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月考作文专题立意、层次

高一语文第一次月考作文专题

一、学习目标

1、引导学生学会选取好的立意角度;

2、引导学生树立行文层次意识

二、重点难点

1、学会选取好的立意角度。

2、学会行文有条理

三、学法指导

1、分析自己作文在立意和层次上的不足。

2、探讨分析如何修改。

四、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立意与层次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任何事物都有规律可循;掌握规律,事半功倍。考场作文更有规律可循,看你能否抓住?

选好立意角度、安排好文章层次是关键。

好的角度是作文成功的关键,角度选准,作文就易展开;清晰的行文思路展现你阐释观点的条理性和逻辑性,体现你的思想深度以及对事情、社会的认知。有了清晰的思路,自然文如泉涌、下笔如有神了。

有了好的立意角度和清晰的行文思路,作文在你的心目中已经是个精品,至少是个成品。 考试作文时间所占约为50分钟至60分钟,应该如此分配:10分钟审题立意、确定材料、列提纲,40至50分钟书写。按正常的逻辑思维规律而言,看到材料提出观点之后,此时头脑中会想材料,该用哪些素材,这是对的;材料确定之后,一般写议论文提出三个分论点,按层次排好次序(递进式或正反对比式),即层次的确立。这就要求同学们必须列提纲,拟个标题、写好首段、尾段、中间层次(包括材料的人物列举)。然后根据提纲书写,这样就既可以书写的清晰、整洁;边书写边加工语言,使文笔优美,一篇佳作成矣。

2、月考作文立意分析

(1)原题再现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文。

人类要面对自然,个人要面对社会、政府要面对群众。古往今来,诸如成功、荣誉,挫折、困难,乃至灾祸等等,无一不要人们面对。其时总会有人勇敢,有人怯懦;有人镇定,有人慌乱:有人理智,有人糊涂。回顾成长历程,瞻望人生前途,我们也已经并必将面对许许多多事情。

请以“面对______”为题,写一篇作文。可讲述你自己或身边的故事,抒发你的真情实感,也可阐明你的思想观点。

注意:①立意自定,角度自选。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 ⑤书写必须清晰工整,潦草涂抹扣8—10分。

(2)立意分析

首先要解决“面对”什么的问题。可以从材料提示中选取一个角度,如面对自然,面对社会,面对群众,面对成功、荣誉,挫折、困难、灾祸等等。一定要选择自己可以驾驭的角度,最好是小角度。如“面对我的高一” “面对那扇窗”“面对我的老父亲”“面对挫折”

“面对成功路上的荆棘”“面对花季”,这些角度我们和我们自己的生活联系紧密,我们可以写出深意;而角度选得大而无当的时候,自己泛泛而谈一些肤浅的理解,没有深意,没有情感。如“面对死亡”“面对人生”“面对历史”“面对反腐”等,“死亡、人生、历史、反腐”角度太大,,必定使作文空洞苍白。

然后是思考如何“面对”的问题,针对自己的选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勇敢、镇定、、理智、执着、勤奋等等。或者写面对某种事物所产生的感悟等。但无论记叙文还是议论文,一定要有清晰的思路。

范文《面对花季》《面对理想》《面对勤奋》《面对现在》《面对成功之路上的荆棘》都是行文思路清晰的典范。

(3)书写

考场作文,美观工整的书写是作文的第一要务。

高考考场作文给分细则(在立意准确、思路清晰的基础上),按书写情况如下给分):

40-45分:字迹清楚,收放规范不够,书写不够美观。

45-50分:字迹清楚,书写收放整齐,有一些字经过练习,看出一定功底。

50-59分:字迹清楚,书写匀整,形成自己的风格特点,整体达到了美观的程度。 范文《面对花季》《面对挫折》《面对人生》《面对现在》在书写上堪称典范。

(二)分析、研讨、总结

1、结合范文分析自己作文在立意和层次结构上的不足。

2、列出修改提纲。

五、作业:

认真修改此次作文。

六、赏析 面对自然

我是一个生活在城镇中的孩子,每天面对最多的是没有生命的机器,虽然偶尔能在街道上看到几棵树木,但它们都是孤零零的,给人予一种凄冷的氛围,所以我渴望自然!

当我面对生活在大自然中的森林时,我会感到有股力量围绕着我,那是一种团结互助,互相关爱的精神,这是城镇中树木所不具有的,大自然中的树木,一个紧挨着一个,树枝在彼此之间相互交错,它们在干嘛?在关心着对方,还是在相互握手?这或许只有它们自己清

楚。站在森林中,我能感觉到欢乐、温馨、和谐的气息在包围着我,让我的心情不由也跟着欢乐起来。

当我面对大自然中最淘气的孩子溪流时,我仿佛感觉自己又回到了童年。童年,欢乐的象征,似乎每天都充满了笑声。我们可以不为学习烦恼,不为失败气馁,不为失业担忧,不为金钱、名利明争暗斗永远都是快乐最幸福的,而溪流就是这样,永远向前冲,不为他人特别的目光而停留,不怕艰难险阻,冲破一切的不可能,流向远方

当我面对大自然中的王牌高山,我不禁肃然起敬,高大雄伟的山峰让我想起为新中国的诞生前仆后继、壮烈牺牲的战士。他们就像高山顶起自然一样开创了新中国,他们坚强不屈,正直朴质,他们虽然走了,但他们的精神像高山一样是中国的脊梁柱,是后人学习的榜样。 我渴望大自然,因为它能赋予我不同的情感,或是欢乐,或是温馨,或是肃然起敬。

面对喧嚣

常常想找一块净土,那里有一汪净水,去洗洗身上的尘埃。因为在喧嚣里活得太久,所以觉得内心尘埃堆积。那么一方净土,这一汪净水在哪儿,它就在我们心灵里,面对喧嚣,需要用心。不要忘记了埋没在尘埃中的心灵迷失了自己。

面对喧嚣,以心相对。面对世间种种,我们常常发现人情冷暖,世态炎凉。我常常在喧嚣中感到孤身一人,在喧嚣的世界里发现自己何其渺小。对世俗的厌恶,让我感到孤立无助。但渐渐发现,喧嚣只是一种表象,内心的清静在于自身,于是面对喧嚣时,心平气和,用心聆听喧嚣中的宁静,于是发现世界很静,心灵很清,其实喧嚣不必逃避。

面对喧嚣,选择很重要。屈原生活的时代当是喧嚣的了。君主的无能,谗臣的猖獗,政治的腐败,给屈原这位生不逢时的人物写下了一生的悲哀。屈原说过:“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这是其对喧嚣的世俗的看法。于是不愿意再被世俗污辱而投了汨罗江。这是屈原的选择,在面对喧嚣时,他选择了摒弃喧嚣,保其清白。

而另一位大家司马迁,受难后,在世人的取笑,内心的谴责中艰难的完成《史记》。这当是在面对喧嚣中选择了生,把喧嚣置之度外。我们当然不能够评价这两位的选择谁对谁错,但我们知道,他们都是依心而行。面对喧嚣,我们要有自己的选择,要以自己的方式来抵御喧嚣带来的影响,让喧嚣不要成为阻碍我们成功的绊脚石。

面对喧嚣,要在心灵中找一片净土。常常发现在喧嚣中发现失去了自我。所以我们应当找回自己,毕淑敏说过要有精神的三间小屋。那我们何不在心灵里找上一方净土,蓄上一汪净水,种上一排绿苗,吸收那来自喧嚣中的尘埃。那么如何找这一方净土呢?我们应该先避开喧嚣,先扫扫心灵上的落叶,然后让心静下来,去读书,读书是最好的修身养性的方法,它能让你的心灵里蓄起净水,种起绿苗,让你对喧嚣增强抵御力。

面对喧嚣,我们应当用心坦然相对,这样才能发现闹中有静;面对喧嚣,我们应当选择态度,用正确的态度面对它;面对喧嚣,我们还应当找一方净土,让心灵喘息,让心灵更有抵抗力。

点评:这是此次写得最好的一篇考场作文。文章采用一句话开头,表明自己“想寻找一块净土,一汪净水,去洗洗因世俗喧嚣而沾染的尘埃。”面对“喧嚣”关键在于选择,文章以所学文章为例,引用屈原和司马迁的选择,他们都没有被“喧嚣”左右自己的内心。而后引用当代女作家毕淑敏《精神的三间小屋》来说明现在的我们面对喧嚣应该用心坦然面对,用正确的态度面对。可见作者书读的不少。

 

第二篇:第一次月考作文材料分析

小镇里住着一位先知。当异乡人来到先知的住处时,已是入夜时分,门开着。他叫唤两声,无人答应,就自行进入。 那是一个很大的房间。一盏点燃的煤油灯,就摆在离门口不远处的一张大桌子上,但桌边却空无一人。无数飞蛾绕着煤油灯的亮光飞舞。慢慢适应屋内的明暗后,异乡人发现在房间深处的一个角落,还有一张小桌子,桌上点着一根蜡烛。先知就坐在小桌子前,对着烛光看书。异乡人走过去,向先知致了意,疑惑地问道:“先知啊,这个烛光比起煤油灯的灯光暗淡许多,您为什么不在煤油灯下,反而在这里看书呢?” 先知抬起头,微笑着说:“那盏较亮的煤油灯是我为了飞蛾而设的,这样我才能安静的在这里看书,不受干扰啊!”

异乡人这才发现,烛光虽然不太明亮,但周围的确连一只飞蛾也没有。

要求:请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越炙手可热的位置,越一本万利的行业,就有越多的人竞逐,就像飞蛾绕着煤油灯飞舞。置身其中,就会不断受到骚扰。不同的光,吸引不同的人。不愿与飞蛾共舞,受其奴役,就要自觅光源,找个安静怡人的角落,点燃自己的蜡烛。也许不能大放光彩,但毕竟是个干净、明亮,自己挣来的。

从先知的角度看,他之所以弃较亮的煤油灯而使用光线暗淡的蜡烛,是因为他不愿放弃自己坚守的一种操守,一种追求,那一盏微弱的烛光就是他的人生追求。从这个角度出发,文章的立意同执着、信念、坚守等话题如出一辙,只是侧重点应该放在对一种心灵纯净、灵魂自由坚守上更加贴题。

飞蛾的角度。它是作为干扰先知的对立面出现的,应该是世俗的载体,是一种诱惑人们心灵走向崇高反面的力量。先知对付的方式是任他追逐他的所好,不为诱惑所动。从这个角度出发,文章的立意可以是人与人的追求是不同的,世俗之人有他们的快乐,高尚之人有自己的准则,这就是世界多样性的写照。我们不可以改变世界,当我们可以独守心灵的净土。

灯光的角度。灯光本身并没有错对之分,区别在于人们对它的感受和好恶不同而已。光彩熠熠固然美丽,光线微弱未必不好,关键是在什么外在条件下去审视。先知对灼灼之光并不偏爱,因为它过于热闹;而飞蛾对灼灼之光情有独钟,因为那是他的追求。从这个角度出发,文章的立意仍然可以回到人们,回到人们对生活的追求,回到人们的生活观,甚至是人生观的分析判断上来。

主人公:先知

事件:先知的房间有两盏灯

一盏明亮 在门口 无数飞蛾飞舞

一盏暗淡在房间角落 先知安静地看书

为什么先知选择暗淡的烛光?

烛光虽然暗淡却无飞蛾干扰,这样才能安静的看书做事

寓意:

烛光虽然暗淡——安静的看书做事

物质的贫瘠 环境的恶劣 心灵的平静做自己想做的事

情感的孤寂 众人的不屑

注意点1、必须在对比中突出“暗淡”

2、在对比中突出心灵的宁静

题目借鉴《烛光暗淡却无干扰》《坚守那一抹清贫》

《非淡泊无以明志》

微光的价值

梅花把温暖的春夏季节让给了其它的花,自己才能够在严寒的冬日宁静的绽放。从而才有它的高洁情操,成就它的梦想,展示它的与众不同的风采;月亮也是聪明的,它不与太阳争光,它把更加明亮,更加温暖,更加耀眼的光辉让给了太阳,赢得了自己宁静的生活,使它拥有和闪闪可爱的星星共同生活的空间,才能够安然地享受闪亮的星空之美;先知同样也很圣明,他把大灯,明灯让位给那些飞蛾,自己在小灯面前安静的读书,才使他能够心静,不受干扰地看书,享受人生的真谛。

有人总以为得到大的、多的、好的,就是比小的、少的、坏的好。但是事实并不是主观臆造的,只有通过真正的体会,实践,才能够认识到真理,才会感到,有时暗光比亮光更具有价值美。曾经有盲人挑着灯走在漆黑的道路上,有人很奇怪地问“你看不到东西,更看不到光,提着灯有什么作用呢?”盲人回答说:“我自己正因为自己看不到,才提着灯,这样人们才会看到我,也不会撞在我的身上,对我自己也有好处,他人也更利于行走。”盲人远去,黑暗中,盲人手中的微微的暗光更显得有价值,它胜于白天的阳光。后人的悟性很好,有位司机对他的朋友说:“我以前过隧道总是不开车灯,老觉得麻烦。现在看来不开还不行。因为当你行驶在隧道中,对面的车是从光线明亮的一面进来,而你也处在黑暗中,这样很容易发生车祸,所以现在打开车灯很有必要,不仅有利于对面的车,更有利于你自己安然的、平静的生活着。”吝啬鬼总是细大不捐,结果为钱财而丧失生命,贪图者也贪婪不足,为了满足私心而丢失生命,这告诉我们,要想安宁的享受人生,必须放弃一些,就像月亮选择微微月光,才能够有柔美迷人的月色,才能享受与群星一起生活的环境。所以,微光也是美的,也是很有价值的。

圣人总是爱观天上的云卷去舒,`看庭前花开花落,享受着世俗之外的安宁生活。我们虽不能如此圣贤,但我们可以把微光留给自己,把阳光送给别人,在微光中享受生活另一番的情趣,创造我们安静的环境。

心灵的净地

看着眼前来来往往的车流和在凝重的夜色中闪烁着的五颜六色的灯光,及来来往往流动着

的人群,我心烦意乱。虽说我上学的地方是个不大的城镇,但是它具有城市固有有气味。这种味道让我难以忍受。因为我害怕,我害怕我固有的东西会流逝在这个世俗之中。比如我的纯朴、善良及很多很多。我喜欢“家”的味道,它让我感到充实,感到安全。每当我心烦意乱时,我便会回家,不管有多么大的阻碍。我的家乡很美,很美。有亲切的大山,有可爱的小溪,有清新的小树林。每次回家,我都要去看看它们。因为大山给我朴实的元素,清澈的小溪如同从我心间流过,洗涤我心灵的污浊,小树林给我供给氧气,让我呼吸畅通。

家乡是我心灵的净地,是我心灵的停靠点。就像“先知”他宁愿躲在昏黄的烛光下,为自己的心寻求一点宁静而不愿到明亮的煤油灯下受飞蛾的打扰。我宁愿在闲暇时多回几次家,多洗涤洗涤自己的心灵,也不想呆在车水马龙的都市发呆。为了心灵的安静,你必须舍弃世俗的喧闹;为了保护心灵的这片净地,我必须时刻为它除草。家乡有种很重的气息,它时刻吸引着我,但我说不出它是什么?但是,至少家乡可以给我一个安静、祥和的环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