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生于忧患名言

欧阳修:“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魏绛:“?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李商隐:“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周文王:“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

2009-05-10 10:01 提问者采纳

一)简介作者

孟子,名轲(“孟子”是人们对他的敬称),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辩论家。

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也是先秦诸子散文中极有影响的著作。《孟子》一书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孟子的主要政治主张是“非攻”与“兼爱”,主平,反对一切战争。显然,孟子的主张带有极大的片面性,但在我国古代战国诸侯混战的时期,却有着积极的意义,至于课文中提及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论断,其最终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统治,但对生活在今天的我们仍有一定的教益。

(二)课文题解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是反映孟子个人修养、对人生态度的代表作。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章选自《孟子?告子》,文题同样是编者所加,该标题也恰好概括了本章的中心意思——忧患激励人奋起,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萎靡,必将导致灭亡,即逆境能成才。表明了孟子关于人才要在困难环境中磨炼造就的观点。文章摆事实,讲道理,举例典型,观点与材料紧密结合,说理透彻,令人信服。

…… …… 余下全文

篇二 :关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事例

关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事例 孟子》中说道"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此话的确意味深长。只有心怀一定 的危机感和忧虑感才能使我们在当今社会如此激烈的竞争中得以生存,寻求立足之地!

忧患可以使担当大任的人经得住苦难的考验,可以促进人类社会不断的向前发展。 但是,在美国阿拉斯加动物园中的鹿苑里发生了一件值得每个人深思的事……

狼捕食鹿,人们想让鹿不被狼捕杀而杀死狼。他们违背了" 优胜劣汰" 的原则。由 此,狼便越来越少,本想鹿应该增多了,但是,事实却恰恰相反。这是为什么?是因为, 鹿缺少了忧患,只顾自由自在的生活。原来有狼追鹿,鹿就会奔跑,现在,狼没有了, 鹿的体质也必然下降,直至死亡。可见,忧患的作用不仅对人,对社会,对整个自然界 也是有极大好处的。

"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所以 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这也是《孟子》中的一段话。这番话说的是:承担重任的 人,之所以受尽苦难,是" 天" 授之以重任之前,先要磨练他的意志和身心,借以提高 他的竞争能力。做一个人,一个发奋图强,顽强拼搏,意志坚定,勇往直前的人,必须 要用" 忧患" 做为一切成就的先决条件。从古至今,多少英雄豪杰做出的丰功伟绩,都 缺不了" 忧患" 意识做为精神支柱,这也体现出忧患的重要。

…… …… 余下全文

篇三 :生于忧患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2004山东威海

1.给下边句子中加粗的字注音。(2分)

①曾益其所不能 ( )

②入则无法家拂士( )

2..下边对加粗字的解释哪两组有错误?(4分)

A.必先苦其心志(痛苦)

何苦而不平(愁)

B.曾益其所不能(增加)

斟酌损益(利益)

C.出则无敌国外患(国外)

殚其地之出(出产的东西)

D.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一鼓作气(振作)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 …… 余下全文

篇四 :生于忧患重点知识

(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舜从田野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提拔,胶鬲自鱼盐贩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获释被录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海边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之间而登上了相位。

2、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 拂 乱其所为,所以 动心忍性,曾 益其所不能。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责任给这个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使他身受贫困之苦,使他做事不顺利,用来(通过那样的途径)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情坚强起来,以不断增加他的才干。

3、 人恒 过,然后能改 一个人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

4、 困 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内心忧困,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5、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色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声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被人们所了解。

6、 入则无法家 拂士,出则无敌国 外患者,国恒亡。 在国内如果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没有(相与抗衡的)敌国外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导致灭亡。然后知生于

…… …… 余下全文

篇五 :生于忧患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有这样一个有趣而另人深思的实验,把一只青蛙冷不防扔进滚烫的油锅里,青蛙能出人意料地一跃而出,逃离陷境。然后又把同一只青蛙放在逐渐加热的水锅里,这次它感到舒服惬意,以致意识到危险来临时却欲跃乏力,最终葬身锅底。由这个实验我们可以看出,青蛙对眼前的危险反映敏感,对还没有到来的危险反映迟钝。由此我想到了人,其实人在这方面也是如此,正如孟子所说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人生旅途中,逆境催人警醒,激人奋进,而安逸优越的环境却消磨人的意志,使人耽于安乐,尽享舒适,常常一事无成。有的人甚至在安逸之时沉溺酒色,自我毁灭。这于青蛙临难时的奋起一跃和温水中的卧以待毙是何其相似。

“ 生于忧患”是千古不变的名言,春秋时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是它最好的注册。那时,勾践屈服求和,卑身事吴,卧薪尝胆,又经“十年生聚,十年数训”,终于转弱为强,起兵灭掉吴国,成为一代霸主,勾践何能得以复国?这是亡国之辱的忧患使他发愤、催他奋起的结果。这说明,当困难重重、欲退无路时,人们常常能显出非凡的毅力,发挥出意想不到的潜能,拼死杀出重围,开拓出一条生路。

但是,有了生路,有了安逸,人们却往往不能很好地把握,而“死于安乐 ”。这方面的例子莫过于闯王了。1644年春,闯王攻入北京,以为天下以定,大功告成。那些农民出身的新官僚把起义时打天下的叱咤风云的气魄丧失殆尽,只图在北京城中享受安乐,“日日过年”,李自成想早日称帝、牛金星想当太平宰相,诸将想营造府第。当清兵入关,明朝武装卷土重来时,起义军却一败不可收拾。这令我想起欧阳修说的“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这句话。险情环生时人们能睁大眼睛去拼搏,因此化险为夷;安逸享乐中却意志消退,锐气全无,结果一败涂地。

…… …… 余下全文

篇六 :生于忧患习题

原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shùn)发于畎(quǎn)亩之中,傅说(yuè)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一、文学常识

1、本文的作者是: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并称孔孟,也被世人尊称亚圣。

2、本文选自:《四书章句集注》或《孟子》。

3、《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与《论语》《大学》《中庸》被宋代朱熹合称为“四书”。内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争。

二、解释字词

发:起,被任用 .

畎亩:田间,田地

举:举用,选拔 .

版筑:筑墙。

筑:捣土用的杵

士 狱官 .

市 集市 .

故 所以 .

任 责任 .

是 这

苦 使……痛苦 .

…… …… 余下全文

篇七 :生于忧患对比阅读

(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恒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加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选自《孟子》) [乙]郑之鄙人学为盖。三年而大旱,无所用,弃而为秸槔。三年而大雨,又无所用,则还为盖焉。未几,盗起,民尽戎服,鲜用盖者。欲学为兵,则老矣。越有善农者,凿田种稻,三年皆涝。人谓宜泄水种黍,弗听,而仍其旧,乃大旱连岁。计其获,则偿歉而赢焉。故曰:“旱斯具舟,热斯具裘。天下名言也!”(选自《郁离子》) 5、解释句中加点的词。(2分) ①入则无法家拂士拂:

②郑之鄙人学为盖鄙:

6、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6分) ① 人恒过,然后能改。 译:

② 旱斯具舟,热斯具裘。译:

7、甲乙两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4分) 答:甲文的主要观点:

乙文的主要观点:

共同特点:

答案5、 同“弼”,辅佐 边境 6、 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 天旱的时候就准备船,天热的时候就准备皮袄。 7、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防患于未然 卒章显志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5题。(14分) [甲]

…… …… 余下全文

篇八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考题全集含答案

一、文学常识 本文节选自《孟子·告子下》 孟子,名轲,战国中期人

二、相关成语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内忧外患

三、用原文答题

1、体现本文中心论点的句子是: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2、作者承第一部分(第一段)例证承上启下得出的结论是: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3、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所以人才必须经历: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4、经历磨难砥砺的好处是:

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5、孟子也重视人的主观因素的作用,提出: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6、作者由个人作为上升到国家治乱,提出了什么论断?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7、体现“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过?”只要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的句子是: 人恒过,然后能改。

8、专立一段,归纳全文中心论点的句子是: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9、一个要成就大业,必须经受一番磨练的句子: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10.面对客观环境的激发,人的主观世界又是怎样做出反应的: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