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广告研究论文

公益也疯狂

——浅谈公益广告的发展蓝图

[摘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们在物质生活方面得到了极大的满足,而相对于物

质生活而言,人们的精神文明却相当匮乏。公益广告作为宣传社会公共意识的重要工具,其发展是值得我们探究的。本文首先回顾了公益广告的概念和发展现状,重点是研究未来公益广告的发展前途,特别是新兴媒体给公益广告带来的战略机遇。通过公益广告运用新技术实例和现状的分析,本文对此环境下公益广告的发展优化对策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公益广告 发展 趣味 互联网

[论点]公益广告发展前途一片大好

[论据]1.经济迅速发展为,物质极大丰富,人们对精神文化的追求为公益广告的发展提供基础。

2.科技的迅速发展,尤其是互联网的发展为公益广告利用新兴媒体扩大影响范围,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3.后现代化社会关注形势忽视内容的特点为创造能抓住公众眼球的公益广告提供依据。

一.公益广告的界定和发展现状

公益广告不是以收费为目的商业宣传来创造利益,而是“免费推销”某种意识和主张,向公众传达某种文明道德观念,以提高他们的文明程度,获取良好的社会效益。它关注的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关系。自20世纪xx年代公益广告在美国产生以来,公益广告的在各国都有发展,但其发展史缓慢的也是被动的。公益广告目前的发展现状有如下三点:

1.公益广告的稳定投入不够。马克思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公益广告不以盈利为目的没有经济基础做后盾,发展的底气不足。在刚刚起步的中小企业中很少有人会拿出钱来做公益广告,只有公司做大做强之后,有了一定的实力,才会有企业会为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而在公益事业上大把的扔银子;所谓“仓廪足而知礼节”,对于政府而言,只有满足了人们的物质生活之后,呼吁人们精神文明才会得到回应。

2.公益广告创意整体水平不高,在内容和形式上比较单一,其制作方也多数是国家政府部门或一些组织机构。 其内容多是表现社会当时的一些宣传号召和公益活动,旨在唤起受众的社会意识,使受众对某一社会性问题引起关注,或规诫受众的行为,从而达到培养良好社会风气的目的。目前大多数公益广告都采用不断重复乏味的劝说人们不要这样做,鼓励人们要那样做,可是一味的说服往往无法在公众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也无法达到价值观的传送。

3.媒介的利用较局限。商业广告为了盈利无孔不入,而公益广告却主要集中于比较成熟的媒介,如电视、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很少去探索新的媒介。这些媒体发展比较缓慢,在覆盖域、到达率、注意率等参考指标上显现出一定的限制性。

二.公益广告的发展方向

1.颠覆一贯的说服方法,增强公益广告的趣味性,以幽默风趣的形式抓住人们的注意。 公益广告虽然经常被作为一种现象加以关注,但他们毕竟是一种干扰,受关注的程度远不及电视节目,它们就像莎士比亚笔下6月的杜鹃,“人们听到了它的声音,但不理睬它”,尽管声音很大,喧闹非常,使用的技术也很复杂,但是能立刻抓住观众的情况极为罕见。每年春晚最能抓住人们眼球的节目就是赵本山的小品,有人说不看赵的小品就没有了年味儿。为何赵本山的小品这么受欢迎?在我看来最大的原因是它有趣味。所谓有趣味就是它能引人发笑并能让人在娱乐的同时受到精神上的洗礼。公益广告的最终目的与小品

所达到的效果是十分接近的,但是目前的公益广告除了苦口婆心的劝说和类似恐吓的方法之外似乎没有更高明的招数了。公益广告要抓住观众的眼球必须得有自己拿得出手的妙招,商业广告强调的是独特的卖点,公益广告虽不同于商业广告,但从内容上看,它也是一种特殊的“商品”,也需要推销和贩卖,这就需要公益广告也要树立起自己的卖点了。广告不是科学,而是艺术,传达信息固然重要,真正唤起受众注意的却是令人耳目一新的奇思妙想及不落俗套的艺术表达。异常是唤起注意的利器,意料之外的画面与文字往往会在瞬间抓住受众游离的目光,诱导受众去识别其中所蕴含的广告信息,富有创意的画面或文案会让人过目不忘。比如说有个关于车险救助的公益广告利用电梯门的开阖来形象的展示撞车的情景,让人感到触目惊心,想不留下深刻的印象也难。还有一个关于安全套的平面广告,画面上有两个大脑,广告语是:Think before you do it ,通过一句文案“想一下再做”,幽默而清晰的传递出“性行为前要使用安全套的基本信息”。在公益广告设计中,运用生活中富有诙谐、戏谑、幽默的形象或成语来传播信息,令受众看后会心一笑,能赢得观众的好感和认同感,并在愉快中接受信息。

2.灵活运用各种媒体,学习商业广告运用媒体的策略,并利用自己的优势,积极利用新兴媒体。

商业广告的形式多种多样,随着经济的发展,对媒体利用的灵活度也越来越高,尤其是植入式广告,简直让人叹为观止。比如今年极受年轻人喜爱的韩国热播剧《花样男子》中有这样的情节,西门被小优拉去看日出,当太阳升起的时候,远处巨幅广告牌上“西门子电器/我的最爱”的“子电器”因为太阳的照射而模糊,从男女主角的视角看去就变成了“西门/我的最爱”,不知道西门子有没有提供赞助,有的话,这钱给得一点儿不亏,不过这样绝妙的插入式广告若能巧妙的运用在公益广告上就更值得称道了。不止是电视剧,电影如《天下无贼》者,其广告的戏份已经超过了主演刘德华、李若英,宝马汽车、惠普电脑 、佳能数码、诺基亚手机、长城润滑油、北京晨报等都在,大有席卷天下,囊括四海,并吞八荒的气势,说这些并不是说要让公益广告也这么疯狂的插入到电影电视剧中去,而是说公益广告也可以灵活的利用现有的媒体形式,打破以往的思维定势。

此外,在利用新媒体上,互联网在过去的十年中,广泛而迅速地改变着社会,影响所有国家的经济和社会的变革。从阿帕网到信息高速公路,从军事通讯到网络报纸、网络广播、网络电视以及商业性ICP、ISP网站的出现,互联网迅速发展成为具有大众传播媒介的性质,19xx年又被提为“第四媒体”,互联网的广泛使用,是网络商业广告在企业营销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互联网中的某些领域商业广告还未能完全占领,这为公益广告利用新兴媒介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遇。Web2.0是近年来在互联网行业红得发紫的概念,无论是技术人员还是营销人员,无论是创业者还是投资者,无不为之疯狂,但近几年的发展表明,网站的注册和流量上去了,而广告却并没有成比例的增长,商业广告发挥其无孔不入的特长,也只是偶尔会拿它当做试验田罢了。为什么会这样呢,这就是Web2.0平台要扩大广告收入所面临的严峻现实——规模化的用户经营大规模的迁移在作怪了。七年前,网民可能偏爱5460同学录;五年前,网民可能偏爱ChinaRen同学录;而三年前,网民则执着于校内网,但校内网不是终极战;20xx年,开心网取而代之,风靡一时,毫无疑问,开心网也只是驿站,新的技术形态还在不断的涌现,正是因为这一特点与商业广告对消费者的针对性和忠诚度的要求形成了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才使得商业广告只能望着Web发展的背影而叹气。与商业广告正好相反的是,公益广告完全无需顾虑到这些,它针对的是社会大众,无论网民如何变迁,只要有人看都不会影响其效果。比如时下流行的开心农场,我们可以在网民种地时不用化肥种的作物价格高于用化肥的,并在使用化肥时提醒用户可能对土壤造成的危害等等,借

此来传播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宗旨;还可以利用帮别人锄草、施肥发扬助人为乐的精神等等。

三.公益广告应紧跟时代潮流,符合社会大背景。

20世纪xx年代以后,人类的传播技术经历了一个质的飞跃,由此社会进入了后现代社会主义社会,这个时期,图像与现实之间不再有隔膜,现代文化已经达到青睐形式,忽视内容的地步,不考虑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之间的差异性,也不管历史时期存在的区别,媒介现实与客观现实之间已没有区别,人们生活在一个符号的社会当中,消费符号同时也享受人符号,所有的意义已不存在,形式的表现就是一切公益广告可以根据这一社会现象,利用“虚拟真实”接口设计来达到身临其境的效果,这不但意味着使用者全新的感官体验,也代表着影响秩序通过受众的主动操作而重新组合。举例而言,在媒体整合之下,观众打开电视不会看到像《一千零一夜》最后结局:从此,王子和公主过着幸福生活,直至白鬓千古一样千篇一律的说服性公益广告了,而是借助于虚拟实体的辅助,借助按键,进入画面,阻止不文明行为的发生或是进行社会公益活动等

现在已有很多人公益广告已经利用了这一社会特点,关注社会热点,揭示生活的种种伪饰面纱,展示“世界的真实和真相”,如疾病、暴力、贫穷、战争、种族、灾害等,并取得了很好的宣传效果。有一则《患白化症的黑人姑娘》的画面上,一群黑人少女在列队前进,举行庆祝活动,一个患白化症的黑人少女自惭形秽,窘态油然而生,她似乎在躲避旁观者好奇的目光,运用反讽的手法,使种族歧视的偏见昭然如揭。还有19xx年获戛纳广告节金狮奖作品《心脏》的画面上,只有三颗一模一样的心脏,心脏上分别标注“WHITE”(白)、“BLACK”(黑)、“YELOLOW”(黄),图像似乎十分简单,诉求却十分清楚,内涵让人回味再三,人类的肤色大不相同,但却具有共同的本质,正如我们的心脏相同。在种族歧视、民族矛盾、宗教仇杀此起彼伏,甚至愈演愈烈的现实背景下,解读《心脏》,能够使人感悟到对人类多样性的宽容、容忍和尊重的强烈呼唤。

经济发展迅速,物质极大丰富,为未来公益广告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马克思·韦伯在论文《清教伦理标准于资本主义精神》中写道:“物质产品对生活的影响力日益增大,终于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力量,这是历史上任何时期所不能比拟的。”精神的世界逐渐输给了物质的世界,人的追求似乎被沉闷的物质禁锢了起来,这是现状。俗话说物极必反,在物质发展到最高境界时,人们就会积极的追求精神生活的满足,依照现在的发展速度来看,不久的将来便会是一个物质富足的社会,人们会更多的考虑如何能够满足商业目的的同时让广告体现出正确的价值观、艺术格调,人类的智慧与幽默感已成为广告人的新思考和努力方向,公益广告不但能实现了商业目的与公益责任的同时,也能为品牌形象的提升与发展赢得道义资本,因此公益广告的前面是一片蓝海。

 

第二篇:公益广告论文结论

公益广告时面向社会大众,针对现实弊端和不良风尚通过短小精炼的广告形式及其特殊的广告手法,激起大众的欣赏兴趣,从而达到善意的规劝和引导。公益广告体现了整个社会提倡的精神和美德,使人们从中受到了影响和教育,是一个自然人成为社会人,这时公益广告的使命。每一个公益广告不管它有没有文字的说明,都能准确的表达某种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的解读过程,公益广告所能蕴含和表达的思想观念可以是多层次多方面的,即可表达实践观念,也可以表达更深层次的这里观念,公益广告的价值导向和教育功能使人们在欣赏广告的同时不自觉的接受广告的理念,是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公益广告能能渗入到人们的精神世界里。

第一次作为一个公益广告的设计者来关注它,学到了很多公益广告的专业知识和技巧,提高了设计思想,在设计过程中遇到的许多问题是理论解决不了的,必须亲自去实践才能体会其中的奥妙,经过一系列的创造和修改,学到了很多,公益广告作为一种宣传方式,其广告创意和受众心理师关键,好的广告创意加上大众的喜爱,一定能做出好的公益广告,并达到积极的目的。

大学四年的学习和生活即将结束了,感谢学校的栽培和为我提供了很好的学习环境,丰富了我的人生阅历,并提高了我的思想内涵,本次设计在老师的细心的指导和严格的要求下已经完成,老师的专业知识、严谨的教学态度,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以及平易近人的人格魅力对我影响深远,本论文从选题到设计方案和调试无不凝聚这老师的心血和汗水,在此我向老师表示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我也要感谢各位任课教师的认真负责,使我很好的掌握了专业知识。最后,对所有关心、帮助我的老师和同学表示衷心地感谢。

参考文献

[1] 张明新,公益广告的奥秘[M]. 广东经济出版社, 20xx.01

[2] 原研哉,设计中的设计[M]. 山东人民出版社, 20xx.11.01

[3] 潘泽宏,公益广告导论[M]. 背景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1999

[4] 高萍,公益广告初探[M]. 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 1999

[5] 宋玉书,公益广告通论[M]. 辽宁人民出版社, 20xx

[6] 刘晨红,公益广告语言的艺术表现[J]. 公益广告设计, 20xx.02期

[7] 付卫东,论公益广告的社会功能[J]. 公益广告设计, 20xx.15期

[8] 于风静,论公益广告创造的本质特征[J]. 公益广告计, 1999.01期

[9] 丁丁,论公益广告在我国的发展[J]. 公益广告设计, 1999.02期

[10] 黄琴,论公益广告的伦理价值[J]. 公益广告设计, 20xx.11期

 

第三篇:浅论小学数学课外活动指导的研究 论文

浅论小学数学课外活动指导的研究

新课程是把小学数学课外活动摆在了突出的位置。小学数学课外活动是培养学生综合数学能力的重要途径。如果我们的数学教学忽视了实践或实践不到位,那么学生所学的知识就不能形成技能。

一、数学课外活动与数学课的区别与联系

在数学课外活动教学中,老师反映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对课外活动课的认识问题。如有的认为,数学课外活动就是以往学校开展的数学课外活动;有的认为,数学教学中的直观性教学活动,如实验、演示、操作、测量等就是数学课外活动。这实质是对什么是数学课外活动课,它与数学课及其它数学活动有什么联系与区别认识不清楚。数学课外活动是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学生的主动活动,以获得直接经验和实践特长为主的课程。数学课外活动与数学课的联系与区别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认识。

1.从课程设置看,数学课处于主导地位,数学课外活动课则处于辅助地位。

2.从教学目标看,数学课有教学大纲的统一要求,其具体教学目标统一且稳定,要求绝大多数学生达标。而数学课外活动不对学生个体作统一的要求,一般不要求人人都懂,个个都会,只要求积参与,尽情投入。因而,数学课外活动的考核评定不严密和定量化,主要是学生的自我和相互评价,引导学生关注和认识自己及他人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和变化。

3. 从教学内容看,数学课有较稳定的教学内容,教材有严密的、科学的体系。而数学课外活动的教学内容、知识体系要求不很严密,活动内容主要是以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为基础,学生在课外活动中,在现实生活中理解数学、掌握数学,应用数学。

4. 从活动的空间来看,数学课主要采用班级授课制,以课堂教学为主,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主,教师居于主导地位。课外活动课一般不受课堂限制,可以灵活选择,既可以选择在课堂内或课堂外进行,也可以在社区或大自然中进行。

5.从学生所处的状态和地位来看,课外活动课表现为学生的亲身实践,动手操作,手脑并用,学生始终处于动态的活动之中,居于主体地位。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数学课外活动是数学学科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数学学科的延伸和发展,是对学生理解、运用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升华过程。在这个过程事始终贯穿着发挥学生主体性这一思想,包含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要来设计活动,同时要保证教师的指导地位,忌放任自流。它具有强烈的实践性、研究性]参与性和开放性等特点。

二、数学课外活动的教学原则

1.自主性原则: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有充分的自主权利,每个学生自主参与,自我活动。

2. 实践性原则:根据小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年龄特点,充分体现探索的过程、尝试的过程和创造的过程。让他们在活动中多动手实践,多动脑思考和多动口表达。在实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开发学生的智力潜能。

3. 趣味性原则: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趣味性原则是数学课外活动的灵魂。以激发儿童的学习]钻研的兴趣为着眼点,目标设计、内容安排、形式选择、情境创设、效果评价等都应体现趣味性,使学生乐于参与,达到寓教于乐、启智于动的目的,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

4. 异步性原则:允许学生在起步上不同,效果有异,在发展上不受限制,做到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因材施教,个别指导,要在不加重学生负担前提下,适量适度地开展,要让学生在活动中各显其长,各尽所能。

5. 开放性原则:在数学课外活动教学中,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可以充分自由,有广阔的活动空间和灵活的活动时间。解决问题的思路、完成任务的方法和活动成果的号现,教师基本不加限制,学生可以充分自主、自由开动脑筋,大胆想像,积极创新。

三、数学课外活动课的教学过程

数学课外活动不同于数学课,但它也存在着一个教与学的问题,也有一个教学过程的问题。数学课外活动课的教学过程,就是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活动的过程,是教师的指导和学生自主活动紧密结合的过程。该过程是围绕各个活动课题(或活动主题)的主要任务而展开的。一般地说,课外活动的基本教学过程是:选择确定课题———制定活动方案———-收集信息(或准备材料)——动手实验(或其他课外活动)——观察记录————解释讨论————得出结论————表达陈述————总结评价。这里,“选择确定课题”实质上是对课外活动进行定向,包括激发课外活动意向、确定课外活动主题;“制定活动方案”包括明确课外活动目的、拟定课外活动程序等;“表达陈述”是指将课外活动过程中所获得的经验、成果用语言、文字符号、图表、模型、展览等形式表示出来,并作出相应的解释。一般是撰写活动报告或动体会。课外活动的总结包括过程总结、结果分析、交流甚至答辩等活动。对实践过程的总结,侧重在学生反思探究、实践中的得失。如“我懂得了什么”、“我掌握了什么方法”、“我在课外活动过程中的得失”、“我打算如何改进”等。

在数学课外活动的实施过程中,不一定要局限于这几个步骤。有人把数学课外活动确定为五个步骤:材料准备、教师示范、学生实践、成果展示和总结评价。可见,在课外活动课程的实施中,其步骤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四、重在培养学生的参与、运用和创新意识

1.在课外活动中促使学生自主参与。数学课外活动是以学生的生活和现实问题为背景,着眼于促进学生个体自主和谐发展。可以说,学生是否主动参加活动,发挥主动性、创造性,独立或与同伴一起参与完成活动的目标是衡量一节数学课外活动课教学的重要标准。因此,教师在设计课外活动内容时,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身心发展的规律以及数学活动自身的特点,精心创设和谐的学习情境与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学生心灵深处的探求欲望,以便形成渴望学习的内部动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例如,学习认识图形知识后,进行课外活动,首先要征求学生的意见,民主讨论,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决定活动课的内容和形式;然后,同学间相互设计活动游戏,可以用七巧板拼成各种各样的图形,也可以找出“变形金刚”、“忍者神龟”、等玩具中人几何图形,让学生布置活动场地,自备活动道具;最后,由学生总结活动的收获,评选最佳活动选手。各程序的组织完全由学生自主安排决定,这就极大地发挥了学生主体性,使学生积极、自主地参与课外活动,调动的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在课外活动中增强学生的运用意识。数学课是以教学系统的理论知识为主,而数学课外活动课则好比是在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之间搭起的桥梁,是以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为基础,让学生通过课外活动,拓宽知识范围,并观察和体会所学数学知识在实际中运用。因此,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教师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的所感兴趣的事物出发,充分利用学生生活环境中的人和事,适时创设环境,促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在身边,生活中充满数学,在课外活动中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和应用知识:并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重新创造知识,在创造的过程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价值,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增强数学意识和应用意识。

在学习统计后,教师可组织学生参与贴近他们生活实际的数家禽和调查参加兴趣小组的人数等实例活动。学生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描述分析数据的过程,学习画“√”的方法记录调查获得的信息,学习用方块表示统计的对象和结果,通过“从图里你知道些什么?”

“你还发现什么?”等问题,感知怎样对统计结果进行简单的比较、分析从而做出判断。这样,学生在经历简单统计的过程中,既培养了统计观念、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又巩固了知识,发展了思维。

3. 在课外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学认为人的创新意识不存在于现成的认识成果中,而活跃在形成结论成果的探索过程中,只有认知发展的积极活动,才能释放创造潜能,驱动着发现真理。把活动原则落实于教学过程中,就应该让学生在课外活动中去探索发现。而动手实践是最易于激发儿童的思维和想像的一种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求欲和探索精神一旦被激发,思维就会有创新的火花闪动。教师恰当地利用这种状态,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在学习“观察物体”中关于平面对称现象后,开展平面对称现象的探索活动。在动手实践的探索中,学生不仅可以获得数学知识,还可以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探索的欲望,产生对现实世界各种现象进行探究的好奇心,激励学生主动地探索未知,进而逐步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这也正是学生形成创新意识、发展数学思维所必需的过程。

数学课外活动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对于我们来讲是一个崭新的课题。数学课外活动不仅让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还促使学生去发现和研究问题;不仅让学生积累了知识,还增强了学生运用数学的意识;不仅让学生运用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还激发每个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体现了现代的主体性教育思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