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物理学家介绍及名言

1.杨振宁                      

简介 : 杨振宁(1922-),出生于安徽省合肥市,著名美籍华裔科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其于1954年提出的规范场理论,于70年代发展为统合与了解基本粒子强、弱、电磁等三种相互作用力的基础;1957年由于与李政道提出的“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观念被实验证明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此外曾在统计物理、凝聚态物理、量子场论、数学物理等领域做出多项贡献。

名言:成功的奥秘在于多动手

2、

李政道,(1926-)出生于中国上海,祖籍江苏苏州,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著名的物理学贡献有:李模型、高能重离子物理、量子场论的非拓扑性孤立子和孤立子星以及破解粒子物理中的θ-τ之谜。1957年,他31岁时与杨振宁一起,因发现弱作用中宇称不守恒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们的这项发现,由吴健雄的实验证实。李政道和杨振宁是最早获诺贝尔奖的中国人

…… …… 余下全文

篇二 :复习提纲

复习提纲:

师恩难忘》

1.本文作者是谁? 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刘绍棠) ( 课文表达了作者对老师的尊敬和感激之情。) 2.请你积累赞颂老师的词句。 词:春风化雨 勤勤恳恳 默默无闻 循循善诱 为人师表 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

《陶校长的演讲》

1.陶校长是指谁?(陶行知)

2.陶校长演讲的主题是什么?(谈“每天四问”) 分别是哪四问?(分别从健康、学问、工作、道德四方面问自己有没有进步。) 3.陶行知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请你背诵他的名言。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陶行知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陶行知 《古诗两首》 1.《寻隐者不遇》一诗主要写了诗人和童子的问答,体现了隐者高洁的性格和诗人对他的仰慕。 2.《所见》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生动的牧童行歌捕蝉图,抒发了诗人对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

3.背诵书上P17页第3题。 4.背诵两首诗的意思。

5.你还记得那些描写孩子的古诗吗?请背一背。 《池上》 《小儿垂钓》 《村居》

《练习1》

1.背背带“风”字的诗句。(至少5句)

…… …… 余下全文

篇三 :一句读书名言给我的启2

《一句读书名言给我的启示 》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话让我知道上进,“破万卷”才能“如有神”吗?这源于我生活中的小事——有一次,语文知识竞赛,成绩出来以后,我沾沾自喜,为什么呢?我得奖了。全班只有4个呀!老师把我表扬了一下,同学们又众星捧月似的羡慕起我了,我那骄傲的尾巴竖得高高的,每天,对老师布置的奥语作业敷衍了事。每天晚上我的“床头常头客”书们也到一边睡觉去了,取而代之的是看电视、玩电脑....妈妈看了,奉劝我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人家杜甫都没骄傲,你这个无名小卒怎么好骄傲?见我一副爱理不理的样子,妈妈生气地说:“你就因为取得一点点小成绩就沾沾自喜,那么多的名人如冰心、老舍尾巴还不要到天上去了,人家大作家都没有,你骄傲什么?你破万卷了,你下笔如有神了,你世界第一了吗?"好好想想!”我没有听,只是收敛了一点。结果,后来老师做了一次测试,我的成绩不再是遥遥领先,反之连普通同学都比不上了,同学们也不再众星捧月地捧我了都说风凉话。这使我想起妈妈的话,明白了,要想成绩好,不是终日玩耍,而是永无休止地向“万卷”进发,也不是在取得一点成绩后沾沾自喜,应向“如有神”挑战,像吴健雄、李白的程度挑战。从此,书又成了我的“床头客”成绩也升了上去,我又回来了。“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的座右铭,我要向“破万卷”进发,向成功进发!

…… …… 余下全文

篇四 :五年级语文上册复习提纲(苏教版)

五年级语文上册复习提纲(苏教版)

五年级语文上册复习提纲(苏教版)

《师恩难忘》

1.本文作者是谁? 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刘绍棠) ( 课文表达了作者对老师的尊敬和感激之情。)

2.请你积累赞颂老师的词句。

词:春风化雨 勤勤恳恳 默默无闻 循循善诱 为人师表

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

《陶校长的演讲》

1.陶校长是指谁?(陶行知)

2.陶校长演讲的主题是什么?(谈“每天四问”)

分别是哪四问?(分别从健康、学问、工作、道德四方面问自己有没有进步。)

3.陶行知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请你背诵他的名言。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陶行知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陶行知

《古诗两首》

1.《寻隐者不遇》一诗主要写了诗人和童子的问答,体现了隐者高洁的性格和诗人对他的仰慕。

2.《所见》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生动的牧童行歌捕蝉图,抒发了诗人对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

3.背诵书上P17页第3题。

4.背诵两首诗的意思。

5.你还记得那些描写孩子的古诗吗?请背一背。

…… …… 余下全文

篇五 :五年级上册语文复习提纲(苏教版)

五年级上册语文复习提纲(苏教版)

五年级上册语文复习提纲(苏教版)

《师恩难忘》

1.本文作者是谁? 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刘绍棠) ( 课文表达了作者对老师的尊敬和感激之情。)

2.请你积累赞颂老师的词句。

词:春风化雨 勤勤恳恳 默默无闻 循循善诱 为人师表

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

《陶校长的演讲》

1.陶校长是指谁?(陶行知)

2.陶校长演讲的主题是什么?(谈“每天四问”)

分别是哪四问?(分别从健康、学问、工作、道德四方面问自己有没有进步。)

3.陶行知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请你背诵他的名言。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陶行知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陶行知

《古诗两首》

1.《寻隐者不遇》一诗主要写了诗人和童子的问答,体现了隐者高洁的性格和诗人对他的仰慕。

2.《所见》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生动的牧童行歌捕蝉图,抒发了诗人对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

3.背诵书上P17页第3题。

4.背诵两首诗的意思。

5.你还记得那些描写孩子的古诗吗?请背一背。

…… …… 余下全文

篇六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复习提纲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复习教案

《师恩难忘》

1.本文作者是谁? 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刘绍棠) ( 课文表达了作者对老师的尊敬和感激之情。)

2.请你积累赞颂老师的词句。

词:春风化雨 勤勤恳恳 默默无闻 循循善诱 为人师表

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

《陶校长的演讲》

1.陶校长是指谁?(陶行知)

2.陶校长演讲的主题是什么?(谈“每天四问”)

分别是哪四问?(分别从健康、学问、工作、道德四方面问自己有没有进步。)

3.陶行知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请你背诵他的名言。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陶行知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陶行知

《古诗两首》

1.《寻隐者不遇》一诗主要写了诗人和童子的问答,体现了隐者高洁的性格和诗人对他的仰慕。

2.《所见》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生动的牧童行歌捕蝉图,抒发了诗人对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

3.背诵书上P17页第3题。

4.背诵两首诗的意思。

5.你还记得那些描写孩子的古诗吗?请背一背。

《池上》 《小儿垂钓》 《村居》

…… …… 余下全文

篇七 :五年级语文上册复习提纲苏教版

五年级语文上册复习提纲苏教版

五年级上册语文复习提纲苏教版

《师恩难忘》

1.本文作者是谁? 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刘绍棠) ( 课文表达了作者对老师的尊敬和感激之情。)

2.请你积累赞颂老师的词句。

词:春风化雨 勤勤恳恳 默默无闻 循循善诱 为人师表

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

《陶校长的演讲》

1.陶校长是指谁?(陶行知)

2.陶校长演讲的主题是什么?(谈“每天四问”)

分别是哪四问?(分别从健康、学问、工作、道德四方面问自己有没有进步。)

3.陶行知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请你背诵他的名言。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陶行知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陶行知

《古诗两首》

1.《寻隐者不遇》一诗主要写了诗人和童子的问答,体现了隐者高洁的性格和诗人对他的仰慕。

2.《所见》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生动的牧童行歌捕蝉图,抒发了诗人对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

3.背诵书上P17页第3题。

4.背诵两首诗的意思。

5.你还记得那些描写孩子的古诗吗?请背一背。

《池上》 《小儿垂钓》 《村居》

…… …… 余下全文

篇八 :20xx届高考语文第五章限时对点规范训练3

限时对点规范训练3

分析概括文章重要内容及作者观点态度

(用时:45分钟 满分:3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那么, 意义又从何来呢?有人说,意义有两种来源:一种是从积累得来,是愚人取得意义的方法;一种是由直觉得来,是大智取得意义的方法。积累的方法,是走笨路;用直觉的方法是走捷径。据我看来,欲求意义唯一的方法,只有走笨路,就是日积月累地去做刻苦的工夫,直觉不过是熟能生巧的结果,所以直觉是积累最后的境界,而不是豁然贯通的。大发明家爱迪生有一次演说,他说:天才百分之九十九是汗,百分之一是神。可见天才是下了番苦功才能得来,不出汗决不会出神的。所以有人应付环境觉得难,有人觉得易,就是日积月累的意义多寡而已。哲学家并不是什么,只是对人生所得的意义多点罢了。 (选自19xx年11月胡适在上海

商科大学佛学研究会的演讲,有删改)

1.文中画线的句子“不出汗决不会出神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看法?这句话有什么作用?(6分)

答:

答案 (1)借助爱迪生的名言来表达“只有日积月累刻苦努力,才能探寻人生的意义”的观点。(3分)(2)这句话阐明了“意义由积累得来“的观点,具有权威性,增强了说服力。(3分)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