。

《大学》

1、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译文:世上的事物都有本末始终,明确它们的先后次序,那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2、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译文:想要修养自己的身心,就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态,想要端正自己的心态,就先要证实自己的诚意,想要证实自己的诚意,就先要丰富自己的知识,丰富知识就在于深入研究事物的原理。

3、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

译文:有钱的人房间装饰得很华丽,有仁德的人心里宽畅,身体自然也安舒了。

4、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

…… …… 余下全文

篇八 :四书五经名句四书五经名句赏析

四书五经名句四书五经名句赏析, 四书是指《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大学》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第一章)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齐家,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第二章)

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第三章)

君子有诸已而后求诸人,无诸已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人者,未之有也。(第十一章)

《中庸》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第一章)

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於民。(第六章)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第二十章)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第二十二章)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