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体操理论总结

体操理论总结

现代体操的概念:是通过徒手、持轻器械或在器械上完成不同类型与难度的单个动作、组合

动作或成套动作,充分挖掘人的潜能,表现人的控制能力,并具有一定艺

术要求的体育项目。

体操的内容: 1.队列队形的练习 2.徒手体操 3.轻器械体操 4.技巧运动 5.器械

体操 6.支撑跳跃 7.实用类体操 8.自由体操 9.健美操 10.艺

术体操 11.蹦床运动

体操的分类:第一,根据练习形式的不同,可将体操分为徒手体操、轻器械体操、器械体操

以及专门器械体操三类。

第二,根据体操的目的与任务,可以将体操分为基本体操、竞技体操和表样体

操三类

体操的特点:一、具有广泛的群众性 二、能全面的而有针对性的锻炼身体 三、广泛运

用保护与帮助 四、具有较强的艺术性 五、技术不断创新。

竞技体操分包括:1、竞技体操(男子竞技体操有6项,即自由体操、鞍马、吊环、跳马、

双杠和单杠,女子竞技体操有4项,即跳马,高低杠、平衡木和自由

体操。) 2、技巧运动 3、健美操 4、蹦床运动 5、艺术体操

近现代体操的发展:19xx年在20届世界体操锦标赛上,马燕红在高低杠上夺的了中国的第

一块体操金牌。19xx年,李宁在第六届世界杯体操赛上一人独得全能和

5项单项冠军,开创体操史上在一届比赛中个人夺得金牌数最多的记录。

古代体操的发展:一、强筋骨、妨疾病的医疗体操 二、反映在古代歌舞、戏剧、杂技和流

传与民间的技巧运动。

世界大型体操赛事的简介:一、奥运会体操比赛 二、世界体操锦标赛(19xx年将世界体

操锦标赛设团体赛和单项赛两种形式) 三、世界杯体操赛。

技术类体操的教学特点:一、教学中广泛运用保护与帮助 二、教学中需要排除学生的害怕

心理 三、动作复杂于脚法多样 四、教学过程的规范化

技术类体操的教学方法:一、直观法 (1、示范法 A示范的种类 1.完整示范法 2.分解示 范法 3.慢速示范法 4.对比示范法B、运用示范法时应注意的以下几个方面 1.示范动作时 应准确优美、精神饱满、具有感染力,起到既能给学生建立起正确清晰的视觉形象,又能使 学生产生美感,激发他们的学校热情。2.应根据教学的不同阶段。有针对性的进行练习。 3. 正确的选择示范的位置和示范面。 2、图像法 )

二、语音法 ( 1.讲解法 运用讲解法应注意一下几点:a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和针b 要注

意科学性 c语言要精炼,突出重点 d要形象生动,富有启发性

f要注意讲解与示范的合理配合 2.提问 3.提示 4.评价 )

三、练习法 (1.完整与分解法 运用分解法时应注意的以下几个问题 对于一些简单 的动作,不必将它们分解开来进行练习,以免降低学习效率;在采用分解法之前应深入分析 动作的结构,以便科学的将动作进行分解;分解练习的时间不宜过长;运用分解法时应注意 与完整法的合理配合 2.重复练习法 3.变换练习法( 1.改变动作的时间 2.改变动作空 间的方法有 a调整器械的高度b 调整器械的宽度c调整器械的角度d调整器械的长度e调 整器械的弹性f改变动作开始或结束时的位置 3.改变动作的外部条件)

在创编游戏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游戏创编要有目的性,要有助于教学目的的完成 2.在创编时应注意制定好简单的游戏规则 3.要注意游戏的安全性 4.游戏要有创新性

设计组织教学比赛应注意的一下事项:比赛的设计与实施应紧密结合教学目标,为教学目标达成服务;比赛内容的选择应考虑学生体能和技能掌握的实际情况,并确保学生的身体健康;比赛规则要简明扼要;比赛的组织要合理严密,避免拖拉而影响课的进行;分组比赛时应注

意调整各组的实力;比赛过程应注意安全。

体操动作术语六要素:1.开始动作 2.动作部位 3.动作方向 4.动作形式 5.动作做法 6.结束姿

脱保的时机:已形成正确的动作技术,且成功率较高;以具有清晰的运动感觉和较强的自我

保护能力;有较强的脱保愿望和充分的信心以及坚强的意志和充沛的体力。

对保护与帮助者的要求:1.具有高度的责任感 2.了解练习者的情况 3.熟悉动作技术 4.掌握

扎实的保护与帮助技能 5.要重视培养教学骨干

体操运动损伤的主要原因:1.思想麻痹,重视不够 2.缺乏准备,热身不足 3技术错误,盲

目练习 4.教学松懈,组织不当

完成情况的评分:应主要从“三度”,“一性”进行评分,即完成动作的力度,幅度,准确度

和整齐性。

创编的原则:1.针对性原则 2.科学性原则(全面锻炼身体及合理安排动作负荷)3.创新原则 创编要素:1.动作要素 2.音乐要素 3.空间要素 4.时间要素

创编应考虑的技术要素:1.身体姿势 2.动作方向 3.动作幅度 4.动作路线 5.动作频率 6.动作

速度 7.动作节奏

动作示范的要求:正确的动作示范必须做到姿势正确,方向准确,路线清楚,节奏合理,身

体各部位的动作要协调配合。

动作示范的位置:应根据练习的队形和人士来决定。行进做操时应站在纵队前1/3的左侧或

站在圆形的圆心;定位做操时站在前列或等边的三角形的顶点。圆形或半

圆形的圆心处。

动作示范的形式:有镜面(正面)示范,侧面示范,背面示范。

口令的要素和种类:口令一般包括动令和预令两个要素;口令一般可分为短促口令、断续口

令、连续口令和复合口令。

下达口令的基本要领:(1)发音部位要正确:下达口令用胸音或腹音。(2.)掌握好音节:下达口

令要有节拍,预令,动令和微歇有明显的节奏。(3)注意音色,音量不要

均匀的分配:下达口令一般是起音稍底,由底向高拨音。(4)突出主音:

下达口令时,把重点字的音量加大。

练习的注意事项:1.加强思想教育,重视练习的安全性。 2.合理摆放器械,便于组织教学。

3.选择合理的队形,确保教学效果。 4.加强同伴协作,培养团队精神。 5

遵循教学规律,讲求练习效果。 6.遵循游戏规则,严格组织纪律。

跳跃的动作结构:由助跑、上板、踏板、第一腾空、推手、第二腾空、落地七个技术环节组

成。

手倒立如何进行保护帮助:保护帮助者站在练习者的侧方,当练习者摆倒立时,扶腿上提;

或站在正面用腿顶住其肩防止冲肩,两手扶其腿帮助控制平衡。

骑撑前回环的保护帮助方法:保护帮助者站在练习者前腿同侧,一手从杠下翻握其手腕,当

上体回环过杠下垂面后,另一手托其腰背部,或一手扶其前腿或肩,帮助

上骑撑。

体操术语

概念:体操术语是体操理论和技术等方面的专门用语。

结构术语 (又分为:完整术语和简化术语)

命名术语 (又分为:形意术语、国名.地名.人名术语)

人体运动轴:纵轴(通过身体重心上下的连线)、横轴(…….左右的连线)、前后轴(….前

后的连线)

身体部位与器械的关系术语

正:肩轴与器械轴平行的姿势,(如前、后、左、右正立)

侧:肩轴与器械轴垂直的姿势

前、后:胸向器械为前,背向器械为后,但身体倒置(倒立)时则相反,即背为前,胸为后。 左、右:肩侧对器械的方向。左右是不固定的。

纵、横:人体前后轴与器械轴成平行是为纵,垂直是为横。

斜:人体前后轴与器械轴约成45°角时为斜。

动作关系术语

同时:单个动作中身体的不同部位要在同一时间内完成的时或两个动作必须在同一时间内完

成的用“同时”表示。

依次:在单个动作中,身体某些动作部位有先后动作时。

接:两个单个完整动作之间要求连续完成是用“接”

经:在完成动作过程中,必须到达某一指定的部位时用“经”

成:在完成动作之后的结束姿势。

基本动作术语

悬垂:是指手,臂或身体的某些部位悬挂在器械上的动作(肩轴低于器械轴),分为单纯悬

垂和混合悬垂。

支撑:是指手、臂或身体的某些部位撑与器械,肩轴高于(或平行)器械轴的动作,可分为

单纯支撑和混合支撑。

摆动:是指悬垂或在支撑中向前、向后或向左右钟摆式的摆动动作。

极点:是指身体做摆动动作到达最大幅度的那一点。

回环:身体绕器械轴或握点的连线转动一周或一周以上的动作。

摆越:腿从器械的上面或下面越过的动作。

腾跃:整个身体腾起从器械上越过的动作。

全旋:腿做一周或一周以上的绕环式动作。

倒立:头在下,脚在上的一种支撑姿势。

滚动:身体的不同部位依次接触地面或器械,但不经过头部翻转的弧形动作。

转肩:一肩关节为轴做的两臂旋内或旋外的动作。

队列队形的术语

列:左右排成一条直线为列,按“列”组成的队形为“横队”,一般横队的宽度大于纵深。 路:学生前后重叠成一行为路。按“路”组成的队形为“纵队”一般纵队的纵深大于宽度。 翼:队列的左右两端,多列行进变换方向时,转弯内侧为轴翼,外侧为外翼。

伍:两列或多列站立时,前后(左右)排成一会或一列的学生称为伍。

间隔:学生或成对彼此之间左右的间隙。

距离:学生或成对彼此之间前后的距离。

基准:被指定作为看齐目标这为基准学生,基准者应举手示意。

徒手体操术语

立:人体的站立姿势可分为直立、并立、开立、点地立和起踵立。

蹲:两膝并拢同时屈膝的一下姿势,成蹲时全脚掌着地,可分为全蹲(大小腿之间的夹角<

45°,半蹲是夹角约为90°)

跪:膝盖与小腿前面着地,两腿并拢,身体与地面垂直。

劈腿:两腿分开成180°的一种姿势。

倾:身体偏离垂直面但又不失平衡的姿势。

举:是指四肢移动范围不超过180°而停在某一部位的姿势。

屈:关节角度缩小或弯曲的动作。

伸:关节角度扩展或伸直的动作。

绕:关节某环节做大于180°且小于360°以下的弧形动作。

环绕:身体某部位做360°或大于360°的圆形动作。

 

第二篇:大学体操理论总结

体操理论总结

现代体操的概念:是通过徒手、持轻器械或在器械上完成不同类型与难度的单个动作、组合

动作或成套动作,充分挖掘人的潜能,表现人的控制能力,并具有一定艺

术要求的体育项目。

体操的内容: 1.队列队形的练习 2.徒手体操 3.轻器械体操 4.技巧运动 5.器械

体操 6.支撑跳跃 7.实用类体操 8.自由体操 9.健美操 10.艺

术体操 11.蹦床运动

体操的分类:第一,根据练习形式的不同,可将体操分为徒手体操、轻器械体操、器械体操

以及专门器械体操三类。

第二,根据体操的目的与任务,可以将体操分为基本体操、竞技体操和表样体操三类

体操的特点:一、具有广泛的群众性 二、能全面的而有针对性的锻炼身体 三、广泛运

用保护与帮助 四、具有较强的艺术性 五、技术不断创新。

竞技体操分包括:1、竞技体操(男子竞技体操有6项,即自由体操、鞍马、吊环、跳马、

双杠和单杠,女子竞技体操有4项,即跳马,高低杠、平衡木和自由

体操。) 2、技巧运动 3、健美操 4、蹦床运动 5、艺术体操

近现代体操的发展:19xx年在20届世界体操锦标赛上,马燕红在高低杠上夺的了中国的第

一块体操金牌。19xx年,李宁在第六届世界杯体操赛上一人独得全能和

5项单项冠军,开创体操史上在一届比赛中个人夺得金牌数最多的记录。

古代体操的发展:一、强筋骨、妨疾病的医疗体操 二、反映在古代歌舞、戏剧、杂技和流

传与民间的技巧运动。

世界大型体操赛事的简介:一、奥运会体操比赛 二、世界体操锦标赛(19xx年将世界体

操锦标赛设团体赛和单项赛两种形式) 三、世界杯体操赛。

技术类体操的教学特点:一、教学中广泛运用保护与帮助 二、教学中需要排除学生的害怕

心理 三、动作复杂于脚法多样 四、教学过程的规范化

技术类体操的教学方法:一、直观法 (1、示范法 A示范的种类 1.完整示范法 2.分解示 范法 3.慢速示范法 4.对比示范法B、运用示范法时应注意的以下几个方面 1.示范动作时 应准确优美、精神饱满、具有感染力,起到既能给学生建立起正确清晰的视觉形象,又能使 学生产生美感,激发他们的学校热情。2.应根据教学的不同阶段。有针对性的进行练习。 3. 正确的选择示范的位置和示范面。 2、图像法 )

二、语音法 ( 1.讲解法 运用讲解法应注意一下几点:a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和针b 要注意

科学性 c语言要精炼,突出重点 d要形象生动,富有启发性 f

要注意讲解与示范的合理配合 2.提问 3.提示 4.评价 )

三、练习法 (1.完整与分解法 运用分解法时应注意的以下几个问题 对于一些简单 的动作,不必将它们分解开来进行练习,以免降低学习效率;在采用分解法之前应深入分析 动作的结构,以便科学的将动作进行分解;分解练习的时间不宜过长;运用分解法时应注意 与完整法的合理配合 2.重复练习法 3.变换练习法( 1.改变动作的时间 2.改变动作空 间的方法有 a调整器械的高度b 调整器械的宽度c调整器械的角度d调整器械的长度e调 整器械的弹性f改变动作开始或结束时的位置 3.改变动作的外部条件)

在创编游戏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游戏创编要有目的性,要有助于教学目的的完成 2.在创编时应注意制定好简单的游戏规则 3.要注意游戏的安全性 4.游戏要有创新性

设计组织教学比赛应注意的一下事项:比赛的设计与实施应紧密结合教学目标,为教学目标达成服务;比赛内容的选择应考虑学生体能和技能掌握的实际情况,并确保学生的身体健康;比赛规则要简明扼要;比赛的组织要合理严密,避免拖拉而影响课的进行;分组比赛时应注意调整各组的实力;比赛过程应注意安全。

体操动作术语六要素:1.开始动作 2.动作部位 3.动作方向 4.动作形式 5.动作做法 6.结束姿

脱保的时机:已形成正确的动作技术,且成功率较高;以具有清晰的运动感觉和较强的自我

保护能力;有较强的脱保愿望和充分的信心以及坚强的意志和充沛的体力。

对保护与帮助者的要求:1.具有高度的责任感 2.了解练习者的情况 3.熟悉动作技术 4.掌握

扎实的保护与帮助技能 5.要重视培养教学骨干

体操运动损伤的主要原因:1.思想麻痹,重视不够 2.缺乏准备,热身不足 3技术错误,盲

目练习 4.教学松懈,组织不当

完成情况的评分:应主要从“三度”,“一性”进行评分,即完成动作的力度,幅度,准确度

和整齐性。

创编的原则:1.针对性原则 2.科学性原则(全面锻炼身体及合理安排动作负荷)3.创新原则 创编要素:1.动作要素 2.音乐要素 3.空间要素 4.时间要素

创编应考虑的技术要素:1.身体姿势 2.动作方向 3.动作幅度 4.动作路线 5.动作频率 6.动作

速度 7.动作节奏

动作示范的要求:正确的动作示范必须做到姿势正确,方向准确,路线清楚,节奏合理,身

体各部位的动作要协调配合。

动作示范的位置:应根据练习的队形和人士来决定。行进做操时应站在纵队前1/3的左侧或

站在圆形的圆心;定位做操时站在前列或等边的三角形的顶点。圆形或半

圆形的圆心处。

动作示范的形式:有镜面(正面)示范,侧面示范,背面示范。

口令的要素和种类:口令一般包括动令和预令两个要素;口令一般可分为短促口令、断续口

令、连续口令和复合口令。

下达口令的基本要领:(1)发音部位要正确:下达口令用胸音或腹音。(2.)掌握好音节:下达口

令要有节拍,预令,动令和微歇有明显的节奏。(3)注意音色,音量不要

均匀的分配:下达口令一般是起音稍底,由底向高拨音。(4)突出主音:

下达口令时,把重点字的音量加大。

练习的注意事项:1.加强思想教育,重视练习的安全性。 2.合理摆放器械,便于组织教学。

3.选择合理的队形,确保教学效果。 4.加强同伴协作,培养团队精神。 5

遵循教学规律,讲求练习效果。 6.遵循游戏规则,严格组织纪律。

跳跃的动作结构:由助跑、上板、踏板、第一腾空、推手、第二腾空、落地七个技术环节组

成。

手倒立如何进行保护帮助:保护帮助者站在练习者的侧方,当练习者摆倒立时,扶腿上提;

或站在正面用腿顶住其肩防止冲肩,两手扶其腿帮助控制平衡。

骑撑前回环的保护帮助方法:保护帮助者站在练习者前腿同侧,一手从杠下翻握其手腕,当

上体回环过杠下垂面后,另一手托其腰背部,或一手扶其前腿或肩,帮助

上骑撑。

体操术语

概念:体操术语是体操理论和技术等方面的专门用语。

结构术语

命名术语 .地名.人名术语)

人体运动轴:纵轴(通过身体重心上下的连线)、横轴(…….左右的连线)、前后轴(….前

后的连线)

身体部位与器械的关系术语

正:肩轴与器械轴平行的姿势,(如前、后、左、右正立)

侧:肩轴与器械轴垂直的姿势

前、后:胸向器械为前,背向器械为后,但身体倒置(倒立)时则相反,即背为前,胸为后。 左、右:肩侧对器械的方向。左右是不固定的。

纵、横:人体前后轴与器械轴成平行是为纵,垂直是为横。

斜:人体前后轴与器械轴约成45°角时为斜。

动作关系术语

同时:单个动作中身体的不同部位要在同一时间内完成的时或两个动作必须在同一时间内完

成的用“同时”表示。

依次:在单个动作中,身体某些动作部位有先后动作时。

接:两个单个完整动作之间要求连续完成是用“接”

经:在完成动作过程中,必须到达某一指定的部位时用“经”

成:在完成动作之后的结束姿势。

基本动作术语

悬垂:是指手,臂或身体的某些部位悬挂在器械上的动作(肩轴低于器械轴),分为单纯悬

垂和混合悬垂。

支撑:是指手、臂或身体的某些部位撑与器械,肩轴高于(或平行)器械轴的动作,可分为

单纯支撑和混合支撑。

摆动:是指悬垂或在支撑中向前、向后或向左右钟摆式的摆动动作。

极点:是指身体做摆动动作到达最大幅度的那一点。

回环:身体绕器械轴或握点的连线转动一周或一周以上的动作。

摆越:腿从器械的上面或下面越过的动作。

腾跃:整个身体腾起从器械上越过的动作。

全旋:腿做一周或一周以上的绕环式动作。

倒立:头在下,脚在上的一种支撑姿势。

滚动:身体的不同部位依次接触地面或器械,但不经过头部翻转的弧形动作。

转肩:一肩关节为轴做的两臂旋内或旋外的动作。

队列队形的术语

列:左右排成一条直线为列,按“列”组成的队形为“横队”,一般横队的宽度大于纵深。 路:学生前后重叠成一行为路。按“路”组成的队形为“纵队”一般纵队的纵深大于宽度。 翼:队列的左右两端,多列行进变换方向时,转弯内侧为轴翼,外侧为外翼。

伍:两列或多列站立时,前后(左右)排成一会或一列的学生称为伍。

间隔:学生或成对彼此之间左右的间隙。

距离:学生或成对彼此之间前后的距离。

基准:被指定作为看齐目标这为基准学生,基准者应举手示意。

徒手体操术语

立:人体的站立姿势可分为直立、并立、开立、点地立和起踵立。

蹲:两膝并拢同时屈膝的一下姿势,成蹲时全脚掌着地,可分为全蹲(大小腿之间的夹角<

45°,半蹲是夹角约为90°)

跪:膝盖与小腿前面着地,两腿并拢,身体与地面垂直。

劈腿:两腿分开成180°的一种姿势。

倾:身体偏离垂直面但又不失平衡的姿势。

举:是指四肢移动范围不超过180°而停在某一部位的姿势。

屈:关节角度缩小或弯曲的动作。

伸:关节角度扩展或伸直的动作。

绕:关节某环节做大于180°且小于360°以下的弧形动作。 环绕:身体某部位做360°或大于360°的圆形动作。

 

第三篇:大学生理学总结——盐城师范学院

内环境:细胞在体内直接所处的环境即细胞外液,称之为内环境

内环境的作用:1)为细胞提供物质;2)接受细胞排出物;3)为细胞活动提供条件(稳态)

稳态:在神经和体液调节下,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保持动态的相对稳定,称之为内环境的稳态。

单纯扩散  特点:高浓度→低浓度;不耗能不需要载体

            被动转运:不耗能,顺浓度梯度转运

跨膜转运                                     原发性主动转运

            主动转运:耗能,逆浓度梯度转运

                                             继发性主动转运

载体易化扩散  特点:1)结构特异性;2)饱和现象;3)竞争性抑制

通道易化扩散  特点:1)通道蛋白功能状态可以改变;2)通过“闸门”进行调控

                      3)有选择性;4)不耗能,从高浓度向低浓度转运

静息电位  概念:指细胞未受刺激时细胞膜两侧存在的外正内负的电位差。

特征:①通常是平稳的直流电位(但在某些神经细胞和平滑肌细胞也可出现自发性的静息电位波动);

     ②不同细胞静息电位的数值可以不同,并且只要细胞未受刺激、生理条件不变,这种电位将持续存在。

静息电位产生的机制:1)主要是由K+外流形成的;2)接近K+平衡电位。

极化:静息时膜两侧所保持的外正内负的状态;

超极化:膜内外电位差的数值向膜内负值加大的方向变化时,称为膜的超极化;

去极化:膜内电位向负值减小的方向变化,称为去极化;

反极化:去极化至零电位后膜电位进一步变为正值称为反极化。膜电位高于零电位的部位称为超射

复极化:细胞先发生去极化,然后再向正常安静时膜内所处的负值恢复。

钠泵(sodium pump)是镶嵌在细胞膜磷脂双分子层之间的一种特殊蛋白质,它是一种大分子蛋白,具有ATP酶的活性,当细胞内Na+增加或细胞膜外K+增加时被激活,因此又称Naˉ-Kˉ依赖式ATP酶。

钠泵活动的生理意义:

  ①细胞内高K+—胞内代谢反应所必需;

  ②膜内外K+、Na+浓度差—膜电位产生的前提;

  ③维持胞质渗透压和细胞容积的相对稳定;

  ④胞外高Na+势能储备:

    —GS、AA继发性主动转运;

    —Na+-H+交换, 维持胞内pH稳定;

—Na+-Ca2+交换, 维持胞内Ca2+浓度稳定;

Na+、K+的排除方式:3Na+(由胞内向胞外): 2K+ (由胞外向胞内)

                   泵出Na+和泵入K +同时进行

细胞的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AP)。

       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可兴奋组织或细胞受到一个适当刺激时,其膜电位发生的一次快速、可逆、并有扩布性的电位变化,称为动作电位。它是细胞兴奋的标志。

动作电位的特征:

①“全或无”的性质

    当刺激未达阈值时,动作电位不会出现,一旦达到阈电位水平 ,动作电位便迅速产生,并达到最大值,其幅度和波形不随刺激的强度增强而增大。

②可传播性

    动作电位能沿细胞膜向周围不衰减性传导,其幅度和波形始终保持不变。

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

        当膜受到刺激而发生通透性改变时,带电离子将沿着电化学驱动力的方向发生跨膜运动,并引起膜电位的变化。

内向电流: 正电荷由膜外流入膜内;  内向电流→膜去极化;

外向电流: 正电荷由膜内流出膜外;外向电流→膜复极化或超极化。

锋电位的上升支:

细胞受刺激时→膜对Na+通透性突然增大→Na+迅速内流→造成膜内负电位的迅速消失,由于膜外Na+的较高势能, Na+继续内移,出现超射。

锋电位的上升支是Na+快速内流造成的,接近于Na+的平衡电位。

锋电位的下降支:

   由于Na+通道激活后迅速失活→Na+电导↓,同时膜结构中电压门控性K+通道开放→K+电导↑;在很强的外向驱动力作用下→K+迅速外流。

锋电位的下降支是K+外流所致

后电位   负后电位: 复极时迅速外流的K+蓄积在膜外侧附近,暂时阻碍了K+外流。

         正后电位: 生电性钠泵的作用。

动作电位的传播

(1)无髓鞘的神经纤维上:局部电流

(2)有髓鞘的神经纤维上:跳跃式传导

递质:中枢神经系统中参与突触传递,直接引起突触后细胞的兴奋或抑制的化学物质

骨骼肌神经-肌接头处兴奋传递过程

神经纤维动作电位→接头前膜去极化 →电压门控钙通道开放 →Ca2+进入神经末梢  →囊泡与接头前膜融合、 ACh释放→ACh结合并激活ACh受体通道→ 终板膜对Na+、K+ 通透性↑→终板电位(EPP)→肌膜动作电位

骨骼肌神经-肌接头处兴奋传递的特征

1,单向传递2,突触延搁3,高敏感度4,接头传递保持一对一的关系

肌丝滑行理论

肌肉收缩时,在每一肌小节内发生了细肌丝向粗肌丝之间滑行,相邻的Z线互相靠近,肌小节长度变短。

血液的组成

血浆渗透压

1. 晶体渗透压: 血浆中晶体物质如无机离子、尿素等所形成的渗透压。为5790mmHg。

2. 胶体渗透压: 血浆蛋白等高分子物质所形成的渗透压。约25mmHg,其中白蛋白因分子量小、  数量多,故胶体渗透压主要来自白蛋白。

红细胞生理特性:可塑变形性、悬浮稳定性、渗透脆性

红细胞生成所需物质

  (1)铁和蛋白质:红细胞生成的主要原料;

  (2)叶酸和VitB12 作为辅酶,参与DNA的合成,促进红细胞发育的成熟因子。

生理性止血过程:1)血管收缩;2)血小板血栓形成;3)血液凝固

血型   指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

红细胞凝集  血型不相容的血液混合后,红细胞凝集成簇的现象(抗原-抗体反应)。

凝集原  红细胞膜上特异性蛋白质或糖脂,在凝血反应中起抗原作用

凝集素  血浆中与凝集原起反应的特异性抗体

如何判断血型

红细胞膜上只含有A凝集原→A型血→血清中含有抗B而不含抗A凝集素

红细胞膜上只含有B凝集原→B型血→血清中含有抗A而不含抗B凝集素

红细胞膜上既含A又含B凝集原→AB型血→血清中既不含抗A也不含抗B凝集素

红细胞膜上既不含A又不含B凝集原→O型血→血清中既含抗A又含抗B凝集素

输血的原则:配血相合,同型输血。

            输血前,必须鉴定血型+交叉配血试验。

·O型血可以少量、缓慢输给;

·AB型血的人可以接受少量其他血型的血液,但要少量、缓慢输入

交叉配血试验:

 主侧:供血者的红细胞与受血者的血清

 次侧:受血者的红细胞与供血者的血清

               配血相合    主、次侧均无凝集。

               基本相合    主侧无凝集,次侧有凝集。

               配血不合    主侧发生凝集

心脏的泵血过程   动力:压力梯度(高→低)

心室收缩期

(1)等容收缩期:从房室瓣关闭至主动脉瓣开启的时间。 
心室肌收缩→室内压↑>房内压→ 房室瓣关闭(产生第一心音),但室内压仍然<动脉压→动脉瓣没开→ 心肌等长收缩,心室容积不变。

a. 瓣膜:房室瓣关,半月瓣关;b. 血流:血液不进不出,容积不变。

(2)射血期(快速射血期+减慢射血期)     
快速射血期:心室肌继续收缩→室内压上升>动脉压→动脉瓣开放→血由心室射入动脉。

a. 瓣膜:房室瓣关,半月瓣开;b. 血流:血流由心室→主动脉,占总射血量70% 。

减慢射血期: 室内压由峰值逐渐下降→射血速度↓,靠惯性射血。

a. 瓣膜:房室瓣关,半月瓣开(惯性);b. 血流:由心室→主动脉(30%)

心室舒张期

(1)等容舒张期
心室肌舒张→室内压↓<动脉压 →动脉瓣关闭(产生第二心音)→室内压仍然>房内压→房室瓣没开→心室容积不变。
a. 瓣膜:房室瓣关,半月瓣关;b. 血流:血液不进不出,容积不变

(2)心室充盈期
快速充盈期:心室舒张→室内压↓<房内压→房室瓣开放→血液快速入室,容积迅速增大。

a. 瓣膜:房室瓣开,半月瓣关;b. 血流:血液由心房→心室(70%).

减慢充盈期:房-室压力梯度减小→少量血液慢速入室。

a.瓣膜:房室瓣开,半月瓣关;b.血流:血液由心房→心室(缓慢,30%)

自律性:无外源性刺激,能自动发生节律性兴奋。

兴奋在心脏内的传导方式(路径)

兴奋经窦房结依次激动心房肌→房室结→房室束→心室内传导组织→心室肌→引起整个心脏兴奋和收缩。

房-室延搁意义:利于心室充盈和射血

正常起搏点:窦房结主导心脏兴奋的部位,窦性心律

潜在起搏点:窦房结以外的自律组织,不表现自律性

异位起搏点:低位自律组织取代窦房结的起搏功能。异位节律

动脉血压(即主动脉血压)

  动脉血压的形成

   前提:足够的血液充盈

   根本原因:心脏射血产生的心输出量

             动能:推动血液流至外周(1/3)

             势能:形成对血管壁的侧压力,以势能形式储存在血管壁中(2/3)。

   基本条件:  外周阻力存在

   辅助因素:  大动脉弹性

             使血压波动不大,缓冲血压、形成舒张压、维持连续血流。

动脉血压正常值

(1)收缩压(SP)心室收缩射血时动脉中最高的压力。13.3-16.0 kPa; 100~120mmHg

(2)舒张压(DP)心室舒张末期动脉血压的最低值。8.0-10.6 kPa; 60~80mmHg

(3)脉压(pp)收缩压与舒张压之差.4.0-5.3 kPa; 30~40mmHg

(4)平均动脉压(MP):一个心动周期中每一瞬间动脉血压的平均值。

(心动周期中,动脉中的平均血压.) 平均动脉压= 舒张压+ 1/3 脉压

 (5) 动脉血压表示法:收缩压/舒张压;如:110/70mmHg

中心静脉压:1) 右心房或胸腔内大静脉的血压;

            2) 决定因素:心脏射血能力(反变)   回心血量(正变);

            3)临床意义:a、反应静脉回心血量;b、反应心功能;

                        c、是控制输液速度的指标。

外周静脉压:各器官静脉的血压。

(1) 直捷通路:

       血液→微动脉→后微动脉→通血毛细血管→微静脉。

特点:开放,流速快,进行少量物质交换。(短而直,阻力小,流速较快,流域小)

机能:血液能迅速回心。(1、保持血流量恒定;2、能与组织进行少量物质交换)

(2) 动-静脉短路:

       血液→微动脉→动-静脉吻合支→微静脉。

特点:常关闭,流速快,不进行物质交换。(最短、最直,阻力最小,流域最小,受体占优势)

功能:调节皮肤血流量和体温。

 (3) 迂回通路:血液→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真毛细血管网→微静脉。

特点:壁薄,轮流开放,血流缓慢,物质交换场所

呼吸运动的过程以及参与的肌肉运动

平静呼吸:

  a. 吸气:吸气肌收缩-胸廓扩张-肺扩张-肺容量增加-肺内压暂时下降-气体进入肺(主动过程)      主要吸气肌:膈肌和肋间外肌   

  b. 呼气:吸气肌舒张-肺回缩-胸廓回缩-肺内压升高-气体被呼出(被动过程)

主要呼气肌:肋间内肌和腹肌

 用力呼吸(深呼吸):

    用力吸气:辅助肌收缩(主动过程)

    用力呼气:呼气肌收缩(主动过程)

腹式呼吸和胸式呼吸:

腹式呼吸:以膈肌舒缩活动为主;

胸式呼吸:以肋间外肌舒缩活动为主;

     成年人的呼吸为腹式和胸式的混合式呼吸

肺通气的动力和阻力

动力:1.呼吸运动2.肺内压3.胸膜腔内压

根本动力(原动力):呼吸肌收缩和舒张引起的节律性呼吸运动。

直接动力:肺泡气与大气之间的压力差,>0 呼气,<0 吸气

阻力:弹性阻力:肺的弹性阻力  胸廓的弹性阻力

      非弹性阻力:气道阻力    惯性阻力    粘滞阻力           

人工呼吸:呼吸停止,人为改变肺内压,建立肺内压与大气压之间的压力差来维持肺通气。

胸膜腔负压:胸膜腔由两层胸膜构成:紧贴于肺表面的脏层和紧贴于胸廓内壁的壁层。在平和呼吸时,胸内压始终大于大气压,故习惯上称为胸膜腔负压。

胸膜腔负压形成的条件

先决条件: 胸膜腔是密闭的。

根本因素: 肺有弹性回缩力。
          a. 胸腔的自然容积大于肺的自然容积,使肺处于扩张状态。
          b. 胸膜的壁层不易受大气压的直接影响。

胸膜腔负压的生理意义

1、维持肺扩张状态

2、利于静脉血和淋巴液回流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 

 成分:二棕榈酰卵磷脂    分泌部位:  肺泡II型细胞分泌  

 作用:降低肺泡表面张力      

 生理意义:1. 维持大小肺泡的稳定性2. 防止肺水肿3. 降低吸气阻力, 减少吸气做功

O2与Hb结合的特征:1)反应快、可逆、不需酶催化、受PO2的影响;

                   2)氧合反应,非氧化(无电荷的转移);

                   3)1分子Hb可与4分子O2可逆结合;

                      Hb与O2结合的最大量——氧容量

      100ml血     Hb与O2结合的实际量——氧含量

                         氧含量?氧容量的百分比——氧饱和度

                   4)Hb与O2的结合或解离曲线呈S形。

HbO2呈鲜红色,去氧Hb呈紫蓝色。当血液中Hb含量达5g/100ml血液以上时,皮肤、粘膜呈暗紫色,称紫(发)绀(cyanosis),是缺氧的标志。

氧离曲线:表达O2 分压与氧饱和度之间的关系的曲线

氧离曲线的特点及意义

上段:范围:PO260 -100mmHg,坡度较平坦,是Hb结合O2的部分。

      表明:PO2变化时,血  氧饱和度变化小。

      意义:保证低氧分压时的高载氧能力。

            ①高原(低气压),PO2↓明显而Hb结合O2量变化不大;

            ②轻度呼衰病人肺泡气PO2↓明显而Hb结合O2量变化不大。

中段:范围:PO240~60mmHg,坡度较陡。是Hb释放O2的部分。

     表明:PO2降低能促进大量氧离,血氧饱和度下降显著。

     意义: 动脉血流经组织时,可释放出适量O2 ,满足机体对O2 的需求。

下段:范围:PO215~40mmHg,坡度更陡,Hb与O2 解离的部分

     表明:PO2稍有下降,血氧饱和度就急剧下降。

     意义:维持活动时的组织氧供。动脉血流经活动增强的组织时,可释放足够的O2 ,满            足组织需求。代表O2的贮备

胃液特点:占总量的1/10;酶少,消化力弱

盐酸

⑴ 来源:

泌酸腺中壁细胞主动分泌的。

⑵  形式:游离酸:  110~135mmol/L;结合酸:15~ 30mmol/L;总酸:   125~165mmol/L

⑶ 分泌量:基础排酸量:空腹时,正常人0~5mmol/h。

最大排酸量:20~25mmol/h   取决于壁细胞的数量和壁细胞的功能状态。

盐酸的分泌机制:1)壁细胞内的CA导致细胞内H+高浓度;

                2)壁细胞基底膜的HCO3-和Cl逆向转运体导致细胞内Cl-高浓度;

                3)壁细胞顶端的质子泵和Cl-通道导致HCl的分泌;

                4)质子泵的抑制剂奥美拉唑,抑制胃酸分泌。

餐后碱潮:在消化期,因为胃酸的大量分泌,同时有大量的HCO3-进入血液,使血液暂时碱化,从而形成所谓餐后碱潮

吸收的部位

口:部分药物(如亚硝酸、甘油、吗啡);

胃:酒精和少量水分;

大肠:水分和无机盐,也吸收葡萄糖和一些药物;

小肠:能力最强、种类最多,是主要吸收的部位

吸收的途径(1)跨细胞途径(2)细胞旁途径

吸收机制(1)被动: 单纯、易化、渗透----水(2)主动: 原发性、继发性(3)入胞和出胞:

Na+、水、葡萄糖和氨基酸的吸收

吸收机制

管腔侧:以Na+-载体-葡萄糖(氨基酸)复合物,将葡萄糖和Na+同向转运入细胞内;

基底膜:Na+由钠泵泵出细胞,葡萄糖 (氨基酸) 则易化扩散进入血液。

葡萄糖 (氨基酸) 是逆浓度差、耗能(能量来自钠泵)的继发性主动转运。

Na+属于原发性主动转运,水在渗透压的作用下被动吸收。

脂肪的吸收

转运方式:长链脂肪酸一酯淋巴途径中、短链脂肪酸、甘油--血液途径。

维生素的吸收

 水溶性维生素主要以易化扩散方式在小肠上段被吸收。

 维生素B12必须与内因子结合成复合物,才能在回肠吸收。

 脂溶性维生素A、D、E、K的吸收机制与脂肪相似。

:促进小肠对糖的吸收和糖原分解, 对其它升高血糖激素起允许作用。↑

氧债:剧烈运动时,骨骼肌的氧耗量猛增,但由于循环呼吸等功能活动只能逐渐加强,不能很快满足机体对氧的需要。骨骼肌处于相对缺氧状态,称为氧债。

与能量代谢测定有关的几个基本概念

1克食物氧化时所释放出来的能量称为该种食物的热价

生物热价是指食物在体内氧化时释放的能量

某种营养物质在体内氧化时消耗一升氧所产生的能量称为该物质的氧热价

一定时间内机体呼出CO2的量与吸入的O2消耗量的比值,称为呼吸商。以RQ表示

求机体一定时间内的产热量

(1)测出氧耗量和CO2产生量及尿氮排出量后,

     计算一定时间内蛋白质分解量=尿氮量×6.25

(2)求非蛋白呼吸商

(3)查表,根据非蛋白呼吸商计算糖和脂肪代谢的产热量   (4)计算24小时产热量

简化法:

(1)测一定时间内的耗氧量    (2)计算产热量:20.2×耗氧量

例:某人24小时的耗氧量为400L,CO2产量为340L。24小时尿氮排出量为12g,请计算其24小时能量代谢值。

(1)蛋白质代谢  氧化量=12×6.25g=75g      产热量=18×75g=1350KJ

               耗氧量=0.95×75g=71.25L   CO2产量=0.76×75g=57L

(2)非蛋白代谢  耗氧量=400-71.25=328.75  CO2产量=340-57=283L

               NPRQ=283/328.75=0.86

(3)查表7-2   非蛋白物质产热量为328.75×20.40=6706.5KJ

(4)总产热量为6706.5+1350=8056.5KJ

简便估算法
将呼吸商定为0.82,氧热价为 20.20kJ/L。

①测出单位时间的耗O2量,②即算出总 24小时产热量。

    24小时产热量 = 20.20kJ*耗氧量=20.20kJ*400L/24h=8080kJ

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

1、肌肉活动:最为显著2、精神活动3、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4、环境温度

基础代谢:指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

基础代谢率(BMR):基础状态下单位时间内的能量代谢。

   所谓基础状态: 清晨、清醒、安静、无精神紧张、食后12-14h、室温(20-25℃)状态.

基础代谢率的影响因素:体表面积,受试者性别、年龄等

皮肤温度:
  A. 各部位的温度差别较大;
  B. 受环境温度影响, 不稳定;
  C. 与局部血流量关系密切:环境温度和精神紧张等影响血管舒缩而影响皮肤的温度。

核心温度特点:

A. 相对稳定,各部位温差小;

B. 因代谢水平不同,内脏器官有温差:肝最高→脑次之→肾、胰、12指肠略低→直肠最低。但血液循环可使其趋于一致。

产热形式:⑴寒战(战栗)产热:骨骼肌不随意的节律性收缩,

    特点:屈肌和伸肌同时收缩,不做外功但产热量很高。

          ⑵ 非寒战(战栗)产热:又称代谢产热,机体所有的组织器官都能进行代谢产热,但以褐色脂肪组织的产热量最大(约占70%)。

散热方式:⑴ 辐射散热:指体热以热射线形式传给温度较低的周围环境中的散热方式。(常温下,安静机体的主要散热方式 )

          ⑵ 传导散热:指体热直接传给与机体相接触的低温物体的 散热方式。

          ⑶ 对流散热:指体热凭借空气流动交换热量的散热方式。

          ⑷ 蒸发散热:指体液的水分在皮肤和粘膜表面由液态转化为气态,同时带走大量热量的散热方式。(当气温≥体温时,蒸发是唯一的散热途径 )

肾血流量的特点

1. 流量大,但分布不均

     1200ml/min  占心输出量1/5~1/4

     分布(皮质:94%  外髓:5%~6%  内髓:< 1%)                    

2. 有两套毛细血管网

   肾小球毛细血管网: 压力高,利于血浆滤过。

   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网: 压力低,利于重吸收。

Na+、Cl-和水的重吸收

1.近端小管:重吸收的量大(70%)、种类多,等渗重吸收。

①前半段Na+主动重吸收(泵-漏模式 ):Na+-葡萄糖、氨基酸同向转运,Na+-H+逆向交换

②后半段被动重吸收:有细胞旁路 ( Cl-顺浓度梯度重吸收, Na+顺电位梯度吸收)

③水的重吸收:靠渗透作用被动吸收

2.  髓袢对物质的重吸收重吸收20%的Na+、Cl- 、K+;15%水

3.远端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

近端小管的重吸收

① 80%HCO3-的重吸收以CO2形式进行的,故:HCO3-重吸收率明显大于Cl-的重吸收率。

过程:Na+-H+交换的H+进入小管液+滤液中的NaHCO3分解为Na+和HCO3-→H2CO3→H2O +CO2进入细胞

② H-的分泌:Na+-H+交换→H+进入小管液

神经元结构:1)细胞体2)突起:树突(传入兴奋);轴突(传出兴奋)

神经胶质细胞特点:有许多突起,但没有轴突,胶质细胞之间没有突触连接,只有缝隙连接。

突触传递特征:1.单向传递2,突触延搁3.突触活动的可塑性4.对内环境变化敏感

反射: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

反射弧(结构基础):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非条件反射:动物通过遗传获得的先天就有的反射。如:膝跳反射、眨眼反射等。

条件反射:动物在后天生活过程中通过训练学习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如:狗听到铃声流口水、人听到叫声回头、望梅止渴等。

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1、单线式联系;2、辅散和聚合式联系;3、链锁式和环式联系

感受器四大生理特征  适宜刺激   换能作用   编码作用   适应现象

远点:正常眼在安静时,正好能使6m以外的物体成像于视网膜上。

近点:指晶状体作最大调节时所能看清近物的最近距离,它反映眼的最大调节能力。

盲点:视网膜上无感光细胞的部位

视神经盘 Optic disc (盲点), 位于眼球后极内侧,其边缘隆起,中央有视神经和视网膜中央动静脉穿行,无感光细胞,故称为生理性盲点。

非正常眼的矫正

① 近视:由于眼球前后径过长或眼球折光功能过强导致平行光线成像于视网膜之前造成的视物模糊。可利用凹透镜加以矫正。

② 远视:由于眼球前后径过短或眼球折光功能太弱导致平行光线成像于视网膜之后造成的视物模糊。可利用凸透镜加以矫正。

③ 散光:由于眼球折光面的曲率半径不均一,导致光线在眼内不能同时聚焦而造成的视物模糊。可用柱面镜矫正。

④ 老视:静息时折光能力正常,但由于晶状体的弹性减弱或丧失,看近物时的调节能力减弱。可用凸透镜矫正。

感光换能系统:视杆系统(暗视觉)、视锥(明视觉)系统

暗适应  概念:指人从光亮处进入暗室,最初看不清物体,经一定时间,视敏度才逐渐增高,恢复了暗处的视力。

机制:暗处视紫红质的合成大于分解,视紫红质的量增多。

明适应概念:指人从暗室到明亮处,开始时感觉耀眼,不能视物,约1分钟后视力逐步恢复。

机制:暗处视紫红质大量蓄积,到明亮处大量而迅速分解,产生耀眼的光感;待视紫红质分解后,对光敏感度低的视锥细胞的感光色素开始发挥作用,视力恢复

视敏度(视力):

(1)概念:指人眼能分辨两点间最小距离的能力。

(2)视角:指两个光点的光线投射入眼中通过节点所成的夹角。

由一个α运动神经元及其支配的全部肌纤维所组成的功能单位,称为运动单位

在动物中脑上下丘之间切断脑干,动物出现四肢伸直、坚硬如柱,头尾昂起、脊柱挺硬等伸肌过度紧张现象,称为去大脑僵直

去大脑僵直产生的机制:切断大脑皮层, 纹状体等与网状结构的联系,抑制区活动减弱,易化区活动加强, 肌紧张过度增强而出现去大脑僵直.

基底神经节损害:帕金森病(震颤麻痹):运动过多而肌紧张降低

                亨廷顿病(舞蹈病):运动过少而肌紧张过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