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卡催收发展现状

20xx年x月x日星期五 17:43

信用卡是银行定位于个人的一种消费信贷工具,它与银行其它信贷产品相比,有其显著的特点:

1.没有任何形式的担保和财产抵押,完全建立在个人信用基础上;

2.信贷金额相对较小,主要用于个人日常消费,因此需要规模化经营;

3.信用额度一次授信,可以在不确定的时间内一次性或部分使用,在按约定归还贷款之后,信用额度自动恢复即可再用,又称“循环信用”。

由于信用卡从业务性质上来看,在被持卡人使用后,如果没有遵守协议,到期或逾期未能归还贷款款项,从而形成不良贷款,它与公司机构信贷业务、一般个人消费信贷业务所形成的不良贷款一样,均属于商业银行风险资产管理的范畴。因此无论是针对因经济原因造成无法正常归还的贷款款项,还是针对企图恶意拖欠银行贷款款项而形成的不良贷款的催收工作就显得极为重要。

一、国内信用卡风险增长的原因

随着近年来国内信用卡市场爆发式的发展,很多发卡机构为了抢占信用卡市场份额,通过“跑马圈地”的方式,不断降低发卡门槛以吸引客户申请信用卡,从根源上造成了大量“风险卡”的出现。

其一、“重复授信”现象严重。银行为了争夺客户,参考持卡人持有的他行信用卡办理本行信用卡的“以卡办卡”方式向持卡人重复发卡,造成一人持有多家银行的信用卡而形成了“重复授信”、“累加授信”的现象极其普遍。一旦持卡人的经济状况出现不良波动的时候,就会因为使用的信用额度超过了收入能力很容易形成信用风险;

其二、盲目发卡蕴含潜在风险。为了卡量的增加,发卡银行降低信审标准,对于申请人的工作条件以及偿还能力的评估标准也随之降低,动辄就会给予数万元的授信额度,丝毫不顾忌申请人潜在的信用风险。

其三、信用卡成为融资工具。持卡人通过信用卡套取现金的手段,可用于个人股票投资,偿还房贷月供,甚至演变为中小企业融资等方面,将信用风险之外的市场风险和利率风险等周期因素引致信用卡产品中,这意味着信用卡业务形成了比一般商业贷款更高的信用风险。

其四、信用卡犯罪所引发的欺诈风险呈明显上升趋势。

从表面上看,信用风险的膨胀是由于持卡人不成熟的消费心理,甚至是不健康的消费文化所造成的。然而从本质上分析,则是由于发卡银行在信用卡业务的利益驱动下,只从自身经营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就会更多地宣传办信用卡、用信用卡给持卡人带来的所谓“好处”,并且采取多种刺激手段来吸引申请和使用,却几乎没有提及用卡所需要注意的问题所在,更不会触及过度信贷消费的危害性。鼓励办卡、鼓励信贷消费的信息更是如潮水一般涌向持卡人,办卡积分/礼品奖励、消费积分、分期付款、优惠购物等等信息,可以说是每时每刻地对部分缺乏自制力的持卡人都会产生一定的诱惑,很容易造成冲动性消费,而逐渐滑向了“卡奴”,其中一部分因为经济状况恶化等原因就会逐渐形成信用卡“坏账”。正是这一系列的原因,为信用卡不良贷款率的迅速增加埋下了伏笔。

二、国内信用卡催收外包业务发展的背景

随着信用卡的发卡量不断地攀升,信用卡逾期不良贷款的风险也日趋加大。在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20xx年第一季度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中显示: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不断增加,占期末应偿信贷总额比例略有上升。第一季度,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49.70亿元,同比增加133.1%,占期末应偿信贷总额的3.0%,占比同比增加0.6个百分点。央行还首次在相关报告中提醒发卡银行“在大力推进信用卡业务快速发展的同时,应警惕信用卡逾期未偿金额持

续上升所带来的潜在风险”。

与公司、个人消费信贷所产生的不良贷款催收相比,信用卡的不良贷款金额较低、数量较多、持卡人分布范围广,且无任何担保、抵押、质押品可以弥补所欠账款等特点。发卡银行针对信用卡逾期不良贷款的催收压力由此可见一斑,各家发卡银行通常根据信用卡欠款逾期时间的长短,采取客服提醒持卡人还款方式,以及委托律师事务所通过提醒、协商和诉讼等合法手段向债务人进行催收欠款。

考虑,借鉴由于银行和律师事务所的催收能力逐渐无法适应信用卡逾期账款日益增长的速度,发卡银行出于加快逾期账款回收期限,以及降低经营成本的国际通行手段,将包括信用卡在内的个人消费贷款(信用卡、房屋贷款、小额信贷为主)的逾期债权催收业务外包给一些第三方催收公司,目前绝大多数的发卡银行都隐隐藏藏地采用了催收外包的模式进行催收。然而,由于国家有关部门颁布过对社会上的“讨债公司”以及“讨债行为”的禁止性文件,而这类第三方催收公司大多数都是游离于法律法规之外的“讨债公司”,既没有国家颁发的经营许可牌照,又缺乏相关法律法规的约束与管理,从这几年的情况中来看,催收外包业务造成了很多社会矛盾,还出现过催收公司员工打伤持卡用户的恶性案件。20xx年x月x日的《广州日报》刊登了《信用卡追欠业务外包监管难》一文,该文披露了信用卡催收外包公司所采用的种种恶劣手段。最近几年在各类报刊上刊登的类似文章已经屡见不鲜。

这种催收外包模式虽然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银行成本压力,加快了催收回款的速度,但是由于催收外包公司与银行是按催收回款金额进行佣金结算,催收外包公司就会采取各种手段向欠款人催收;同时由于银行无法直接管理催收外包公司,也就对催收外包公司的行为难以控制;第三,催收外包公司人员素质良莠不齐,违法违规的催收手段经常发生,发卡银行因自身利益关系,只要不引发客户投诉,对此也是睁一眼闭一眼有纵容之嫌。实际上,催收外包业务一旦开展不慎,将会给银行的声誉,乃至于社会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发卡银行在采取催收外包业务时一定要谨慎。

三、目前信用卡催收外包业务的现状

从目前信用卡催收外包业务开展的情况来看,存在着非常多的问题。

1.催收外包公司是否具有合法性

信用卡催收外包公司作为第三方机构,是否拥有合法性一直引发社会的质疑。信用卡用户透支后,银行与用户之间就形成了债权债务关系,银行有权要求用户还款。对此,银行可以自己行使权利,也可以委托他人行使。但是在委托他人行使这种权利时,应该予以书面授权并要求他人采取合法方式进行催收。

然而目前除了银行委托的律师事务所都具有银行正式授权外,银行出于对催收外包公司行使不法催收手段可能引发的对银行声誉影响的顾忌,一般都不与催收外包公司进行正规的书面授权。催收外包公司在向信用卡用户催收时,由于用户因透支逾期本来就理亏,也不会主动要求催收外包公司出示银行的书面授权,这也为催收外包公司的“非法性”进行了掩盖。

根据《民法通则》第六十五条,委托书授权不明的,被代理人应当向第三人承担民事责任,代理人负连带责任;第六十六条,没有代理权、超越代理权的行为,本人知道他人以本人名义实施民事行为而不做否认表示的,视为同意;被代理人知道代理人的代理行为违法不表示反对的,由被代理人和代理人负连带责任。

2.银行难以规避非法催收带来的影响

从理论上讲,催收外包公司所能行使的权力只能是提醒信用卡欠款用户还款服务,无论是采用电话还是上门面谈方式,都不具有行使除提醒之外的任何手段进行催收。但是目前的催收外包公司采用了包括骚扰、威胁恐吓、哄骗敲诈等多种干扰欠款用户正常生活的手段,甚至出现了危害欠款用户人身安全的犯罪行为。比如在给欠款人的函件信封上明确标明“欠债催收”的字样;晚上到欠款人家中入户催收;使用电话骚扰方式进行催收;将欠款人的欠款情况随意在其公司内

部公开等等。有的催收外包公司就是介于“黑白两道”的基础上进行催收业务。尽管上述行为虽不构成犯罪,但很明显地存在着违法及侵犯欠款人人身权利的可能。

非法催收可能会产生几个后果:还款协议无效;触犯刑法,构成犯罪。银行方面虽然可以通过与催收外包公司签订有关文件中要求对方作出有关承诺尽量避免将银行牵涉其中的条款,甚至避免是作为银行的授权方去催收。但从实际业务开展的情况来看,这种“规避”几乎是徒劳的。一旦催收外包公司在催收过程中发生不当行为,除非银行明确表示反对,法律后果依旧由银行承担;如果银行认为催收外包公司存在违反委托合同内容的行为,应另行追究外包商的违约责任。

实际上无论银行是否予以催收外包公司书面授权,都无法规避催收外包公司不当行为所带来的不良影响:一方面会导致银行的市场声誉受损,另一方面用户可以就非法催收而向银行监管部门进行投诉。

3.银行授权催收外包公司涉嫌对客户信息的泄露

银行授权催收外包公司进行催收业务中需要提交相关客户信息,比如姓名、身份证号码、地址电话,以及信用卡卡号等,这就存在银行客户信息被泄露的风险。一旦不法催收外包公司利用银行在发行信用卡环节的漏洞,盗用这些信息申请信用卡,就有可能为银行,乃至所盗用信息的用户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四、美国和台湾的催收外包业务发展状况

1.美国催收外包业务发展状况

美国作为现代信用卡的发源地,其产业化程度非常高,对信用卡产业监管的力度也是非常大。早在20世纪xx年代开始,美国就制定了一系列针对信用卡产业发展的法律法规,构建了美国信用卡产业良性发展的法律环境。

《公平债务催收作业法(fair debt collection practices act)》于19xx年制订,在19xx年开始生效。法律用于规范专门替债权人进行催账和追账活动的任何第三方,它们通常都是专业商账追收类公司。法律对债务催收人做出了定义,催账的范围仅包括专事对消费者个人进行催账的专业商账追收机构,不适用于债权人对企业进行商账追收的情况。也就是说,这是一项专门针对专业商账追收机构对自然人性质的消费者个人进行催账活动而制订的法律。

这项法律对于催收时间、地点、方式、对象等等都做出了极为细致的规定,比如针对拨打催收电话时间的规定:要求不得在债务人不方便的时间拨打催收电话,特别是在晚间9时至早晨8时之间;如果债务人所服务的单位的雇主不允许在工作时间打此类电话,商账追收机构不得在债务人的正常工作时间内打电话催账等。针对在催账过程中,对债权人或受委托的商账追收机构可能出现的不良行为的禁止条款也是极其细致。

2.中国台湾催收外包业务发展状况

中国台湾的信用卡产业化在20世纪xx年代得到的迅猛的发展,信用卡产业化非常成熟。20xx年颁布施行了《金融机构办理应收债权催收作业委外处理要点》,20xx年根据市场发展情况进行了修订。

该法规对于受委托方的资格、作业要求、禁止事项,以及从业管理、处罚措施等都做了非常严格的规定。为促进从业者加强催收手段自律及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台湾“金管会”还成立了非法催收检举专线,一旦持卡用户发现银行或受委托催收公司,有以暴力、恐吓、胁迫或其他不法方式催收,可向“金管会”检举,如经查证属实,“金管会”将依规严格惩处将该应收债权委外的金融机构,其情节严重涉有刑事责任的催收外包公司,将移交司法机构处理。

浏览一下台湾部分银行的网站,包括台新银行、庆丰银行等都将所委托的催收外包公司名单标示出来,而且还可以搜索到台湾“金管会”对某信用卡因未依规定,私自新增4家债权催收外包公司而违反有关法律规定,被处罚200万元新台币的新闻。由此可见,这些管理措施,对于台湾催收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五、国内信用卡催收外包业务发展前景

国内信用卡业务的盲目发展,也造成了相关行业的无序发展,信用卡催收外包业务的混乱,正是这种无序发展结出的恶果。迄今为止,国内对于信用卡业务都没有一部法律性文件,仅有的一个法规性文件——《信用卡管理办法》还是在19xx年制订颁布的,早已与当前的信用卡市场不相适应,特别是在当前国内信用卡市场由于盲目发展,信用卡危机正向国内金融市场逼来之际。即便是美国在奥巴马总统上台伊始就立刻颁布限制信用卡业务的法令,已经足以说明信用卡风险对美国经济的危害性之大。

在本文即将完稿之际,银监会颁布了《关于进一步规范信用卡业务的通知》,其中第十三、十四条对金融机构的催收外包业务进行了明确的规范,这也是目前国内唯一一个针对银行债权催收外包业务的法规性文件。其中明确了银行的风险管理责任,即:对因催收外包管理不力,造成催收外包机构损害欠款人或其他相关人合法权益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承担相应的外包风险管理责任。同时要求银行建立相应的业务管理制度,明确催收外包机构的选用标准,还应确保催收外包机构照章行事,否则银行将承担相应的风险管理责任,接受监管部门的行政处罚。

信用卡催收外包业务的健康发展,有赖于社会各方面的配合和协调,仅有一个《通知》是远远不够的。更应该赋予相应的法律地位,用法律来对行业进行约束,同时建立严格的市场准入及管理制度,明确行业监管主体和建立行业自律体系,这是规范债务催收行业和债务催收市场的重要保障。只有这样,那些打法律擦边球的行为导致的行业发展无法可依的混乱局面才会得到有效遏制,使得信用卡催收外包业务不再游离于法律边缘之外。

然而,对于信用卡业务而言,各发卡银行在加大信用卡催收力度的同时,加强信用卡申请风险的控制,从源头控制信用风险,从片面追求市场扩张向提高发卡质量转变,才是信用卡行业健康发展的根本之路。

 

第二篇:信用卡催收技巧培训

最近,8月14—15日,应中国建设银行信用卡中心的邀请,广州纳斯信企业管理有限公司首席催收培训顾问赵开升老师赴兰州开展了为期两天的课程培训。作为国内首批信用管理师讲师,赵老师实战+理论型的授课风格赢得学员的高度赞许,进一步巩固了双方的业务合作关系。9月4号,纳斯信将赴苏州开展新一轮培训。

纳斯信认为:最适合企业自身的培训才最有价值。本次培训将继续以“账款管理系列—信用卡催收技巧”为主题,在“行业性质、定位和前景认知”、“现状分析及提升措施”、“多种技术综合运用提升催收效果”三个方面讲解“信用卡催收技巧”。

目前,中国信用卡市场依然是中国个人金融服务市场中成长最快的产品线之一,预计到20xx年,中国信用卡的累计发卡量将超过8亿张。如此规模下,信用卡市场将大有所为。而如何规避风险,加强信用卡催收能力将是各大银行必须重视的问题,纳斯信八年的催收经验将为银行拓展信用卡市场提供坚强的后盾。

本文原创首发 纳斯信官方微信平台,更多资讯请关注纳斯信公众平台:纳斯信-信用管理

 

第三篇:信用卡使用情况调查报告

信用卡使用情况调查

  据调查显示,2003年,中国信用卡发行量约为300万张。而到2006年底,达到5000万张,即使在金融危机影响下的2008年,也已经达到近1.3亿张。截止2009年12月,我国信用卡发行量已经突破3亿。信用卡市场将是一个十分具有前景的潜力市场。

当前,中国人的信用卡使用主要有以下五个特点。首先,信用卡的消费群体主要是青年人。61.5%的信用卡用户处在25岁到34岁之间,且主要以本科生与研究生为主。第二,信用卡消费金额普遍在3000元以内。据调查显示,74.6%的信用卡用户月均信用卡消费金额在1000元以下。消费金额在1000元到3000元的占18.8%。此数据反映大多网友持卡消费在理性消费范围内。第三,许多消费者都是因为方便实惠的原因选择信用卡。有调查显示,在办理信用卡的原因中,因方便时尚而办理的人占46.8%,出于信用卡先消费后还钱特征而办理的人占20.4%,想要用积分免费获得礼物的占14.8%。第四,目前部分消费者手中持卡过多。调查资料显示,有83.6%的消费者拥有一张或两张的信用卡,拥有两张以上信用卡的人数占16.4%。而最良好的消费方式是持有一张信用卡。第五,消费者主要的刷卡领域集中在超市、服装、网购及电子产品的购买等。尤其是网络购物。

关于信用卡的条款,其实很多用户对它的了解较少。73.6%的消费者清楚年费及其免除方式,但只有少部分用户可以更全面的了解信用卡。比如,只有40%的消费者对转账和异地存取款手续费较清楚,27.4%的消费者清楚滞纳金,41%的消费者清楚透支利息,46.8%的消费者对挂失销卡业务较清楚。

   关于消费者对信用卡的满意度,据调查显示,收入越高的人群其满意度越低,而教育程度也与其满意度成反比。收入少于1000元的群体,满意度89%;收入在1000元到2000元的群体,满意度为84%;收入在2000元到3000元的群体,满意度为77%;收入在3000元到4000元的群体,满意度为72%;收入高于4000元的群体,满意度仅为65%。从整体的满意度上看,上海的信用卡持有者满意的占了73%,北京的信用卡持有者满意的则占到51%。在满意的人群中,50%的消费者对信用卡银行网点多比较满意,36。4%满意与额度大,28.2%满足于还款方便。

  那么,人们为什么会使用信用卡呢?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我国目前已处于消费增长期。饮食、服装、电子产品等方面成为信用卡消费热点,因此信用卡方便快捷的消费方式受到了大多数人追捧。网上购物成为人们主要使用的项目。持卡消费是一种时尚。方便,是年轻人其选择信用卡的主要原因。、超前消费的理念大学生没有固定的财源收入,绝大多数人是靠父母每月给的生活费。在外紧急需钱时,不意思问父母要,此刻信用卡算是派上了大用场,解了燃眉之急。

  白领阶层如今身受买房、买车等生活和事业上的压力困扰,信用卡也悄然进入他们的世界。潇洒花钱,透支消费,对于求方便、惜时如金、追求时尚的白领来说不仅过了把瘾,也减轻了压力。

信用卡在我国发展十分迅速。它流行的原因就是它有许多现金比不上的好处。首先,信用卡是人资金紧张时的最佳帮手。它可以缓解资金困难,而且在一定时间内是无利息的。其次,信用卡使消费更轻松。它充当了我们吃饭,娱乐,购物的大管家,我们不用时时刻刻拿着钱包。同时,如今网上购物流行,信用卡的出现也给网络消费带来便利。再者,信用卡的使用,也是个人积累信用及社会评判信用等级好办法。它还给我们带来了实惠的积分与汇款的节省。

当然,每个个硬币都有两面目前,信用卡的普及虽然给人们带来了方便,但是在使用过程中也出现了几大弊端。第一,盲目消费。随着科技的进步,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升。许多人为了显示自身的社会地位,不顾经济承受能力而大把用卡消费。而用信用卡消费是看不到现金的,对于金钱并没有那么敏感,最容易导致盲目消费。第二,透支过度。在几年前,有一项针对中国年轻人消费观念的调查显示,有接近63%的年轻人已经习惯提前消费,他们把信用卡的“透支功能”作为自己的坚强后盾。用信用卡分期付款买高档车、装修高档住房、买时尚电器等,已经成为年轻持卡一族的消费行为。第三,利息高。如果到最后还款日还没有完成还款,银行将按每天万分之五的利率收取利息,并且上期所有消费均不享受免息期。下期如仍然不能足额还款,利息按复利计算。第四,影响个人信用记录。信用卡和个人信用有关,如果长期恶意欠款,自然会影响个人信用记录,甚至被银行列入黑名单。 第五、容易出现恶意盗刷。若信用卡丢失、密码泄露、个人信息被冒用,都有可能造成卡片被盗刷,会造成不必要的麻烦或损失。

如何正确使用信用卡

第一个方面:认真阅读你持有的信用卡的使用说明,学习信用卡相关知识。只有了解清楚了,才能避免被银行收取高额利息。

第二个方面:树立科学消费观,节制欲望,理性消费。

第三个方面:选择适合自己的信用额度。许多实用信用卡的人都认为信用额度越高越好。但是如果人们超过收入总额太多,就有可能还不了消费款项,从而逐渐沦为卡奴。如果没有收入的话,人们的信用额度在2000左右就可以了。

  第四,不要让信用卡变成“睡眠卡”。银行业界人士提醒,信用卡并非越多越好,信用卡过于分散不仅不利于消费积累,而有可能产生信用不良的记录。甚至每天收取欠费利息。“一般来说,一个消费者手头最好不要超过3张信用卡”不需要的信用卡也要及时进行注销,以免产生不必要的费用。消费者在办理新卡时应量力而行,这样不仅避免资源浪费,还可减少故意套现等恶意行为的发生。

信用卡是对中国传统观念的挑战,而如何从正面健康的引导,树立起新一代人正确的理财与消费观念,是包括教育机构、发卡银行在内的所有社会成员应当思考的问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