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长总结

小组总结 涂佳睿

我们小组经过两星期的案例讨论,在成本会计这门课的学习方式和接收知识方面上有了质的飞跃。因此,我认为本次的案例讨论非常成功,不仅仅达到了老师的要求,而且还根据我们自身的学习与理解,增加了各个资料汇总表以及各项费用分配表、辅助生产成本明细账与分配表、制造费用分配表、废品损失明细账最终汇总出产品成本计算单。

我认为,学习本身就是一个互相探讨、互相交流的过程。本次案例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互相交流与辩论——解决问题”的解题过程,大家经历了“课前自学与查阅资料——课上接受老师的‘传道受业解惑’——课后‘温故而知新’——集体讨论(交流与辩论)——达成统一的意见——获得真知”的学习过程。以此来深入理解与掌握产品成本的计算流程,我们收获的不仅仅是“案例的答案”这个结果,而收获了最为可贵的“学习交流与辩论”这个过程。

在一开始案例讨论前,我就给大家提了个醒:要求大家认真对待这次案例讨论。对于案例讨论的过程做了如下安排:

一、个人通过已学知识提出自己的思想和见解

二、就每个人提出的见解大家逐一讨论

三、尽量解决能解决的问题,形成统一意见

四、未能解决的问题或没有形成统一意见的问题讨论后通过书本、网络等途径寻求答案,以备下次讨论时用。

具体任务:

论,最终完成本次案例的作业。

在第一次讨论中,我们并没有对于具体如何编制会计分录进行讨论,而是针对案例中的各个疑难点进行激烈的争论。虽然讨论前大家自己看过书、上网查过资料,但是一开始大家认为案例很复杂,觉得很多细节都没办法解决,甚至有点灰心丧气。但在我的鼓励下,大家还是解决了很多问题,但由于疏忽,对于“尚未投入的200公斤C材料的处理”问题,虽然当时有人发表了自己的大致思路后大家并没有继续深究,导致在后面的讨论中又将问题提出来重新探讨。

还有第一次讨论中,王蕾出现查阅了一些相关资料但自身没经过认真的思考过程情况,我也提出了批评与建议,但她在后面的工作中尽心尽力,花费很多时间和心血弥补第一次讨论的准备不充分状况。因此我觉得她将功补过,给了全优的成绩。

在第二次讨论中,我感觉大家似乎进入了“死胡同”中,开始编制分录。由于该次讨论大家都没有算出结果,也没有很好地准备,导致影响本次讨论的效果。 虽然在讨论中,有一阶段陷入僵局,但我以向大家具体某个项目的分录处理发问的形式打破了僵局,使得本次讨论解决了一些问题,但“尚未投入的200公斤C材料的处理”问题由于第一次讨论不全,在这次讨论中重新被提出来,大家讨论

半天也没能达成一致意见,最终成为遗留问题。该次讨论,我认为我自己做得不够好。没有提前协调沟通好组员的学习进度和时间安排,导致本次讨论质量不高。

因此我们在第三次讨论中任务就更重了,不仅要解决遗留问题,同时还要统一最后的分录编制和知识点归纳的大致框架。本次讨论是三次中最为激烈的一次,我们小组在各个疑难问题上各抒己见,经过辩论后基本达成共识,具体内容见讨论日志3。

另外,我还想特别说明的是我们小组除了三次大讨论外,课下我们还在自习室针对各人不懂的问题以及分录编制的困惑进行了交流与探讨。王群在知识点归纳时,还专门查了“知识点结构框架图”和“知识点列表”的相关概念,亲自动手绘制了账户结转关系图和成本核算流程图,可见其态度认真,思维严谨。刘海燕的日志整理要点明确,过程解释详细,因此讨论日志2和3都由她负责。而叶景玉由于后期生病的缘故,我适当减轻了她的工作量,让她进行各个表格的数据校对工作,她也尽心尽责地完成我所安排的任务,并发现很多表格编制中的疏漏以及提出自己的宝贵意见。

因此,我们最终得出的结果与每个组员努力的过程密不可分。经过讨论,我们大家一致认为,每个人都有拿全优的资格。

小组评分:

具体理由:

涂佳睿:作为组长,在讨论前做到提前制定出计划方案;对组织过程进行评估;对于实施过程做了基本分析和总结了最优方案,最终达到预期效果。

王蕾:在第一次讨论中准备不足,但在后面的讨论以及表格的绘制还有最后分录的整理中,投入很多时间和精力,功不可没。

王群:讨论中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在总结知识点列表中思路清晰,概括详尽,很好地总结了本次案例的解题流程,她的努力和贡献大家都看在眼里。 叶景玉:虽然因生病而所做的任务不多,但最终的答案却是她算出来的,这对于我们最终分录的编制工作做出来巨大贡献。第一次的讨论日志与各项表格的校对工作都做到了认真负责,耐心细致。

刘海燕:完成了讨论日志2和3的工作,每次讨论前都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并总能提出新的重要问题出来,这对于我们问题的讨论做了极大的贡献。

虽然老师不提倡我们画表格,但是我们组认为理论与实务相结合获得的知识更令人印象深刻。因此,最终我们的案例讨论结果包括:

一、案例答案

二、3次讨论日志

三、知识点列表

四、小组总结、小组评价、个人总结

五、附件:各个表格

个人小结 王群

此次案例讨论收获颇多,尤其对产品成本计算步骤和具体项目的核算方法有利更近一步的掌握,通过小组讨论我掌握了更多的学习方法和资料收集、整合方法,通过与小组成员的交流与合作,也发现了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下面,我将从案例讨论前的准备工作、案例过程中的自我评价及通过讨论发现的自己学习中的具体问题三方面进行总结。

一、案例前的准备工作

此次案例我们小组共进行了三次讨论,每次讨论都相应做了一系列的准备工作。具体而言,第一次讨论前我所做的准备工作包括:通过深入分析讨论资料,明确资料中产品成本计算方法为成本法;自学了教材第十章产品计算品种法;拟出了整个题目的计算思路和程序,梳理了整个框架步骤,将计算过程浓缩为五个步骤;针对材料中涉及的废品自学了教材第七章生产损失中废品的核算;列出了材料中在核算和记录方面自己的疑惑如领而未用的材料的处理,收回边角料的处理,修复废品好用材料及人工等的处理,并针对这些问题收集了相关的资料。

第二次讨论工作我们主要针对第一次讨论过程中遗留待解决的问题和具体的计算过程进行了讨论,在这次讨论前,我所做的准备工作包括:根据拟定的计算思路计算,编制相关的会计分录;进一步详细查阅了有关废品损失核算尤其是可修复废品所耗用的材料、人工等处理过程的案例和具体的处理方法;进一步查阅领而为用材料的处理和在核算中涉及到的会计科目如待摊费用、低值易耗品等的记录问题;列出来自身在计算过程中相关项目的记录问题中存在的疑惑并查阅了一定的资料。

第三次讨论我们主要是针对第二次的遗留问题,计算结果和本题的账务处理流程图进行了讨论。在讨论前我所做的准备工作包括:根据拟定的计算程序和之前讨论的总结做出了知识点列表,并查阅了许多资料对列表中的知识点的细化进行了详细的注解;自学了书本中有关二级核算体制下成本计算流程图的相关内容,并画出了本题的流程图;针对计算流程做出了本题的账务结转关系图;对本案例的计算过程进行了完善和核对;针对第二次讨论中的遗留问题中的汇集与分配查阅了相关资料。

二、案例过程中的自我评价

我们小组的案例讨论主要进行了三次,每次案例讨论我都参与较为积极,在讨论中提出了自身的问题,讨论后针对讨论遗留下的问题收集相关资料进行解决。在此次讨论中,我所做出的最主要贡献包括:拟定了整个题目的计算思路和流程,明确了整个计算框架;针对核算中相关项目的处理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疑惑并在讨论后针对自己和小组成员的问题查阅资料、解决问题;综合三次讨论过程及结果列出了详细的知识点列表,并查阅资料对列表进行了注释;画出了本题的核算流程图和相关结转关系图。在讨论中,我觉得自己做的不好的方面是在计算上的问题,经过几次讨论,对于计算思路、解题流程已经很熟悉,但是具体落实到分录的编制、相关费用的分配计算自己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在第三次讨论时由于在制造费用的计算与分配环节出现较大偏差导致计算结果出错,这些是我有待改进的地方。

三、学习中具体问题分析

在此次案例讨论中,我发现自己在学习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包括:(1)对于处理过程不讲究精细,只注重计算结果,不讲求过程。具体表现在如核算废品损失时可修复不可修的处理时点和处理方法都是不一样的,可修复的在发生时就应直

接计入产品成本,不可修复等到月末计入,而我在计算时就未考虑只是为了计算方便而未考虑处理程序的差异。(2)不太会根据问题利用多种渠道多方面收集有效资料。针对计算过程中出现的相关问题,在讨论后收集的资料不全面,也没有充分发挥老师、同学的作用,没有及时询问。(3)分录编制存在一定的问题。具体表现在针对一些核算,计算过程已经掌握,但是分录的编制不能与计算相匹配,主要是由于自己的基本功还不是很扎实,同时在核算时对于具体项目的科目及明细有混淆。(4)计算中的误差处理方法不当。这方面也主要是没有讲究精细的缘故,在分配辅助生产费用和制造费用时,计算中的误差较大,后来经过与同学的讨论,采用倒挤的方法并对计算进行了修正才得出正确答案。

通过此次的案例讨论,我对产品成本计算方法、流程、具体问题处理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在讨论中发现的自身的问题也会去不断改正。

个人小结 刘海燕

本次案例讨论基本结束,在本次讨论中我收获了很多,有来自学习方面的启发,也有来自小组其他成员的启示。当然在整个过程中,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下面我将从我将从案例讨论前的准备工作、案例过程中的自我评价及通过讨论发现的自己学习中的具体问题三方面进行个人总结。

一. 案例讨论前的准备工作

本次案例我们进行了三次讨论,在每一次讨论前我们每个人都做了相关的准备工作。第一次讨论前首先要对整个案例的脉络、方法以及目的进行明确。同时在对案例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记录并查阅相关资料进行解决,对未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准备讨论时解决。比如自学了教材第十章产品计算品种法以及教材第七章生产损失中废品的核算,并对废品损失的具体核算又查阅了相关资料。记录下来的问题有未投入材料的处理,边角料的问题等。

第二次讨论前的准备工作首先就是针对第一次讨论的遗留问题进行解决。比如修复产品领用的材料计入哪里?待摊费用和低值易耗品的会计科目。在分配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的时候,修复甲乙两产品的工时怎么处理?经过分析,几个问题基本有所思路。同时根据自己的思路分析计算,编制相关的会计分录;进一步详细查阅了有关废品损失核算尤其是可修复废品所耗用的材料、人工等处理过程的案例和具体的处理方法;

第三次讨论前的准备工作就是对第二次讨论的遗留问题进行解决,然后完善整个账务处理流程进行进一步理顺;对细节性的问题进一步完善处理;对本案例的计算过程进行了完善和核对,确认相关结果。

二. 案例过程中的自我评价

在整个案例的讨论分析过程中,我都有搜集相关资料进行相关准备,尽管又是准备不够充分。但我能发表自己的意见,并在讨论过程中大胆提出自己不懂的地方,与小组成员共同讨论。在第二次和第三次案例讨论过程中,我都针对讨论中提出的问题,已解决的问题的思路,未解决的问题进行记录,并与讨论结束后撰写日志,对每个问题都进行了回顾,就讨论过程中发现的有缺点进行披露,以备下次保持与改善。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存在不足,与其他小组成员相比,讨论时热情度没有很高,听得多、说的少。

三. 通过讨论发现的自己学习中的具体问题

通过这次讨论我发现我有以下几方面的不足:

1. 思考不够深入,只局限于表面,不求甚解。比如未投入材料的处理,废品

损失的处理,仅仅就自己学习的一点点进行处理,没有进一步查阅相关资料,进行更全面的处理。

2. 不够耐心。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不能静心,尤其时间很长之后,就会失去

耐心,只一味追求结果,不管过程。

3. 对学过的知识掌握不够到位,有些知识没有真正了解其含义,导致处理问

题过程中不是很顺利。

既然已经发现问题,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就会有意识的改正,希望会有进步。

个人小结 王蕾

本次成本案例核算作业让我收获最大的是小组进行的三次讨论。以前做会计或者其他相关专业课程的作业都是自己一个人查找资料,冥思苦想,检查计算。而这次主要是通过小组的讨论结合自己的思考计算和小组分配的任务完成核算案例。小组讨论过程中大多数情况是开始的时候都是各持己见,经过各自的论证最后形成一个统一的答案。有时候不需要论证只需要稍微妥协一下比如说小数点保留位数的标准,但是大家谁也不会觉得是妥协,而是希望确定一个统一的数字标准。整个过程没有讨论得面红耳赤,也没有沉默不语,小组成员都有序发言,小组长也会耐心地仔细跟我们讲解相关知识点概念的界定,比如说我们在讨论归集与分配的概念时,她就像老师一样教我们从贷方转出去的是分配,记入借方的是相关费用的确认归集。最后我们通过查找相关概念以及看书上是怎样表达汇集与分配的概念的,也明确了每个会计分录的经济活动内涵。

小组讨论让我收获的不仅仅是讨论过程解除了一些我个人在案例处理过程的疑惑和一些不确定的地方,怎样进行讨论案例,更多的是从小组其他成员那里学习了他们的认真的态度和整洁清晰的习惯。她们的课程笔记都记录得很详细,而且对书本知识的掌握程度也比较成熟,不懂的地方大都主动问了老师,或者已经和相关同学交流讨论过了。而且作为学会计的专业的学生整洁清晰是必须的习惯,小组中其他成员都很有好的做到了这一点,从第一次讨论就看到大家清晰地写出了自己的思路和疑惑,而我只是大概地记了一下。还有大家各自的案例过程都详细清楚地写下来了,甚至连计算过程也写得工工整整,让我觉得自己平时作业时总是马马虎虎写完,觉得自己清楚思路和方法就行了,而实际上不能把事情简单地写清楚就是没有完全掌握的,而且如果不清清楚楚地写好,自己在复查和别人帮忙检查时也是很难发现问题的。可能由于自己平时只顾着准备考研和复习注会,宿舍也因为转专业的原因不和同学在一起,没有和同学有太多交流,也没有主动反省自己作为会计专业学生应该具备哪些基本素养为以后的职业提供准备。

这次小组讨论过程给了我很多收获,是我学习经验和方法的一次进步。我个人除了自己思考案例,计算一下,小组分配的任务主要是制表,虽然耗费了一定时间,但是也让我更加熟练了Office和Excel制表,这也是会计专业学生必须熟练的两个工具。由于这次成本核算案例分配直接材料,燃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的时候涉及到修复甲乙两产品的材料,工时,制造费用,甚至分配甲产品使用的原材料时还有尚未投入的200公斤C材料的处理,甲乙产品都涉及A材料和E材料边角料的处理,以及后面不可修复材料涉及了个人赔偿和残料回收问题,基本上这个案例回顾了本学期已经学过的成本会计成本核算的知识,所以我们进行了三次讨论,也就相当于进行了一轮小的复习。

总之,本次成本核算案例让我收获很多,是我学习上的一次提升,谢谢小组的各位成员。

个人小结 叶景玉

本次为解决该案例,我们小组一共进行了3次讨论,每次讨论,我都积极参与,发表自己的意见,并听取小组内其他成员的意见,具体所做的工作有以下几方面:

一.每次讨论前,都积极做好准备工作,发现问题和争议,寻求解决方法。 在第一次小组讨论前,我先抽出时间,对案例进行了一定程度的了解,了解题目意图、大致的解题思路、涉及的知识点等,并先动手做了一下,在做的过程中,找出棘手问题,找出难点,找出有争议的地方,以及自己不确定的地方。第二次讨论之前,我根据第一次讨论的结果,对遗留问题进行了深入了解,并搜集一些资料,以备下次讨论之需,同时,在下面我已经将题目大体做出来了。由于还存在一些遗留问题,导致大家计算的结果都不相同,因此我们需要进行第三次讨论,在进行第三次讨论之前,我根据小组内其他成员的意见,对自己有些问题的处理方法进行了修改,重新计算了结果,并对一些细节问题进行了完善。

二.每次讨论我都积极参与,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提出自己的质疑。 在第一次的讨论中,我提出了关于题目中200公斤未投入C材料的解决问题,解决了不可修复产品的成本处理问题,其中,对于200公斤C材料的问题,我们小组内争议很大。在第二次讨论中,我对上次不可修复产品成本的处理作了修改,并将自己在下面找到的资料与大家进行了分享,提出自己对于C材料分配问题的解决方法,并且将自己在下面初步计算得出的结果与大家进行了分享。在第三次讨论中,我们主要是确定最后计算结果,以及一些细节问题。我将最后得出的结果与大家进行核对,与最后确定结果基本相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