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古人书信常用

古人书信常用

足下 古代最初用为下对上的敬称,后来书信中多用于同辈之间。

膝下旧时子女致父母的信,多以“父母亲大人膝下”起首。人幼时常依于父母膝旁,家书中用“膝下”,既表敬重,又示出对父母的亲爱、眷依之情。

垂鉴 赐鉴 钧鉴 尊鉴 台鉴鉴,即古代镜子,有审察的意思。用作书信提称语,就是请阅看的客气说法。垂,含居高临下之义。赐,上给予下叫做赐。钩,古以钩陶喻国政,后称宦官多冠以钩宇。垂鉴、赐鉴、钧鉴,多用于对上、致年高德韶者的信中。尊鉴,可用于尊长,也可用乎辈。台鉴适用较广,“台”有“高”义,对熟识或不熟识的尊长、平辈,皆可使用。 勋鉴 道鉴 大鉴 英鉴 伟鉴 雅鉴 惠鉴对身居高佼、有功勋业绩者,可用“勋鉴”。对道德君子、望重学者,可称“道鉴”。大、英、伟、雅,含高尚、美好、不凡、不俗的意义,宜用于友朋往来书信。“惠鉴”,就是赏阅的意思,但语意分量较“赐鉴”为轻,适用于一般书信,师长对已独立的后辈学子,也可用此客套。

慈鉴 爱鉴 双鉴 芳鉴致母亲,可称“慈鉴”。夫妻,或情意亲密的男女之间,可用“爱鉴”。给友朋夫妇二人之信,可用“双鉴”。女子间往来书信,可用“芳鉴”。

礼鉴给居丧者信,用“礼鉴”。如,爱国之士李公扑遇害后,周恩来等致其夫人唁函即称“张曼筠女士礼鉴”。

…… …… 余下全文

篇二 :给古人的一封信

给古人的一封信

尊敬的古人你们好:

我是澍澍,生活在21世纪,这是一个美丽地世界。我希望你们也来看看。

岳飞你好,我想和你一起爬华山(观看华山之险);曹操你好,我们一起拍摄那部献刀除董卓的故事,(让更多小伙伴们知道你的勇敢和中心);贺知章你好,你能教我学古诗不?当然我也可以教你学现代诗。

我也想学古文,你们可以来教教我吗?我也想让你们学习这些单词:apple ice-cream, cake ……希望你们与我一起分享这些美食,我们还可以认识很多外国小朋友。

天已经很晚了,我们下次再聊,再见!

祝:生活愉快!

写信人:澍澍 20xx年12月21日

…… …… 余下全文

篇三 :我国古代写信的格式

我国古代写信的格式

一、常用书信套语

提称语,用在对方称呼后面,表示尊敬——

父母:膝下、膝前、尊前、道鉴

长辈:几前、尊前、尊鉴、赐鉴、道鉴

师长:函文、坛席、讲座、尊鉴、道席、撰席

平辈:足下、阁下、台鉴、大鉴、惠鉴

同学:砚右、文几、台鉴

晚辈:如晤、如面、如握、青览

女性:慧鉴、妆鉴、芳鉴、淑览

二、祝愿语

父母:恭请福安 叩请金安

长辈:恭请崇安 敬请福祉 敬颂颐安

师长:敬请教安 敬请教祺 敬颂海安

平辈:顺祝

三、常用的提称语

提称语是提高称谓的语词,用以表达盼望受信人阅览这封书信之意。

膝下 对祖父母、父母亲用。

尊鉴 对祖父母、父母亲辈的长辈用。〈鉴,是看信的意思。〉

道鉴 对师长用。

赐鉴 对普通长辈用。

大鉴 对平辈用。

惠鉴 对平辈用。

鉴 对晚辈用。

对长辈:叩禀 敬叩 拜上

对平辈:谨启 鞠启 手书

对晚辈:字示 白谕

书信上的称呼

四、书信一开头,便是称呼;信的末尾,再具名的上面,也要称呼;信的中间,提到别人时,又要称呼。称呼弄不清,容易闹成笑话。

〈一〉家族称谓表

称人 自称 对他人称 对他人自称

…… …… 余下全文

篇四 :那些年,古人信过的大师

那些年,古人信过的“大师”

“气功大师”王林因涉及绑架杀人案被调查。20xx年以来,因陆续被曝涉嫌非法持有枪支、涉嫌非法行医等,并与官员、明星等政商娱乐圈人士多有交集,王林一直被社会关注。所谓的“大师”在古代历史上也不鲜见,岁月流转,徒留笑柄。

羡门子高,“朋友圈”很威风

最早见诸史书姓名的三位“大师”宋毋忌、正伯侨和羡门子高自称“有仙道、形解销化之术”,可以将灵魂从肉体中解放出来,直登仙界。据一些迂怪荒诞不下这些人的书中记载,这三位大师还真都成了神仙,《老子戒经》说宋毋忌成了“月中仙人”,但张华的《博物志》则说他是“火之怪”,看你喜欢哪个了;正伯侨据民国一代史家奇才马非百考证乃是出家当了和尚。

羡门子高的名气最大,传说大师是在山东海边的那座不足70米高的小山碣石上升仙的,所以引得后世一大帮人络绎不绝地“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而他们“观沧海”的目的是为了寻找那三座“虚无飘渺间”的仙山——蓬莱、瀛台和方丈,据说这三座仙山有金宫银阙,仙人居之,还有不死药——这个仙家机密,自然也是三大师故意泄露出来的。

投入寻山探宝事业的大师信徒包括一连串在现代历史教科书上熠熠生辉的人名字:齐威王、齐宣王、燕昭王、秦始皇、汉武帝……

…… …… 余下全文

篇五 :给自己写信的人(评课及活动心得)

评 课 稿

《给自己写信的人》

执教者:李春燕

一、导入新课过渡自然。

在导入新课的环节里,教者用了设疑的方式(①是谁给谁写信?②内容写了些什么?③为什么写信?)带着这些问题,结合课题,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这样的导入值得借鉴,并能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二、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在精读课文的环节里,教者首先介绍了作者的概况,增加学生对作者的了解程度,然后通过精读,找句子、找关键词等方式,突出欧立希对父亲的爱,突显欧立希对工作的认真负责的敬业精神。如“买好蛋糕”、“拥抱父亲”、“点燃蜡烛”、“不分昼夜”、“废寝忘食”??

三、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通过简洁的语言小结全文,并让学生说欧立希是一个怎样的人!升华了情感,板书设计较合理。如果能在过渡和引导上再加强一些,时间的掌控上更合理一些,效果会更好!

评课人:潘万甫 20xx年x月

活 动 心 得

潘万甫

本次活动,既提升了整体语文教学的水平,也使大家从中获取了许多新理念、新思路、新方式。下面就本人在本次活动中的点滴心得记录如下:

…… …… 余下全文

篇六 :古人名言

—————— 古人名言 ——————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唐·刘禹锡)

释:山不在于高低,山上有了神仙就出名;水不在于深浅,水里有了龙就灵验。

2、德不广不能使人来,量不宏不能使人安。 (明·刘基)

释:道德不广大高尚就不能吸引人、凝聚人;气量不宽宏就不能使人们安全、安定。

3、无德而官,则官不足以劝有德;无功而赏,则赏不足以劝有功。 (宋·李觏)

释:没有道德的人作官,这样的官就不能够教育下属树立道德;对没有功劳的奖赏,这样的奖赏就不能激励人们去立功。

4、天下有三危:少德而多宠,一危也;才下而位高,二危也;身无大功而受厚禄,三危也。 《淮南子·人间训》

释:天下有三种情况最危险:一是缺乏道德的人受到过多宠爱,二是才能低下的人占着高位,三是没有大功的人享受丰厚的俸禄。

5、一指之穴,能涸(He)千里之河;一脔(Luan)之味,能败十世之德。 (清·唐甄)

释:一个指头大的漏洞,能流干涸了千里之河;贪婪一片细肉的味道,能败坏人们多年积成的道德。

6、玩人丧德,玩物丧志。 (孔子)

释:玩弄人的人丧失道德,贪玩的人丧失意志。

7、以言伤人者,利于刀斧;以术害人者,毒于虎狼。 (宋·林逋)

…… …… 余下全文

篇七 :古人作文

古人作文,把好的开头比作“凤头”。那么,怎样巧饰“凤头”,以博得阅卷教师的青睐,让阅卷教师眼睛发亮,迅速发现你的才情、个性呢?文章是由语言构成的,积词成句,缀句成段,组段成章。

构成文章,确定了观点、选择了材料之后,确实要为其穿上语言的外衣,才能呈现于读者面前。任何人做文章都是依据对现实生活的观察认识而提炼出中心观点,以确定文章的主脑;其次是依据表达中心观点的需要,从生活素材中选取必要的典型的题材,以铸造文章的血肉;最后是选择相应的表达形式,形著于文字。由此可见,文章要素的观点是对写作规律的科学概括和总结。文章是由开头、主体和结尾三个要素构成的,文章三要素缺一不可。没有来头,材料便失去了灵魂,没有主体,不但观点失去了成立的基础,连形式也失去了存在的依据,没有结尾,观点和材料皆失去变为现实的载体,文章三要素按着一定思维方式的组合结合体。文章的开头是总的方向。高尔基曾说:“写文章,开头第一句是最难的,好像音乐里的定调一样,往往要费好长时间才能找到它。”一篇好文章,注定要有个好的开头。别开生面、新颖别致的开头,才有震撼力、吸引力,让人产生一种欲读之而后快之感。所谓“凤头”,亦是这个道理。然而,申论文章开篇的方法众多,特归纳如下几类经典开头,仅供参考。

…… …… 余下全文

篇八 :古人勤学故事

古人勤学故事

凿壁偷光

汉朝时候,有个叫匡衡的人,非常喜欢读书。但是因为家境贫寒,买不起蜡烛,夜间无法照明读书。匡衡的邻居家里日子过得挺好,每天晚上都点起蜡烛,屋里照得通亮。他想到邻居家里去读书,可是遭到了拒绝。后来,匡衡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他偷偷地在墙壁上凿了一个小洞,邻居家里的亮光就透过来了,他把书本对着这光,读起来也挺方便。

匡衡读的书愈来愈多,可是他没有钱去买书,怎么办呢?有一天,他发现县里有一个财主家,家里堆放许多书,他就去帮助财主家干活,不要工钱。财主很奇怪,问他:“小伙子,你为啥白白给我家干活呀!”匡衡也不隐瞒,就说:“我给你干活,不想得到工钱,只想借你家里的书看看,不知你答应不?”

财主非常高兴,就把家里的书,全都借给他。后来,匡衡成了一个有学问的人。

囊萤映雪

“囊萤”是说晋代车胤自幼好学不倦,可是由于家境贫困,没有钱买灯油在晚上读书。于是抓来萤火虫放在口袋里借光的故事。

“映雪”指同是晋朝的孙康也是由于贫困而无法点灯夜读,借着这大雪微光看书的故事。

后用“囊萤映雪”比喻家境贫苦,刻苦读书。

负薪挂角

负薪:汉朝时候的朱买臣,小时候,家里很穷。为了维持生活,他每天都得上山砍柴,没有时间读书。但是他好学不倦,常常背着柴一边走,一边看书。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