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研究生参加学术活动总结报告

学术活动总结报告

院(系)

专 业

姓 名

学 号

导 师

时 间

学术活动总结报告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传统的研究生教育在观念、内容和方法上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研究范围不断拓展和深化。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了促进研究生自主开展学术交流活动,达到开阔视野、启迪智慧、提高创新能力的目的,营造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学术氛围,每年都邀请很多大师来我校进行学术交流。这些学术活动有跨区域、跨校、跨院系层次之间的交流与研讨,还有不同学术背景的知识观点、思想相互碰撞与融合。学校研究生学术活动逐渐形成了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各种形式的学术活动成为校园里一道道亮丽的风景。这些学术活动拓宽学术思路与领域,激发创新激情,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以下是我参加学术活动的一些笔记总结和心得体会。

1、 学术活动之一:《关于气候变化的哲学思考》学术讲座 20xx年x月x日,长安大学的李佩成教授为我们做了题为“关于气候变化的哲学思考”的学术报告。李教授曾在水建学院任教,因此显得格外亲切和蔼。而他对专业知识的深刻见解更是让我们获益颇多。他强调,运动变化是绝对的,地球的气候一直在变。地球气候一直在变化着,当代气候变化的态势并未超出历史气候变化的范畴。矛盾决定一切事物的生命,推动一切事物的发展,气候变化有着众多因素的推动。要历史的、全面的、辩证的看问题,不能肯定当代的气候是完全变暖或是人类活动所致。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对于全球气候变暖是好是坏还要做具体的分析。因此,他认为应该具体矛盾具体解决,中国应该寻求自己的应对气候变化之策。他的论题与新闻媒

体一面倒的观点相比,充分体现了作为学术研究工作者的科学客观的态度,这一点尤为值得我们大家学习。

2、学术活动之二:《河流研究的新挑战》学术讲座

20xx年x月x日,来自清华大学的王兆印教授来到我们学院为我们做了题为“河流研究的新挑战”的学术报告。会上,王教授针对汶川地震引发的河流研究7个方面新挑战:巨型滑坡体的稳定及开发利用、堰塞湖引起的河床演变及管理方略、颗粒侵蚀及治理、地震引发的4种次生灾害链、滑坡崩塌堆积体的植被修复、高容重两相慢速泥石流及青藏高原抬升对河流演变及生态的影响,给我们作了一场精彩的报告。王老师大量利用他在实地考察得到的图片、数据、影像,给大家作直观的介绍及深刻的分析,让大家对该方面的研究现状与进展有了比较全面而深入的认识。我们在感叹王老师知识渊博的同时,也为王老师对科研的认真态度以及学术热情叹服。王老师把河流的研究范围拓展到山区河流,同时研究中结合到地质生物学方面的知识,研究成果在国际上引起不同反响。

3、学术活动之三:《硕士毕业论文写作》学术讲座

20xx年x月x日,花保祯教授为我们做了题为“硕士毕业论文写作”的学术报告。花保祯教授从硕士学位论文的特点、结构、写作提纲、论文的修改等四个方面进行了详细讲解。他介绍了图标的使用和图片的处理,着重讲解了参考文献的使用和编辑,并推荐了一个参考文献管理软件:EndNotes X1。当删除或添加参考文献时,使用该软件可以避免参考文献管理混乱,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我们硕士

研究生规范学位论文写作,提高学位论文写作质量与水平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4、学术活动之三:《硕士毕业论文写作》学术讲座

20xx年x月x日,西安理工大学谢教授为我们做了题为“科技创新中的若干问题”的学术报告。谢教授首先从科技创新的意义谈起,讲述了科技创新的准则、程序、灵魂、基础、归宿及条件等六个问题,最后给研究生们提了六点建议,帮助大家科学的确定研究生学习阶段的研究方向。谢教授的报告语言风趣、幽默,旁征博引,深入浅出,在科技创新和研究生生涯等方面为我们提出了很多具有实际指导意义的建议,指明了努力和奋斗的方向,受到了大家的热烈欢迎。

作为一名工科研究生,我深知参加各种学术活动的重要性,所以我在读研阶段已经参加了几十场学术活动,其中大部分是农工科领域的学术大师所作的学术报告,同时我还参加了一些文学艺术类的学术活动。这些学术报告开阔了我的视野,扩宽了我的知识,陶冶了我的情操,最重要的是直接告诉我如何开展学术研究,如何修身养性。此后只要有机会我还将继续参加这些有思想、有观点学术活动。

 

第二篇:研究生参加学术活动总结报告

参加学术活动总结报告

0、前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传统的研究生教育在观念、内容和方法上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研究范围不断拓展和深化。重庆师范大学为了促进研究生自主开展学术交流活动,达到开阔视野、启迪智慧、提高创新能力的目的,营造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学术氛围,每年都邀请很多大师来我校进行学术交流。与研讨,还有不同学术背景的知识观点、成了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动拓宽学术思路与领域,些笔记总结和心得体会。1、学术活动之一:20xx阳博士关于院教师,主要的研究方向是泛函微分方程,几何学的由来,习如何开始自己的学术研究。其中我对芬斯勒空间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系坐标xi(i=1义起来的(其中,把黎曼空间的一些结果拓广到这个空间来。射联络的确定,其渊博的知识,学生时不时还给以热烈的掌声以示鼓励。2、学术活动之二:20xx我校为研究生作题为《不确定性推理与量化》的学术专题报告。王洪春副教授首先介绍了不确定性的概念及其应用领域,可看出不同图像的漫画入手,定性的四种类型以及不确定性推理与量化的两种方法:分别对两种方法性中常见理论作了详细阐述。述了留学的注意事项,鼓励同学们努力学习、开阔视野。王洪春副教授来我校讲学正值我读研究生二年级,资料,构思论文的框架结构,很大的启发意义。3、学术活动之三:中国计算机学会青年计算机科技论坛20xx4月x日,当时我还是研究生一年级的学生,我在沙坪坝然后讲了芬斯勒空间和嘉当空间以及,2,?,n)ρ>0)。这时,称曲率论的建立等研究,都是以后才发展起来的。在讲座的过程中,诙谐的语言,11月x日,美国

12月x日上午,中国计算机学会青年计算机科技论坛(这些学术活动有跨区域、思想相互碰撞与融合。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广义仿射表面积》学术讲座的学术报告。朱先阳博士是湖南湘潭人,井冈山大学数理学凸几何分析。在报告中朱博士讲了一般空间微分K展空间,

朱博士讲得也很仔细,n维集合,并且它的曲线xi=xi(t)M为芬斯勒空间。P。芬斯勒嘉当(1934)才逐渐趋于完整。硬是把如此晦涩难懂的数学理论知识讲清除了,

《不确定性推理与量化》学术讲座Purdue大学访问学者、博士后、硕士生导师王洪春副教授来生动形象地诠释了不确定性的概念。非概率的方法性和概率的方法性,最后,王教授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向同学们讲当时我正在为发表小论文而收集学术王老师的讲座中的推理与量化方法对我处理小论文中的数据有跨校、跨院系层次之间的交流学校研究生学术活动逐渐形这些学术活以下是我参加学术活动的一

5101报告厅听了朱先最后勉励广大研究生好好学他说:设M是参考于一的“弧长”是按照积分 定(1918)在其学位论文中曾经例如,这个空间仿朱博士以在座的老师和

随后,王教授介绍了不确并

CCF YOCSEF)重庆

各种形式的学术活动成为校园里一道道亮丽的风景。激发创新激情,

年“广义仿射表面积”的年进一步用几幅从不同角度观察

分论坛在我校大学城校区宏德楼凯撒报告厅隆重召开,论坛由我们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院承办,还有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重庆大学、西南大学、重庆邮电大学、重庆中天国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重庆旭鸣信息工程有限公司等高校和IT行业业界的专家、工程师和学生代表参加。

论坛的主题是企业VS高校,谁是卓越工程师的孵化摇篮。论坛的特邀讲者有重庆中天国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重庆市软件及信息服务外包产业联盟秘书长熊东 ,还有重庆大学博士生导师,软件学院副院长钱鹰教授;论坛特邀嘉宾有重庆大学博士生导师文俊浩教授,还有重庆师范大学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院软件工程系主任李明教授。

论坛参与者就企业与高校谁才是培养卓越工程师的主力军展开激烈辩论。此次论坛的召开是一次重庆高校与IT行业之间的一次精彩的盛会,学校培养人才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企业的发展的潜力也取决于人才的竞争,视野,理论联系实际,尽量将知识转化成生产力。4、学术讲座之四:《云计算和海量数据管理技术》学术讲座20xx年x月x日下午,应重庆师范大学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院邀请,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学院副教授陆嘉恒博士在弘德楼凯撒学术报告厅作了题为“云计算和海量数据管理技术”的学术报告。

陆嘉恒博士是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学院副教授。20xx-20xx年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尔湾分校(究。主要研究领域包括XML主持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重点项目等多个国家级科研项目,在VLDB,ICDE等国际一流的数据库期刊发表了十几篇论文。才。

陆嘉恒博士十分年轻帅气,详细介绍了什么是云计算,然后介绍云计算平台的优点和云计算目前的发展状态,介绍了中国人民大学在云计算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的知识、文雅的谈吐令在场的教师和学子惊叹不已!5、学术讲座之五:《迭代根与嵌入流》学术讲座20xx年x月x日下午,我校数学学院特邀四川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张伟年来我校作关于迭代根与嵌入流的学术报告,非常感兴趣,所以也积极的听了这次学术报告。张伟年教授从事微分方程与动力系统的理论研究和应用,力系统和差分迭代形式的离散动力系统。研究现实问题中状态种群量、?)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数学规律,例如描述电磁振荡的流过程的Lorenz方程、不可压缩流体运动的Kuramoto-Sivashinsky方程、电力系统振荡模型、发动机振动模型以及其它非线性振荡。研究这些物理现象的几何本质、性分析、参数系统的分岔、周期轨道和同宿轨道的存在与保持性、层、映射迭代、迭代根以及迭代函数方程。张教授认为:“数学是拿来玩的,要玩数学。逐步深入到大学知识,由浅入深的给大家讲了一堂生动的、的数学知识不是没有玩头,而是可以大有所为的去研究它。6、学术讲座之五:《复杂网络与同步》学术讲座互通有无。作为学生也要开阔

20xx年获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学位,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Irvine)作访问研基于Web的数据集成、云计算等。目前SIGMOD,20xx年获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在报告中首先最后特别在随后的提问环节中,陆博士以其渊博

我一向对数学学院的学术活动

包括微分方程形式的连续型动(位移、浓度、气温、价格、Van der Pol方程、大气对Navior-Stokes方程、B-Z反应扩散过程的研究内容涉及相空间全局定混沌、不变流形和不变叶”然后从简单的初中和高中知识开始着手,玩出来的数学,充分证实其简单

两者需要相互配合,数据查询与检索技术、能这么年轻就取得如此好的成绩很令人钦佩。报告由杨新民副校长主持。发生原理、判断原则和计算方法。

20xx年x月x日晚,美国《数学评论》评论员、德国《数学文摘》评论员、数学学院硕士生导师杨志春教授在大学城图书馆报告厅为我校学生作题为《复杂网络与同步》的学术专题报告。

杨志春教授曾在中科院系统所、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访问,主要研究领域有脉冲(泛函或随机)微分方程、混合系统与混合控制理论、生物数学、复杂(神经)网络系统等。

杨教授在专题报告中主要介绍了三方面内容:复杂网络的概念,复杂网络研究对象(食物链网络、信息交换网、生物网络),复杂网络的同步。生动的将数学知识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融入在一起,使我深受启发。

7、学术报告对我的影响

作为一名工科研究生,我深知参加各种学术活动的重要性,所以我在读研阶段已经参加了几十场学术活动,其中大部分是理工科领域的学术大师所作的学术报告,同时我还参加了一些金融、政治、文学艺术类的学术活动。这些学术报告开阔了我的视野,扩宽了我的知识,陶冶了我的情操,最重要的是直接告诉我如何开展学术研究,如何修身养性。此后只要有机会我还将继续参加这些有思想、有观点学术活动。

最后要感谢重庆师范大学给我们广大研究生提供这么优越的物质环境和浓厚的学术氛围,感谢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院各位老师与师兄弟妹们乐于彼此互相交流。感谢我的导师YDG教授,在我科研十分迷茫的情况下,精心指导和悉心关怀我,在我的学业和论文的研究工作中,无不倾注着他辛勤的汗水和心血。导师的严谨治学态度、渊博的知识、无私的奉献精神使我深受启迪并且终生受益。

 

第三篇:研究生参与学术报告专题讲座

西  南  交  通  大  学

研究生参与参加学术报告专题讲座登记卡

姓名:   年级:   学号:    硕、博专业建筑与土木工程(土木类)

注:1.博士研究生须参加不少于8次学术报告或专题讲座(国内、外),其中本人主讲不少于1次。

2.硕士研究生须参加不少于5次学术报告或专题讲座(国内、外)。

3.导师根据研究生参加学术报告或专题讲座后写的书面收获和体会或研究生本人主讲提纲阅签。

4.研究生凭此卡片和导师阅签后的书面收获、体会到本人所在院、系(所)和研究生院培养办公室登记学分。

报告一:日本3.11地震桥梁震害调查与分析

报告人:李乔教授、博导(西南交通大学桥梁系主任)

报告时间:年4月28日

报告地点:逸夫馆4417

学术收获及体会:

4月28日下午16:00在九里校区逸夫馆研究生院会议室4417,西南交通大学桥梁系主任李乔教授向广大师生和业界朋友做了关于日本3.11地震桥梁震害调查与分析报告会。

这次报告会的主要资料资源来自东京工业大学川岛一彦教授和日本土木学会震后调查报告。报告会的主要内容包括3.11地震及海啸的特征简介和桥梁震害调查分析。

会上李乔教授通过大量的图片生动具体地向广大师生介绍了日本3.11地震的范围、震级以及由地震引起海啸所造成的一系列灾害,并向大家详细介绍了桥梁的震害调查,调查的重点包括:1990年起在道路桥梁设计中强制执行的延性能力设计方法对于减轻桥梁破坏的有效性;1995年阪神地震后大量使用的合成橡胶支座对于减轻支座破坏的有效性;海啸造成的桥梁破坏类型。

李乔教授通过大量的实例给大家分析论证以上三个问题,其中包括新天王大桥,东松岛大桥支座残余变形,千代大桥,天王大桥等等。李乔教授给出了以下结论。

1、按照1990年设计规范强制性规定设计或加固的桥梁基本没有破坏,该方法提高了桥梁的抗震性能。

2、尽管1990年代起开始使用的合成橡胶支座,包括铅芯橡胶支座和高阻尼橡胶支座,减轻了支座的破坏,但在东仙台高速公路的两座桥仍然发生了数个橡胶支座断裂的破坏现象,其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

3、许多桥梁遭到海啸的破坏,破坏机理可能是桥面系在水流向上升力作用下而产生向上游的转动所致。因此,如果能够避免支座向上拔力作用下产生的破坏,则海啸对桥梁造成的破坏就可以减轻。

4、建议安装海啸作用下的防落梁装置,类似广泛使用的地震作用下的防落梁装置,如果在竖向设置,则对防止海啸作用下落梁会是有效的。

听了李乔教授的讲座,对地震的成因及地震区桥梁建设和维护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其相关的思路和技术都是可供我们借鉴学习的。

                                        导师签阅:          


报告二:海洋环境长大桥梁建设面临的技术挑战

报告人:秦顺全院士

报告时间:年6月14日

报告地点:网络学院一楼国际会议厅

主讲人简介:

秦顺全,中国工程院院士,教授级高工,著名桥梁工程专家。中铁大桥院董事长和中铁大桥局总工,西南交通大学双聘院士。

学术收获及体会::

为隆重庆祝我校建校115周年,6月13日下午2:30,由学校科学技术处、校长办公室、校庆办公室联合举办的西南交通大学115周年校庆学术论坛活动于网络学院一楼国际会议厅隆重举行。此次学术论坛邀请了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中国科学院院士严陆光、中国科学院院士吴硕贤、中国工程院院士秦顺全四位院士,四位院士并分别围绕人才培养、产业发展等内容展开了演讲。我校校长陈春阳、中国科学院院士钱清泉教授、副校长何云庵教授、副校长彭新实教授、校长助理周仲荣教授出席了此次学术论坛。会议由蒲云副校长主持。

会议开始,陈春阳校长致欢迎词。陈校长对向各位院士介绍了我校的历史以及在过去几年里取得的科技成果和进步。并对各位院士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

随后各位院士依次进行了演讲。其中,我院双聘院士秦顺全教授以“海洋环境长大桥梁建设面临的技术挑战”为题作了专题演讲。

秦院士首先对我国在过去几十年在桥梁工程建设领域所取得的技术成果进行了总结,并介绍了我国已经建设完成的杭州湾大桥、青岛海湾大桥、武汉天兴洲公铁两用长江大桥等跨海桥梁、海湾桥梁及其所克服的技术难题。随后,秦院士从“超深水基础建设、深水波浪力影响、海洋环境下桥梁结构耐久性、设备与材料”等方面分析了深海区域修建桥梁所面临的技术挑战。并向大家介绍了了琼州海峡跨海大桥、台湾海峡跨海大桥、辽东半岛-山东半岛跨海大桥的规划情况。

通过秦顺全院士此次报告,我对深海区域修建桥梁技术有了一定的认识,其相关的思路和技术都是可供我们借鉴学习的。中国深海大桥近年来发展较快,在国际处于领先地位,已建的东海大桥、杭州湾大桥等都代表了国内跨海大桥已跻身世界领先水平,深海大桥在未来将大有可为。

                                             导师签阅             


报告三:高速铁路关键技术与人才需求

报告人:钱清泉

时  间:年5月20日

地  点:九里校区1208会议室

主讲人简介:

钱清泉,铁道电气化自动化专家。江苏省丹阳市人。1960年毕业于唐山铁道学院。现任西南交通大学教授。长期从事铁道电气化与自动化领域的科研与教学工作;主持研制成功了我国第一套电气化铁道多微机远动监控系统,在10多项国家、省部级重点工程中推广应用;参与组织和筹建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该室建成后通过国家验收,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在电气化智能监控系统与综合自动化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获十项以上国家、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学术收获及体会:

钱院士所讲内容主要包括五方面,一是对高速铁路的概述;二是国内外高速铁路现状;三是我国高速铁路需求与前景;四是高速铁路中的关键技术;五是轨道交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其中,钱院士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给大家解释了易混淆的“地铁”与“轻轨”这两个概念,他介绍道:轨道交通包括了地铁、轻轨、有轨电车和磁悬浮列车等,由于轻轨的机车重量和载客量都较小,使用的铁轨质量也较小,每米只有50公斤,而一般铁轨每米的质量为60公斤,由此得名“轻轨”。他还解释说“并不是地铁就一定在地下,轻轨就在地面上,地铁跟轻轨都可以在地下和地面上”。深入浅出的为大家普及了高速铁路的相关常识。最后钱院士用“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来勉励在场师生。

虽然只是短短的两小时,但钱院士让我了解到中国高铁引领世界的优势与高速铁路未来的发展方向,同时也让我对高速铁路中的关键技术有了一定的了解。

导师签阅:               


报告四:低碳经济与环境

报告人:刘宝珺

时  间:年6月22日

地  点:九里校区逸夫馆4105教室

主讲人简介:

刘宝珺,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的沉积地质学家。 他在国际学术界十分活跃,自1987年起,他作为国际地科联“全球沉积委员会”领导成员和全球沉积地质计划中国委员会主席,多次组织并参与了国际有关全球沉积地质研究工作。刘宝珺院士的代表性专著有《岩相古地理基础及方法》、《中国南方古大陆沉积地壳演化与成矿》和《中国南方岩相古地理图集》等。曾多次获地矿部科技进步奖;1989年荣获中国地质学界的最高荣誉奖“李四光地质科学奖”;1996年在第三十届国际地质大会上荣获“斯潘迪亚罗夫”奖,是100年来世界上获此殊荣的第二十位地质学家,是我国地质学家此奖的首获者;1997年由中国科协评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学术收获及体会:

刘宝珺指出,环境学科是比较新的学科,当今学界各个学科的综合研究越来越重要,其本期讲座旨在与同学们探讨低碳经济的情况,分享其近十年来在资源与环境方面的研究经历与心得。讲座的主要内容包括:研究低碳经济的背景;国际反应;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低碳城市成为热门;拯救地球的创想;低碳经济。刘宝珺院士指出,CO2浓度升高带来全球环境气候变化、生态变化,影响着人类的生存。目前CO2带来的气候变化表象为:全球温度升高,全球海平面上升引起海岸侵蚀、土地盐渍化、红树林消失等恶果,冰川融化,极端气候出现频繁,干旱淡水缺乏,农作物减产,疾病频发,新的冰河期,气候难民,气候变化带来新的不公平等等。就此,英国、中国、美国等各国都发布了应对气候变化创建低碳经济的方案。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即《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15次会议,会议的焦点问题在于“责任共担”,足见国际上对气候变化的重视。 刘院士提到,低碳城市成为当下热门,构建低碳城市涉及诸多技术方法,主要指捕捉技术、运输技术以及储存技术。在碳封存方面,枯竭油田最适合。此外,关于气候变化,科学各界提出了诸多拯救地球的创想,诸如垂直农场,改善家畜肠胃,培养吸收更多二氧化碳的树种,人为控制飓风,安置碳收集器等等。刘教授表示,某些创想不乏“天真”,真正实现其低碳构想将花费更大成本,然而,有畅想才有解决的可能。

关于低碳经济,刘宝珺院士做了详细介绍并提出低碳城市构建方案。刘院士指出,低碳经济低碳生活就是节约化石燃料能源的消耗,节能减排包括建筑节能、工业减排、低碳产业链、反对浪费能源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等;我国能源以煤为主,我国要通过调整经济结构,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控制人口,植树造林等措施为气候变化做贡献。

通过听了刘院士的报告,我学到了:爱国是首要的,要从国家的高度看一切问题;其次是要对社会有责任感,回报社会;最后是要以科学的眼光看世界,有违社会规律的事情不做。

导师签阅:                


报告五:道路边坡灾害及防治

报告人:张玉芳

报告时间: 20##年11月10日

报告地点:九里校区信息楼0215教室

主讲人简介:

张玉芳,国铁道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科技咨询服务中心滑坡防治技术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防治应急专家,主要从事地质灾害防治及路基支挡结构方面的勘查、设计、监测、科研工作;著有《边坡病害及治理工程效果评价》和《高轻型支挡技术及应用》两部专著,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个人排名第二),省部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

学术收获及体会:

张研究员结合自己在工程现场多年的经验,向大家展示了从上世纪50年代至今,我国边坡灾害防治技术的发展历程和国家在这方面所取得成就。张研究员从边坡的基本情况、特征、防治成就 、研究进展、防治工作程序、存在问题、发展方向等七个方面分别进行了汇报。使我认识到边坡是自然斜坡和人工边坡的统称。边坡灾害是一定范围的边坡地质体在众多因素作用下,变形、破坏、运动而给人类生存环境造成危害和给生命财产造成损失的地质现象。在我国边坡灾害是一种极其严重的地质灾害,在自然营力的作用下发生十分频繁。包括发生在铁路沿线的崩塌、滑坡、错落、坍塌,及坡面溜塌、流石流泥、落石、掉块、塌土、碎落、剥落等各种浅表层的坡面病害。 另外,张研究院还对道路边坡灾害特征和铁路边坡灾害特征分别进行了介绍,使我认识到铁路边坡分布广、范围大;成灾率高、波及面广;受灾对象多、破坏程度大;致灾条件复杂、灾害类型多,而公路边坡的特征与水利,矿山,城市建设不同,和铁路类似,都是线状工程,要穿越不同的地貌单元、构造单元和岩层分布区,高边坡灾害线长、点多,类型多。

通过张研究院的报告,我学到了一些边坡的防治原则,如:对大型的边坡灾害进行绕避; 对不绕避的大型的边坡灾害和高边坡采取预加固处理;边坡灾害的防治,关键要找准病因,分清主次,工程措施要彻底,一次根治,不留后患。对小型病害,认识比较清楚,及早治理;治理边坡灾害,要因地制宜,尽量采用先进技术,以最少的投资换取最佳的环境效果。并将地质工作延续到施工过程中,及时发现和总结施工中的地质条件和设计依据的地质条件的差异,根据地质条件的差异和监测反馈的信息及时进行动态变更设计,指导信息化施工。边坡防治地质是基础,起步是认识,从认识病害开始,仅仅围绕地质基础,不断服务于工程建设。

导师签阅:               


报告六:CRTS III型板式无砟轨道建造全新理念

报告人:钱振地(中铁二十三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时间:20##年12月20日

地点:镜湖宾馆院士厅

收获与体会:

   20##年12月20日下午2点半,由西南交通大学科技处与土木工程学院共同主办的“钱振地、颜华兼职教授受聘仪式及学术报告会”在镜湖学术交流中心院士厅隆重举行。西南交通大学校长助理兼科技处处长张文桂、土木工程学院院长高波、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刘学毅、中铁二十三局教授级高工钱振地、中铁二院教授级高工颜华出席了本次会议。会议由土木工程学院道路与铁道工程系副系主任罗强主持。

钱振地教授现任中铁二十三局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铁道部客运专线专家组成员、国家科技成果评审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建筑业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钱教授先后主持完成各类科研项目100余项,取得高水平科研成果5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技术标准、施工指南30余篇,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以上奖励6项,完成省部级以上施工工法10余项,获得各类专利100余项。他是我国高速铁路无砟轨道施工领域的杰出专家和学术带头人,是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CRTSⅢ型无砟轨道施工法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为我国高速铁路的建设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钱教授以《CRTS III型板式无砟轨道建造全新理念》为题,为大家做了一场深入细致的讲座。钱教授将CRTS III与CRTSⅠ、Ⅱ对比分析,从总体研发思想、技术特点、社会经济效益三方面介绍了CRTSIII型板式无砟轨道的设计思路与实用价值。钱教授在谈到中国无砟轨道结构创新性时,特别勉励在座的研究生一定要以国家建设、强大为己任,积极进取、勇于探索、敢于创新、走自主创新的科学发展之路。

听了钱振地教授的报告,对III型板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它的研发思想、技术特点、社会经济效益等,III型板无砟轨道作为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无砟轨道类型,必将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导师签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