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千古名句

千古名句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论诗》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草原送别》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辛弃疾《书西江造口壁》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书怀》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潜《饮酒》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乐游原》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瞑》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孟浩然《春晓》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曹操《蒿里行》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王湾《次北固山下》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绝句》

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韩愈《调张籍》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朱淑贞《生查子》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乐府民歌《长歌行》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植《七步诗》 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鲍照《代出自蓟北北门行》

…… …… 余下全文

篇二 :千古名句之一

千古名句之一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论诗》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草原送别》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辛弃疾《书西江造口壁》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书怀》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潜《饮酒》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乐游原》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瞑》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孟浩然《春晓》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曹操《蒿里行》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王湾《次北固山下》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绝句》

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韩愈《调张籍》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朱淑贞《生查子》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乐府民歌《长歌行》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植《七步诗》

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鲍照《代出自蓟北北门行》

…… …… 余下全文

篇三 :中华千古名句

中华文化精华--千古名句

千古名句之一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论诗》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草原送别》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辛弃疾《书西江造口壁》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书怀》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潜《饮酒》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乐游原》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瞑》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孟浩然《春晓》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曹操《蒿里行》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王湾《次北固山下》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绝句》 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韩愈《调张籍》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朱淑贞《生查子》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乐府民歌《长歌行》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植《七步诗》

…… …… 余下全文

篇四 :登鹳雀楼

登鹳雀楼 -王之涣著诗

?

?

? 王之涣著诗 李益著诗 畅当著诗 这是一个多义词,它还有其它义项:(共3个义项 ) 添加义项

《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五言绝句。这首诗主要描述了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基本信息

? 作品名称

《登鹳雀楼》

?

五言绝句 文学体裁

?

王之涣 作者

?

唐代 创作年代

目录

1 基本信息

2 作品鉴赏

3 作者简介

4 鹳雀楼

5 相关评论

展开

1 基本信息

登鹳雀楼

1.2 注释

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阳。

3.依:依傍。

4.尽:消失。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5。欲: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

6.穷:尽,使达到极点。

7.千里目:眼界宽阔。

8.更:替、换。(不是通常理解的“再”的意思)

1.3 译文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 滔滔黄河朝着渤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 …… 余下全文

篇五 :《登鹳雀楼》习题

《登鹳雀楼》习题

一、基础过关

1.组词:

白( ) 黄( )

欲( ) 更( )

2.补充诗句

白日( ) , 黄河( )。 ( )千里目 , ( ) 一层楼。

3.解释字词

目的意思是 ,欲的意思是 穷的意思是 ,千里的意思是

二、综合训练

1.诗句中表示动作的词。

2.诗句中表示颜色的词有。

3.诗句中表示数量的词有。

三、拓展应用

1.“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两句诗蕴含了什么样的人生哲理?

2.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了什么?

3.看到眼前的景象,诗人想到了什么?

参考答案

登鹳雀楼

一、基础过关

1.组词:

白天 黄色

欲望 更加

2.补充诗句

依山尽 入海流 欲穷 更上

…… …… 余下全文

篇六 :千古名句10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卫风·湛奥》)

2.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诗经·大序》)

3.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

4.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大雅·抑》)

5.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大雅·荡》)

6.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7.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8.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团将愁苦而终穷。(屈原《涉江》)

9.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楚辞·卜居》)

10.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楚辞(离骚》)

11.其曲弥高,其和弥寡。(宋玉(对楚王问》)

12.满招损,谦受益。(《尚书》)

13.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左传·僖公十年》)

14.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15.辅车相依,唇亡齿寒。(《左传·僖公五年》)

16.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左传·僖公三十二年至三十三年》)

17.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战国策·赵策))

18.亡羊补牢,犹未迟也。(《战国策·楚策》)

19.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子兵法·谋攻》)

20.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六十四章))

…… …… 余下全文

篇七 :登鹳雀楼教案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课 题:《登鹳雀楼》

教材简析:

这首诗写诗人登楼远望所见及其深刻的感受,激发人们积极进取。

第一、二句,描绘黄昏夕阳西下时,山河苍茫壮阔的美丽景色。用“依”和“尽”来表现一轮红日依傍着山巅逐渐下落的状态;后两句写所见的壮丽山河,抒写诗人的感受。道出了“登高才能望远”的深刻哲理,也赋予上两句景物描写更丰富的内容。全诗画面宽广,景色壮丽,具有阔大雄浑的气势。诗中的哲理,能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如果想要看到更为广阔的风景,就必须努力再上一层楼。做其他事情也是如此,只有不断努力,不断追求进步,人生的境界才会不断扩展升华。

目标预设:

1 认读本课生字、新词。

2 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学习诗人王之涣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3 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重点、难点:

认读本课生字, 有感情地颂读古诗是教学的重点;

理解诗句含义,想像诗句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是教学的难点。

设计理念:

语文教学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这节课学生要通过观、说、想、议、读、比等形式,主动地探求知识,学习古诗。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导学生全程积极参与,在探究活动中达到自悟自得。

…… …… 余下全文

篇八 :登鹳雀楼

登鹳雀楼

一、谈话导入

师: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座楼(出示课件),它叫鹳雀楼,谁来叫叫它的名字(板书,指名读)。说到鹳雀楼,自然会使我们想到唐代的大诗人------王之涣,他的一首诗非常有名,那是他登上鹳雀楼,看到落山的太阳和奔腾的黄河水,想了很多很多写下的——《登鹳雀楼》(补充板书,并解题)指名读,齐读,读准“登”(注音)。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王之涣和他的这首诗吧。(出示课件)

生:学生自由练读古诗。

师:边读边想:诗人在楼上会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师板书诗人) 二、新课讲授

(一)、学习生字

师:老师把这首诗中的生字单列了出来,请你们自己来读一读,认一认。(出示课件,指名读,开火车读)

生:学生自由练读词语。

(二)、精读诗句,悟意明理

1、出示诗句,理解关键词。(出示课件)

学习第一、二行诗句师:自读一、二行诗句,根据后面词语的意思来理解诗句。

师:许多诗中都藏着画面,读这两行,说说你看到了什么画面?能把它背下来吗?

生:我看到太阳了。

生:我看到那边有很多山。

师:闭上眼睛,听听诗人的吟诵。你们想读吗?试一试,能背一背吗?(给学生画好节奏,自读、指背、赛背)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