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对谭嗣同的评价

对谭嗣同的评价

有力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认识谭嗣同,留意谭嗣同,是因为他这句铿锵有力的名句!

其中所包含的激愤与大气,那种视死如归,以身证道证法的精神另我钦佩。

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在那维新变法的灰暗年代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不是康有为,不是梁启超,而是他,谭嗣同!一个顶天立地,刚作敢当的男子汉,同时,也是一个待妻柔情似水的男人。

认识他,是从他的那句有名的诗句开始,那句中所蕴含的饱满情感令我深深震撼!之后,便不可抑制的去查阅他的信息,想要了解的他的一切。

终于,对他有了初步的了解:他是一位站在时代前列的热衷于改革不计个人得失的政治家,他临危不惧,崐视死如归,千方百计关怀同志,认识到变法必须流血,超越了历史上主张革新崐的政治家的认识。

我崇拜钦佩他,但并不盲目,作为一个二十一世纪的青年,作为一个新兴腾起的国家的青年,从小便在血淋淋的历史总结的经验中成长,让我对谭嗣同的革命行为有了更深刻批判意识:他把变法的希望寄托在皇上身上,希望来一个“自上而下”的社会改革,崐至死认为要保“变法”事业必须先保皇帝,而不依靠广大人民。他以自己的鲜崐血来促进维新运动和国家昌盛,是同他“酬圣主”的思想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崐历史发展恰与他的愿望相反,他的流血不是宣告改良运动的再兴,而是宣告改崐良运动的结束,这就是他的阶级局限性。

…… …… 余下全文

篇二 :《永远的谭嗣同》

《永远的谭嗣同》(2009)

一百年前,谭嗣同为变法血染菜市口,舍生取义、杀身成仁。沧海浮生、岁月如潮,谭嗣同永在时间里轮回,吾国吾民永远铭记。

春风无色黯河山,东航不敢望马关。神州病骨似秋草,六朝古道啼血鸟。

国破方知人种贱,马关条约不忍看。连年战乱烽火寒,三军挥泪洒台湾。

青山幽径横尸骨,驿路桥边闻鬼哭。百年风雨血倒流,青山白骨无人收。

金銮殿内郁苍苍,君臣相顾泪沾裳。何处犹唱后庭曲,一曲悲歌诉兴亡。

亡国条约亡国恨,何堪此时亡国声。回首故国与山川,满目苍夷有谁怜?

南海举子万言书,石破天惊动地文。陈述维新与变法,雪雨纷纷绕宫门。

巨风吹浪紫焰开,雷霆波涌向天拍。皇都少年与袖斗,唤得日月不沉沦。

提倡西学废科举,西宫太后泪如雨。祖宗之法不能变,亡国不能亡祖先。

君王一去入瀛台,风卷落花扫芳尘。道是天公感秋色,染得晴空透碧红。

嗣同今年三十余,从此不见结发妻。国之昌盛需流血,流血请从嗣同始。

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刑场吟哦万人惊,三十三年化碧土。黄河呜咽向天注,抽刀一断断红尘。

可怜闺妻守空房,夜闻黄梅雨敲窗。花冠不整小窗开,疑是君郎化蝶来。

…… …… 余下全文

篇三 :论谭嗣同的社会平等思想

论谭嗣同的社会平等思想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 纪淳 2120111867

谭嗣同作为近代资产阶级维新派中的左翼激进分子,一生对于平等思想推崇备至。其代表作《仁学》中通篇贯穿着平等的思想,可以说平等是《仁学》的主线、中心,是谭嗣同思想的明显特征。其中对于社会平等的追求更是谭嗣同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谭嗣同社会平等思想的形成

谭嗣同生活在一个封建大家庭,谭家内部的人际关系很是复杂。其父宠爱妾卢氏,谭嗣同和母亲在家中没有地位。正如谭嗣同后来在《仁学》中写道:“吾自少至壮,遍遭纲伦之厄,涵泳其苦,殆非生人所能忍受。”① 谭嗣同童年的切身遭遇,使他体验到了封建礼教的虚伪和黑暗,也在他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怀疑和反抗的种子,从而激起了他对封建纲常名教的憎恶,并能够受新思想的影响和启发,去追求平等、自由与个性的解放。

甲午战争在近代中国是一个转折点。它不但使中华民族面临着空前严重的亡国灭种的危机,也促进了中华民族的空前觉醒。旦夕将至的亡国灭种危机使谭嗣同深刻感到,不能再为了个人的功名利禄而沉迷于毫无价值的旧学,应该积极讲求能够安邦济世的学问。谭嗣同在甲午战后感叹:“时局之危,有危于此时者乎?图治之急,有急于此时者乎?”于是怀着急于图治的心态,由旧学转向新学,设计出中西结合的理想社会模式。他的平等思想正是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在惊涛骇浪的19世纪90年代的社会基础上,在强大的爱国主义时代氛围中产生的。

…… …… 余下全文

篇四 :谭嗣同的思想

谭嗣同的思想

一、生平介绍

谭嗣同(1865.3.10~1898.9.28),汉族,湖南浏阳人,是近代中国著名的资产阶级政治家、思想家,维新人士。他主张中国要强盛,只有发展民族工商业,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公开提出废科举、兴学校、开矿产、藏、修铁路、办工厂、改官制等变法维新的主张。写文章抨击清政府的卖国投降政策。1898年变法失败后被杀,年仅三十三岁为世称“戊戌六君子“之一。

谭嗣同的父亲谭继洵曾任清政府户部郎中、甘肃道台、湖北巡抚等职。生母徐氏出生贫寒,作风勤朴,督促谭嗣同刻苦学习。10岁时,谭嗣同拜浏阳著名学者欧阳中鹄为师。在欧阳中鹄的影响下,他对王复制的思想产生了兴趣,受到了爱国主义的启蒙,他读书务求广博,文章写得很有才华。他对传统的时文八股非常反感,在课本上写下“岂有此理”几个字。1876年其母病故,此后常为“父妾所虐”,“遍遭纲伦之厄”,遂对封建主义萌发了叛逆思想。

1877年谭嗣同又师从涂启先,系统学习中国的典籍,开始接触算学、格致等自然科学。此后又到兰州,在他父亲的道署中读书。1884年,他离家出走,游历直隶、甘肃、新疆、陕西、河南、湖北、江西、江苏、安徽、浙江、山东、山西等省,涉足江南塞北,黄河上下,行程八万余里。沿途中观察风土,结交名士并且受到了劳动人民反封建斗争精神的濡染,开阔了他的视野,使他的思想富于斗争性。1888年,他在著名学者刘人熙的指导下开始认真研究王夫之等人的著作, 1

…… …… 余下全文

篇五 :对谭嗣同的评价

对谭嗣同的评价

谭嗣同,字复生,号壮飞,又号华相众生。湖南浏阳人。少时博览群书,并致力于自然科学的探讨,鄙视科举,喜好今文经学。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订,异常不满,即努力提倡新学,呼号变法,并在家乡组织算学社,集同志讲求钻研, 同时在南台书院设立史学、掌故、 舆地等新式课程,开湖南全省维新风气之先。9月8日夜,赴北京法华寺访袁世凯,请袁发兵相救。袁佯为应允。9月20日袁回天津向荣禄告密。9月21日,政变遂起。9月25日被捕,9月28日与林旭等5人同时被害。时年33岁。.

谭嗣同虽然以身殉法,但他那一往无前冲击封建旧秩序的激进变革观,是任何暴力所无法遏止的.谭站在改良立场思变,却又超越康梁等维新派所允许的范围,倾向激进与革命,深刻影响后世,成为辛亥革命指导思想的滥觞,具有广泛的传承性,体现较为全面.在民族观方面,谭嗣同反清排满思想只是一种萌芽,还没有从义愤发展到理智.但到20世纪初年,却争相为资产阶级革命派所推崇,形成一股越来越强大的排满浪潮.仅仅十几年时间,这股浪潮便吞噬满清王朝.在外交观方面,谭朦胧意识到"师夷制夷".辛亥前后革命志士发扬光大,突现出反帝与救亡这一当时紧迫的时代主题.在教育观方面,谭提出"通则必尊灵魂"的重要命题,孕育着改造国民精神的种子.国魂说又把它与共和国方案和革命手段结合起来,使之成为中国加快近代化进程的最佳催化剂.在民权观方面,谭主张"兴民权",拉开了资产阶级民权思想与封建专制皇权思想激烈较量的帷幕.经过革命派斗争,二次帝制复辟以失败告终,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 …… 余下全文

篇六 :谭嗣同——千古罕见的真贵族

谭嗣同——千古罕见的真贵族

愿以颈血刷污政

方将愚民,变法则民智;方将贫民,变法则民富;方将弱民,变法则民强;方将死民,变法则民生。——《仁学》

谭嗣同,字复士,又号壮飞,又号东海赛冥氏,廖天一阁主,华相众生,通眉生,湖南浏阳人。性任侠,善文章,甲午战后,力倡西学,捐为江苏知府,戊戌变法时为四品军机章京,与康有为、梁启超等六人称为六君子,清朝戊戌变法倡导者和实践者之一,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他通过撰写《仁学》大力宣传维新变法思想,为中国社会挣脱旧传统的束缚吹响了号角。

1897年春,谭嗣同著成《仁学》一书。以大无畏的精神,阐明微言大义,以期挽世运而救众生,该书共两卷五十篇。

在书中,他思想尖锐,以批判的眼光检讨历史,审视现实,对中国数千年的封建政治和伦理纲常的阴暗和残酷,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大声疾呼,“冲决君主之网罗,冲决伦常之网罗!”力主顺时应人,改革时弊,荡涤污政,实行维新,挽救国家和民族的危机。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发明定国是诏书,戊戌变法开始。两天之后,时任江苏候补知府的谭嗣同被侍读学士徐致靖上疏保荐。在长沙动身进京前,谭嗣同致函夫人表示,自己“视荣华如梦幻,视死辱为常事”。到了北京后谭嗣同抱病入觐光绪帝,奏对称旨,被擢为四品钦衔军机章京,与刘光第等人同参新政。在这期间,他力辅光绪皇帝推行变法,整顿官制,革除弊政。

…… …… 余下全文

篇七 :国学漫谈 康有为与谭嗣同的国学观

国学漫谈

康有为与谭嗣同的国学观

作者:魏义霞《光明日报》( 20xx年01月11日 16版)

近代国学对应的是外来之学,基本含义是本国固有之学。而在不同的思想家那里,对于固有之学的称谓并不统一。梁启超在作于19xx年的《中国史叙论》中第一次使用国粹概念,并且多次用国学代表中国学术,国学由此成为流行语。在此之前,严复习惯于使用中学概念。而康有为、谭嗣同则同用孔教概念,并引发了两人国学理念的诸多相同之处:第一,康有为、谭嗣同将中国固有之学统称为孔教(又称孔学、孔子之教或孔子之学,四者异名而同实),出于以教治教的动机,在有意无意中彰显了中国本土文化的宗教意蕴。第二,与以孔教称谓中国固有之学一脉相承,康有为、谭嗣同将诸子百家归为孔学一家,意味着将孔子视为中国本土文化的代言人,也表明了孔子的至上权威。这一做法与严复对老庄的推崇差若云泥,与梁启超将孔子和老子、墨子一起奉为“三圣”相去甚远,与章炳麟断言老孔墨三人中墨子在道德上超越老孔、老子在学问上胜于孔墨迥异其趣。

这样的国学理念在某种程度上框定了对诸子的身份归属和对经典的选择认定。以庄子为例,康有为、谭嗣同异口同声地认定庄子是孔子后学,并在庄子传孔子高级之学(康有为)或庄子是孔子嫡传(谭嗣同)的前提下,借助孔子的名义诠释庄子的思想。康有为、谭嗣同的以孔释庄与严复、梁启超和章炳麟名义上的以老释庄泾渭分明,与章炳麟一面对庄子顶礼膜拜,一面对孔子表示不屑天悬地隔。就经典的选择和认定来说,两人均重视四书五经代表的儒家经典,尤其是对《春秋》《周易》奉若神明。与康有为、谭嗣同不同,在严复的视界中,作为中国哲学代表的是《周易》《老子》《庄子》;“三圣”鼎立流露出梁启超的开放心态和自由意趣,也使他眼中的国学经典最为丰富。章炳麟则在公开反驳康有为的“?六经?皆孔子作”的同时,对《庄子》尤其是《齐物论》情有独钟。

…… …… 余下全文

篇八 :关于尊师重道的名言

关于尊师重道的名言

师友贵隆亲,古学当自反。

古之学者必严其师,师严然后道尊。——欧阳修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韩愈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关汉卿

学贵得师,亦贵得友。——唐甄

为学莫重于尊师。——谭嗣同

疾学在于尊师。

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吕不韦

教师是人类的灵魂工程师。——斯大林

举世不师,故道益离。——柳宗元

学者必求师,从师不可不谨也。——程颐

君子之学也,说义必称师以论道,听从必尽力以光明。

敬教劝学,建国之大本;兴贤育才,为政之先务。

人不可以不就师矣。

人非生而知之,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人冀子孙贤,而不敬其师,犹欲养身而反损其衣食也。

若要好,问三老。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唐·韩愈《师说》

一日之师,终身为父。——元·关汉卿

为学莫重于尊师。——谭嗣同《浏阳算学馆增订章程》

君子隆师而亲友。——《荀子修身》

疾学在于尊师。——《吕氏春秋劝学》

事师之犹事父也。——《吕氏春秋劝学》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