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中国文脉摘录

#古文明

诗经

[在《诗经》的这种平实风格后面,又有着一系列宏大的传说背景。传说分两种:第一种是“祖王传说”,有关黄帝、炎帝和蚩尤(决定了我们的身份);第二种是“神话传说”,有关补天、填海、追日、奔月(决定了我们的气质)。]

#先秦诸子

庄子[是用极富想象力的寓言,讲述了一个又一个令人难忘的故事,而在这些寓言故事中,都有一系列鲜明的艺术形象。这一下,他就成了那个思想巨人时代的异类、一个充满哲思的文学家。《逍遥游》、《秋水》、《人间世》、《德充符》、《齐物论》、《养生主》、《大宗师》……]

孟子[他的文辞,大气磅礴,浪卷潮涌,畅然无遮,情感浓烈,具有难以阻挡的感染力。他让中国语文,摆脱了左顾右盼的过度礼让,连接成一种马奔车驰的畅朗通道。文脉到他,气血健旺,精神抖擞,注入了一种“大丈夫”的生命格调。]老子[以极少之语,蕴极深之义,使每个汉字重似千钧,不容外借。在老子面前,语言已成为无可辩驳的天道,甚至无须任何解释、过渡、调和、沟通。这让中国语文,进入了一个几乎空前绝后的圣哲高台。]

孔子[他的文风给予中国历史的,是一种朴实的正气,这就直接成了中国文脉的一种基调。孔子不如老子果断,因此在外人看来,更像一个教育家、社会评论家。]

…… …… 余下全文

篇二 :中国文脉

中国文脉有感

在历史的巨人脚下,我们是显得那么渺小。在时代滚滚的车轮下,我们的生活又是那么的平凡和单调。岁月如歌,时光易逝。然而在中国这个有5000年文明的古国里,我们又可以找到什么呢?远古畅想,文化旅游,还是那些未解之谜。

余秋雨对于中国文化给了我一个很好的启示。中国文脉是什么,炎黄子孙的我们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的文明,古人给中国文化有那些重要的贡献,又给我们留下了什么,我们又该怎样继往开来。在知识的海洋里,我们该何去何从?

中国的文脉真正开始于屈原,他的《离骚》《九歌》等经典的作品,那种昂首问天,心怀天下就给我们留下了一个不屈和桀骜的诗人形象;从此中国文人就具有了一种高格,就有了指点江山,挥斥方遒的气概。文脉的繁荣,不在于文人有多少,而更多在于有多少文化的巨人,文化与政治息息相关,但是文化却是独立于政治的。唐代是经济文化政治发展的高峰,文化与政治得以共鸣。然在科学高度发达的今天,文化已经是萎靡不振,文化的衰弱,无论经济有多发达,我们都会感到空虚,然,在现在这个喧嚣的世界,我们跟应该回到古人的文化世界中去,学习古人那些高尚的人格,与自然和谐相处,从而在当下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桃花源。

…… …… 余下全文

篇三 :中国文脉

《中国文脉》读后感 中国文学博大精深,浩浩荡荡,在岁月长河的淘洗下,那些“珍珠宝玉”,仍不计其数,让人眼花瞭乱。“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不独英雄人物,几千年的文学作品不也是这样吗?浩如卷帙的著作在时间的洪流中,称为经典的也纷繁浩瀚。“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文学的车轮也是滚滚向前,长江后浪推前浪吗?当今有哪些作品能经时间的考验穿越时空成为不朽的经典?我们在有限的时间内该多阅读哪些呢?正当我迷茫的时候,无意间看到了余秋雨先生的《中国文脉》,书名立即吸引了我的眼球,于是,我仔细研读了余秋雨先生的《中国文脉》。

“中国文脉,是指中国文学几千年发展中最高等级的生命潜流和审美潜流。这种潜流,在近处很难发现,只有从远处看去,才能领略大概,就像那一条倔强的山脊所连成的天际线。

正是这条天际线,使我们知道那个天地之大,以及那个天地之限,并领略了一种注定要长久包围我们生命的文化仪式。”

开篇大气磅礴,提纲挈领,开篇语昭示我们,作者要从宏观上对几千年的中国文学史做一梳理。 《中国文脉》以中国文字起源为原点,从《诗经》讲起,到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及楚辞,再到秦汉时期的统一对文学的影响,汉赋及《史记》,魏晋时期的三曹及“竹林七贤”等文人雅士的诗作文采,再到唐宋诗词,元曲及明清小说,一气呵成,展现出一条清晰的脉络,既是文学的发展,亦是历史的变迁,生动地为我解读了中国文化的演化过程。

…… …… 余下全文

篇四 :《中国文脉》读后感

读《中国文脉》心得

谈到文化,势必是一个极为博大深远的话题。它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根源,是我们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作为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国家,历经千余载岁月的涤荡,我们获得了不计其数的文化瑰宝。面对如此之繁华盛景,一个中国人,若是对自己的文化渊源一无所知,甚至鄙薄,显然是极端可怕的。这不禁让我们意识到,品鉴和把握先祖赋予我们的财富,并将其不断延续,推向高峰,是每一个炎黄子孙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 古往今来,文化洪流奔涌不息,其之大,浩浩荡荡,其之深,难寻其底,其之绚丽多姿,琳琅满目。正如我上文所说,把握和品鉴其精髓是关键所在。而文学的发展变迁正是华夏文化延续变化的一条清晰而又重要的主线,它的活力充分展现了我国文化旺盛的生命力和璀璨的精华。因此,抓住这条主线,有助于我们更准确,更深刻地领悟文化的神韵精髓。

于是,我仔细研读了余秋雨先生的《中国文脉》。

然而我惊喜的发现,这本书从一开始就深深地吸引了我。作者开篇第一句即指出“中国文脉,是指中国文学几千年发展中最高等级的生命潜流刘和审美潜流。”这正与我的想法不谋而合,指明了我所追寻的方向,将文学的主线升华为了文脉,这正是其根源所在。

点明主题之后,《中国文脉》以中国文字起源为原点,从《诗经》讲起,到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及楚辞,再到秦汉时期的统一与书同文对文学的影响,汉赋及《史记》,魏晋时期的三曹及“竹林七贤”等文人雅士的诗作文采,再到唐宋诗词,元曲及明清小说,一气呵成,展现出一条清晰的脉络,既是文学的发展,亦是历史的变迁,生动地为我解读了中国文化的演化过程。

…… …… 余下全文

篇五 :(05)《中国文脉》读后感

《中国文脉》读后感

读完了余秋雨先生的《中国文脉》,全文近三万字,共计425页,一气呵成,粗线条概括了中国文化(以文学为主径的小文化)的经脉。余秋雨先生的文化眼光、概括力和艺术感觉都是超常的,表达力更是一流,因此文章写得中气充沛、淋漓酣畅。而这种驾驭历史、囊括文化、指点江山、评判古今的做法,没有宏大的视野、敏锐的洞察力、鲜活的欣赏力与聪颖的表达智慧,也无法奏其功。

余秋雨先生是中国最值得尊敬的文化人物,他学风严谨,善思求真,具有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不凡气度和才情,二十多年前他孤身一人走遍中华大地,考察并阐释诸多被埋没的文化遗址,《文化苦旅》等著作轰动一时;十多年前他又不辞艰辛穿越全球数万公里,考察人类最重要的文明故地,对当代世界文明作出了一系列全新思考和紧迫提醒。在《中国文脉》一书里,他以“文脉”提纲挈领,生动解读中国三千年文化史,让那些隐没的高级生命潜流和审美潜流纲举目张。他以高视野、新角度和强烈的文化使命感写作本书,目的是“清理地基,搬开芜杂,集得高墙巨砖,寻获大柱石础,让出疏朗空间,洗净众人耳目,呼唤亘古伟布,期待天才再临”,期待中华文化的复兴。

余秋雨先生像一位画坛巨匠,以充沛的才情,饱蘸深情的笔墨,大气磅礴地勾勒出漫长的中国文脉画卷,流露对中华文学家园的满腔抚爱和关切之情,时而工笔重彩,绘声绘色;时而妙笔生花,汪洋恣意;时而清新点染,灵光流动……画卷从充满了稻麦香和虫鸟声的《诗经》开始,蜿蜒曲折,饱满生动:百花齐放绚丽多姿的先秦诸子;行吟在江风草泽边孤傲而烂漫的屈原;忍辱负重奋笔疾书“以史立身”的司马迁;丛林边上的文化望族曹家父子仨人曹操、曹丕、曹植;竹林里风骨飘逸、奇谲多才的魏晋名士阮籍、嵇康;在田园中气定神闲、流淌洁净淡远之气的陶渊明;在唐诗巍峨顶峰潇洒行走的几男子:李白、杜甫、王维;宋代数个同时足踏在文化巅峰和政治巅峰上瘦骨嶙峋的身影:王安石、司马光、范仲淹、苏轼;元代定国安邦的奇才耶律楚材;在酒和山水中浸润的怪才黄公望;明清六百年的郁闷中,一枝独秀的曹雪芹……他们是文脉画卷中俊俏的峰峦,余先生用诗意充沛的笔墨夹叙夹议,让那些在漫长历史长河中渐渐模糊的形象清朗而感人。同时,对影响文脉至深的科举制度进行了深刻批判和公正评价,并深入剖析文脉之根——精神之脉和人格之脉,于中国文明有重大意义的佛教文化,精

…… …… 余下全文

篇六 :不尽长江滚滚来——《中国文脉》读后

不尽长江滚滚来——《中国文脉》读后

第一次读余秋雨的书。

这本《中国文脉》是余秋雨书系十八卷文集当中的第一卷,作者自己没有写序,也没有请别人写,于是翻开第一页我就掉进文字当中了。之所以说“掉进”,因为这本所谓“文脉”,其实是“中国文学史”:从先秦皇帝,一直写到清末民国。浩瀚的中国历史长河致中,文人与文字熠熠生辉,灿若星河。如果仅仅是普通的文学史也就罢了,不同的是,作者既讲文人,也讲文化;既讲作品,也讲人格;高屋建瓴,纵横捭阖,读起来痛快淋漓,美不胜收。推荐一读。

…… …… 余下全文

篇七 :读《中国文脉》有感

读《中国文脉》有感

读《中国文脉》有感

去北京玩的时候,看到了余秋雨的《中国文脉》一书,不知道是什么原因,竞也是爱不释手,是因为封面的“黑”里透红,还是因为黑色封面上虽小却也很显眼的白色字体余秋雨?说不清是什么原因,虽说明知道上网去买的话肯定会打折的,在这里买一点也不打折,是原价38元,书也比较笨,纸也是有些泛黄的,也还是比较重的,但不知是什么原因总也不能放手。

(一)中国文脉篇

许是那股“潜流”,许是“减而见筋,减而显神,减而得脉”,许是对《诗经》的评论:在平实的麦香中熔铸着伟大和奇丽;许是对先秦诸子的文学品相的分等级,许是对“屈原”的肯定:一动一静,一祭一读,都是屈原;魏晋文脉的三段论,南北朝文化、唐宋元明清,真的是一部《中国文华史》,不同时代的文化的比较、四大名著的论述??真的能让我们“从当代文化圈的吵嚷和装扮中逃出,滤净心胸,腾空而起,静静地遨游于从神话到《诗经》,屈原、司马迁、陶渊明、李白、杜甫、苏东坡、关汉卿、曹雪芹,以及其他文学星座的苍穹之中。然后,成为这些星座的受光者、寄托者、企盼者。”真想,去领略这份文脉,莫再等待。

(二) 笔墨历史篇

笔墨是我的喜爱,但也只能算是喜爱,在上学的时候学习过它,现在还要使用它。对过去的毛笔字也只能算是一项喜爱,好歹会提笔划拉几下,爱好王羲之的行书、欧阳询的楷体,看它们是一种欣赏,或者说只能是爱看,却不会赏它,读过了这个笔墨的历史篇章,里面有很多的东西让我更喜爱毛笔字了,假期里也抽出时间来翻开很久以的书法字贴写了几张,很是生疏,但看到笔墨的痕迹,嗅到墨香,心里总是一种欣然,甲骨文、金文、篆、隶、楷、行、草的神韵总是承现在脑海中,围绕在身边,真的也想做一名考古学家,去古墓中寻找感受古人的那种书法气韵。

…… …… 余下全文

篇八 :(13)读《中国文脉》有感

读《中国文脉》有感

读了余秋雨先生的《中国文脉》,让我亲近了中国文学的历史。从古到今,一个朝代接一个朝代的叙述了当时文坛的杰出代表,那种叙述的手法及表现形式,让我在读的过程中有一种酣畅淋漓、荡气回肠的感觉,使我不自觉地遨游进了中国文学发展的脉络中。

文章开头写到:“中国文脉,是指中国文学几千年发展中最高等级的生命潜流和审美潜流。

这种潜流,在近处很难发现,只有从远处看去,才能领略大概,就像那一条倔强的山脊所连成的天际线。

正是这条天际线,使我们知道那个天地之大,以及那个天地之限,并领略了一种注定要长久包围我们生命的文化仪式。”

开篇大气磅礴,提纲挈领,开篇语昭示我们读者要从宏观上对几千年的中国文学史做一梳理,才有可能寻得这股潜流。

文中接着写到:“寻得这股潜流,是做减法的结果。我一向主张,研究文化和文学,先做加法,后做减法。减法更为重要,也更为艰难。 减而见筋,减而显神,减而得脉。”

他大胆的取舍是建立在博而精的文化基础上的,他目光如炬,深遂地穿越漫长而悠远的历史,也为下文所写的中国文学简史作的定位和铺垫。

《诗经》传来了中国文学的稻麦香和虫鸟声。

在古朴的韵味里,先秦诸子隆重上场,有趣的是,作者从文脉上梳理,按文学品相把他们分为了三个等级——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