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论语总结

总结 (一)通假字: 1.不亦说乎。(说:同悦,喜悦、愉快)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同又,放在整数与零数之间) (二)古今异义 1..不亦君子乎 古: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今:泛指品德高尚的人 2.可以为师矣 古:可以、凭借 今:可能、许可 3.饭疏食饮水 古:粗劣 今:疏通、疏散 4.饭疏食饮水 古:冷水 今: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 5.匹夫不可夺志也 古:普通人 今:无学识、无智谋的人 6.吾日三省吾身 古:多次 今:数词,三 (三)词类活用 1.学而时习之 时:名词-状语,按时 2.吾日三省吾身日:名词-状语,每日3.温故而知新 故、新:形容词-名词,旧的知识、新的体会 4.传不习乎 传:动词-名词,传授的知识 5.饭疏食饮水 饭:名词-动词,吃饭 6.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乐:名词-意动。以??为乐

(四)一词多义 为: 可以为师矣 (当,做) 为人谋而不忠乎 (替) 知 人不知而不愠 (了解) 温故而知新 (懂得) 而 人不知而不愠 (表转折) 温故而知新 (表顺承) 博学而笃志 (表并列) 其 仁在其中矣 (它的) 其不善者而改之 (他人) (四)特殊句式 省略句: 可以为师矣。“以”后面省略代词“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句首省略动词“择” 判断句: 贤哉,回也!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 …… 余下全文

篇二 :苏教版小学生阅读工程《论语》总结

论语

1. ,不亦说乎? ,不亦乐乎? ,不亦君子乎? 2. ,鲜亦仁! 3.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5. ,患不知人也.

7.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8. ,可以为师矣.9.学而不思则罔, .

10.知之为知之, ,是 也.

12.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 也!

14.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20.父母在,不远游. .22.君子欲衲于言,而 . 24. ,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25. ,不耻下问.

…… …… 余下全文

篇三 :思修阅读弟子规、论语总结

1. 凡出言 信为先 诈与妄 奚可焉:

开口说话,诚信为先;欺骗和胡言乱语,不可使用

开口说话,诚信为先,对自己讲出来的话绝对要放在心上去实践、去履行。答应别人的事情一定要遵守承诺,没有能力做到的事不能随便答应,至于欺骗或花言巧语更不能使用。

讲到信,我们看“信”这个字,人、言构成信,人讲话一定要真实,不真实就不信。讲话也要注重你有没有真诚,没有真诚,没有诚意,我们晓得人与人之间交往,最频繁的、最容易沟通的就是言语,最容易表达的就是言语,言语如果不能建立在互信这种基础上面,人与人的交往就可以说是非常的虚伪、非常的虚假。

在生活中,我答应别人的事一定努力帮其完成。别人问我问题的时候,知道就认真回答,不知道就积极帮忙问其他人以尽快帮助他解决问题。别人求我帮忙时,尽自己最大所能帮助他,不可欺骗他人,背叛别人的信任,失信于他人。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所不欲,指的是自己不畅快,勿施于人,就不要让自己的情绪影响到别人!

己所不欲,只是不能强加给别人,但是如果对方愿意,则不属于“施”的范围。己所欲,别人未必所欲,所以也不能强加给别人。

总的说来,无论是否“己所欲”,都不能“施”即强加给别人,给别人的东西,只有一个标准,即别人自己是否愿意,而不能依据我们的标准来强加给别人。

…… …… 余下全文

篇四 :论语总结

周而不比 矜而不争 ( ) 人焉廋哉 ( ) 友谅 ( ) 便佞( ) 事君数 ( ) 毋自辱焉 ( )

君子之风 恶衣恶食 ( ) 一箪食 ( ) 曲躬而枕之( ) 知者乐水( )( ) 虎豹之鞟( )

诲人不倦 举一隅( ) 谄媚( ) 切磋( ) 倩影( )

高山仰止 归与( ) 斐然成章( ) 訚訚如也( ) 行行如也( ) 侃侃如也( ) 冯河( ) 好谋而成( ) 乘桴( ) 无所取材( ) 子哭之恸( ) 自牖( ) 莞尔而笑( ) 喟然叹曰( ) 卓尔不群( ) 譬之宫墙( )

沂水春风 曾皙( ) 饥馑( ) 夫子哂之( ) 以俟君子( ) 莫春者( ) 冠者五六人( ) 浴乎沂( ) 风乎舞雩( ) 千乘之国( ) 三子者之撰( ) 铿尔( )

…… …… 余下全文

篇五 :论语十二章知识总结

《论语》十二章

知识总结

一、通假字

1、不亦说乎 说:同“悦”,喜悦、愉快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有:同“又”,放在整数与零数之间

3、论语 论:通 “伦”,伦理

二、成语

1、不亦乐乎 2、温故知新 3、三十而立 4、逝者如斯

5、不舍昼夜 6、三人行,必有我师 7、择善而从 8、匹夫不可夺志

三、古今异义(加横线的字)

(1)有朋自远方来 古:志同道合的人(“友”:关系友好的人)今:泛指朋友

(2)可以为师矣 古:可以、凭借 今:可能、许可

(3)饭疏食饮水 古:粗劣 今:疏通、疏散

(4)饭疏食饮水 古:冷水 今: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

(5)匹夫不可夺志也 古:普通人 今:无学识、无智谋的人

(6)吾日三省吾身 古:多次 今:数词,三

…… …… 余下全文

篇六 :《论语》知识总结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汇总

一、重点字词翻译

1、学而时习之: 2、不逾矩: 3、择其善者

4、人不知而不愠: 5、学而不思则罔: 6、子在川上:

7、为人谋而不忠: 8、思而不学则殆: 9、逝者如斯夫:

10、与朋友交而不信: 11、一箪食: 12、不舍昼夜:

13、传不习乎: 14、不堪其忧: 15、三军:

16、三十而立: 17、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18、匹夫:

19、四十不惑: 20、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1、博学而笃志:

22、天命: 23、曲肱而枕之: 24、仁在其中了:

二、词义归纳

通假字: 不亦说乎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一词多义:知 人不知而不愠 而 人不知而不愠

温故而知新 温故而知新

词类活用: 饭疏食饮水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古今异义: 吾日三省吾身

二、默写句子

1、子曰:“____________________,三十而立, ____________,五十而知天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余下全文

篇七 :高考语文《论语 选读》各课思想总结 精华版

《<论语>选读》课文知识点梳理

——依最新高考大纲要求

(部分课文大纲不做要求)

第一课 为政以德

孔子主张运用道德来治理国家,反对暴政与刑杀;以仁义道德来教导百姓,用制度礼

义来说服百姓,百姓才有廉耻之心而走正道。

1.“德”与“礼”

“德”与“礼”是孔子治国为政的主要主张。“德”是对个人的要求,以“仁”为核心。

对统治者而言,应该执行“仁政”,对百姓不过分压迫剥削,这客观上对百姓有利。“礼”包

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是制度,孔子提倡以“伦理”为基础的严格的“等级”制,作为治理国

家的规范;二是个人之“礼”,即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个人准则,服从于制度之“礼”。

古代的“德治”是建立在“人治”基础上的一种政治理想体系,与今天的“以德治国”

有本质的区别。它虽在一定程度上对统治者有约束作用,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它与民

主、法治是不兼容的。但它作为“法治”的辅佐,建立一定的道德标准来规范人(包括统治

者与百姓)的行为,以实现社会的稳定,从这个意义上说,还是有其积极的意义,对今天也

有借鉴作用。

2.民生与教化

孔子的天道观是唯物的,崇尚自然的。他不会高唱仁爱的赞歌而忽视老百姓的温饱。子

…… …… 余下全文

篇八 :论语培训总结

《论语》培训总结

通过培训上学习了解到论语的地位和儒学在中国历史上及现在起到的重要作用。

“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书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于道最高”“先读大学,定期规模;次读论语,立其根本;次读孟子,观其发越;次读中庸,见圣人微妙之处”,简单两句话足可见儒家论语的崇高地位及其深远影响。

在学习过程中其中印象尤为深刻的是:《论语·为政第二》中“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意思是:见闻广泛而去除疑惑,见识深厚而去除危险,遵循如此“闻见”而如此“言行”,那么言行都会少过失。言行少过失,如此就能更好的工作了。

认真分析这样的话, ?多闻?也并不是说活着就只是胆小地趴在角落不敢乱说乱动,?多闻?也可以是开放不带成见的心态,多了解别人一些,就是对自己误区的修正,就是对别人的更多的发现。?阙疑?就更是一种聪明的作人方法了——自己不了解的东西,不必钻牛角尖,先放置一旁,因为反正你也解决不了它。只要,先集中精神,把自己清楚的事情说明白再说吧

感觉里,夫子从前说的内容更多是思维方法的问题,这里,有些进入思维习惯的细部了。告诉我们在具体的场景、情况之下,采取何种方法,自处为人。而这种思维习惯是充满智慧的,告诉我们不能一蹴而就,也要学会在思维上避实击虚。更让人感佩的,是夫子这样的建议,时间长久了,会让心灵渐渐沉静,不散乱,不焦虑。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