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古代祭文格式范例

古代祭文格式,范例

古代的祭文相对于现在的祭文格式要求比较固定,严谨。其用词、文风都具有韵味和深情在文章里突显,比较简短,但是深刻。在下面介绍下古代祭文的格式:

(1)开头,人们写祭文,习惯用“维”字开头。“维”是助词,作发语词用,别无意义,但也有很多祭文,开头不用“维”,用“是日也”或“刻下”把年月日都省去了。

(2)“维”字后即写祭奠的时间及祭谁,谁来祭。这是开篇明义,首先要点明的。

(3)祭文的内容必须简短,言语必须精练,要以简明扼要之词表达悲哀沉痛之情。一般祭文,切记文字过长,拖泥带水。

(4)一般祭文,须押韵,可一韵到底,也可变韵——押两个以上,祭文押韵,一则读起来顺口,听起来和谐;二则韵脚的声音可以烘托气愤,帮助感情表达;三则祭文多用响度低之韵,适于表达悲哀忧伤之情。

(结尾),祭文用“尚飨”结尾。“尚”是希望之意,“飨”是设牲醴以品尝之意。 古代祭文范例

在通用的格式上,因逝者和写者的身份关系不同,祭文格式也会有部分的差异,下面列举些各个情况的祭文范例。

通用男祭文

维公元×年岁次××某月某日,某某等谨以刚鬣牲醴之仪致祭于

×公××先生之灵前曰:

嗟呼,天之生人兮,厥赋维同,良之秉彝兮,独厚我公。雍容足式兮,德望何崇。优游自适兮,突尔潜踪。怅望不见兮,杳杳音容。只鸡斗酒兮,仪愧不丰。冀公陟降兮,鉴我微衷!伏维尚飨!

…… …… 余下全文

篇二 :古代突厥文碑铭的发现和解读研究

古代突厥文碑铭的发现和解读研究

古代突厥文是在我国北方建立的突厥汗国(552-745年)和回纥(古代维吾尔)汗国(745-840年)使用的文字。因其在外形上与古代日耳曼民族使用的如尼(rune)文相似,所以有些学者称之为古代突厥如尼文。又因为用这种文字写成的主要碑铭是在蒙古鄂尔浑(Orkhon )河流域发现,所以也称之为鄂尔浑突厥文(Orhon Turkic Script ),语言称之为鄂尔浑突厥语(Orhon Turkic)。又因为这种文字也在叶尼塞(Yenisey)河流域发现,所以也称之为叶尼塞文1。

这种文字除为突厥汗国使用外,也为西迁前的回鹘人和古代居住在叶尼塞河流域的黠戛

2斯人(今柯尔克孜人的祖先)使用。

下面简要叙述一下古代突厥文碑文发现和研究的情况。

在我国汉文古代史籍中曾谈到公元6世纪左右突厥人已有文字。如《周书· 突厥传》中说:“其书字类胡”。《北齐书·斛律羌举传》中下面一段记载也表明当时突厥人似已使用文字:“代人刘世清??通四夷语,为当时第一。后主命世清翻《涅槃经》以遗突厥可汗”(按此事发生在公元574-576年间突厥陀钵可汗在位时)。

但这到底是一种什么文字,其结构如何,直到19世纪末期以前我们并不知道。 早在1692年荷兰人魏津(N. Widzen)在其所著的《北部和东部靼靼里亚》(Noord and Ost Tartarye , Amsterdam , 1692)首次提到西伯利亚存在刻有古代突厥文的刻石。1696-1697年俄国人雷米佐夫(Semen Remezov)在其《西伯利亚图录(Chertezhnaya Kniga Sibiri)一书中也提到七河一带发现这种文字的碑铭。

…… …… 余下全文

篇三 :古代文体知识

中国古代文体常识

文体,文章的体裁。不同体裁的文章,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各具特色。

对文体的研究:

曹丕的《典论·论文》和陆机的《文赋》,是研究问题的发轫之作。

曹丕——

将当时流行的文体分为四类:奏议、书论、铭诔、诗赋;并概括其特征分别为:“雅”、“理”、“实”、“丽”。曹丕的论述,开创了对文体进行分类研究的先河,在文体研究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陆机——

把文体扩大为:诗、赋、碑、诔、铭、箴、颂、论、奏、说,十类。对各类文体的特点和写作要求作了较为细致的探索,如:“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 可以说,魏晋时期,已经开始对文体的类型和特点进行研究。

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是我国现存最早地系统地论述文体的著作。书中作为篇名标示的文体有三十三类:

诗、乐府、赋、颂、赞、祝、盟、诔、碑、哀、弔、杂文、谐、隐、史传、诸子、论、说、诏、策、檄、移、封禅、章、表、奏、啟、议、对、书、记。

《文心雕龙》,形成了周详的体例,为后世的文体研究奠定了基础;同时,它具体地探讨了各种文体的源流,解释了名称的含义,阐述了个体的特点,是研究文体的重要文献。

清代姚鼐:

编纂《古文辞类纂》选取从战国到清代文章,同时把历史上流传的诸多文体合并为十三类:

…… …… 余下全文

篇四 :古代突厥碑文研究现状

古代突厥文又称鄂尔浑突厥文,也称突厥如尼文(因其外形上像古代北欧使用的如尼文)。它是在我国北方建立的突厥汗国(552-745年)和回纥(古代维吾尔)汗国(745-840年)使用的文字。 从1893年丹麦学者汤木森解读鄂尔浑突厥文以来已过去一百多年[1]。一个多世纪以来世界各国突厥学界对古代突厥文文献的研究成绩斐然,已形成突厥学中的一个独立的分支——“如尼学(Runology)”。它曾经历过几个发展阶段。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是第一阶段,这期间(1894-1899)拉德罗夫先后用德文出版了5册题作《蒙古古代突厥碑文》(W. Radloff: Die alttuerkischen Inschriften der Mongolei )[2] 。1896年汤木森用法文发表了他的奠基性的著作《鄂尔浑碑文的解读》(V. Thomsen: Inscriptions de l’Orkhon Dechiffrees)。接着是他于19xx年发表了回顾性的、题作《突厥学 Turcica》的长篇论文。19xx年他用丹麦文出版了对于阙特勤碑、毗伽可汗碑、暾欲谷碑的总结性的研究,收入他的论著集第三卷中(Samlede Afhandlinger III)(世界突厥学家们使用的主要是此书的19xx年Schaeder的德文译文和19xx年Ross翻译的英文译文)[3]。 由于20世纪初我国新疆地区出土了大量属于高昌(吐鲁番古名)王国时期(约850-1250年)的古代维吾尔语写本,世界突厥学家的注意力被转移到对这方面的研究。所以这一时期对古代突厥碑铭的研究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当然这里应提到1936-19xx年土耳其学者H. N. Orkun 出版的题为《古代突厥碑文》(Eski Turk Yazitlari)的四卷本的著作和马洛夫(S. E. Malov)的《古代突厥文献》 (Pamyatniki drevnetyurkskoy pis’mennosti ,1951)、《蒙古和吉尔吉斯古代突厥文献》 (Pamyatniki drevnetyurkskoy pis’mennosti Mongolii i Kirgizii ,1959)、《突厥叶尼塞文献Eniseyskaya pis’mennost’ Tyurkov , 1952》。 上一世纪六十年代开始,由于蒙古、苏联和波兰、捷克、民主德国考古学家和突厥学家的努力,又有一些重要的古代突厥碑文的发现,于是开始了对古代突厥碑文研究的第二阶段。第三阶段是从九十年代苏联解体后开始的。这期间土耳其、日本的学者纷纷访问蒙古,或组织蒙土、蒙日联合考古队,对以前发现的突厥碑文和遗物、遗迹进行了重新研究,于是掀起了对古代突厥碑文研究的新高潮。下面我拟对后两个阶段的研究作些介绍。 第二阶段是从19xx年捷克-蒙古联合考古队开始的。这次集中对阙特勤碑及其附属遗址的考古发掘。最大的收获是发掘出阙特勤(他是第二突厥汗国第三代可汗毗伽可汗之弟,也是汗国的军事统帅)的头像和阙特勤碑文的另一些残片。 这次考查队的成果尚表现在一些重要论文的发表上[4]:捷克方面有L. Jisl的《19xx年捷-蒙考查队对阙特勤碑铭进行的考古研究报告Vorbericht ueber die archaelogische Erforschung des Kul-tegin-denkmals durch die tschechoslowakische-mongolische Expedition des Jahres 1958 , Ural-Altaische Jahrbuecher , 32 , 1960) 、《论古代突厥人的像貌》(Wie sahen die alten Tuerken aus? , 同上刊 ,40 ,1968)、《试论作为东突厥人宗教观念表现的石人和其他石刻雕像》(Balbals, Steinbabas und andere Steinfiguren als Aeusserungen der religioesen Vorstellungen der Ost-Tuerken , Prag , 1970);蒙古方面有N. Ser-Odzhav 的下列论著:《蒙古人民共和国的考古研究》(Archeologicheskie issledovaniya v MN R , 载《蒙古考古学论文集》(Mongol’skiy archeologicheskiy sbornik , Moskva 1962)、《蒙古对古代突厥碑文的研究》( Izuchenie drevnetyurkskoy pis’mennosti v MNR , 载 Rintchen收集、编辑、出版的法文书: 《蒙古发现的岩画和碑文》(Les dessins pictographiques et les inscriptions sur les rochers et sur les steles en Mongolie, recueillis par Rintchen , Ulaanbatar , 1968 )。

…… …… 余下全文

篇五 :古代表示官职任免调动的文言词语归纳

古代表示官职任免调动的文言词语归纳

一、表“授官、做官”的词语

1.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如①《晋书·谢安传》:初辟司徒府,除佐著作郎。②《宋史·辛弃疾传》:辟江东安抚司参议官,留守叶衡雅重之。

2.除:任命,授职(一般指免去旧职授予新职)。

如①李密《陈情表》:寻蒙国恩,除臣冼马。②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③《南史·虞愿传》:除太常丞,尚书祠部郎,通直散骑侍郎。

3.察:考察后予以推荐、选举。如《三国志·吴主传》:郡察孝廉,州举茂才。

4.荐:由地方政府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①《宋史·侯可传》:韩琦镇长安,荐知泾阳县。②《汉书·平帝纪》:诸有藏及内恶未发而荐举者。③《谭嗣同》:公以学士徐公致荐,被征。

5.举:由地方政府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如①《左传·宣三十年》:举不失德,赏不失劳。②《文选·陈情表》: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③范晔《后汉书·张衡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④《左传?襄公三年》:举其偏,不为党。

6.授:授予官职。如①《汉书·翟方进传》:遣使者持黄金印,赫发继,朱轮车,即军中拜授。②《宋史·辛弃疾传》:召见,嘉纳之,授承务郎、天平节度掌书记。

…… …… 余下全文

篇六 :《都碑记》与古孝感乡的文化史

《都碑记》与古孝感乡的文化史

1668年的初秋,明末清初的历史学家邹知新,来到了一个山川明润的地方。这个地方令他魂牵梦绕,他是有备而来的。临动身之前,他阅读了大量的旧志,也参考了整柜成筐的政府公文,他从麻邑东南角的朝圣门出发,徒步来到了他心仪多年的古孝感乡。

他顺着熊吉、万祥、王汝霖等老前辈在志书中的注述,一一找到了陈候碑、磨子场、古井、遗坛、沈万三的码头湾及张献忠设立的恩风堂,他兴奋极了,时不时有诗情涌出。待天黑回到家,来不及抒情表意就沐浴更衣,焚香燃烛,兴奋地凝神提笔,如实地记述了白天的所见所闻,目的只有一点,就是想把古孝感乡里的故事流传下去??一根香未尽,他一挥而就,这一篇文章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也是古孝感乡建置、沿革、人文、历史和生活场面等内容的一篇重要文献,它的题目名曰《都碑记》。

邹知新在《都碑记》里言道:古孝感乡府,乃在城东南七里的沈家庄。在距城五里之遥的古道上,有成化年间陈县令篆额的古孝感乡都碑,有宋代遗留下来的马道,有苏东坡题诗的万松亭,有1000余年前魏晋古城赤亭,最令人称奇 1

的是明代大富豪沈万三的码头湾,以及明末八大王张献忠在沈厅内设置的孝感乡厅。他一一游览,他感慨万端,他最后大声呐喊:诸多名胜,犹似银线穿珠!名噪一时的古乡,怎能让人忘怀呢?

…… …… 余下全文

篇七 :古代文论作业

古代文论作业:

金圣叹

金圣叹作为著名的文学批评家,在批点完《水浒传》、《西厢记》三年后,他因冒犯皇帝受“哭庙案”牵连被朝廷处以极刑。在刑场上,他泰然自若,并向监斩官索酒畅饮,饮罢大笑,说:“割头,痛事也;饮酒,快事也;割头而先饮酒,痛快痛快!”

而他的小说理论读起来也可谓“痛快”不已。为什么呢?因为他的三大理论支柱:

理论之一:小说可以历史性基础上批判社会

众所周知,历史观念深刻影响着人们对小说本质的认识,而中国古代的小说观始终笼罩在史学观念的阴影之下。批评家长期以来也将小说、历史并提,小说的虚构与历史的实录纠缠在一起。

金圣叹在其评点中继承和发扬了司马迁的修史思想,他认为小说与史书一样具有劝勉惩戒即对社会有着认识和批判作用。他指出,“因文生事”的《水浒传》在艺术上也有着其超越《史记》之处。为什么呢?写《史记》的时候,史官必须,直笔实录,不敢过多的加入自己对当时社会的想法,更不要说批判了。而在写小说的时候可以在对人物亦正亦邪的描写和刻画中加入作者主观的想法——“意识到一高俅之下还有百高廉, “千殷直阁”及其狐群狗党,结成祸国殃民的社会势力,108人不得已,而尽入于水泊,是乱自上作,因而肯定了梁山英雄的反抗。”

…… …… 余下全文

篇八 :古代文体知识总结

古代文体知识总结

1.说 是古代的一种散文体裁。从内容上看,文体可以叙述事情,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大多是一事一议,要求说出作者对某个问题的深刻见解。这种“说”,它的叙事及议论,都是为了表明作者对社会生活中的某个问题或某种现象的看法,从本质上说,它是属于议论性的文体,与现代的杂文或杂感小品相似。初中阶段所学的有《马说》《爱莲说》《黄生借书说》等。

2.表 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特殊文体。在古代,臣子写给君主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统称为“书”,“书”是书信、意见书的总称。到了汉代,这类文字被分成四个小类,即章、奏、表、议。刘勰在《文心雕龙?章表》里说:“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可见,表的主要作用就是表达臣子对君主的忠诚和希望,“动之以情”是这种文体的一个基本特征。此外,这种文体还有自己的特殊格式,如开头要说“臣某言”,结尾常有“臣某诚惶诚恐,顿首顿首,死罪死罪”之类的话。我们初中课本所选诸葛亮的《出师表》即“表”中范例。

3.序 又名“序言”“前言”“引言”,是放在著作或正文之前的文章。古代另有一种序是惜别赠言的文字,叫做“赠序”,内容多是对所赠亲友的赞许、推重或勉励之辞,如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即是作者写给同乡晚辈的赠序。还有一种是写在诗歌前面的序,叫“诗序”,多交代所咏故事的有关内容或作诗的缘起,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前面有一段序:“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这段小序即交代了作词的缘起与过程。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