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技术工作总结12

自我工作技术总结

本人仇小余,19xx年来厂部参加工作至今,现在在厂部担任机缝车间组长一职。

在多年的生产实践中,条格布料的制衣工艺相比于其他单色布料更为复杂,做不好就会产生服料报废,所以在该工艺上我进行了较深的研究,下面就一些独立完成的工艺总结进行详细的汇报。 怎样解决西装的领头与驳头的对条对格问题?

在西装的工艺制作中,领头与驳头的对条对格,历来被认为是一项难度很高的制作技术。有人认为,领头与驳头的对条对格纯粹是装配工艺上的问题。经过理论研究和实践摸索,我们认为,领头与驳头的对条对格应该是“七分制图,三分工艺”。

首先介绍制图上的方法。

考虑到工艺制作上的原因,先要对领面和领里的弯势作一下调整。先定出一个标准松斜度,然后,在这基础上作一个领里,使其松斜度小于标准松斜度,如图21-1所示。接下来,再作一个领面,使其松斜度大于标准松斜度,同时将领口线略短于领里领口线0.3厘米左右,如图21-1所示。于是领头上的对条对格就以这个领面为标准。

(1)对于面料只有纵条子(与经向平行)的情形

先在纸样上绘划好如21-2 所示的图形,然后,连结驳端点和驳角点,作为挂面(驳头)的经向参照线设照线a(不一定与前身经向平行)。另外,作一条通过驳角点且与领中线平行的参的夹角为b,设a与b的夹角为β。再作一条通过驳角点且平分夹角β的参照线c。接下来,

根据上、下位置的要求,作一条与c平行的串口线,如图21-3所示。最后,按图21-4所示,完成整个领、驳头制图。当然,这里的领头仅仅是指领面而言,领里可按照如图21-1所示的要求裁配。

因为b作为领头的经向(条子)线,a作为挂面的经向(条子)线,且它们分别与串口线的夹角相等,所以,在串口线上,领面上的条子必定与挂面上的条子完全相吻合。这样,为领头与挂面的对条对格,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对条步骤:

①首先使后身纸样的背中线与条子中央线重合。

②使领面纸样的领中线与条子中央线重合。

③使挂面纸样上的参照线a与条子保持平行,再根据条子在领面串口线上的位置,确定挂面的横向位置。

(2)仿上述方法,可以解决面料只有横条子的对条对格问题 其次介绍工艺上的方法。

社会上,做领头的方法多种多样,尤其对于领头的工艺归拔方法更是五花八门,甚至有些方法是极端相反的。正是考虑到这一原因,我们才简单地介绍工艺上的方法。因为,按此法能基本保证领驳头对条对格的成功。

先按通常的要求,将领里与领衬缉好后,再按照图21-5所示的要求进行工艺归拔。归拔时尽量缩短领口线,不要拔长外围线。接下来,再将领面进行归拔,要求领面的翻领弯势等于或略大于领里翻领弯势,尤其是领面和领里的串口线要平行(假设在制图时错开,则不

要求平行),如图21-6所示。但千万不要将领面的领脚象领里的领脚那样进行归拔。否则,领头成型后,后领口的最里层会产生细小的皱纹。

以上总结,是通过多年的实践生产中总结出来的,对于这种特殊不了的制作工序上,该总结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减少了很多因为做工失误造成的损失。

未来我会继续用自身工艺所长,摸索出更多的工艺总结,用实际行动来报答厂部多年来对我的栽培及恩惠,充分发挥自身的领导带头作用,为其他员工做出一个优良的榜样,团结同事们一同努力完成厂部下达的各项生产任务,并做到保证质量、产量双达标,为厂部的明天做更多的贡献。

仇小余

20xx.xx.xx

 

第二篇:服装技术工作总结92

自我工作技术总结

本人赵景云,19xx年来厂部参加工作,现在在厂部担任机缝车间组长一职。

在工作中,我团结工友,努力工作,认真学习,不断实践,力争在工作中提升自己的素质。在每天的流水作业中,与同事们一同努力,保证每天都能保质保量并且按时完成厂部下达的各项生产任务。 在多年的生产实践工作中,我总结了一些经验,是关于任意倾斜度的肩缝,其袖笼应怎样绘划?同时,由于袖笼的增长,袖壮及袖开深应作何相应变动?这几个问题的经验摸索,下面我就逐一进行详细的汇报总结。

任意倾斜度的肩缝,其袖笼应怎样绘划?同时,由于袖笼的增长,袖壮及袖开深应作何相应变动?

我们所说的任意倾斜度,是在肩斜度小于正常肩斜度的一段范围内,如图60-1所示。

显而易见,肩斜度越小时,其肩端点的肩缝垂线与胸宽线的交点越往下移,甚至无交点。

由此,我们可以推出,肩斜度越小(即肩缝越平),其袖笼的S形越显著,绘划方法见图60-2所示。

由于袖笼深不变(胸围不变),因此,肩斜度变小时,其袖笼必定增大。

而袖笼增大,则袖山头弧线必然也将随之增大,它的增大当然离

不开袖壮与袖开深的变动。

如果袖山头弧线的增大,全部由袖壮的变动所引起,则袖壮将显得太大(当袖笼的增长达到足够大时),这样将严重影响袖的外观效果(宽松型例外)。

如果袖山头弧线的增长,全部由袖开深的变动所引起,则袖开深将超过极限状态(当袖笼的增长达到足够大时),这样的袖显然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最合理的方法是袖壮与袖开深同步变动。首先确定袖斜线的倾角大小(利用比值方法确定),然后在该倾角的袖斜线上以1/2X新的袖笼总长确定唯一的一点,由该点引出的一组垂直线即为袖开深线和袖壮大线,如图60-3所示。

综上所述,我们还可以得到如下结论:当袖笼开得很深时,袖壮和袖开深也应作同步变动。

以上这些工艺技能总结是我在多年的工作中一点点摸索出来的,在成衣制作上有一定的借鉴,但其优势是大大的简化之前繁琐的工艺,使这一工序在制作上更加的便捷、易懂,尤其是那些新接触服装制作行业的新员工来说,这些方法是熟悉制作的捷径。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继续借鉴、学习、摸索、探讨新的工艺技能,更快更好更优的完成厂部下达的各项生产任务,为厂部的未来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赵景云

20xx.xx.xx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