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一个质性研究的述评

述评《流动儿童城市适应状况及过程

——一项质性研究的结果》一文

本文选取了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所做的“流动儿童城市适应标准、过程及影响因素的研究”专项项目的调查报告部分进行述评。首先简要介绍一下此篇调查报告的基本情况,包括研究目的、研究方法及如何得出研究结论:

此项研究着眼于北京日益增多的流动儿童,旨在了解流动儿童城市适应状况及其所经历的适应过程,进而根据其特点拟定相应的干预措施,以促使流动儿童顺利完成城市适应过程。

此项研究以质性研究作为研究方法,以访谈法作为资料收集方法,以流动儿童城市适应理论和U型理论作为材料分析的理论框架,以质性研究的类属和情境分析法作为研究结果的分析方法,以计算机辅助质性分析软件Atlas.ti 5.0作为编码和分析的工具。

经过对资料的整理,研究者对被试者关于评定自身适应状况、评定理由、适应状况和适应特征进行分类和编码,并描述出每名被试所呈现的发展阶段和阶段特征,最后通过对每名被试的发展阶段和阶段特征反复比较后归纳出流动儿童群体所经历的发展阶段和特征。

我认为此篇研究报告有如下优点:

第一,报告要素完备,脉络清晰。研究报告本来就是以文字、图表等形式将研究的过程、方法和结果呈现出来,其目的就是要读者了解对于所研究问题是如何进行研究的,取得了哪些结果,这些结果对于认识和解决这一问题有哪些理论和实际意义。所以这个标准可能是

…… …… 余下全文

篇二 :教育质性研究报告的书写

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學報,第十四期(九十年九月)233~260

國立台北師範學院 233

教育质性研究报告的书写:

我在纪实与虚构之间的认真与想象

蔡敏玲?

摘 要

本文以作者自身的学术报告受审的经历为基点,探讨质性研究报告的可能书写方式,以及如何写的重要意义。作者首先藉由自己对书写方式由无觉、知觉到清醒面对的过程,呈现学术书写涉及政治力场之角力的现实。其次,作者分享她的质性研究书写方式,并对预设标准格式的阅读方式提出批判,对该种阅读方式造成的后果提出警讯。接着,作者以文本的建构与虚构特质,以及研究者的现身引发的议题,来说明研究者提升书写自觉的重要性。最后,作者比较质性研究报告书写和报导文学写作的异同,呼吁并要求自身提升叙说者的自觉,书写更能撼动人心的教育质性研究报告。

关键词:书写、学术书写、质性研究、报导文学、自我建构

? 蔡敏玲:幼兒教育學系教授

234 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學報,第十四期

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學報,第十四期(九十年九月)233~260

國立台北師範學院 235

…… …… 余下全文

篇三 :质性研究方法

质性研究方法

一、质性研究方法的定义及特点

“质性研究”这个词在台湾、港、澳地区用得比较多,在大陆有的称其为“质的研究”、“质化研究”;还有的为将其与定性研究、定量研究相比较,称为“定质研究”。

1.质性研究的定义

所谓质性研究,就是“以研究者本人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

2.质性研究的特点:

1) 自然主义的探究传统

质性研究是在自然情境下,研究者与被研究者直接接触,通过面对面的交往,实地考察被研究者的日常生活状态和过程,了解被研究者所处的环境以及环境对他们产生的影响。自然探究的传统要求研究者注重社会现象的整体性和关系性。在对一个事件进行考察时,不仅要了解事件本身,而且要了解事件发生和变化时的社会文化背景以及对该实践与其他事件之间的联系。

2) 对意义的“解释性理解”

1

质性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对被研究者的个人经验和意义建构作“解释性理解”,从他们的角度理解他们的行为及其意义解释。由于理解是双方互动的结果,研究者需要对自己的“前设”和“偏见”进行反省,了解自己与对方达到理解的机制和过程。

…… …… 余下全文

篇四 :质性研究设计读书笔记

质性研究设计读书笔记

一、本书内容简介

拿到这本书,怀着迫切的心情在几天之内“废寝忘食”的读完,如果用几句话描述这本书,可以是这样的:它是一本超薄的减缩本、它是初次接触质性研究外行们的“圣经”、它是一本在国外研究性大学的走俏货、它是有着较高指导价值的实用指南。之所以有这么多的感慨,是因为在论文备战初期,我尚不清楚文献综述如何撰写,这本书恰恰似一盏明灯,给了我指引,所以,我还要补充上一句:是撰写文献综述参考书籍的不二之选。

这本书主要分七章来阐述它的主题内容:质性研究设计的模型;研究目标:为什么要进行这项研究;概念框架:你研究的是什么;研究问题:你想知道什么;研究方法:你实际应该怎么做;效度:你可能会犯怎样的错误;研究申请:呈现和论证一项质性研究。

二、细化的导读

第一章,关于质性研究设计的模型有这样一句评论:研究设计是一个自身反复的过程,而这种反复体现与研究的每个过程(p3)。因此它有别于量化研究的清晰、明确的线性模型,数据收集和分析、理论的产生和修正、研究问题的细化和重新界定以及确定和强调效度问题,这几个步骤在质性研究中几乎是并行的、相互作用的。这几个步骤的顺序或者是相互关系可参加其图:

…… …… 余下全文

篇五 :质性研究评价方法

质性研究

质性研究,又称定性研究,是研究者根据深入访谈、参与式观察、查询档案或记录获得的研究对象的主观资料,通过分析、归类、提炼,找出某些共同特性和内涵,用文字阐述研究结果。常用方法包括现象学研究法、扎根理论研究法、人种学研究法等。质性研究方法强调处于不同情形下的不同个体对现象的不同理解,并不将研究者从研究中分离出来,在进行资料分析和对结果进行阐释时,均会受研究者的影响。因此,对质性研究进行质量评价时,重点关注下列方面:①该研究所用的哲学观、研究的方法学、具体的研究方法以及对结果阐释之间的一致性;②研究者所致偏倚的程度;③研究对象所报告的原话与资料分析所得结论之间的关系。

1、哲学基础与方法学是否一致?

在进行质量评价时,应判断该文是否清晰阐述了这个研究的哲学基础或理论假设,是否明确描述了该研究采用的方法学,以及两者是否存在一致性。例如,如果某研究的哲学基础是社会批判理论,采用的方法学是行动研究,那么两者就是一致的;而如果研究的哲学基础是阐释性观点,采用的方法学是问卷调查法,那么两者就是不一致的。有些研究只描述了采用质性研究法,而没有描述哲学基础和方法学,那么对这一条的判断就是“不清楚”。

…… …… 余下全文

篇六 :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

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学术交流会报告纲要 (2011-10-28 09:38:28)转载▼

标签:中都

宋体

实证主义

研究

量化 分类:学习有感

一、思维的来处:研究的“范式”

(一)“范式”的概念

范式(paradigm),是指某一科学社群所形成对某一议题的专业意见。在社会科学中,“范式”的更合时宜的说法,是指各种不同思维的“门派”——以不同的“观点”、不同的“假设”来分析一个现象。

(二)思维的来处:研究的“范式”

在社会科学中,大致可分为唯物论的理性思维与唯心论的感性思维两大类,在每个研究方法背后都存在着某种“主义”,各主义中都具有某些假设。那么,如何了解一个思维的门派呢?从它对研究的三项假设入手: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本体论指最根本的研究精神,即对“什么是真的?”的观点。关于认识论,即如何认定知识,更进一步解释为研究者由哪里取得知识、形成知识。确定了本体论和认识论,接着会影响研究者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即方法论。

(三)实证主义与诠释主义

实证主义(Positivism)起源于14世纪,提倡实证主义旨在排除迷信与盲目,鼓励人们以实际的观察与经验从事科学研究,建立系统的知识。实证主义的两大规则:1、研究者必须对可以被测量之物进行直接的观察。2、任何无法被直接观察与测量的事物就不能称为“科学”。实证主义也在不断发展,到了20世纪20年代,发展出了逻辑实证学派,不变的是观察与测量的精神,改变的是开始强调如何将“定律”通过逻辑的方式呈现。

…… …… 余下全文

篇七 :质性研究的概念及应用

质性研究的概念及应用

质性研究是以解释现象为导向的,其研究焦点是构建和维持有意义的、复杂的、有微小差别的过程。 质性研究的目的是引出经历和行为的脉络化的本质, 并试图对其进行精细的、深度的、综合性的分析。 由于质性研究聚焦于意义和解释,其弹性的、解释性的方法是必要的。 不像流行性疾病的测量或临床测试结果,质性研究的意义和解释不能使用统计学方法进行测试和处理。 质性研究所采用的方法如比喻、意义和解释要求更加灵活,但不乏严谨。 例如,心理学研究显示失业人员比在职人员更易发生抑郁症。 统计学以最好的方法证明了失业与抑郁之间的相关性。然而,当研究者们试图找出为什么失业者产生抑郁时, 除了发现失业的年轻人更倾向于看更多电视外,则无更多发现。 只有用质性研究方法,才能描述看电视能强化年轻失业者与社会隔离和抑郁的过程的解释。

然而,质性研究不能被认为是所有情况都实用的理论和技术。 恰当地讲,质性研究要依赖于多种理论观点和实用技术,其基本目的是捕获人的社会生活经历,以及人们基于自

己的观点对这些经历的解释。近年来,由于质性研究方法能够提供有价值的信息而被

越来越多的健康及相关领域的工作者接受, 社会科学家们已对应用质性方法解读各种卫生相关领域资料的价值进行过辩论。 鲍姆在谈到质性方法在公共卫生中的作用时说,质性方法“非常适合研究复杂的情形,并且在很多方面有助于共卫生研究。 因为它注重描述和理

…… …… 余下全文

篇八 :质性研究方法重点总结

质性研究方法考试重点总结 第二章 质性研究的抽样策略

抽样方法;极端或偏离标准的个案抽样;最大变异抽样;同质性群体抽样 ;典型案例抽样 ;关键个案抽样;标准抽样;分层目的性抽样;滚雪球抽样或链式抽样;机会抽样;方便抽样;志愿者抽样;三角交叉捡视抽样

第四章:焦点团体 焦点团体访谈定义:以描述和理解一组选定人群的观点和信念为预定目的,从小组参与者的观点中获得对特殊事件的理解。焦点团体访谈的参与者(一般为6至10个)都有相似的社会和文化背景,或有相似的经历,或相似的关注。

焦点群体访谈具有的特征:能进行深入交流;交流重点在感兴趣的某一特定领域;互动是焦点团体访谈独特的性质;协调员在应用焦点团体方法中获得良好而准确信息的过程中起着主要作用;参与者通常拥有相似的社会和文化经历。

焦点团体适用的情形:焦点团体是用于研究的;研究是集中的;参与者在团体中作为团体被访谈。

为什么使用焦点团体:

1、当研究者对参与者的了解不深时 2、当研究者希望探求人们的知识和经历时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