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文基础知识总结

说明文是一种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用来介绍某种具体事物或解说某种抽象事理的文体。考查说明文阅读与理解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明确说明对象。

读一篇说明文,首先要弄清楚它的说明对象是什么,究竟在介绍某种具体事物还是在解说某种抽象的事理。

①在确定说明对象时,分清说明文的类型后,就比较容易把握说明对象,如说明实体的说明文,有的题目就是说明对象,如《中国石拱桥》《雄伟的人民大会堂》《苏州园林》等,但这一方法不是阅读所有的说明文都可以用。例如《死海不死》的说明对象是?死海?不死的原因,如果简单的把标题作为文章的说明对象,会影响对文章的理解。所以,一般的事物说明文的对象可以从标题上找,事理说明文的对象不能仅看标题。

②有些说明文,特别是事理说明文只有通读全文,在整体感知文章大概内容的基础上,思考分析,才能明确文章的说明对象。另外还要注意不要把说明文中的局部的说明对象误认为是全文的说明对象说明对象。

考察这个知识点一般有三种提问的方式:①指出说明对象是什么。②概括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③找出中心句。

答题时首先要注意区别问题的范围是全文还是段落,然后针对不同的范围作出相应的解答。另外“说明的主要内容”不同与“说明对象”,事物说明文说明的主要内容等于说明对象加上其特征,事理说明文的主要内容则需要从现象的起因、性质、解决措施等方面加以概括。有时段落的中心句就是本段说明的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

事物说明文:说明对象+特征

事理说明文:现象的起因、性质、解决措施等方面加以概括(中心句)

2、抓住事物的特征。(本质特征)

事物特征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不管是何种类型的说明文,被说明对象的特征总是说明的核心,只有把握了说明对象的特征,才能更好的了解被说明的事理、事物。 对于具体事物说明文经常会让考生指出该说明文的特征是什么。

怎样抓住说明文的特征呢?

①在明确了说明对象后,要从文章的说明事物的内容入手,从中理解、概括说明对象的特征。一定要把握文章在说什么或在阐释一个怎样事理。

②抓住文章中的中心句及关键性的词语。

有时题目中的修饰限制成分就直接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例如《雄伟的人民大会堂》;有时文中用中心句来概括事物的特征,例如《苏州园林》;有时则需要概括段落的要点加以总结,例如《中国石拱桥》的第二段指出:“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的比较早。这种桥不仅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

表面特征与本质特征,例如《死海不死》:

表面特征:淹不死人、浮力大、一切生物不能生存

本质特征:海水的咸度很高

3、理清说明顺序。

常见的说明顺序有三种:

①时间顺序:即以时间的先后为说明顺序。一般用于介绍哦人物的生平、记录科学家研究历程、说明庶务的发生及发展或讲解制作步骤等。

②空间顺序:即按照事物的空间存在的形式,以前后左右、上下高低、东西南北或从整体到局部等为顺序,一般用来说明事物的构造或形态。

③逻辑顺序:即按照事物的内部联系或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事物的内部联系包括因果关系、层递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等;认识事物的过程则指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由具体到概括等。事理说明文一般以逻辑顺序为主要的说明顺序。

4、说明的结构。

顺序和结构是两个 概念。

说明顺序:具体是对说明内容的先后次序的安排。

文章结构:是文章各部分的组合方式。

结构形式:

总体结构:①引出说明对象(引说部分)②阐释说明对象(主体部分)③总结说明对象(收尾部分)

基本模式:①横式结构(说明事物的几个方面)②纵式结构(说明事物的发生、发展、结果或制作过程)③纵横交错式。就主体部分来说,由于段落之间的关系不同,形成了常见的几种常见的形式:

并列式、连贯式、递进式、总分式(总分、分总、总分总)

5、掌握说明方法。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下定义、分类别、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列图表等。 ⑴、“下定义”是用科学性的语言对被定义的概念做周全严密的规定,形式上往往是个判断句。下定义往往用公式化的语句来表达,“某某叫什么”,也可以用“某某叫什么的形式来表达。如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就是下定义。下定义要有严密性和科学性,并不是所有的判断句都是下定义,比如“风是沙漠向人类进攻的武器 ”,这是用打比方的方法说明风在沙漠向人类进攻中的作用,不属于科学性的语言,不是下定义。又比如“人类语言的特点就在于能用变化无穷的语言,表达变化无穷的意义”这句话是解说语言的特征,不是下定义。看来,解说、描绘性的语言都不是下定义。下定义往往倒过来说也能成立。下定义的作用是能准确、简明的说明事物的本质特征,属于概括说明。

⑵、“分类别”是按照一定的标准,把事物分成若干加以说明。如《向沙漠进军》中介绍风沙进攻的方式时说“一种可以称为?游击战?……一种称为?阵地战?……”,采用了分类别的说明方法。要注意的是给事物分类别要有一定的标准,使眉目清晰,避免产生重复交叉的现象,分类完了还要加以说明。分类别的作用是能有条理、更清楚的说明事物。

⑶、“列数字 ”是用数字来说明事物特征的。文章中如果出现的数字不是用来说明事物特征的,一般不叫“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比如“万人大会堂,里面宽76米,深60米……”这句话中的数字是用列数字来说明大会堂的体积的。作用是从数量上说明事物,更准确、更具体、使人一目了然,比文字说明更有说服力。

⑷、“举例子”是列举有代表性的恰当的事例来进行说明。这是常用的说明方法,例子前面常有 “比如”“例如”“如”等标志词语。举例子的作用是反映一般情况,真切、有力的说明事物。

⑸“打比方”是借助大家熟知的事物,取其相似之处来打比方。作用是增强说明的形象性、生动性。

⑹“作比较”是选择有外在或内在联系的事物进行比较。作比较包括类比和对比,同类事物的类比是为了说明相同点;不同类事物的对比,是突出不同之处。作用是化深奥为浅显、变复杂为简明,可以更清晰、更新鲜的说明事物,增强说明效果。

⑺“画图表”作用是增强了直观性,使事物特点一目了然。

考察方式:

①考察对说明方法的掌握主要有两个方向:①会判断(这段文字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从文中举例)②会分析其作用(运用这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②回答这类问题可参照下面的回答模式:“这段文字运用了 的说明方法,准确的/具体的/生动的/清楚的说明了 (说明对象)的 的特点。”

6、感悟说明语言。

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最基本的特点。如何来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呢?①、使用了说明方法句子中的使用的修饰语、选择的句式。例如《人类的语言》一文中,拿说话跟吃饭、走路作类比时说“人类讲话是一件极不平常的了不起的大事”其中的“极不平常”;在如“别的动物的嘴只会吃东西,人类的嘴除了吃东西之外,还会说话”一句在运用做比较的说明方法时选用了“除了……还……”的句式,说明人的本质特征。

采用了列数字、下定义的说明方法的语句更能体现语句的准确性。

②关键性的中心语。主要是抓住那些运用准确的名词、动词、形容词,能够分析、鉴别它们的同义词,在语境中领悟其用语的准确性。例如《苏州园林》中“谁如果鉴别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是不该错过的。”这里的“鉴赏”含义比“欣赏”“观赏”更丰富多了一层鉴别的含义。

③修饰限制词语,主要指形容词、数量词、副词和短语等是怎样恰如其分的修饰限制或补充说明中心语的。例如《向沙漠进军》中说:“征服沙漠的最主要的武器是水”。“最主要”这个短语。

④除了修饰限制性词语外,一些表示:估计、补充、突出强调、约数、程度的词语更能体现语言的准确性。

经常有下面的几种考察的方式:

①找出体现语言准确性的词语或分析该词语的表达作用。

②加点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

③加点词语能否换成另外一个词语,为什么?

④某两个或多个词语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

答题模式:一般要解释该词的含义,揭示其在说明事物特点时发挥的作用;必要时要区别该词语和其它词语在含义及作用方面的不同;最后总结该词语用在这里对说明事物特点不可代替的作用,或说明去掉、替换该词语多带来的不良后果(不符合实际、不准确等)

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主要体现在形容词、动词和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的运用上。其中的 比喻就是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说明文大量运用形容词、动词及修辞方法的目的,主要就是形象、生动的说明特点,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可读性。

 

第二篇:说明文基础知识总结

说明文阅读

[文体知识链接]

说明文以说明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能力等为特征,阐明事理、介绍知识等为主要内容,其说明对象往往就是某一事物(事理)或事物(事理)的某一方面。 说明语言 :准确,周密,简明;平实\生动

说明文分类 ——

根据说明对象不同来分:

事理说明文--事理说明文旨在讲明事因、物因;

事物说明文--事物说明文旨在介绍某一事物的形体特征。

根据表达方式和写作目的分 :

1、实用性说明文 --如说明书之类。

2、科学小品文--主要以介绍科学技术知识为内容。

3、平实性说明文--语言平实。

4、文艺性说明文--语言生动。

考点、自学方法点击

说明文阅读的复习,应着重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说明文的一般特点:①内容的科学性;②结构的条理性;③语言的正确性。

2.说明文的类型: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分类:从说明对象与说明目的的角度可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从语言特色与表达方式的角度可分为一般性说明文和文艺性说明文。

3.说明对象及特征的分析:

说明对象 ,就是说明了什么。

说明对象的特征 ,也即说明中心,是指被说明事物(事理)区别于其他事物(事理)的独特之处。

首先,从标题入手,有的标题直接标明对象,有的标题不仅标明对象而且显示特征,也有的标题使用比喻等修辞手法。其次,从材料入手。再次,注意两个问题:①对象有全文对象与段落对象之分。②特征有主要特征与次要特征之分。

4.说明方法及顺序的辨析与分析

常用的说明方法主要有: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下定义、画图表、作诠释、摹状貌

下定义:有时为了突出事物的主要内容和主要问题,往往用简明扼要的话给事物下定义,使读者对被说明对象有个明确的概念。例如《统筹方法》一文中,作者运用了下定义的说明方法,给统筹方法下定义:“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语言简明、扼要、准确。

列数字(列数据):有时为了便于从数量上说明事物的特征,往往用一些数字来准确地、科学地加以说明。(数字是从数量上说明事物特征或事理的最精确、最科学、最又说服力的依据。)例如《死海不死》一文中说明死海的长、宽、深的文字。

作比较:为了说明某些抽象的或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用具体的或大家比较熟悉的事物进行比较,从而唤起读者的想象,获得一个深刻的印象,往往能增强说明事物的效果。

打比方:打比方就是修辞方法中的比喻。用人们熟知的事物做比喻,可以使人们不了解的事物或抽象的事理变得具体、生动、形象。形象,有助于人们了解被说明事物的特征。

举例子:就是用列举事实的方法,把比较复杂的事物或抽象的事理说得具体明晰、通俗易懂。一般是用既通俗易懂又有代表性的例子来加以说明。

分类别:要说明事物的特征,往往从单方面不易说清楚,可以根据形状、性质、成因、功用等属性的异同,把事物分成若干类,然后依照类别逐一加以说明。运用分类说明法,要按照一定的标准,对事物和事理的不同方面分别加以说明。 引资料:也叫引用说明法。引用一些文献资料、诗词、俗语、名人名言,可使说明更具说服力。

画图表:有些事物的关系抽象而复杂,仅用文字说明还不能使读者明白,这就需要附上示意图,或按比例精确绘制图,如产品设计图、军事行动路线图等。有时,被说明的事物项目较多,也可制定统计表,将有关数字分别填入表中,使人看了一目了然。如《统筹方法》一文,画了三幅箭头图,配合文字说明.使统筹方法更加具体可信。

作诠释:这是对事物进行解释的一种说明方法。如《故宫博物院》一文中对太和殿的功用的介绍时说”太和殿是举行重大典礼的地方。皇帝即位、生日、婚礼和元旦等都在这里受朝贺"用的便是作诠释的说明方法。

摹状貌:就是通过具体的描写揭示事物的特征,有助于把被说明的对象说得更具体、生动。如《中国石拱桥》中"这些石刻的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态万状,惟妙惟肖"。这样的说明显得十分生动、活泼。

常用的说明顺序主要有三种:时间顺序(程序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其中逻辑顺序有不同的表现形式:①从现象到本质,②从原因到结果,③从整体到局部,④从主要到次要,⑤从概括到具体,⑥从特点到用途,⑦从一般到特殊。

时间顺序:是指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说明事物。介绍事物发展变化过程的说明文常使用这种顺序。

空间顺序:是指按事物的方位为序说明事的。说明实物的形状和构造多使用这种顺序。方位词,立足点;

科普说明文大都运用逻辑顺序。 在语言表述上,我们尽可能采用“大小结合”式,即:运用了……的时间顺序、运用了……的空间顺序、运用了……的逻辑顺序。

5.说明结构的把握与分析

常见的有两种表现形式:①总分式(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又常常按并列方式安排,事物说明文常用此结构。②递进式,事理说明文常用此结构。

对文章段落结构特点的分析,心中要有说明文段落结构方式的基本概念。要始终不忘重点看开头和结尾,对于中间部分也要作必要的浏览。

6.说明内容的概括与分析

概括内容必须学会努力寻找中心句、过渡句、关键句,从结构与内容两个层面进行分析。

对文意、层意、段意的概括:对文意的概括其实就是对说明内容的概括,概括前要重点看开头和结尾,找中心句和关键句;当然对于非“总分”式的文段,要逐段

提取、分析、综合,再作概括。至于层意和段意的概括,方法与对文意的概括是一样的。

7.重点词语、句子、段落的分析与理解

这方面内容的考查不仅有对语言准确性的体会,还有对词句含义和作用的揣摩。对于表达作用的评析类型的试题,我们应该从其运用的手法考虑,结合说明的内容,联系作者的情感或思想倾向来分析体会。

8.陌生内容的理解与表达

9.有效信息的筛选与建议设想的陈述

10.准确语言的品味与分析:说明的语言不论平实与生动都要求做到准确,要特别注意修饰和限制性词语。在说明文的阅读考题中,经常会涉及到让同学们理解、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这方面的内容。

比如:“桥宽约8米,路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这句中“几乎”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答题思路和方法是:表态,抄下它,解释它,正反两面说清它。

11、开放性试题--说明内容的延伸和扩展

这一类型的试题有列举型的,更多的是谈认识和体会。对于后者,往往要么是结合原文谈,要么是结合实际说,这些要注意审题。其答题的基本套路往往是:观点--联系原文或实际分析--总结。

答题技巧:

1通读全文;2看清问题;3题文对应;4找信息区;5筛选,比较,排除

顺口溜:

整体阅读知大意;关键语句看仔细;题文对应别忘记;筛选,比较要铭记

[科技说明文考查内容的新颖性]

1、 新科技、新发现的内涵;2.新发现的依据;3.新科技新发现的特点;4.人们对新科技的评价;5.新科技、新发现的操作程序、有关的设备、人员等;6.新科技、新发现的意义及应用。

 

第三篇:C语言公共基础知识总结(不容错过)

C语言公共基础知识总结

公共基础知识总结

第一章数据结构与算法

1.1 算法

算法:是指解题方案的准确而完整的描述。

算法不等于程序,也不等计算机方法,程序的编制不可能优于算法的设计。 算法的基本特征:是一组严谨地定义运算顺序的规则,每一个规则都是有效的,是明确的,此顺序将在有限的次数下终止。特征包括:

(1)可行性;

(2)确定性,算法中每一步骤都必须有明确定义,不充许有模棱两可的解释,不允许有多义性;

(3)有穷性,算法必须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完,即能在执行有限个步骤后终止,包括合理的执行时间的含义;

(4)拥有足够的情报。

算法的基本要素:一是对数据对象的运算和操作;二是算法的控制结构。 指令系统:一个计算机系统能执行的所有指令的集合。

基本运算和操作包括:算术运算、逻辑运算、关系运算、数据传输。 算法的控制结构:顺序结构、选择结构、循环结构。

算法基本设计方法:列举法、归纳法、递推、递归、减斗递推技术、回溯法。 算法复杂度:算法时间复杂度和算法空间复杂度。

算法时间复杂度是指执行算法所需要的计算工作量。

算法空间复杂度是指执行这个算法所需要的内存空间。

1.2 数据结构的基本基本概念

数据结构研究的三个方面:

(1)数据集合中各数据元素之间所固有的逻辑关系,即数据的逻辑结构;

(2)在对数据进行处理时,各数据元素在计算机中的存储关系,即数据的存储结构;

(3)对各种数据结构进行的运算。

数据结构是指相互有关联的数据元素的集合。

数据的逻辑结构包含:

(1)表示数据元素的信息;

(2)表示各数据元素之间的前后件关系。

数据的存储结构有顺序、链接、索引等。

线性结构条件:

(1)有且只有一个根结点;

(2)每一个结点最多有一个前件,也最多有一个后件。

非线性结构:不满足线性结构条件的数据结构。

1.3 线性表及其顺序存储结构

线性表由一组数据元素构成,数据元素的位置只取决于自己的序号,元素之间的相对位置是线性的。

在复杂线性表中,由若干项数据元素组成的数据元素称为记录,而由多个记录构成的线性表又称为文件。

非空线性表的结构特征:

(1)且只有一个根结点a1,它无前件;

(2)有且只有一个终端结点an,它无后件;

(3)除根结点与终端结点外,其他所有结点有且只有一个前件,也有且只有一个后件。结点个数n称为线性表的长度,当n=0时,称为空表。

线性表的顺序存储结构具有以下两个基本特点:

(1)线性表中所有元素的所占的存储空间是连续的;

(2)线性表中各数据元素在存储空间中是按逻辑顺序依次存放的。

ai的存储地址为:ADR(ai)=ADR(a1)+(i-1)k,,ADR(a1)为第一个元素的地址,k代表每个元素占的字节数。

顺序表的运算:插入、删除。 (详见14--16页)

1.4 栈和队列

栈是限定在一端进行插入与删除的线性表,允许插入与删除的一端称为栈顶,不允许插入与删除的另一端称为栈底。

栈按照“先进后出”(FILO)或“后进先出”(LIFO)组织数据,栈具有记忆作用。用top表示栈顶位置,用bottom表示栈底。

栈的基本运算:(1)插入元素称为入栈运算;(2)删除元素称为退栈运算;(3)读栈顶元素是将栈顶元素赋给一个指定的变量,此时指针无变化。

队列是指允许在一端(队尾)进入插入,而在另一端(队头)进行删除的线性表。Rear指针指向队尾,front指针指向队头。

队列是“先进行出”(FIFO)或“后进后出”(LILO)的线性表。

队列运算包括(1)入队运算:从队尾插入一个元素;(2)退队运算:从队头删除一个元素。

循环队列:s=0表示队列空,s=1且front=rear表示队列满

1.5 线性链表

数据结构中的每一个结点对应于一个存储单元,这种存储单元称为存储结点,简称结点。

结点由两部分组成:(1)用于存储数据元素值,称为数据域;(2)用于存放指针,称为指针域,用于指向前一个或后一个结点。

在链式存储结构中,存储数据结构的存储空间可以不连续,各数据结点的存储顺序与数据元素之间的逻辑关系可以不一致,而数据元素之间的逻辑关系是由指针域来确定的。

链式存储方式即可用于表示线性结构,也可用于表示非线性结构。

线性链表,HEAD称为头指针,HEAD=NULL(或0)称为空表,如果是两指针:左指针(Llink)指向前件结点,右指针(Rlink)指向后件结点。

线性链表的基本运算:查找、插入、删除。

1.6 树与二叉树

树是一种简单的非线性结构,所有元素之间具有明显的层次特性。

在树结构中,每一个结点只有一个前件,称为父结点,没有前件的结点只有一个,称为树的根结点,简称树的根。每一个结点可以有多个后件,称为该结点的子结点。没有后件的结点称为叶子结点。

在树结构中,一个结点所拥有的后件的个数称为该结点的度,所有结点中最大的度称为树的度。树的最大层次称为树的深度。

二叉树的特点:(1)非空二叉树只有一个根结点;(2)每一个结点最多有两棵子树,且分别称为该结点的左子树与右子树。

二叉树的基本性质:

(1)在二叉树的第k层上,最多有2k-1(k≥1)个结点;

(2)深度为m的二叉树最多有2m-1个结点;

(3)度为0的结点(即叶子结点)总是比度为2的结点多一个;

(4)具有n个结点的二叉树,其深度至少为[log2n]+1,其中[log2n]表示取log2n的整数部分;

(5)具有n个结点的完全二叉树的深度为[log2n]+1;

(6)设完全二叉树共有n个结点。如果从根结点开始,按层序(每一层从左到右)用自然数1,2,?.n给结点进行编号(k=1,2?.n),有以下结论:

①若k=1,则该结点为根结点,它没有父结点;若k>1,则该结点的父结点编号为INT(k/2);

②若2k≤n,则编号为k的结点的左子结点编号为2k;否则该结点无左子结点(也无右子结点);

③若2k+1≤n,则编号为k的结点的右子结点编号为2k+1;否则该结点无右子结点。 满二叉树是指除最后一层外,每一层上的所有结点有两个子结点,则k层上有2k-1个结点深度为m的满二叉树有2m-1个结点。

完全二叉树是指除最后一层外,每一层上的结点数均达到最大值,在最后一层上只缺少右边的若干结点。

二叉树存储结构采用链式存储结构,对于满二叉树与完全二叉树可以按层序进行顺序存储。

二叉树的遍历:

(1)前序遍历(DLR),首先访问根结点,然后遍历左子树,最后遍历右子树;

(2)中序遍历(LDR),首先遍历左子树,然后访问根结点,最后遍历右子树;

(3)后序遍历(LRD)首先遍历左子树,然后访问遍历右子树,最后访问根结点。

1.7 查找技术

顺序查找的使用情况:

(1)线性表为无序表;

(2)表采用链式存储结构。

二分法查找只适用于顺序存储的有序表,对于长度为n的有序线性表,最坏情况只需比较log2n次。

1.8 排序技术

排序是指将一个无序序列整理成按值非递减顺序排列的有序序列。

交换类排序法:(1)冒泡排序法,需要比较的次数为n(n-1)/2;(2)快速排序法。 插入类排序法:(1)简单插入排序法,最坏情况需要n(n-1)/2次比较;(2)希尔排序法,最坏情况需要O(n1.5)次比较。

选择类排序法:(1)简单选择排序法,

最坏情况需要n(n-1)/2次比较;(2)堆排序法,最坏情况需要O(nlog2n)次比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