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区角活动的指导策略

黄 婷

内容提要:在孩子进行区角活动的时候,教师应如何有效指导孩子的活动,一直都是值得我们老师应该思考的问题。本文从幼儿区角活动开展的方法,和区角游戏的材料的投放,及老师在活动中如何指导、记录几方面论证区角活动的有效指导,给老师提供有效可行的理论指导。

关键词:区角活动 有效指导 材料投放 教师指导 个性差异

区角活动是教育者以幼儿感兴趣的活动材料和活动类型为依据,将活动室的空间相对划分为不同的区域,让幼儿自主选择活动区域,在其中通过与材料、环境、同伴充分互动而获得学习和发展。以上不难看出,区域活动主要是幼儿自己的活动,自己的游戏。它不像正规的集体教学中由教师精心设计和组织,让人明显的感到教育教学的因素。但在实际活动中,尽管我们都认识到了开展区域活动的重要性,也会想方设法独具匠心的为幼儿开辟了活动场所,那应如何能更加有效的开展区角活动呢?我在这一年的区角活动中通过自己的摸索和总结,在孩子区角活动的时候应从以下几方面去指导。

一、区角活动开展的初期,要注重个别区角的指导,做到逐个区角逐一攻破。注意区角的全开放和半开放的形式的交替进行。

孩子在刚刚进行区角活动的初期,对区角活动的许多规则和玩法都不是很清楚,如果这个时候让孩子进行自主选择的话,孩子玩起来会比较吃力和混乱,在这个时候我采取了每天重点指导个别区角,让孩子对各个区角都有一个了解的时候,再让孩子自主选择,再把班上的全部区角同时开放,或是半开放和全开放交替进行。具体做法有以下几种。

(一)把握区角操作的难易程度,逐个区角攻破。

比如说:我在带大班时在班上开展有家家超市、爱心门诊、制书区、还有操作区,涂鸦区、数学区等,在这几个区角里面家家超市、爱心门诊、制书区都是比较难以操作的,需要孩子平时生活经验的积累,还有比较多的要孩子必须遵守的规则。因此我在开展区角的时候,每天只开放这几个区角的其中的一个,在尊重孩子自主选择的同时,我有做了一个适当的调整,参加这个游戏的孩子要能力有强有弱,让强的孩子带动能力弱的孩子;再者让孩子根据自己不同的经验,各抒己见说出自己对这个游戏的理解,以及对这个游戏玩法的各种要求都在班上一起讨论,最后定出比较合理的游戏规则,同时把游戏规则在全班孩子面前公布,让每个孩子都对这个区角的规则有一个了解;最后每次做完活动要求孩子做一个总结,让孩子说出他在这个过程中你扮演了什么角色,你是怎么做的,要遵守那些规则,在游戏中遇到什么情况,是怎样处理的。通过孩子之间的共同讨论,孩子在玩中发现规则,在讨论中更深刻地理解游戏规则。

(二)鼓励家长一起参与区角活动的开展,增强孩子的每个区角生活经验。 在区角准备开展的前期,利用家园联系通过通知或是Q群的形式把班上准备开展的活动做一个公告,同时把需要家长在这段时间配合做什么工作详细做一个说明。比如开展爱心门诊之前叫家长跟孩子一起进行去医院看病的知识讨论,同时在家与孩子进行角色游戏,孩子做病人,家长做医生等等,把游戏的角色进行一次又一次的演练。通过家长的协助,孩子在进行游戏的时候所以难题都会迎刃而解。

二、区角材料的投放要有技巧。

(一)首先,投放材料要有目的性。所谓目的性,是指投放材料前先要跟 据班级年龄特点建立目标体系,依据目标去选择相应内容,投放相应材料,力求使材料能够满足幼儿现阶段的实际发展需要。区角活动所指向的目标,不是通过一次活动就可达成的即时目标,而是需经过幼儿反复多次的操作实践活动过程,多次的尝试、积累,才能获得。有时区角活动的一个目标可以通过不同区角来实施。如我在针对“提高孩子的手脑并用”这一个目标,我就在班上投放了绣花板,孩子在玩绣花板的时候,必须要用大脑思考在绣花板上绣出什么样的图案,在绣的过程中要准确地把线放到相应的孔上,才能绣成自己想要的图案。因此这个游戏就需要孩子不断动脑思考,自己的手也要比较灵巧才能手脑配合的天衣无缝。同时在这个游戏中孩子的发散思维也会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二)投放材料要有层次性。

每个幼儿的因为自身的家庭背景,认知水平、生活经验的不同,造成孩子各方面的能力、兴趣上存在着不同的差异。而区角活动的最大特点就是能为不同能力、兴趣的幼儿提供适于其发展的活动环境。因此我们在活动区中应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的身心特点,及不同能力水平等因素,投放不同层次的活动材料,做到真正的有的放矢。投放材料时,要注意提供难度不一的材料,按照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的要求,充分发挥活动材料的优势。根据幼儿能力的不同提供适合幼儿操作的活动材料,便于教师对不同能力的幼儿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更好地做到因材施教,促进幼儿在原有水平上不同程度的提高。比如我在制书区中我就投放有半成品的小图书,也提供有不同大小的纸张,孩子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不同的材料进行操作。能力强的孩子可以自己制作图书,能力弱的孩子可以选择半成品来进行制作,充分考虑孩子不同的能力水平。

(三)材料还必须可操作性。

幼儿是好动的,我尽量为幼儿提供一些灵活性、随意性比较强的低结构游戏材料,而不是限制性强的高结构材料,让孩子在不断的操作中积累经验,在操作中丰富孩子的知识,在变换不同的玩法里激起孩子的兴趣。比如在孩子进行娃娃家游戏的时候,我们一般会提供一些形象逼真的蔬菜、水果、食物等等。而孩子在玩这些高结构材料的时候,因为材料的可操作性比较差,孩子只能做一些比较简单的炒菜、吃东西的动作,游戏的提高空间不大,孩子玩起来就觉得容易生厌。而如果在这个游戏的材料了加入一些低结构的材料,比如橡皮泥,雪糕机等,孩子又可以有更多的玩法了,他可以用橡皮泥做出美味的佳肴,作出不同形状的蛋糕,丰富多彩的甜点等。孩子玩游戏的积极性、创造性、趣味性得到大大的提升。

三、教师对孩子的游戏做启发性的指导。

(一)教师善于观察,做好记录。

孩子在游戏的过程中通过操作,获得不同的知识,会发现不一样的玩法,会提出不一样的要求。这个时候就需要老师有一双慧眼,及时了解孩子的意愿、兴趣、知识水平和关注的热点等等,为孩子提供匹配的游戏材料;通过观察及时发现自己的设想和孩子的游戏是否同步,难易程度是否适合孩子的能力水平,及时的更换材料,把孩子需要解决的问题做出指导。

教师不但是活动的观察者,同时也是探索发现的记录者,老师要对孩子在游戏中提出的问题、发现的问题、探索出的结果、异常表现等等都要及时做好记录,为以后的游戏活动提供依据,便于活动后的总结和为活动目标的调整做好文字依据。

(二)在游戏中教师及时介入,以一个游戏的参与者的角色来指导幼儿的游戏。 在孩子游戏的过程中,孩子可能因为个人知识水平的不足,生活经验不够丰富,

有时会无法应对一些突发的事件和一些比较难解决的问题,这个时候教师应及时介入孩子的游戏,以一个游戏者的身份及时引导孩子。如在我在组织孩子进行“爱心门诊”的游戏时,有一个平时比较腼腆,内向的孩子选择了医生这个角色。她玩得很高兴,他完全沉浸在医生这个角色里,但是他由于生活经验的不足和个人性格方面的原因,她面对前来看病的孩子所提出的问题无法应对,这时我就以一个病人的角色来到她前面看病,用病人的一个个关于病情的提问帮助孩子解决当前的困境。孩子在游戏中与我的交流中增长了知识,丰富了经验。

(三)注重孩子个别差异的教育。

区域活动是分散性活动,相比集中教育活动,更能展现幼儿个人的知识、技能、性格等个性差异,这正是教师对幼儿进行个别教育的有利条件。因此教师要根据不同能力的孩子做出不同层次的指导。比如我们班的微微是一个很内向的小女孩。她每一次参加“爱心门诊”的时候,医生问她问题时她总是支支吾吾,一句话都表达不清楚,也显得很紧张。有一次我故意装成一个迷路的老婆婆,请求他帮助我带我去看病,一路上我不断跟她交谈,说我哪里那里不舒服,结果我发现她却可以根据我的身体情况作出不同的反应,还表现出一个小大人的样子特别会照顾人。直到她陪护我把病看完也没有看到她紧张的样子。通过这个游戏下来,我清楚了解孩子并不是知识经验的不足,而是因为心里上的紧张引起她以前做游戏的不自信。游戏做完以后,我及时肯定了她的能力,在游戏总结中在全班同学的面表扬了她。这一次的游戏给了她很大的鼓舞,到了下一次游戏的时候,她再也没有当初的紧张了。

四、对孩子的游戏做出有价值的、有指导性的总结。

孩子在活动中有许多值得同伴学习的东西,也会有些存在的问题,因此在孩子的游戏的过程中,老师应每次做一个有指导性的总结。让孩子积极参与到总结中去,把在游戏中不同的玩法跟孩子分享,把自己看到的不足勇敢地说出来。老师在孩子的总结中发现核心问题,再做一个有指导性的总结,从而让孩子今后避免再犯同样的错误,把区角活动的玩法做得更周全,更科学。从而也让孩子在不断总结中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

总之,幼儿园区角活动的开展要根据本地区特点,根据幼儿不同年龄特点及不同发展需要,结合教育目标进行合理有效的开展,更需要教师做个有心人,用你的爱心及责任心,不断丰富你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勇于创新、善于发现、不断总结、积累经验、改正不足,才能把幼儿园区角活动生动有效地开展起来。

 

第二篇:幼儿园区角活动的指导研究

为贯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精神,我市积极倡导各幼儿园因地制宜开展区角活动。通过一个阶段的实践,已初显成效,今天有机会参观了市第一幼儿园的区角活动现场,感触颇深。

区角活动是幼儿园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教育目标,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为贯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精神,引导广大教师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努力给幼儿创设一个自主学习的环境。并通过一系列相关的培训、现场观摩、案例分析、交流展评等措施,为全体教师提供学习、研讨、展示的平台,以推动全市区角活动的深入开展,让孩子们在没有压力的环境中主动学习,富有个性地发展。一园的做法无疑是成功的。首先,区角活动的开展让幼儿在快乐中获得了发展。其次,区角活动的开展让教师在探索中获得了素质的提高。

在和各市县教研员交流中谈到日常的区角活动中还存在着几个有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是教师的认识不到位,观察指导技能缺乏。

幼儿的自主活动也需要教师的指导,教师指导技能的欠缺,会直接影响区角活动的氛围及效果。部分教师对区角活动的指导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对幼儿尊重不够。有的教师在指导幼儿区角活动时,很少用心去了解幼儿是如何想的,总是习惯于用直接指导的方式把现成的知识及答案告诉幼儿,要求幼儿达到某种水平。另一种是放任自由。区角活动一开始教师就进入某个区角和幼儿一块儿玩,成为几个幼儿纯粹的玩伴,忘记了教师多重角色的身份,忽视对其他区角的观察指导。

其次区角利用率低,材料投放盲目

有的教研员反映班级的班额大,没有设置区角活动的场地,并且区角缺少开放性,教师们花了很多的精力收集、制作,为区角提供丰富的玩具材料;然而,有的幼儿园却限制幼儿每周只玩2—3次,没有把区角资源充分利用起来。再者,教师在区角材料的投放上很多是盲无目的、无层次性的。这就需要我们为孩子所提供的材料能随着他们的操作探索过程的发展而发展变化,这些材料又能够适应孩子不断提出的新要求的,孩子就不会对区角活动没有兴趣了

一园的区角活动给我们起到了示范与导向作用,针对我们探讨的问题,我个人认为,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应该强化理论学习,深刻理解区角活动的价值。同时增强开展区角活动的自信心,提高区角活动的效益。并通过各地教师的合作交流,形成“学习共同体”为教师提供更多的研究空间,并应充分利用区角活动这一载

体,引导教师不断总结反思,深入实践研究,把新《纲要》的先进理念落实到自己的教育行为中,让孩子在健康、丰富的活动环境中,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让教师在研究、探索中与孩子共同成长。

区角活动,是幼儿园使用较多的一种开放性的教育形式,它是幼儿园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活动区的开展,是教师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和实际需要,有目的、有计划地投放材料的过程和幼儿自主的选择、操作材料的过程融合起来进行的。

在区域活动教学实践中,我在区角划分、材料投放、教师指导等方面感受很深,愿和大家共同交流。

一、区角的划分

(一)、动静相隔,让孩子们更专心

为了避免幼儿活动时相互之间的影响,我把室内安排为“静”,设置了图书角、益智区等相对安静的桌面游戏。孩子们在各个区角都能较为安静的游戏,情绪稳定,心情愉快,也便于孩子独立思考。

在另外的区域则相对的安排“动”,如:娃娃家、小医院、建筑区、美工区还有休闲娱乐的套圈、滚球等。在这个相对宽松的环境中,孩子们可以相互交流,说说、做做、玩玩,非常开心,在与同伴的交流中,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有更大的帮助。

(二)、 时尚的区域名称,让孩子们更喜欢。

为了让孩子们更愿意参与到活动中来,我和孩子们一起为每个区角起了好听的名字。如:图书角叫“宝贝书吧”,美工区叫“巧手作坊”,还有“爱心加油站”,“蓝天气象站”,我们的作品展也有一个时尚的名字“丫丫艺术展”。孩子们会自豪的说:“我在‘巧手作坊’工作呢!”;也会甜甜的告诉你:“今天早上我在‘宝贝书吧’听了一个很好听的故事”。

(三)、自我参与,让孩子们更开心

我们班里的每个区角,处处都体现了孩子们的自主参与。“全家福”上有孩子们开心的照片;“巧手作坊”里,孩子自己来装饰相框,你来剪,我来贴,大家一起合作来完成一幅大画;“小鱼游游”里本来只有一艘船和一条大鱼,大家一起动手来做小鱼。涂色、折叠、画画、剪贴,看着大海里的朋友越来越多,墙面内容越来越丰富,孩子们的成功感得到充分展现;“宝贝书吧”里有他们自己从家里带来的书,他们会和好朋友一起看看、说说,这叫做“资源共享”!

(四)、区域游戏牌,让孩子们更耐心

一进活动室,就会看到门右侧的一块“区域牌”,一面有每个人的名字和

照片。知道怎样使用吗?孩子们早上进入教室后就拿好自己的区域牌,插到想去参加的区域的“笑脸娃娃”上。如果笑脸娃娃没有了,就是在提醒“对不起,人太多了,请你下次再来玩吧!”。区域游戏牌的使用也更方便于老师的观察与指导。谁这几天一直都在娃娃家,谁和谁今天学会了下飞行棋,谁一个星期里都没有在计算角动脑筋。我很清楚的了解后,也会及时地做好指导工作。

二、区角活动的材料投放

合理提供操作材料对幼儿的发展非常重要,既能巩固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又能让幼儿“跳一跳,够得着”,真正起到面向个别,共同提高的作用。

(一)、材料的提供要遵循目的性的原则

目标是材料投放的依据,也是观察、指导、评价幼儿的依据。既要把握好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考虑材料对本班幼儿的适宜性,又要以本班幼儿的阶段目标为依据,才能使教育目标隐性地体现于教育材料之中。例如,小班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较弱,让幼儿在生活区中通过给娃娃穿衣、扣纽扣,梳辫子等,采用帮助娃娃的形式参与活动,从而不断提高幼儿的生活能力,同时,在为娃娃打扮的过程中,小肌肉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二)、要把握材料的操作性原则,充分激发幼儿自主学习的动力。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儿童并不只受教于成人,而是自己独立进行学习,是主动的学习者。由于幼儿主要依靠直觉行动思维,因此,更需要操作物体,对物体施加动作,经过反复摆弄和探索,将外部动作转化为内部智力的操作,才使问题一一解决。例如:美工区中的玩泥,孩子们在捏、搓、团、压中大胆想象,制作出各色点心,充分发挥了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他们在制作的过程中进行了美的体验和感受。

(三)、把握材料的层次性原则,促进幼儿的不同水平的发展。

层次性原则是根据个体差异,把应掌握的内容分成不同的层次,并配有不同层次的材料,使不同能力的幼儿能够有兴趣的进行动手操作,深入探索,有效地促使每个幼儿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作为教师,可因人而异、因材施教,避免幼儿“吃不饱”或“吃不好”。在设计材料时,应注重高、中、低三种水平,同样一个学习内容,让不同水平的幼儿能在不同程度上有所提高。

(四)、把握材料的功能性原则,充分发挥幼儿的能动性。

我们提供的材料应尽可能有多种功能,材料应赋予变化性,挑战性,材料种类之间应没有固定搭配,材料的投放应不受教师局限在某个区角使用,也不应设定统一玩法。只有这样,孩子们才能大胆选择、创造性地使用材料,并用自己的理解、想象、愿望去操作材料,通过自己与材料的互动获得发展。如:建构区中

“围墙”材料可有多种类型,同一类型可有不同建构方法,一种建构方法可有不同难度。

三、区角活动中,教师如何指导

(一)、实施教育,观察先行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对观察在教育中的重要性曾作过精辟的论述:“唯有通过观察和分析,才能真正了解孩子的内在需要和个别差异,以决定如何协调环境,并采取应有的态度来配合幼儿成长的需要。”她把这一教育过程概括为——大胆地放手、小心地观察、耐心地等待、适时地引导。这一观点启发我们:区角活动中,应改变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职能,教师不应只是在教室中忙碌地穿梭,不应成为施令的权威者,不该停留在表面现象的观察,而应站在幼儿的背后,沉静、慈爱而耐心的观察,真正的从观察中获取幼儿个体与群体、环境与材料等的准确信息。

1.在观察的基础上,调整对不同层次幼儿的指导行为。

幼儿在区角活动的时候,我们教师应该注意观察,幼儿是否对所提供的材料有兴趣;材料所呈现的坡度是否适合孩子的发展水平,是否需要增加或减少层次;材料的数量、大小是否合适,可玩性是否比较强。

2.有效的观察必须学会忍耐和少干预。

当幼儿在活动中遇到问题或发生冲突时,我常常是多一份观察,少一份干预,根据冲突程度来决定是否介入,给孩子创设了一个无形的自我体验的空间,使孩子冲突中获得一些必要的经验,或学会保护自己,或学会调节自己过度的行为,学习以适合的方式与人相处。

(二)、尊重孩子,倾听孩子

教师应真正尊重每一个幼儿的需要、愿望,用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幼儿,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当你真正做到尊重孩子、倾听孩子、理解接受孩子的情感、想法时,你会发现孩子的世界是异常的精彩,你会得到意想不到的答案。

一次,我在进行大班“我们共同的世界”为主题的区域活动。当时我已经给幼儿介绍过各国的各种人种和世界五大洲的人文地理、风俗习惯、外貌性。孩子们已经知道黑人生活在非洲、白人生活在美洲和欧洲、黄皮肤的人生活在亚洲的常识。但是,在做人种与陆地配对区域活动的游戏时,陈磊却把黑皮肤的人放在了欧洲,把白皮肤的人放在了亚洲。我见了情景后,没有马上表态,而是俯下身,问他为什么这样放?孩子闪着智慧的双眼,回答说:“黑人是到欧洲去学习和工作的,白人到非洲去旅游,红头发的人其实也是黄皮肤,只不过她的头发染过了,因此放在亚洲。”听到孩子理直气壮的解释,我不由得从心里发出了欣慰的微笑。

总之,在幼儿园的区角活动中,教师应当努力转变自己的角色:应当从幼儿学习内容的计划者,变为幼儿发展环境的提供者;从幼儿学习的指导者,变为幼儿学习的引导者;从幼儿活动的直接知道者,变为幼儿活动的辅导者;从幼儿学习过程的调控者,变为幼儿学习过程的支持者、合作者;从幼儿学习技能的传授者,变为幼儿学习潜能的发掘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