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考历史总结

高中历史复习提纲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4---7)(参见必修1第一课,必修2第1课)

会考内容标准:诸子百家及其代表人物百家争鸣局面A;形成及其历史意义B;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B。

1、诸子百家和百家争鸣的含义:“子”是战国时代一般学者的尊称。“百家”,泛指数量多。

“争鸣”,指互相诘难、批驳,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3、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历史意义

1)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经济:井田制瓦解,小农经济发展

政治:周王室衰弱,分封制瓦解

阶级关系:士阶层崛起

思想文化:学在民间

2)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意义:1、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8——11)(参见必修一第2、3课)

会考内容标准: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B。

1、从“无为”到“有为”:汉初“无为”,汉武帝需加强中央集权到“有为”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1)董仲舒,将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思想糅合进儒家,形成新儒学体系。

2)思想主张:1、“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天人合一”

3、“三纲五常”

3、成为正统思想:措施:1、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

2、儒家经典(五经:《诗》《书》《礼》《易》《春秋》)成为国家规定教科书

3、兴办太学,打破贵族官僚世代为官陈规,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影响: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成为两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三、宋明理学(12——15)(参见必修1第4课)

会考内容标准: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和对儒学的发展A。

1、思想来源:把佛教、道教思想融合进儒家思想,形成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

2、程朱理学:代表人物:北宋——程颢、程颐

南宋——朱熹,理学的集大成者,《四书章句集注》

主张:1、“天理”是世界万物的本源

2、“天理”和伦理道德有直接联系

3、“格物致和”(接触探究万物才能明“理”,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真)

4、朱熹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3、陆王心学:代表人物:南宋陆九渊;明朝王守仁(王阳明,心学的集大成者)

主张:1、“心即理”,(求“理”不必探究外物,只需进行内心的反省)

2、“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3、“致良知”和“知行合一”

四、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16——19)(参见必修1第4课,必修2第2、3课)

会考内容标准:明清时期思想家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子的思想B。

1、李贽:对正统思想发出大胆挑战,强调个性发展。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

2、黄宗羲:批判君主专制,限制君权,保证人民基本权利,对以后反封建专制斗争起了积极推动作用。

3、顾炎武:“经世致用”,“工商皆本”,批判君主专制。《天下郡国利病书》

4、王夫子:唯物思想,启示近代人们的思维方式具划时代意义。

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一、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36——41)

会考内容标准: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B,中国古代的天文、数学、医学、农学成就A。

西欧率先进入近代社会,整个世界在其推动下,逐步从古代向近代演变。

2、中国古代的天文、数学、医学、农学成就。

1)数学:A、东汉《九章算术》采用十进位值制计数法。其问世标志着中国古代以计算为中心的数学已经 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在世界数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B、算筹演变为珠算,珠算是古代中国发明的最伟大的计算工具,它是电子计算机出现以前最先进的计算工具。

2)天文学:A、战国石申《石氏星表》是世界上最早的星表。

B、创制先进的天文观测仪器:浑仪、简仪

3)历法:元朝郭守敬编制《授时历》,与今天的公历基本相同,比现行公历早三百年

4)农学:《齐民要术》:北魏贾思勰,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古代农业科学著作,介绍北朝黄河中下游农业生产经验。

5)医学:A、《黄帝内经》:战国问世,西汉编定。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

B、《伤寒杂病论》:东汉张仲景撰写,创造性的提出了辨证施治的方法,奠定了后世中医临床学的理论基础,因而被称为“万事宝典”,张仲景被称为“医圣”

C、《本草纲目》:明李时珍著,是对16世纪以前中药学的系统总结,被称为“东方药物宝典”。

二、辉煌灿烂的文学(42——45)

会考内容标准: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B

1、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西周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诗经的精粹,民间歌谣:反映社会下层劳动群众的生活)为中国古典文学奠定了现实主义的基础。

2、楚辞: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以南方民歌基础,采用楚国方言,创造出一种新题诗歌

代表作:屈原《离骚》,具有浪漫主义风格

3、汉赋:以楚辞为基础,半诗半文的综合文体,特点是气势恢宏、辞藻华美、手法夸张

代表作:西汉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东汉张衡《二京赋》

4、唐诗:背景:A、唐代的开放和繁荣的经济。B、科举制的推动

初唐:著名诗人有王勃、陈子昂等

盛唐:边塞诗:高适、岑参(边塞景物的雄伟奇观和军旅生活的英武豪放)

山水诗:孟浩然、王维(休闲宁静的山水田园生活,富于诗情画意)

杰出代表:“诗仙”李白:浪漫主义(《早发白帝城》、《蜀道难》)

“诗圣”杜甫:现实主义,其诗被称为“诗史“(“三吏”、“三别”)

中唐:白居易,现实主义方向发展,平实浅近、针砭时弊的讽喻诗

晚唐:杜牧、李商隐,“小李杜”。反映了走向衰落的唐朝现实,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情绪。

5、宋词:背景:两宋商业发展,城市繁荣,市民阶层的扩大,生活水平的提高,要求丰富的文化娱乐生活。能够歌唱的词,更适应市井生活的需要。加上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词更能表达作家的思想感情。 婉约派:柳永《雨霖铃》、李清照《声声慢》

豪放派: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6、元曲:背景:商业发展,城市繁荣,市民阶层的扩大,要求丰富的文化娱乐生活。能够歌唱的词和表演的曲,更适应市井生活的需要。加上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词曲更能表达作家的思想感情。

元曲:包括散曲和元杂剧。关汉卿《窦娥冤》《别情》、马致远《汉宫秋》《秋思》、王实甫《西厢记》

7、明清小说:背景:专制中央集权进入强化阶段;手工业商业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市民阶层扩大。 为适应市民阶层的需要,小说创作进入蓬勃发展阶段。

四大长篇小说:《三国演义》(罗贯中)、《水浒传》(施耐庵)、《西游记》(吴承恩)、《红楼梦》(曹 雪芹)

《聊斋志异》:文言短篇小说集

《儒林外史》:讽刺小说

三、书画和戏曲艺术(46——49)

会考内容标准:汉字和绘画的起源和演变过程,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A

1、绘画:

(1)原始社会:代表作是彩陶画《鹳鱼石斧图》

(2)夏商周:人物肖像为主,战国帛画《人物御龙图》和《人物龙凤图》,从萌芽走向成熟。

(3)秦汉时期:绘画艺术有进一步发展,绘画门类丰富,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西汉彩绘帛画,东汉墓出土的 《夫妇饮宴图》

(4)魏晋南北朝时期:士大夫画家总结出许多精辟的绘画理论。顾恺之《女史箴图》《洛神赋图》,注重“以 形写神”。

(5)隋唐五代时期:吸取印度、波斯等外来美术风格。

隋唐展子虔的《游春图》,初唐阎立本《步辇图》,盛唐吴道子《送子天王图》,后人称他

为“画圣”。敦煌莫高窟壁画盛极一时。

(6)两宋时期:宫廷画院进入最为活跃的阶段,画学兴起。风俗画是当时画坛的最大亮点。北宋画家张择端 创作的《清明上河图》

(7)元明清时期:士大夫的文人画成就最为突出。最能反映文人画风貌的是写意画。

元代王冕的《墨梅》、明代徐渭的《牡丹礁石图》、清代郑板桥的《墨兰图》

(8)中国绘画特点:注重写意传神

3、戏曲:会考内容标准:京剧等剧种产生、发展历程,主要艺术成就A

戏剧发展历程:原始歌舞——春秋战国优伶——元杂剧将戏曲推向成熟——明朝昆曲——清朝京剧 京剧出现的原因:北京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艺人聚集

京剧形成:乾隆年间,四大徽班进京,徽汉合流,形成新剧种京剧

京剧成熟:同治、光绪年间走向成熟。涌现“同光十三绝”的著名艺人

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一、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68——71)(参见必修1第10、12课)

会考内容标准:鸦片战争后先进的中国人学习西方的思想历程A,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B。

1、开眼看世界:(1)林则徐: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第一人”,编译的《四洲志》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 世界地理志。

(2)魏源:编写《海国图志》,是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著,阐述“师夷之长技 以制夷”的思想。

(3)意义: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启迪作用。

2、洋务派思想: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

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

目的:挽救封建统治

实践活动:洋务运动,迈出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

意义:促进西学传播,对中国教育制度改革起了促进作用。但是知识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没有 彻底变革落后的封建制度,最终失败。

3、维新派思想:

早起维新派:王韬、郑观应

主张:经济上发展工商业,商战;文化上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政治上实行君主立宪。 维新变法思想:康有为:A、设万木草堂,宣传维新理论。

B、《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借用经学外衣和孔子亡灵,否定专制思想基础。 宣传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梁启超:《变法通议》主张申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

严复:民主君仆、主权在民

实践活动:戊戌变法(1898)

4、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意义):

激发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精神,起到思想启蒙运动,促进了人们的觉醒,是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二、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72——75)(参见必修1第14课)

会考内容标准: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及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B,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对 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影响C。

1、标志:19xx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

2、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主要阵地:《新青年》 活动基地:北大

3、指导思想:民族和科学(德先生和赛先生)

4、主要内容:前期:(1)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

(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攻击以孔子和儒学为代表的旧礼教、旧道德)

(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胡适《文学改良诌议》提倡白话文取代文言文,陈独 秀《文学革命论》文学革命开始,鲁迅《狂人日记》吧反封建内容与白话文形式有 机结合,成为新文学的典范。)

后期:十月革命后,宣传马克思主义。

5、新文化运动的影响:(1)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人们的思想尤其是青年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2)民主和科学的思想得到弘扬,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6、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开始传入:十月革命的影响下,19xx年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在 中国第一次举起了社会主义大旗。

(2)系统介绍: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第一次较为全面的 介绍了马克思主义。

(3)各地出现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有计划的宣传马克思主义。

7、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1)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和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结合,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2)为中国革命提供了理论指南,中国人民找到了救国救民的理论武器。

专题四、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一、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78——80)(参见必修1第13、14课,必修2第10、14课)

会考内容标准: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及其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动作用C。

1、三民主义的内容:

 

第二篇:中考历史总结

中考历史总结

王兆英

本学期,本人任教初三年级三个班的历史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本人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勤恳、坚持不懈的精神从事毕业班的教学工作。

一、 激发兴趣,发挥潜能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浓厚的兴趣,学习就有了动力。历史学科内容丰富多彩、图文并茂、趣味性强、又通俗易懂。我坚持在每节新授课中采用多媒体教学,大量的图片资料、生动的视频、悦耳动听的音乐,不断刺激学生的视听效果。我还在教学中采用做些简单的小游戏、讲故事、辩论赛等形式,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历史课变得生动了、有趣了,学生自然而然就喜欢上这门学科了。

进入初三后,学习任务更加艰巨,学生无法做到面面俱到。他们对历史学科的兴趣逐渐削弱,如何让学生在诸多的学科中重视它呢?我只能“激”趣了,每次月考后,我会在课堂上表扬一些学生,一种是优等生,让他(她)们介绍成功经验;一种是进步较大的学生,尤其是后进生,我会给予更多的表扬和鼓励。让更多的学生明白:只要端正学习态度,认真地按老师的要求去做,你就会取得理想的成绩。别人能做到的事,我只要努力,也一定能做到。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同学们逐渐有了竞争意识,形成你追我赶的学习风气。

二、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立足课堂,提高效率

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大部分学生的“病根”,尤其是男生课上带着耳朵听,他们挺乐意的,一让他们动笔,就开始偷懒。从初三开始,我就注重培养学生做课堂笔记的习惯。我采用课堂笔记本和历史作业本合二为一,有效避免上述问题的发生。由于历史学科采用开卷考试的方式,在教科书上勾划重、难点显得尤为重要。我要求学生用红笔或彩笔勾划,并注明考点的项目:如“明治维新”的内

容,使学生一目了然。上课时,我边讲,边巡视,提醒和督促后进生和调皮的学生勾划课本。

临近期末,七门学科进入都进入大复习阶段,各科作业接踵而至,压得学生喘不过气来。我只能立足于课堂这块主阵地,紧紧抓住40分钟,尽量让学生多读、多写。下课时,人人必须完成课堂训练,交给老师后才能离开教室。课堂上抓紧分分秒秒,关注每位学生,课堂效率明显提高了。课后也没有作业,学生负担减轻了。

三、 夯实基础,注重解题方法的指导

万丈高楼平地起。任何一门学科的学习,基础是根本。没有基础,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海南省历史中考基础题占70%左右,抓好基础题,这样既节省时间,又能出成绩。初三世界历史的内容,繁杂且琐碎,让学生将所有的考点背出来,对于绝大多数的学生是不太现实的做法,尤其是从20xx年开始,历史学科实行开卷考试。对学生而言,记忆是一件看似简单可实际上最为困难的事。我首先采取“全面进攻”,把中考考点整理好,并在重要的内容下做好标记,印发给学生,再把考点逐题改编为小问答,让学生当堂训练,熟悉中考的每一个知识点。每隔一段时间,我就让学生练习一遍,同样一张小问答,我一般让学生训练三、四遍。一而再,再而三地训练,学生对考点由陌生逐渐熟悉。对于重要的章节,我则采取“重点进攻”,让学生把重要的内容识记下来,课堂上再默写。学生通过小问答题的反复训练,基础知识夯实了。

扎实的基本功是应对考试的第一步,仅仅训练小问答是远远不够的。中考的选择题和材料题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更高、更全,包括阅读、理解、分析、比较、综合等能力。第二步就是针对中考题型进行有效训练。题目是千变万化的,关键是掌握解题方法。我十分重视解题方法的指导,如“寻找关键词”、 “先读问题,后读材料“等等,帮助学生提高应试能力。

四、 关注后进生的成长

后进生所占比例的大小程度,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成绩的提高。如何提高后进生的成绩?这是我们面临又一个棘手的课题。后进生需要老师倾注更多的爱心、给予更多的理解,来驱散他们内心的孤独和自卑。转化一个后进生谈何容易,需要老师极大的韧性。他们屡教不改,让老师头疼、甚至想到放弃,但欲罢不能。《士兵突击》中的一句经典台词是“不抛弃、不放弃”。我们每个人面对困难挫折时,不应该轻言放弃。转化后进生要多动脑、想办法,因势利导、因人而异、把握时机等。后进生的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一过程中他会出现动摇、反复,老师不能轻易放弃,而要坚持不懈,

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每次考试后,对于学习进步较大的学生,尤其是后进生,我会给予更多的表扬和鼓励,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努力学习的信心。我常常利用课余时间与后进生交流,共同寻找考试失败的原因,探讨有效的学习方法,帮助他们自我调整与改进。期中考试后,我常常利用业余时间对后进生进行个别辅导,主要是加强基础题的训练。

五、 团结合作,共同进步

我平时按时参加市区以及我校的集体备课和教学反思等教研活动,通过教研活动不仅提高了自己的业务水平,而且能不断了解外面的前沿信息。我主动向同行们学习、请教,对历史复习中所遇到的问题,我们共同探求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及时调整复习进度与方法。我们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以上是我对本学期历史教学方法的一些探索和尝试。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扬长避短,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为学生在20xx年的中考考试中考出优异成绩和全面提高我校教育教学质量而不懈努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