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年高考理综答题技巧总结

高考理科综合答题技巧总结

一、理科综合的特点

第一、时间紧、分值高。150分钟,总分300分。每分钟得2分。

第一、学科间的转换与答题顺序的选择。

考生在答理综试题过程中,既面临着物理、化学、生物三个学科知识的转换,同时还面临着答题顺序的选择。

二、答题技巧

1.确定学科的答题顺序

第一、高考理综试卷到手后,用5-10分钟时间(一般用发卷到正式答题铃响之前的时间)“通览”一遍所有试题,找出你比较“熟悉”的或“有印象”的试题,进而确定各科试题中,哪些题先答,哪些题后答的答题顺序。 第二、先答选择题,后答非选择题。这是因为选择题的难度一般比非选择题小。

单选题顺序“生、化、物”、双选题顺序“物、化、生”、非选择题顺序“生、化、物”; 答题时,选择题最好按顺序作答,60分钟内完成;非选择题可以根据你平时哪个学科学的更扎实一些、实力更强一些或试题中哪个学科的题目更容易一些,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来确定学科的答题顺序。但答题中间的学科转换次数不要太多。

(1)选择题的解题技巧

①分析理解题干,弄清楚选什么?

②由问题联想答案 问题→答案→供选答案

③由题肢联想问题 供选答案→答案→问题

④两面夹攻 问题→答案→供选答案

(2) 答好选择题是理综取得好成绩的基础 答好选择题不但是理综答卷的良好开局,对稳定情绪,答好全卷有重要作用。一般每科的选择题都有一个难度较大的,希望同学们要冷静对待。

(3)非选择题的解题技巧

①认真阅题,首先要抓关键字词,有必要把关键字词写在草稿纸上; ②认真阅题,要注意专业术语、图形、图表; ③认真阅题,要注意数据、单位、有效数字,排除无效信息,把握有效信息;

④认真阅题,要注意题目设问指向。

2.时间分配非常重要

许多同学由于答题战略上的错误,最后题没答完,难题没答上,容易得分的题目没时间答。因此,很多专家曾经提出“制定得分计划”的观点。也有的专家认为“高考与其说

是考能力,不如说是考时间。”对于某些同学,甚至要敢于舍弃一部分题目。要“动笔就有分,有效答题。”因此提高答题效率,合理分配时间,确是理综考试成败的关键。

3.规范书写

所谓规范书写就是根据上面得到的“解题的逻辑链条”用学科语言表达出来。这就象有了图纸,下一步要按图纸施工一样。规范书写要做到: ①用学科专业术语表达:物理、化学和生物都有各自的学科语言,平时,我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形成了学科意识,形成了各学科的科学合理的答题习惯。因此,在考试中,不能用自编的、自造的词语来组织答案,要用本学科的专业术语和本专业的规范的表达方式。

②如果一个答案,不是一句话能表达的,要制定一个“小提纲”,确定先说什么,后说什么,再说什么。并且用好标点,包括用几行。要求层次分明。 ③规范书写还要做到文笔流畅,合乎中文语法,一定要消灭病句和错别字,特别是专业名词和概念,写错别字高考绝不会给分的。

4.平衡心态

在高考中,平衡心态要集中表现在: ①遇难题,心不慌。有的同学一遇到难题,心发慌,以为别的同学能做上,而自己做不上。(其实,后来才知道大多数同学也没做上)由于情绪紧张,本应得点儿分,也没答。所以,这时,平衡心态非常重要。

②心态不平衡还表现在对平时学的知识产生“怀疑”,如:有的同学在刚开始考试时,心态正常,本来选择题做对了,但是,后来由于心态不平衡,在考试结束时,又改错了。所以,有许多同学,平时成绩很好,但大考紧张,难以正常发挥。

③在考场上,要善于有意识调节自己的心态。要从容、镇定。排除一切杂念。

④此外,在考前要把自己的“生物钟”调节到最佳状态。要有充足的睡眠。另外,考前的几天,在高考相应的时间,最好做些题,不要在这个时间段睡觉。避免正在高考时间,你正好想睡。

高考理科综合应考答题技巧

近些年来理综试卷始终保持了 一定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侧重以能力测试和学科内综合为主导,考查 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及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 能力。 要赢得高考的成功,首先靠的是实力,但也不可忽视技巧。技巧是考生避免失误,获取高分的重要保证。现将理 实力 技巧 科综合答题的一般方法、技巧向同学们简要介绍,仅供参考。大家可 以把这些方法技巧在接下来的模拟考试和平时训练中加以检验。 做好考前的心理准备:

一、做好考前的心理准备: 良好的应试心态来源于足够的实力和对考试正确的认识:1、考试追求的应该是得到力所能及的分数(发挥最佳水平)而不是片面的追求满分;2、自己一如既往踏踏实实的学,一定掌握了学科的主干知识,具备的高考大纲要求的学科基本能力。3、参加高考是一次难得的美好的人生体验, 一定要尽情享受高考带来的压力和考场上解决 每一个问题之后的成就感;4、高考是对一个人综合能力、心理素质的绝好的历练过程。5、考前出现一定程度的紧张情绪,是正常心理 现象。适当紧张的情绪对于集中精力考试产生积极作用,并且这种情 绪也会随着进入答题状态而逐渐消失。

二、答题技巧 1、把握好做题顺序 、把握好做题顺序 (1)Ⅰ卷的选择题最好按顺序做。 ) 卷的选择题最好按顺序做。 速度不宜过快,对于没有把握的题随时标记,以后复查。审题要 细,养成用笔勾画关键词的习惯。对于选项是定还是否(选哪个和不 定 否 选那个) 要有充分根据, 充分利用单选的特点, 用好排除法和推理法 排除法和推理法。 选那个) 排除法和推理法 选择题做完后,对部分试题要进行复查。由于开考时心理因素的 影响,前几题往往错误率较高,必须复查;其他加标记要复查的题, 若没有充分理由说服自己,最好尊重第一印象。复查后及时涂卡。因 为涂卡才意味着分数到自己手中。一卷总用时 40 至 50 分钟为宜(含 涂卡和复查,平均每个大约 2 分钟)。 (2)Ⅱ卷的非选择题最好采用按顺序做与先易后难相结合的方法。

先把自己有把握的题尽量一次性做好(认真检查,确保计算准确、 书写规范、用学科术语答题、无错别字、漏字情况发生,简而言之: 一分不丢),再逐一攻克难度较大的题。这样做有利于带着自信和稳 定的情绪去做难度较大的题。认真阅读时,要看清、看懂每一句话, 关键的每一处提示(特别是括号里面的句子),可做简单的勾画。仔 细审题时,要通过观察、对比、分析、推理、综合,弄清试题显性条 件和隐性条件,找到条件和所求内容的内在联系,拿出解题方案。解 题过程中要注意步骤之间的检查, 等计算或推理到最后发现错误回头 检查必然造成心理恐慌, 同时检查效率也很低。 这一点一定切记!下一轮答题关键是处理好半会半不会的试题,尽量争取多拿分,哪怕 只写一个方程式或公式。对于根本没有思路的题(或某几个小问),要 果断舍去,这是聪明的表现。 (因为那些题是给考北大清华的学生准 备的,我们要答,就“中计”了)。 2、认真审题,弄清题意是得分的基础——审题要慢,答题要快,审题要认真,弄清题意是得分的基础——审题要慢 答题要快 . 题设条

件是解题的信息源,这信息源往往会通过语言文字、公式 符号、图像语言,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间接告诉考生。所以,审题一 定要逐字逐句看清楚,弄清各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条件与结论,以 逐字逐句及它们分别与哪些知识有联系。凡是未明显写出来的条件,一定是隐 蔽给予的。有些考生只知道一味求快,往往题意未清,便匆忙动笔, 结果误入歧途,即所谓欲速则不达,看错一个字可能会遗憾终生,所 以审题一定要慢, 有了这个 “慢” 才能形成完整的合理的解题策略,才有答题的“快”。 “磨刀不误砍柴工”就是这个道理。 脱离题目 所给信息主观想象已知条件答题是非常愚蠢也是非常危险的! 所给信息主观想象已知条件答题是非常愚蠢也是非常危险的! 3、运算要准,胆子要大 、运算要准, 高考没有足够的时间让你反复验算,更不容你多次变换解题方 法,往往是拿到一个题目,读懂题意、认真思考、确定方案、就开始 答题。这时除了你的每一步运算务求正确外,还要求把你当时的解法 尽量坚持到底,也许你选择的不是最好的方法,但如回头重来将会花 费更多的时间,当然,坚持到底并不意味着钻牛角尖,一旦发现自己 走进死胡同,还是要立刻迷途知返。要想一次性选好解题思路关键是 要想一次性选好解题思路关键是 稳健的审题!!! 稳健的审题!!! 4、先易后难,敢于放弃 、先易后难, 答题的次序应尽量做到先易后难, 这是因为一方面做容易题准确 率高,用时短,能够增强信心,使思维趋向高潮,对发挥水平极为有利;另一方面,如果先做难题,可能会浪费好多时间,即使难关被攻 克,却已没有时间去得那些易得的分数,所以关键时刻,敢于放弃, 也是一种明智的选择。(认真研究一下“舍得”一词的含义也许你会 有所领悟)有些解答题第一问就很难,这时可以先放弃第一问,而直 接使用第一问的结论解决第 2 问、第 3 问,有时后面的问题往往是第 一问的提示。(这也算是对学生思维灵活性的一种考察方式) 5、先熟后生,合理用时 、先熟后生, 面对熟悉的题目,做起来得心应手,会使你获得好心情,并且可 以在最短时间内完成,留下更多的时间来思考那些不熟悉的题目。但 也要防止犯经验主义错误!!有些题目需花很多时间却只得到很少分 数,有些题目只要花很少时间却有很高的分值。所以应先把时间用在 那些较易题或分值较高题目上,最大限度提高时间的利用率。 6、书写规范,既对又全——答案表述要准确规范,把握要点,书写规范,既对又全——答案表述要准确规范,把握要点, ——答案表述要准确规范 尽量用学科术语、学科语言、 尽量用学科术语、学科语言、教科书上的语言解答 所答试卷要给评卷人留下良好的印象, 必须书写规范, 层次分明, 要点清晰,重点突出,否则评卷人可能看不清,甚至找不到你的得分 点,导致很多同学自我感觉良好却得了低分。因此,做解答题时切忌 只求结论,不顾过程,要力争既对又全,把该得的分都得到手。尽量 尽量 避免 “跳步”。规范答题时要时刻想到:(1)命题者要考察的是课本 上的哪个基础知识(2) 这个答法是不是最佳答题角度? (3) 这样的 格式和布局评卷人能否看清?看着舒服?经常研究模拟考试题的答 案是规范答好Ⅱ卷行之有效的方法, Ⅱ 答题的步骤甚至可以反复抄写寻 找感觉。 总之,要“慢做会的求全对,稳做中档题一分也不浪费,舍得放 “慢做会的求全对,稳做中档题一分也不浪费, 弃“全不会”。记住:不怕难题不得分,只怕题题挨扣分! 全不会” 不怕难题不得分, 不怕难题不得分。

三、复查技巧 做完试题,如果还有时间,应认真复查。复查要点:1、条形码 贴得是否符合要求 2、查选择题涂得是否与一卷自己做的答案一致, 涂的浓度够不够,是否占满答案信息点对应方框 3、三查有无未做或 遗漏的题目 4、查有无誊写抄录错误。

 

第二篇:20xx年高考理综卷答题技巧总结

高考理综卷答题技巧总结

我们知道,理综卷分数在高考中占很大比重。因此要想执高考之牛耳,必须打好理综卷这场仗。

根据我这么多年的监考经历来看,目前仍然有许多同学存在考前慌张、考时盲目答题、考后人云亦云的弊病。细究其原由,不难总结:考前慌张是由于考试准备不充分;考时慌张是由于考试经验不足。说真的,考生考后与同学互对答案实在不是什么好习惯,这是因为如果讨论答案时得知自己的答案是错的,那势必将会影响下一场考试的情绪。所以同学们考试后还是不要讨论的好。 现在对高考理综卷答题技巧作如下总结:

一、 考前

要想在高考理综卷这场战中取的好成绩,没有好的基础功,那是不行的。因此必须做好考前的充分准备,紧随老师做好高考的一轮,二轮乃至三轮的复习。注意复习时必须以课本为主,复习资料为辅。(据统计,每年高考理综卷中涉及书本知识的题目占到80%,另外的全都是书本知识的外延。)

平时,也要多加练习,特别是考试时间的安排,避免考试时的慌乱答题。并且平时练习时千万要注意留点时间(即练习时间要控制在2小时20以内,并尽可能更短)。否则在高考那样紧张的环境下必然时间不够。

还有要注意保证自己的睡眠时间。

二、 考时

试卷发下时切不可立马提笔答题,首先应该大致浏览试卷内容,估计试卷难度。然后根据题目的难易程度进行选择性答题,最后才做最难的题目,这样就可以有效提高答题速率。不然,考试时间到时,难的没做好,一定能拿分的却没来得及做。这必然会丢失许多没必要丢的分。

特别提醒:1、理综考试时,选择题做好了,就可以将选择题答案填涂到答题卡上了。这样就可有效避免忘涂答题卡的情况。

2、根据自己的强项,选择答题。例如化学有优势可先做化学题,没必要从头到后依次答题(前提是化学自我感觉不难)。

三、 考后

靠后切不可与同学互对答案,如果那样会影响自己下一场考试的情绪。是的,不论理综考的怎样,你都要学会稳定好自己的情绪。不要因为一次失利,影响自己的发挥。这一点很重要。

 

第三篇:高考理综知识点总结

物理

一、静力学:

二、运动学:

  2.匀变速直线运动:用平均速度思考匀变速直线运动问题,总是带来方便:

         

3.匀变速直线运动:

        时间等分时,    ,

        位移中点的即时速度

        纸带点痕求速度、加速度:

                  

4.匀变速直线运动,v0 = 0时:

时间等分点:各时刻速度比:1:2:3:4:5

            各时刻总位移比:1:4:9:16:25

            各段时间内位移比:1:3:5:7:9

位移等分点:各时刻速度比:1∶∶……

到达各分点时间比1∶∶……

     通过各段时间比1∶∶()∶……

5.自由落体: (g取10m/s2

          n秒末速度(m/s):  10,20,30,40,50

          n秒末下落高度(m):5、20、45、80、125

          n秒内下落高度(m):5、15、25、35、45

  6.上抛运动:对称性:

  7.相对运动:共同的分运动不产生相对位移。

  8.“刹车陷阱”:给出的时间大于滑行时间,则不能用公式算。先求滑行时间,确定了滑行时间小于给出的时间时,用求滑行距离。

  9.绳端物体速度分解:对地速度是合速度,分解为沿绳的分速度和垂直绳的分速度。

 10.两个物体刚好不相撞的临界条件是:接触时速度相等或者匀速运动的速度相等。

 11.物体滑到小车(木板)一端的临界条件是:物体滑到小车(木板)一端时与小车速度相等。

 12.在同一直线上运动的两个物体距离最大(小)的临界条件是:速度相等。

三、运动定律:

  1.水平面上滑行:a=

  2.系统法:动力-阻力=

  3.沿光滑斜面下滑:a=gSin

        时间相等:       450时时间最短:      无极值:

                         

  4.一起加速运动的物体,合力按质量正比例分配:

       ,与有无摩擦(相同)无关,平面、斜面、竖直都一样。

  

5.物块在斜面上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到B点再滑上水平面后静止于C点,若物块与接触面的动摩擦因数均为,如图,则=

6.几个临界问题:   注意角的位置!

                    

      光滑,相对静止   弹力为零                弹力为零

  7.速度最大时合力为零:

   汽车以额定功率行驶时,

四、圆周运动 万有引力:

1.向心力公式: 

2.在非匀速圆周运动中使用向心力公式的办法:沿半径方向的合力是向心力。

3.竖直平面内的圆运动

      (1)“绳”类:最高点最小速度,最低点最小速度

            上、下两点拉力差6mg

       要通过顶点,最小下滑高度2.5R

            最高点与最低点的拉力差6mg。

   (2)绳端系小球,从水平位置无初速下摆到最低点:弹力3mg,向心加速度2g

      (3)“杆”:最高点最小速度0,最低点最小速度

4.重力加速g与高度的关系:

5.解决万有引力问题的基本模式:“引力=向心力”

6.人造卫星:高度大则速度小、周期大加速度小、动能小、重力势能大、机械能大。

      速率与半径的平方根成反比,周期与半径的平方根的三次方成正比。

      同步卫星轨道在赤道上空,=5.6,v = 3.1 km/s

  7.卫星因受阻力损失机械能:高度下降、速度增加、周期减小。

  8.“黄金代换”:重力等于引力,GM=gR2

  9.在卫星里与重力有关的实验不能做。

  10.双星:引力是双方的向心力,两星角速度相同,星与旋转中心的距离跟星的质量成反比。

  11.第一宇宙速度:,V1=7.9km/s

五、机械能:

  1.求机械功的途径:

   (1)用定义求恒力功。   (2)用做功和效果(用动能定理或能量守恒)求功。

   (3)由图象求功。       (4)用平均力求功(力与位移成线性关系时)

   (5)由功率求功。

  2.恒力做功与路径无关。

3.功能关系:摩擦生热Q=f·S相对=系统失去的动能,Q等于摩擦力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功的大小。

4.保守力的功等于对应势能增量的负值:

5.作用力的功与反作用力的功不一定符号相反,其总功也不一定为零。

6.传送带以恒定速度运行,小物体无初速放上,达到共同速度过程中,相对滑动距离等于小物体对地位移,摩擦生热等于小物体获得的动能。

六、动量:

八、热学

1.阿伏加德罗常数把宏观量和微观量联系在一起。

宏观量和微观量间计算的过渡量:物质的量(摩尔数)。

2.分析气体过程有两条路:一是用参量分析(PV/T=C)、二是用能量分析(ΔE=W+Q)。

3.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内能看温度,做功看体积,吸放热综合以上两项用能量守恒分析。

九、静电学:

1.电势能的变化与电场力的功对应,电场力的功等于电势能增量的负值:

2.电现象中移动的是电子(负电荷),不是正电荷。

3.粒子飞出偏转电场时“速度的反向延长线,通过电场中心”。

4.讨论电荷在电场里移动过程中电场力的功、电势能变化相关问题的基本方法:

 ①定性用电力线(把电荷放在起点处,分析功的正负,标出位移方向和电场力的方向,判断电场方向、电势高低等); ②定量计算用公式。

5.只有电场力对质点做功时,其动能与电势能之和不变。

   只有重力和电场力对质点做功时,其机械能与电势能之和不变。

6.电容器接在电源上,电压不变,

 断开电源时,电容器电量不变,改变两板距离,场强不变。

7.电容器充电电流,流入正极、流出负极;

电容器放电电流,流出正极,流入负极。

十、恒定电流:

1.串联电路:U­­­与R成正比,。  PR成正比,

2.并联电路:IR成反比,  PR成反比,

3.总电阻估算原则:电阻串联时,大的为主;电阻并联时,小的为主。

4.路端电压:,纯电阻时

5.并联电路中的一个电阻发生变化,电流有“此消彼长”关系:一个电阻增大,它本身的电流变小,与它并联的电阻上电流变大;一个电阻减小,它本身的电流变大,与它并联的电阻上电流变小。

6.外电路任一处的一个电阻增大,总电阻增大,总电流减小,路端电压增大。

   外电路任一处的一个电阻减小,总电阻减小,总电流增大,路端电压减小。

7.画等效电路的办法:始于一点,止于一点,盯住一点,步步为营。

8.在电路中配用分压或分流电阻时,抓电压、电流。

9.右图中,两侧电阻相等时总电阻最大。

10.纯电阻电路,内、外电路阻值相等时输出功率最大,

      R1 R2 = r2时输出功率相等。

11.纯电阻电路的电源效率:

12.纯电阻串联电路中,一个电阻增大时,它两端的电压也增大,而电路其它部分的电压减小;其电压增加量等于其它部分电压减小量之和的绝对值。反之,一个电阻减小时,它两端的电压也减小,而电路其它部分的电压增大;其电压减小量等于其它部分电压增大量之和。

13.含电容电路中,电容器是断路,电容不是电路的组成部分,仅借用与之并联部分的电压。

稳定时,与它串联的电阻是虚设,如导线。在电路变化时电容器有充、放电电流。

直流电实验:

1. 考虑电表内阻的影响时,电压表和电流表在电路中, 既是电表,又是电阻。

2. 选用电压表、电流表:

    ① 测量值不许超过量程。

    ② 测量值越接近满偏值(表针偏转角度越大)误差越小,一般应大于满偏值的三分之一。

③ 电表不得小偏角使用,偏角越小,相对误差越大 。

3.选限流用的滑动变阻器:在能把电流限制在允许范围内的前提下选用总阻值较小的变阻器调节方便;选分压用的滑动变阻器:阻值小的便于调节且输出电压稳定,但耗能多。

4.选用分压和限流电路:

(1) 用阻值小的变阻器调节阻值大的用电器时用分压电路,调节范围才能较大。

(2) 电压、电流要求“从零开始”的用分压。

(3)变阻器阻值小,限流不能保证用电器安全时用分压。

(4)分压和限流都可以用时,限流优先(能耗小)。

5.伏安法测量电阻时,电流表内、外接的选择:

    “内接的表的内阻产生误差”,“好表内接误差小”(比值大的表“好”)。

6.多用表的欧姆表的选档:指针越接近误差越小,一般应在至4范围内。

     选档、换档后,经过“调零”才能进行测量。

7.串联电路故障分析法:断路点两端有电压,通路两端没有电压。

8.由实验数据描点后画直线的原则:

(1)通过尽量多的点,      (2)不通过的点应靠近直线,并均匀分布在线的两侧,

(3)舍弃个别远离的点。

9.电表内阻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电流表测电流,其读数小于不接电表时的电阻的电流;电压表测电压,其读数小于不接电压表时电阻两端的电压。

10.两电阻R1R2串联,用同一电压表分别测它们的电压,其读数之比等于电阻之比。

十一、磁场:

1.粒子速度垂直于磁场时,做匀速圆周运动:(周期与速率无关)。

2.粒子径直通过正交电磁场(离子速度选择器):qvB=qE,

磁流体发电机、电磁流量计:洛伦兹力等于电场力。

3.带电粒子作圆运动穿过匀强磁场的有关计算:

从物理方面只有一个方程:,得出 和

解决问题必须抓几何条件:入射点和出射点两个半径的交点和夹角。

两个半径的交点即轨迹的圆心,

两个半径的夹角等于偏转角,偏转角对应粒子在磁场中运动的时间.

4.通电线圈在匀强磁场中所受磁场力没有平动效应,只有转动效应。

磁力矩大小的表达式,平行于磁场方向的投影面积为有效面积。

5.安培力的冲量。(q的计算见十二第7)

十二、电磁感应:

1.楞次定律:“阻碍”的方式是“增反、减同”

楞次定律的本质是能量守恒,发电必须付出代价,

楞次定律表现为“阻碍原因”。

2.运用楞次定律的若干经验:

  (1)内外环电路或者同轴线圈中的电流方向:“增反减同”

  (2)导线或者线圈旁的线框在电流变化时:电流增加则相斥、远离,电流减小时相吸、靠近。

  (3)“×增加”与“·减少”,感应电流方向一样,反之亦然。

  (4)单向磁场磁通量增大时,回路面积有收缩趋势,磁通量减小时,回路面积有膨胀趋势。 通电螺线管外的线环则相反。

3.楞次定律逆命题:双解,“加速向左”与“减速向右”等效。

4.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求出的是平均电动势,在产生正弦交流电情况下只能用来求感生电量,不能用来算功和能量。

5.直杆平动垂直切割磁感线时所受的安培力:

6.转杆(轮)发电机的电动势:

7.感应电流通过导线横截面的电量:

8.感应电流生热

9.物理公式既表示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又表示相关物理单位(国际单位制)之间的关系。

十三、交流电:

1.正弦交流电的产生:

   中性面垂直磁场方向,线圈平面平行于磁场方向时电动势最大。

   最大电动势:

   e此消彼长,一个最大时,另一个为零。

2.以中性面为计时起点,瞬时值表达式为;

   以垂直切割时为计时起点,瞬时值表达式为

3.非正弦交流电的有效值的求法:2RT=一个周期内产生的总热量。

文本框:  4.理想变压器原副线之间相同的量:

P, ,T ,f,

5.远距离输电计算的思维模式:

6.求电热:有效值;求电量:平均值

十四、电磁场和电磁波:

1.麦克斯韦预言电磁波的存在,赫兹用实验证明电磁波的存在。

2.均匀变化的A在它周围空间产生稳定的B,振荡的A在它周围空间产生振荡的B

十五、光的反射和折射:

十八、物理发现史:

1、胡克:英国物理学家;发现了胡克定律(F弹=kx)

2、伽利略:意大利的著名物理学家;伽利略时代的仪器、设备十分简陋,技术也比较落后,但伽利略巧妙地运用科学的推理,给出了匀变速运动的定义,导出S正比于t2 并给以实验检验;推断并检验得出,无论物体轻重如何,其自由下落的快慢是相同的;通过斜面实验,推断出物体如不受外力作用将维持匀速直线运动的结论。后由牛顿归纳成惯性定律。伽利略的科学推理方法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

3、牛顿:英国物理学家; 动力学的奠基人,他总结和发展了前人的发现,得出牛顿定律及万有引力定律,奠定了以牛顿定律为基础的经典力学。

4、开普勒:丹麦天文学家;发现了行星运动规律的开普勒三定律,奠定了万有引力定律的基础。

5、卡文迪许:英国物理学家;巧妙的利用扭秤装置测出了万有引力常量。

6、布朗:英国植物学家;在用显微镜观察悬浮在水中的花粉时,发现了“布朗运动”。

7、焦耳:英国物理学家;测定了热功当量J=4.2焦/卡,为能的转化守恒定律的建立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研究电流通过导体时的发热,得到了焦耳定律。

8、开尔文:英国科学家;创立了把-273℃作为零度的热力学温标。

9、库仑:法国科学家;巧妙的利用“库仑扭秤”研究电荷之间的作用,发现了“库仑定律”。

10、密立根:美国科学家;利用带电油滴在竖直电场中的平衡,得到了基本电荷e 。

11、欧姆:德国物理学家;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欧姆把电流与水流等比较,从而引入了电流强度、电动势、电阻等概念,并确定了它们的关系。

12、奥斯特:丹麦科学家;通过试验发现了电流能产生磁场。

13、安培:法国科学家;提出了著名的分子电流假说。

14、汤姆生:英国科学家;研究阴极射线,发现电子,测得了电子的比荷e/m;汤姆生还提出了“枣糕模型”,在当时能解释一些实验现象。

15、劳伦斯:美国科学家;发明了“回旋加速器”,使人类在获得高能粒子方面迈进了一步。

16、法拉第:英国科学家;发现了电磁感应,亲手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台发电机,提出了电磁场及磁感线、电场线的概念。

17、楞次:德国科学家;概括试验结果,发表了确定感应电流方向的楞次定律。

18、麦克斯韦:英国科学家;总结前人研究电磁感应现象的基础上,建立了完整的电磁场理论。

19、赫兹:德国科学家;在麦克斯韦预言电磁波存在后二十多年,第一次用实验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测得电磁波传播速度等于光速,证实了光是一种电磁波。

化学

常见物质俗名

无机部分:

纯碱、苏打、天然碱 、口碱:Na2CO3   小苏打:NaHCO3  大苏打:Na2S2O3  石膏(生石膏):CaSO4.2H2O   熟石膏:2CaSO4·.H2O    莹石:CaF2  重晶石:BaSO4(无毒)   碳铵:NH4HCO3    石灰石、大理石:CaCO3  生石灰:CaO  食盐:NaCl  熟石灰、消石灰:Ca(OH)2  芒硝:Na2SO4·7H2O (缓泻剂)  烧碱、火碱、苛性钠:NaOH  绿矾:FaSO4·7H2O   干冰:CO2  明矾:KAl (SO4)2·12H2O  漂白粉:Ca (ClO)2 、CaCl2(混和物)  泻盐:MgSO4·7H2O   胆矾、蓝矾:CuSO4·5H2O 双氧水:H2O2  皓矾:ZnSO4·7H2O  硅石、石英:SiO2   刚玉:Al2O3  水玻璃、泡花碱、矿物胶:Na2SiO3  铁红、铁矿:Fe2O3   磁铁矿:Fe3O4  黄铁矿、硫铁矿:FeS2  铜绿、孔雀石:Cu2 (OH)2CO3  菱铁矿:FeCO3 赤铜矿:Cu2O  波尔多液:Ca (OH)2和CuSO4  石硫合剂:Ca (OH)2和S  玻璃的主要成分:Na2SiO3、CaSiO3、SiO2  过磷酸钙(主要成分):Ca (H2PO4)2和CaSO4  重过磷酸钙(主要成分):Ca (H2PO4)2  天然气、沼气、坑气(主要成分):CH4 水煤气:CO和H2光化学烟雾:NO2在光照下产生的一种有毒气体  王水:浓HNO3与浓HCl按体积比1:3混合而成。 

铝热剂:Al + Fe2O3或其它氧化物。 尿素:CO(NH2) 2

有机部分: 

氯仿:CHCl3   电石:CaC2    电石气:C2H2 (乙炔)     TNT:三硝基甲苯  酒精、乙醇:C2H5OH

氟氯烃:是良好的制冷剂,有毒,但破坏O3层。     醋酸:冰醋酸、食醋  CH3COOH

裂解气成分(石油裂化):烯烃、烷烃、炔烃、H2S、CO2、CO等。  甘油、丙三醇 :C3H8O3 

焦炉气成分(煤干馏):H2、CH4、乙烯、CO等。     石炭酸:苯酚     蚁醛:甲醛 HCHO 

福尔马林:35%—40%的甲醛水溶液      蚁酸:甲酸 HCOOH

葡萄糖:C6H12O6   果糖:C6H12O6   蔗糖:C12H22O11   麦芽糖:C12H22O11    淀粉:(C6H10O5n

硬脂酸:C17H35COOH   油酸:C17H33COOH    软脂酸:C15H31COOH 

草酸:乙二酸 HOOC—COOH 使蓝墨水褪色,强酸性,受热分解成CO2和水,使KMnO4酸性溶液褪色。 

常见物质颜色 

铁:铁粉是黑色的;一整块的固体铁是银白色的。  Fe2+——浅绿色  Fe3O4——黑色晶体    

Fe(OH)2——白色沉淀   Fe3+——黄色  Fe (OH)3——红褐色沉淀    Fe (SCN)3——血红色溶液 

FeO——黑色的粉末    Fe (NH4)2(SO4)2——淡蓝绿色   Fe2O3——红棕色粉末  FeS——黑色固体

铜:单质是紫红色   Cu2+——蓝色   CuO——黑色   Cu2O——红色  CuSO4(无水)—白色   CuSO4·5H2O——蓝色 Cu2 (OH)2CO3 —绿色   Cu(OH)2——蓝色   [Cu(NH3)4]SO4——深蓝色溶液    

BaSO4、BaCO3 、Ag2CO3 、CaCO3 、AgCl 、 Mg (OH)2 、三溴苯酚均是白色沉淀 

Al(OH)3白色絮状沉淀    H4SiO4(原硅酸)白色胶状沉淀 

Cl2、氯水——黄绿色  F2——淡黄绿色气体   Br2——深红棕色液体  I2——紫黑色固体

HF、HCl、HBr、HI均为无色气体,在空气中均形成白雾 

CCl4——无色的液体,密度大于水,与水不互溶  KMnO4--——紫色   MnO4-——紫色

Na2O2—淡黄色固体 Ag3PO4—黄色沉淀   S—黄色固体   AgBr—浅黄色沉淀 

AgI—黄色沉淀   O3—淡蓝色气体   SO2—无色,有剌激性气味、有毒的气体 

SO3—无色固体(沸点44.8 0C) 品红溶液——红色 氢氟酸:HF——腐蚀玻璃 

N2O4、NO——无色气体 NO2——红棕色气体  NH3——无色、有剌激性气味气体 

常见实验现象: 

1、铝片与盐酸反应是放热的,Ba(OH)2与NH4Cl反应是吸热的; 

2、Na与H2O(放有酚酞)反应,熔化、浮于水面、转动、有气体放出;(熔、浮、游、嘶、红) 

3、焰色反应:Na 黄色、K紫色(透过蓝色的钴玻璃)、Cu 绿色、Ca砖红、Na+(黄色)、K+(紫色)。

4、Cu丝在Cl2中燃烧产生棕色的烟; 5、H2在Cl2中燃烧是苍白色的火焰; 

6、Na在Cl2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 7、P在Cl2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色烟雾; 

8、SO2通入品红溶液先褪色,加热后恢复原色; 

9、NH3与HCl相遇产生大量的白烟;   10、铝箔在氧气中激烈燃烧产生刺眼的白光; 

11、镁条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刺眼白光,在CO2中燃烧生成白色粉末(MgO),产生黑烟; 

12、铁丝在Cl2中燃烧,产生棕色的烟; 13、HF腐蚀玻璃:4HF + SiO= SiF+ 2H2O

14、Fe(OH)2在空气中被氧化:由白色变为灰绿最后变为红褐色; 

15、在常温下:Fe、Al 在浓H2SO4和浓HNO3中钝化; 

16、向盛有苯酚溶液的试管中滴入FeCl3溶液,溶液呈紫色;苯酚遇空气呈粉红色。 

17、蛋白质遇浓HNO3变黄,被灼烧时有烧焦羽毛气味; 

18、在空气中燃烧:S——微弱的淡蓝色火焰 H2——淡蓝色火焰  H2S——淡蓝色火焰

    CO——蓝色火焰 CH4——明亮并呈蓝色的火焰  S在O2中燃烧——明亮的蓝紫色火焰。 

19.特征反应现象:

20.浅黄色固体:S或Na2O2或AgBr

21.使品红溶液褪色的气体:SO2(加热后又恢复红色)、Cl2(加热后不恢复红色)

22.有色溶液:Fe2+(浅绿色)、Fe3+(黄色)、Cu2+(蓝色)、MnO4-(紫色)

   有色固体:红色(Cu、Cu2O、Fe2O3)、红褐色[Fe(OH)3] 黑色(CuO、FeO、FeS、CuS、Ag2S、PbS)

             蓝色[Cu(OH)2]    黄色(AgI、Ag3PO4)  白色[Fe(0H)2、CaCO3、BaSO4、AgCl、BaSO3]

   有色气体:Cl2(黄绿色)、NO2(红棕色)

 考试中经常用到的规律: 

1、溶解性规律——见溶解性表;  2、常用酸、碱指示剂的变色范围: 

3、在惰性电极上,各种离子的放电顺序: 

阴极(夺电子的能力):Au3+ >Ag+>Hg2+ >Cu2+ >Pb2+ >Fa2+ >Zn2+ >H+ >Al3+>Mg2+ >Na+ >Ca2+ >K+ 

阳极(失电子的能力):S2- >I- >Br >Cl- >OH- >含氧酸根

注意:若用金属作阳极,电解时阳极本身发生氧化还原反应(Pt、Au除外) 

4、双水解离子方程式的书写:(1)左边写出水解的离子,右边写出水解产物; 

(2)配平:在左边先配平电荷,再在右边配平其它原子;(3)H、O不平则在那边加水。 

  例:当Na2CO3与AlCl3溶液混和时:  3 CO32- + 2Al3+ + 3H2O = 2Al(OH)3↓ + 3CO2↑ 

5、写电解总反应方程式的方法:(1)分析:反应物、生成物是什么;(2)配平。 

  例:电解KCl溶液:2KCl + 2H2O == H2↑+ Cl2↑+ 2KOH  配平:2KCl + 2H2O == H2↑+ Cl2↑+ 2KOH 

6、将一个化学反应方程式分写成二个电极反应的方法:(1)按电子得失写出二个半反应式;(2)再考虑反应时的环境(酸性或碱性);(3)使二边的原子数、电荷数相等。 

 例:蓄电池内的反应为:Pb + PbO2 + 2H2SO4 = 2PbSO4 + 2H2O 试写出作为原电池(放电)时的电极反应。 

 写出二个半反应: Pb –2e- → PbSO4     PbO2 +2e- → PbSO4

 分析:在酸性环境中,补满其它原子:  应为: 负极:Pb + SO42- -2e- = PbSO4 

 正极: PbO2 + 4H+ + SO42- +2e- = PbSO4 + 2H2

注意:当是充电时则是电解,电极反应则为以上电极反应的倒转: 

 为: 阴极:PbSO4 +2e- = Pb + SO42-    阳极:PbSO4 + 2H2O -2e- = PbO2 + 4H+ + SO42-

7、在解计算题中常用到的恒等:原子恒等、离子恒等、电子恒等、电荷恒等、电量恒等,用到的方法有:质量守恒、差量法、归一法、极限法、关系法、十字交法 和估算法。(非氧化还原反应:原子守恒、电荷 平衡、物料平衡用得多,氧化还原反应:电子守恒用得多) 

8、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核电荷数越多,离子半径越小; 

9、晶体的熔点:原子晶体 >离子晶体 >分子晶体 中学学到的原子晶体有: Si、SiC 、SiO2=和金刚石。 原子晶体的熔点的比较是以原子半径为依据的:  金刚石 > SiC > Si (因为原子半径:Si> C> O). 

10、分子晶体的熔、沸点:组成和结构相似的物质,分子量越大熔、沸点越高。 

11、胶体的带电:一般说来,金属氢氧化物、金属氧化物的胶体粒子带正电,非金属氧化物、金属硫化物 的胶体粒子带负电。 

12、氧化性:MnO4- >Cl2 >Br2 >Fe3+ >I2 >S=4(+4价的S)    例: I2 +SO2 + H2O = H2SO4 + 2HI 

13、含有Fe3+的溶液一般呈酸性。           14、能形成氢键的物质:H2O 、NH3 、HF、CH3CH2OH 。 

15、氨水(乙醇溶液一样)的密度小于1,浓度越大,密度越小,硫酸的密度大于1,浓度越大,密度越大,98%的浓硫酸的密度为:1.84g/cm3。

16、离子是否共存:(1)是否有沉淀生成、气体放出;(2)是否有弱电解质生成;(3)是否发生氧化还原反应;(4)是否生成络离子[Fe(SCN)2、Fe(SCN)3、Ag(NH3)+、[Cu(NH3)4]2+ 等];(5)是否发生双水解。 

17、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 Al  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是—O  HClO4(高氯酸)—是最强的酸 

18、熔点最低的金属是Hg (-38.9C),;熔点最高的是W(钨3410c);密度最小(常见)的是K;密度最大(常见)是Pt。 

19、雨水的PH值小于5.6时就成为了酸雨。 

20、有机酸酸性的强弱:乙二酸 >甲酸 >苯甲酸 >乙酸 >碳酸 >苯酚 >HCO3-  

21、有机鉴别时,注意用到水和溴水这二种物质。 

例:鉴别:乙酸乙酯(不溶于水,浮)、溴苯(不溶于水,沉)、乙醛(与水互溶),则可用水。

22、取代反应包括:卤代、硝化、磺化、卤代烃水解、酯的水解、酯化反应等; 

23、最简式相同的有机物,不论以何种比例混合,只要混和物总质量一定,完全燃烧生成的CO2、H2O及耗O2的量是不变的。恒等于单一成分该质量时产生的CO2、H2O和耗O2量。 

24、可使溴水褪色的物质如下,但褪色的原因各自不同:烯、炔等不饱和烃(加成褪色)、苯酚(取代褪色)、乙醇、醛、甲酸、草酸、葡萄糖等(发生氧化褪色)、有机溶剂[CCl4、氯仿、溴苯、CS2(密度大于水),烃、苯、苯的同系物、酯(密度小于水)]发生了萃取而褪色。 

25、能发生银镜反应的有:醛、甲酸、甲酸盐、甲酰铵(HCNH2O)、葡萄溏、果糖、麦芽糖,均可发生银镜反应。(也可同Cu

(OH)2反应)  计算时的关系式一般为:—CHO —— 2Ag 

注意:当银氨溶液足量时,甲醛的氧化特殊: HCHO —— 4Ag ↓ + H2CO3 

反应式为:HCHO +4[Ag(NH3)2]OH = (NH4)2CO3 + 4Ag↓ + 6NH3 ↑+ 2H2

26、胶体的聚沉方法:(1)加入电解质;(2)加入电性相反的胶体;(3)加热。 

常见的胶体:液溶胶:Fe(OH)3、AgI、牛奶、豆浆、粥等;气溶胶:雾、云、烟等;固溶胶:有色玻璃、烟水晶等。 

27、污染大气气体:SO2、CO、NO2、NO,其中SO2、NO2形成酸雨。 

28、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食品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工业三废:废渣、废水、废气。 

29、在室温(20C)时溶解度在10克以上——易溶;大于1克的——可溶;小于1克的——微溶;小于0.01克的——难溶。 

30、人体含水约占人体质量的2/3。地面淡水总量不到总水量的1%。当今世界三大矿物燃料是:煤、石油、天然气。石油主要含C、H地元素。 

31、生铁的含C量在:2%——4.3% 钢的含C量在:0.03%——2% 。粗盐:是NaCl中含有MgCl2和 CaCl2,因为MgCl2吸水,所以粗盐易潮解。浓HNO3在空气中形成白雾。固体NaOH在空气中易吸水形成溶液。 

32、气体溶解度:在一定的压强和温度下,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气体的体积。 

 “10电子”、“18电子”的微粒小结

    1.“10电子”的微粒:

   

具有漂白作用的物质

各种“气”汇集

1.无机的:爆鸣气(H2与O2);   水煤气或煤气(CO与H2);碳酸气(CO2)        

2.有机的:天然气(又叫沼气、坑气,主要成分为CH4)

    液化石油气(以丙烷、丁烷为主) 裂解气(以CH2=CH2为主) 焦炉气(H2、CH4等)

    电石气(CH≡CH,常含有H2S、PH3等)

滴加顺序不同,现象不同

1.AgNO3与NH3·H2O:

    AgNO3向NH3·H2O中滴加——开始无白色沉淀,后产生白色沉淀

  NH3·H2O向AgNO3中滴加——开始有白色沉淀,后白色沉淀消失

2.NaOH与AlCl3

    NaOH向AlCl3中滴加——开始有白色沉淀,后白色沉淀消失

    AlCl3向NaOH中滴加——开始无白色沉淀,后产生白色沉淀

3.HCl与NaAlO2

    HCl向NaAlO2中滴加——开始有白色沉淀,后白色沉淀消失

    NaAlO2向HCl中滴加——开始无白色沉淀,后产生白色沉淀

4.Na2CO3与盐酸:

    Na2CO3向盐酸中滴加——开始有气泡,后不产生气泡

盐酸向Na2CO3中滴加——开始无气泡,后产生气泡

原电池:

1.原电池形成三条件: “三看”。先看电极:两极为导体且活泼性不同;

    再看溶液:两极插入电解质溶液中;三看回路:形成闭合回路或两极接触。

2.原理三要点:(1) 相对活泼金属作负极,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2) 相对不活泼金属(或碳)作正极,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3) 导线中(接触)有电流通过,使化学能转变为电能

3.原电池:把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

4.原电池与电解池的比较

等效平衡问题及解题思路

1、等效平衡的含义在一定条件(定温、定容或定温、定压)下,只是起始加入情况不同的同一可逆反应达到平衡后,任何相同组分的分数(体积、物质的量)均相同,这样的化学平衡互称等效平衡。

2、等效平衡的分类

(1)定温(T)、定容(V)条件下的等效平衡

Ⅰ类:对于一般可逆反应,在定T、V条件下,只改变起始加入情况,只要通过可逆反应的化学计量数比换算成平衡式左右两边同一边物质的物质的量与原平衡相同,则二平衡等效。

Ⅱ类:在定T、V情况下,对于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不变的可逆反应,只要反应物(或生成物)的物质的量的比例与原平衡相同,则二平衡等效。

(2)定T、P下的等效平衡(例4: 与例3的相似。如将反应换成合成氨反应)

Ⅲ类:在T、P相同的条件下,改变起始加入情况,只要按化学计量数换算成平衡式左右两边同一边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与原平衡相同,则达到平衡后与原平衡等效。

中学化学实验中温度计的使用分哪三种情况以及哪些实验需要温度计     

 1.测反应混合物的温度:这种类型的实验需要测出反应混合物的准确温度,因此,应将温度计插入混合物中间。   ①测物质溶解度。②实验室制乙烯。  

 2.测蒸气的温度:这种类型的实验,多用于测量物质的沸点,由于液体在沸腾时,液体和蒸气的温度相同,所以只要测蒸气的温度。①实验室蒸馏石油。②测定乙醇的沸点。  

 3.测水浴温度:这种类型的实验,往往只要使反应物的温度保持相对稳定,所以利用水浴加热,温度计则插入水浴中。①温度对反应速率影响的反应。②苯的硝化反应。  

常见的需要塞入棉花的实验有哪些需要塞入少量棉花的实验:  

加热KMnO4制氧气      制乙炔和收集NH3    其作用分别是:防止KMnO4粉末进入导管;

防止实验中产生的泡沫涌入导管;防止氨气与空气对流,以缩短收集NH3的时间。  

常见物质分离提纯的10种方法  

1.结晶和重结晶:利用物质在溶液中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大,如NaCl,KNO3。  

2.蒸馏冷却法:在沸点上差值大。乙醇中(水):加入新制的CaO吸收大部分水再蒸馏。     

3.过滤法:溶与不溶。         4.升华法:SiO2(I2)。  

5.萃取法:如用CCl4来萃取I2水中的I2。  

6.溶解法:Fe粉(A1粉):溶解在过量的NaOH溶液里过滤分离。  

7.增加法:把杂质转化成所需要的物质:CO2(CO):通过热的CuO;CO2(SO2):通过NaHCO3溶液。     

8.吸收法:除去混合气体中的气体杂质,气体杂质必须被药品吸收:N2(O2):将混合气体通过铜网吸收O2。  

9.转化法:两种物质难以直接分离,加药品变得容易分离,然后再还原回去:Al(OH)3,Fe(OH)3:先加NaOH溶液把Al(OH)3溶解,过滤,除去Fe(OH)3,再加酸让NaAlO2转化成A1(OH)3。  

五.常用的去除杂质的方法10种  

1.杂质转化法:欲除去苯中的苯酚,可加入氢氧化钠,使苯酚转化为酚钠,利用酚钠易溶于水,使之与苯分开。欲除去Na2CO3中的NaHCO3可用加热的方法。  

2.吸收洗涤法:欲除去二氧化碳中混有的少量氯化氢和水,可使混合气体先通过饱和碳酸氢钠的溶液后,再通过浓硫酸。  

3.沉淀过滤法:欲除去硫酸亚铁溶液中混有的少量硫酸铜,加入过量铁粉,待充分反应后,过滤除去不溶物,达到目的。  

4.加热升华法:欲除去碘中的沙子,可用此法。  5.溶剂萃取法:欲除去水中含有的少量溴,可用此法。  

6.溶液结晶法(结晶和重结晶):欲除去硝酸钠溶液中少量的氯化钠,可利用二者的溶解度不同,降低溶液温度,使硝酸钠结晶析出,得到硝酸钠纯晶。  

7.分馏蒸馏法:欲除去乙醚中少量的酒精,可采用多次蒸馏的方法。  

8.分液法:欲将密度不同且又互不相溶的液体混合物分离,可采用此法,如将苯和水分离。  

9.渗析法:欲除去胶体中的离子,可采用此法。如除去氢氧化铁胶体中的氯离子。   

10.综合法:欲除去某物质中的杂质,可采用以上各种方法或多种方法综合运用。 

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中的“不”15例 

 1.实验室里的药品,不能用手接触;不要鼻子凑到容器口去闻气体的气味,更不能尝结晶的味道。 

 2.做完实验,用剩的药品不得抛弃,也不要放回原瓶(活泼金属钠、钾等例外)。 

 3.取用液体药品时,把瓶塞打开不要正放在桌面上;瓶上的标签应向着手心,不应向下;放回原处时标签不应向里。 

 4.如果皮肤上不慎洒上浓H2SO4,不得先用水洗,应根据情况迅速用布擦去,再用水冲洗;若眼睛里溅进了酸或碱,切不可用手揉眼,应及时想办法处理。 

 5.称量药品时,不能把称量物直接放在托盘上;也不能把称量物放在右盘上;加法码时不要用手去拿。 

 6.用滴管添加液体时,不要把滴管伸入量筒(试管)或接触筒壁(试管壁)。 

 7.向酒精灯里添加酒精时,不得超过酒精灯容积的2/3,也不得少于容积的1/3。 

 8.不得用燃着的酒精灯去对点另一只酒精灯;熄灭时不得用嘴去吹。 

 9.给物质加热时不得用酒精灯的内焰和焰心。 

 10.给试管加热时,不要把拇指按在短柄上;切不可使试管口对着自己或旁人;液体的体积一般不要超过试管容积的1/3。 

11.给烧瓶加热时不要忘了垫上石棉网。

12.用坩埚或蒸发皿加热完后,不要直接用手拿回,应用坩埚钳夹取。 

 13.使用玻璃容器加热时,不要使玻璃容器的底部跟灯芯接触,以免容器破裂。烧得很热的玻璃容器,不要用冷水冲洗或放在桌面上,以免破裂。 

 14.过滤液体时,漏斗里的液体的液面不要高于滤纸的边缘,以免杂质进入滤液。 

15.在烧瓶口塞橡皮塞时,切不可把烧瓶放在桌上再使劲塞进塞子,以免压破烧瓶。

特殊试剂的存放和取用10例 

1.Na、K:隔绝空气;防氧化,保存在煤油中(或液态烷烃中),(Li用石蜡密封保存)。用镊子取,玻片上切,滤纸吸煤油,剩余部分随即放人煤油中。 

 2.白磷:保存在水中,防氧化,放冷暗处。镊子取,并立即放入水中用长柄小刀切取,滤纸吸干水分。 

 3.液Br2:有毒易挥发,盛于磨口的细口瓶中,并用水封。瓶盖严密。 

 4.I2:易升华,且具有强烈刺激性气味,应保存在用蜡封好的瓶中,放置低温处。 

 5.浓HNO3,AgNO3:见光易分解,应保存在棕色瓶中,放在低温避光处。 

 6.固体烧碱:易潮解,应用易于密封的干燥大口瓶保存。瓶口用橡胶塞塞严或用塑料盖盖紧。 

 7.NH3?H2O:易挥发,应密封放低温处。 

 8.C6H6、、C6H5—CH3、CH3CH2OH、CH3CH2OCH2CH3:易挥发、易燃,应密封存放低温处,并远离火源。 

 9.Fe2+盐溶液、H2SO3及其盐溶液、氢硫酸及其盐溶液:因易被空气氧化,不宜长期放置,应现用现配。 

 10.卤水、石灰水、银氨溶液、Cu(OH)2悬浊液等,都要随配随用,不能长时间放置。 

中学化学中与“0”有关的实验问题4例 

 1.滴定管最上面的刻度是0。     2.量筒最下面的刻度是0。 

 3.温度计中间刻度是0。         4.托盘天平的标尺中央数值是0。 

.能够做喷泉实验的气体 

 NH3、HCl、HBr、HI等极易溶于水的气体均可做喷泉实验。其它气体若能极易溶于某液体中时(如CO2易溶于烧碱溶液中),亦可做喷泉实验。 

化学方程集锦:

1、向氢氧化钠溶液中通入少量CO2 :  2NaOH + CO2 ==== Na2CO3+ H2O

2、在标准状况下2.24LCO2通入1mol/L 100mLNaOH溶液中:CO2+NaOH     NaHCO3

3、烧碱溶液中通入过量二氧化硫:  NaOH +SO2==NaHSO3

4、在澄清石灰水中通入过量二氧化碳:Ca(OH)2+ 2CO2══Ca(HCO3)2

5、氨水中通入少量二氧化碳:        2NH3?H2O+CO2== (NH42 CO3+ H2O

6、用碳酸钠溶液吸收少量二氧化硫 : Na2CO3+ SO2    Na2SO3+ CO2

7、二氧化碳通入碳酸钠溶液中:Na2CO3+CO2 +H2O══2 NaHCO3

8、在醋酸铅[Pb(Ac)2]溶液中通入H2S气体:Pb(Ac)2+H2S=PbS↓+2HAc

9、苯酚钠溶液中通入少量二氧化碳: CO2+H2O+C6H5ONa→C6H5OH+ NaHCO3

10、氯化铁溶液中通入碘化氢气体: 2FeCl3+2 HI       2Fe Cl2+ I2+2 H Cl

11、硫酸铁的酸性溶液中通入足量硫化氢:Fe2(SO43+ H2S==2 FeSO4+ S↓+ H2SO4

12、少量SO2气体通入NaClO溶液中:2NaClO +2SO2+ 2H2O══Na2 SO4+ 2HCl+H2SO4

13、氯气通入水中:Cl2+H2O   HCl+HClO

14、氟气通入水中:2F2+2H2O    4HF+O2

15、氯气通入冷的氢氧化钠溶液中:Cl2+2 NaOH══NaClO+NaCl+ H2O

16、FeBr2溶液中通入过量Cl2: 2FeBr2+ 3Cl2══2FeCl3+2 Br2

17、FeBr2溶液与等物质的量Cl2反应:6FeBr2+ 6C12   4FeCl3+2FeBr3+ 3Br2

18、足量氯气通入碘化亚铁溶液中:3Cl2+2FeI2   2FeCl3+2I2

19、在FeI2溶液中滴入少量溴水:FeI2 +Br2    FeBr2+ I2

20、氯化亚铁溶液中滴入溴水:6FeCl+ 3Br2══4FeCl3+2 FeBr3

21、钠与水反应:   2Na+2H2O    2NaOH +H2

22、铝片投入氢氧化钠溶液:2Al+ 2NaOH +6H2O    2 Na [Al(OH)4]   +3H2

23氯化铁溶液中加入铁粉:2FeCl3+ Fe    3 FeCl2

24、FeCl3溶液与Cu反应:2FeCl3+ Cu    CuCl2+2FeCl2

25、硫氢化钠溶液与碘反应:NaHS+I2    S↓+ HI+NaI

26、过氧化钠和水反应:2Na2O2+2H2O=4NaOH+O2

27、铜与浓硝酸:Cu+4HNO3(浓)     Cu(NO32+ 2NO2↑+ 2H2O

28、铜与稀硝酸:3Cu+8HNO3(稀)     3Cu(NO32+ 2NO↑+ 4H2O

29、稀硝酸除银镜:3Ag+4HNO3     3AgNO3+ NO↑+ 2H2O

30、稀硝酸与过量的铁屑反应3Fe+8HNO3(稀)     3Fe(NO32+ 2NO↑+ 4H2O

31、FeS和稀硝酸反应:FeS+4HNO3══Fe(NO33+NO↑+S↓+2 H2O

32 、电解饱和食盐水:2 NaCl+2H2O C12↑+ H2↑+2NaOH

33、用石墨电极电解硫酸铜溶液:2CuSO4+2H2O      O2↑+2Cu+ 2H2SO4

34、醋酸加入氨水:  CH3COOH+NH3·H2O      CH3COONH4+H2O

35、氢氧化镁加入醋酸: Mg(OH)2+2CH3COOH   (CH3COO)2Mg+2H2O

36在硫酸铜溶液中加入过量氢氧化钡溶液:   

CuSO4+ Ba(OH)2══Cu(OH)2↓+ BaSO4

37、石灰乳与海水制取氢氧化镁:MgCl2+Ca(OH)2══Mg(OH)2↓+ CaCl2

38、少量氢氧化钙溶液与碳酸氢钙溶液混合:

Ca(HCO3)2+ Ca(OH)2    2CaCO3↓+2H2O

39、向Ca(HCO3)2溶液中加入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

Ca(HCO3)2+ 2NaOH══CaCO3↓+ Na2CO3+2 H2O

40、少量氢氧化钙溶液与碳酸氢钠溶液混合:Ca(OH)2+ 2NaHCO3══CaCO3↓+ Na2CO3+2 H2O

41、碳酸氢镁溶液中加入过量的澄清石灰水:

Mg(HCO32+ 2Ca(OH)2══2CaCO3↓+ Mg(OH)2↓+ 2H2O

42、氢氧化钡溶液和碳酸氢镁溶液反应:

Mg (HCO3)2 + Ba(OH)2    Mg(OH)2↓+ BaCO3↓+2H2O

43、向碳酸氢镁溶液中加人过量氢氧化钠:

Mg (HCO3)2+ 4NaOH    Mg(OH)2↓+2 Na2CO3+2H2O

44、NH4HCO3溶液与过量的NaOH溶液反应:

NH4HCO3+2NaOH(过量)══Na2CO3+ NH3↑+2 H2O

45、向NH4HSO4稀溶液中逐滴加入Ba(OH)2稀溶液至刚好沉淀完全

NH4HSO4+ Ba(OH)2══BaSO4↓+ NH3·H2O+ H2O

46、碳酸氢铵溶液中加入足量氢氧化钡溶液:

NH4HCO3+ Ba(OH)2══BaCO3↓+ NH3↑+ 2H2O

47、在亚硫酸氢铵稀溶液中加入足量的氢氧化钠稀溶液:

NH4HSO3+ 2NaOH   Na2SO3+ NH3·H2O+ H2O

48、硫酸氢钠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钡溶液至溶液pH=7:

2Na HSO4+ Ba(OH)2══Na2 SO4 +BaSO4↓+2 H2O

49、硝酸铝溶液中加入过量氨水:  Al(NO33+ 3NH3·H2O === Al(OH)3↓+ 3NH4NO3

50、明矾溶液中加入过量的氨水:

2KAl(SO42+ 6NH3·H2O      2Al(OH)3↓+ K2 SO4+ 3(NH42 SO4

51、等物质的量浓度、等体积的氢氧化钡溶液与明矾溶液混合:

6Ba(OH)2+6KAl(SO42       6BaSO4↓+3K2 SO4+ 4Al(OH)3↓+ Al2(SO43

52、大理石与盐酸反应制CO2气体:CaCO3+ 2HCl══ 2CaCl2+ CO2↑+ H2O

53、碳酸钙中滴入醋酸溶液:w.w.w.k.s.5.u.c.o.m

CaCO3+ 2CH3COOH==(CH3COO)2Ca +CO2↑+ H2O

54、乙酸溶液中加入少量碳酸氢铵溶液:w.w.w.k.s.5.u.c.o.m

CH3COOH十NH4HCO3     CH3COONH4+CO2↑+H2O

55、硫化钠溶液中加入盐酸: Na2S+2HCl     2NaCl+ H2S↑

56碳酸氢钙溶液和盐酸反应: Ca(HCO3)2+ 2HCl     CaCl2+ 2CO2↑+2H2O

57、碳酸钠溶液中逐滴加入与之等物质的量的盐酸:Na2CO3+ HCl     NaCl+ NaHCO3

58、碳酸钠溶液中逐滴加入等物质的量的乙酸:

Na2CO3+ CH3COOH== CH3COONa +NaHCO3

59、适量的稀硫酸滴入四羟基合铝酸钠溶液中:

2Na [Al(OH)4]+ H2SO4    2Al(OH)3↓+Na2SO4+2H2O

60、硫酸铜溶液中加入氢硫酸:CuSO4+ H2S === CuS↓+ H2SO4

61、Na2CO3的水解:Na2CO3+ H2ONaHCO3+ NaOH

62、硫氢化钠的水解:NaHS+ H2OH2S+ NaOH

63、实验室制备氢氧化铁胶体:FeCl3+3H2O    Fe(OH)3(胶体)+ 3HCl

64、氯化铝溶液中加足量碳酸氢钠溶液:

AlCl3+ 3NaHCO3   Al(OH)3↓+3NaCl+3 CO2

65、硫酸亚铁溶液中加入过氧化氢溶液 :2FeSO4+ H2O2+ H2SO4══Fe2(SO43+2 H2O   

66、NaNO2溶液中加入酸性KMnO4溶液:

5NaNO2+ 2KMnO4+ 3H2SO4══2Mn SO4+5NaNO3+K2SO4+ 3H2O

生物

高中生物学生常见易错知识综合一

1.使能量持续高效的流向对人类最有意义的部分

2.能量在2个营养级上传递效率在10%—20%

3.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4.真菌PH5.0—6.0细菌PH6.5—7.5放线菌PH7.5—8.5

5.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食物链食物网流动

6.物质可以循环,能量不可以循环

7.河流受污染后,能够通过物理沉降化学分解 微生物分解,很快消除污染

8.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食物网

9.淋巴因子的成分是糖蛋白

病毒衣壳的是1—6多肽分子个

原核细胞的细胞壁:肽聚糖

10.过敏:抗体吸附在皮肤,黏膜,血液中的某些细胞表面,再次进入人体后使细胞释放组织胺等物质.

11.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为流入该食物链的总能量

12.效应B细胞没有识别功能

13.萌发时吸水多少看蛋白质多少

    大豆油根瘤菌不用氮肥

    脱氨基主要在肝脏但也可以在其他细胞内进行

14.水肿:组织液浓度高于血液

15.尿素是有机物,氨基酸完全氧化分解时产生有机物

16.是否需要转氨基是看身体需不需要

17.蓝藻:原核生物,无质粒

  酵母菌:真核生物,有质粒

  高尔基体合成纤维素等

   tRNA含C H O N P S

18.生物导弹是单克隆抗体是蛋白质

19.淋巴因子:白细胞介素

20.原肠胚的形成与囊胚的分裂和分化有关

21.受精卵——卵裂——囊胚——原肠胚

   (未分裂)            (以分裂)

22.高度分化的细胞一般不增殖。例如:肾细胞

      有分裂能力并不断增的: 干细胞、形成层细胞、生发层

  无分裂能力的:红细胞、筛管细胞(无细胞核)、神经细胞、骨细胞

23.检测被标记的氨基酸,一般在有蛋白质的地方都能找到,但最先在核糖体处发现放射性

24.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不一定有叶绿体

    自养生物不一定是植物

  (例如:硝化细菌、绿硫细菌和蓝藻)

25.除基因突变外其他基因型的改变一般最可能发生在减数分裂时(象交叉互换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染色体自由组合)

26.在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纺锤丝或星射线周围聚集着很多细胞器这种细胞器物理状态叫线粒体——提供能量

27.凝集原:红细胞表面的抗原

    凝集素:在血清中的抗体

28.纺锤体分裂中能看见(是因为纺锤丝比较密集)而单个纺锤丝难于观察

29.培养基:  物理状态:固体、半固体、液体

             化学组成:合成培养基、组成培养基

             用途  :选择培养基、鉴别培养基

30.生物多样性:基因、物种、生态系统

31.基因自由组合时间:简数一次分裂、受精作用

32.试验中用到C2H5OH的情况

   Ⅰ.脂肪的鉴定试验:     50%

   Ⅱ.有丝分裂(解离时):95%+15%(HCl)

   Ⅲ.DNA的粗提取:95%(脱氧核苷酸不溶)

   Ⅴ.叶绿体色素提取:可替代**

33.手语是一钟镅裕揽渴泳踔惺嗪陀镅灾惺?/SPAN>

34.基因=    编码区   +    非骗码区

             (上游 )      ( 下游) 

(非编码序列包括非编码区和内含子)

等位基因举例:Aa   AaAa    AAAa

35.向培养液中通入一定量的气体是为了调节PH

36.物理诱导 :离心,震动,电刺激

  化学诱导剂:聚乙二醇,PEG

    生物诱导 :灭火的病毒

37.人工获得胚胎干细胞的方法是将核移到去核的卵细胞中经过一定的处理使其发育到某一时期从而获得胚胎干细胞,某一时期,这个时期最可能是囊胚

38.原核细胞较真核细胞简单细胞内仅具有一种细胞器——核糖体,细胞内具有两种核酸——脱氧核酸和核糖核酸

  病毒仅具有一种遗传物质——DNA或RNA

  阮病毒仅具蛋白质

39.秋水仙素既能诱导基因突变又能诱导染色体数量加倍(这跟剂量有关)

40.获得性免疫缺陷病——艾滋(AIDS)

41.已获得免疫的机体再次受到抗原的刺激可能发生过敏反应(过敏体质),可能不发生过敏反应(正常体质)

42.冬小麦在秋冬低温条件下细胞活动减慢物质消耗减少单细胞内可溶性还原糖的含量明显提高细胞自由水比结合水的比例减少活动减慢是适应环境的结果

43.用氧十八标记的水过了很长时间除氧气以外水蒸气以外二氧化碳和有机物中也有标记的氧十八

44.C3植物的叶片细胞排列疏松

   C4植物的暗反应可在叶肉细胞内进行也可在维管束鞘细胞内进行

  叶肉细胞CO2→C4                    围管束鞘细胞C4→CO2→(CH2O)

45.光反应阶段电子的最终受体是辅酶二

46.蔗糖不能出入半透膜

47.水的光解不需要酶,光反应需要酶,暗反应也需要酶

48.脂肪肝的形成:摄入脂肪过多,不能及时运走;磷脂合成减少,脂蛋白合成受阻。

49.脂肪消化后大部分被吸收到小肠绒毛内的毛细淋巴管,再有毛细淋巴管注入血液

50.大病初愈后适宜进食蛋白质丰富的食物,但蛋白质不是最主要的供能物质。

51.谷氨酸发酵时

  溶氧不足时产生乳酸或琥珀酸

  发酵液PH呈酸性时有利于谷氨酸棒状杆菌产生乙酰谷氨酰胺。

52.尿素既能做氮源也能做碳源

53.细菌感染性其他生物最强的时期是细菌的对数期

54.红螺菌属于兼性营养型生物,既能自养也能异养

55.稳定期出现芽胞,可以产生大量的次级代谢产物

56组成酶和诱导酶都胞是胞内酶。

57.青霉菌产生青霉素青霉素能杀死细菌、放线菌杀不死真菌。

58.细菌:凡菌前加杆“杆”、“孤”、“球”、“螺旋”

    真菌:酵母菌,青霉,根霉,曲霉

59.将运载体导入受体细胞时运用CaCl2目的是增大细胞壁的通透性

60.一切感觉产生于大脑皮层

61.生物的一切性状受基因和外界条件控制,人的肤色这种性状就是受一些基因控制酶的合成来调节的。

62.“京花一号”小麦新品种是用花药离体培养培育的

     “黑农五号”大豆新品种是由杂交技术培育的。

67.分裂间期与蛋白质合成有关的细胞器有核糖体,线粒体,没有高尔基体和内质网。

68.注意:细胞内所有的酶(非分泌蛋白)的合成只与核糖体有关,分泌酶和高尔基体,内质网有关

69.叶绿体囊状结构上的能量转化途径是光能→电能→活跃的化学能→稳定的化学能

70.一种高等植物的细胞在不同新陈代谢状态下会发生变化的是哪些选项?

  ⑴液泡大小√            吸水失水

  ⑵中心体数目×        高等植物无此结构

  ⑶细胞质流动速度√代表新陈代谢强度

  ⑷自由水笔结合水√代表新陈代谢强度

72.高尔基体是蛋白质加工的场所

73.HIV病毒在寄主细胞内复制繁殖的过程

  病毒RNA→DNA→蛋白质    

            RNA→DNA→ HIV病毒    

            RNA→ RNA       

74.流感、烟草花叶病毒是RNA病毒

75.自身免疫病、过敏都是由于免疫功能过强造成

76.水平衡的调节中枢使大脑皮层,感受器是下丘脑

78.骨骼肌产热可形成ATP

79.皮肤烧伤后第一道防线受损

80.纯合的红花紫茉莉

82.自养需氧型生物的细胞结构中可能没有叶绿体可能没有线粒体(例如:蓝藻)

83.神经调节:迅速精确比较局限时间短暂

       体液调节:比较缓慢比较广泛时间较长

84.合成谷安酸,谷氨酸↑抑制谷氨酸脱氢酶活性可以通过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来缓解

85.生产赖氨酸时加入少量的高丝氨酸是为了产生一些苏氨酸和甲硫氨酸使黄色短杆菌正常生活

86.生长激素:垂体分泌→促进生长主要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和骨的生长

    促激素:垂体分泌→促进腺体的生长发育调节腺体分泌激素

    胰岛  :胰岛分泌→降糖

甲状腺激素:促进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尤其是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有重要影响

  孕激素  :卵巢→促进子宫内膜的发育为精子着床和泌乳做准备

  催乳素  :性腺→促进性器官的发育

 性激素 :促进性器官的发育,激发维持第二性征,维持性周期

87.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和分解者

88.植物的个体发育包括种子的形成和萌发(胚胎发育),植物的生长和发育(胚后发育)

89.有丝分裂后期有4个染色体组

90.所有生殖细胞不都是通过减数分裂产生的

91.受精卵不仅是个体发育的起点,同时是性别决定的时期

92.杂合子往往比纯合子具有更强的生命力

93.靶细胞感受激素受体的结构是糖被

    靶细胞感受激素受体的物质是糖蛋白

94.光能利用率:光合作用时间 、 光合作用面积、 光合作用效率(水,光,矿质元素,温度,二氧化碳浓度)

95.离体植物组织或器官经脱分化到愈伤组织经在分化到根或芽等器官再到试管苗 

96.16个细胞的球状胚体本应当分裂4次而实际分裂5次

         基细胞

受精卵→

         顶细胞→16个细胞的球状胚体

97.受精卵靠近珠孔

98.细胞融合细胞内有4个染色体组

99.内胚层由植物极发育其将发育成肝脏、心脏、胰脏

   胚层、外胚层由动物极发育成

100.高等动物发育包括胚胎发育和胚后发育两个阶段前一个阶段中关键的时期是原肠胚时期其主要特点是具有内胚层、中胚层、外胚层并形成原肠胚和囊胚腔两个腔

101.生物体内的大量元素: C H O N P S K Ca Mg

102.生物群落不包括非生物的物质或能量

103.细胞免疫阶段靶细胞渗透压升高

104. C4植物

    叶肉细胞仅进行二氧化碳→C4    (正常)

   仅光→活跃的化学能(NADP,ATP)

    围管束鞘细胞         C4→CO2→三碳化合物

(无类囊状结构薄膜)

ATP + NADP―→  辅酶二+    ADP

                          供氢供能       

105.关于基因组的下列哪些说法正确

    A.有丝分裂可导致基因重组×

     B、等位基因分离可以导致基因重组×

     C.无性生殖可导致基因重组×

     D.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可导致基因重组√

106.判断:西瓜的二倍体、三倍体、四倍体是3个不同的物种×  (三倍体是一个品种,与物种无关)

107.生物可遗传变异一般认为有3种

(1)将转基因鲤鱼的四倍体与正常二倍体鲤鱼杂交产生三倍体鱼苗(染色体变异)

(2)血红蛋白氨基酸排列顺序发生改变导致血红蛋白病(基因突变)

(3)一对表现型正常的夫妇生出一个既白化又色盲的男孩(基因重组)

108.目的基因被误插到受体细胞的非编码区,受体细胞不能表达此性状,而不叫基因重组(插入编码区内叫基因重组)

109.判断(1)不同种群的生物肯定不属于同一物种×(例:上海动物园中的猿猴和峨眉山上的猿猴是同一物种不是同一群落)

(2)隔离是形成新物种的必要条件√

(3)在物种形成过程中必须有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不一定有地理隔离,只需生殖隔离即可)

109.达尔文认为生命进化是由突变、淘汰、遗传造成的

110.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111.水分过多或过少都会影响生物的生长和发育

112.种群的数量特征:出生率、死亡率 、性别组成 、年龄组成

113.基因分离定律:等位基因的分离

  自由组合定律:非同源染色体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连锁定律

114.河流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和无机自然界物由于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能够

较长时间的保持动态平衡

115.乔木层↑

     灌木层↑  由上到下分布

     草本层↑

   而为了适应环境乔木耐受光照的能力最强,当光照强度渐强时叶片相对含水量变化不大

116.被捕食者一般营养级较低所含的能量较多且个体一般较小总个体数一般较多

117.生态系统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自然界之间不断循环的过程

118.湿地是由于其特殊的水文及地理特征且具有防洪抗旱和净化水质等特点

119.效应B细胞没有识别靶细胞的能力

120.可以说在免疫过程中消灭了抗原而不能说杀死了抗原

121.第一道防线:皮肤、粘膜、汗液等

    第二道防线:杀菌物质(例如:泪液)、白细胞(例如:伤口化脓)

122.胞内酶(例如:呼吸酶)组织酶(例如:消化酶)不在内环境中

123.醛固酮和抗利尿激素是协同作用

124.肾上腺素是蛋白质

125.低血糖:40~60mg  正常:80~120mg\dL

  高血糖:130mg\dL  尿糖160mgdL~180mgdL

126.淋巴因子——白细胞介素-2  有3层作用

    ⑴使效应T细胞的杀伤能力增强

    ⑵诱导产生更多的效应T细胞

    ⑶增强其他有关免疫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能力

127.酿脓链球菌导致风湿性心脏病

128.HIV潜伏期10年

129.三碳植物和四碳植物的光合作用曲线

130. C4植物

      光反应在叶肉细胞中进行ATP NADPH进入围管束鞘细胞中,叶肉细胞CO2固定形成C4,C4被运入维管束鞘细胞形成CO2生成C3后变成糖类物质

140.将豆科植物的种子沾上与该豆科植物相适应的根瘤菌这显然有利于该作物的结瘤固氮

141.高尔基体功能:加工分装蛋白质

142.植物的组织培养VS动物个体培养

143.细胞质遗传的特点:母系遗传出现性状分离不出现性状分离比

144.限制性内切酶大多数在微生物中

       DNA连接酶连接磷酸二脂键

145.质粒的复制在宿主细胞内(包括自身细胞内)

146.mRNA→一条DNA单链→双链DNA分子

      蛋白质→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单链DNA→双链DNA

147.单克隆抗体是抗体(单一性强灵敏度高)

148.厌氧型:链球菌    严格厌氧型:甲烷杆菌

     兼性厌氧型:酵母菌

149.生长素促进扦插枝条的生根

150.植物培养时加入:蔗糖  生长素  有机添加物

      动物培养时加入:葡萄糖

151灭活的病毒能诱导动物细胞融合

152.制备单克隆抗体需要两次筛选,筛选杂交瘤细胞,筛选产生单克隆抗体的细胞

153.细胞壁决定细菌的致病性

154.根瘤菌固氮的场所是细胞膜

155.放线菌产生抗生素,而青霉素多产生于真核生物

156.利用选择培养基可筛选:

      酵母菌、青霉菌——运用的试剂是青霉素

      金黄色葡萄球菌——运用的试剂是高浓度氯化钠

       大肠杆菌     ——运用的试剂是依红美兰

157.研究微生物的生长规律用液体培养基

158.PH改变膜的稳定性(膜的带电情况)和酶的活性

159.发酵工程内容⑴选育

 ⑵培养基的配置:①目地要明确②营养药协调③PH要适宜

 ⑶灭菌                ⑷扩大培养                ⑸接种

160.发酵产品的分离和提纯⑴过滤和沉淀(菌体)

                     ⑵蒸馏萃取离子交换(代谢产物)

161.判断:

×   ⑴固氮微生物的种类繁多既有原核生物又有真核生物          (无真核生物)

×⑵自生固氮微生物异化作用类型全为需氧型

          (反例:梭菌为厌氧性)

√⑶固氮微生物同化作用类型既有自养型,又有异样型      (蓝藻,园褐固氮菌)

×  ⑷共生固氮微生物同化作用类型全为异养性

          (蓝藻+红萍、蓝藻+真菌成为地衣)

163.诱变育种的优点提高突变频率创造对人类有力的突变化学诱变因素有硫酸二乙酯、亚硝酸、秋水仙素

164.胆汁的作用是物理消化脂类

165.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型

166.人体内糖类供应充足的情况下,可以大量转化成脂肪,而脂肪却不可能大量转化成糖类,说明营养物质之间的转化时是有条件的,且转化程度有差异。人体内主要是通过糖类氧化分解为生命提供能量,只有当糖类代谢发生障碍引起供能不足时,才由脂肪和蛋白质氧化供能。这说明三大营养物质相互转化相互制约

167.注射疫苗一般的目的是刺激机体产生记忆细胞+特定抗体

168.兴奋在神经细胞间的传递具有定向性化学递质需要穿过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169.遗传规律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170.中枢神经不包含神经中枢

171.单克隆抗体的制备是典型的动物细胞融合技术和动物细胞培养的综合应用

172.体现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的运输方式⑴主动运输⑵自有扩散

173.动物有丝分裂时细胞中含有4个中心粒

174.染色体除了含有DNA外还含有少量的RNA

175.蛋白质和DNA在加热时都会变性而当温度恢复常温时DNA恢复活性而蛋白质不恢复活性

176.离体的组织培养成完整的植株

     ⑴利用植物细胞的全能型  ⑵这种技术可用于培养新品种快速繁殖及植物的脱毒  ⑶属于细胞工程应用领域之一  ⑷利用这种技术将花粉粒培育成植株的方式

新课标高中生物学史

1、孟德尔-自由组合定律和分离定律-豌豆(假说演绎)
2、萨顿-基因位于染色体上-蝗虫(归纳推理)
3、摩尔根-基因位与染色体上-果蝇(假说演绎)
一、必修一涉及内容

重大事件:
1、施莱登和施旺-细胞学说
2、虎克-细胞的发现者
3、罗伯特森-细胞膜三层结构
4、桑格和尼克森-流动镶嵌模型
5、萨克斯-研究叶绿体在光合作用中的功能
6、恩格尔曼-P100叶绿体功能-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氧是叶绿体释放出来的。
7、普利斯特里-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植物的光合作用释放出氧气,小白鼠生活和蜡烛燃烧都消耗氧气
8、鲁宾卡门-同位素标记
9、卡尔文-卡尔文循环

 详细介绍  

(一)与细胞有关的科学家                                            
1
、虎克:英国人,,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1665年,他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并把小室称为cell――细胞。
2、列文虎克:荷兰人,他用自制的显微镜进行观察,对红细胞和动物精子进行了精确的描述。
3、19世纪30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M.J.Sehleiden,18o4
1881)和动物学家施旺(T.Schwann,1810 1882)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
4、维尔肖(R.L.C.Virchow):德国人,他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出
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二)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涉及的科学家
5、欧文顿(E.Overton):1895年他曾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地上万次的试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一样: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于是他提出了膜由脂质组成的假说。
6、罗伯特森(J. D. Robertson):1959年他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结合其他科学家的工作,提出了生物膜结构的
单位膜模型。
7、桑格(S. J. Singer )和尼克森:在
单位膜模型的基础上提出流动镶嵌模型。强调膜的流动性和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为多数人所接受
(三)与酶的发现有关的科学家
8、斯帕兰札尼:意大利人,生理学家。1783年他通过实验证实胃液具有化学性消化作用。
巴斯德:法国人,微生物学家,化学家,提出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酵母菌的存在,没有活细胞的参与,糖类是不可能变成酒精。
9、李比希:德国人,化学家。认为引起发酵时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
10、毕希纳:德国人,化学家。他从酵母细胞中获得了含有酶的提取液,并用这种提取液成功地进行了酒精发酵。
11、萨姆纳:美国人,化学家。1926年,他从刀豆种子中提取到脲酶的结晶,并用多种方法证明脲酶是蛋白质。荣获1946年诺贝尔化学奖。
12、20世纪80年代, 美国科学家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少数RNA也有生物催化作用。
(四)光合作用的发现涉及的科学家
13、1771年, 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通过实验发现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14、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通过实验证明光合作用产生了淀粉。
15、 1880年,美国科学家恩格尔曼,通过实验证明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16、20世纪,30年代,美国科学家鲁宾(S.Ruben)和卡门(M.Kamen)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光合作用中释放的氧全部来自水。
17、卡尔文(M.Calvin,1911~):美国人,生物化学家,植物生理学家。在20世纪40年代,他及其合作者开始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研究光合作用,经9年左右的研究,最终探明了CO2中的碳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的碳的途径,这一途径称为卡尔文循环。
二、必修二涉及内容 :

(五)遗传方面的科学家
18、孟德尔:奥地利人,遗传学的奠基人。他进行了长达8年的豌豆杂交实验,通过分析实验结果,发现了生物遗传的规律。1866年他发表论文《植物杂交试验》,提出了遗传学的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和遗传因子学说。
19、约翰逊:丹麦人,植物学家。1909年,他给孟德尔的
遗传因子重新起名为基因,并提出了表现型和基因型的概念。
20、魏斯曼:德国人,动物学家。他预言在精子和卵细胞成熟的过程中存在减数分裂过程,后来被其他科学家的显微镜观察所证实。。
21、萨顿:美国人,细胞学家。1903年,他在研究中发现孟德尔假设的遗传因子的分离与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的分离非常相似,并由此提出了遗传因子(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学说。
22、摩尔根:美国人,遗传学家,胚胎学家。他用果蝇做了大量实验,发现了基因的连锁互换定律,人们称之为遗传学的第三定律。他还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为现代遗传学奠定了细胞学基础。
23、18世纪英国著名的化学家和物理学家道尔顿,第1个发现了色盲症,也是第1个被发现的色盲症患者。
(1)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24、1928年,英国科学家格里菲思(F.Grifith,1877
1941),通过实验推想,已杀死的S型细菌中,含有某种转化因子,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
25、1944年,美国科学家艾弗里和他的同事,通过实验证明上述
转化因子为DNA,也就是说DNA才是遗传物质。
26、1952年,赫尔希(A.Hershey)和蔡斯(M.Chase),通过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在噬菌体中,亲代和子代之间具有连续性的物质是DNA,而不是蛋白质。
(2)DNA分子的结构和复制
27、1953年,美国科学家沃森和英国科学家克里克共同提出了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
1957年克里克提出中心法则

(七)进化相关
30、拉马克(J.B.Lamark,1744~1829):法国人,博物学家,生物进化论的先驱。最先提出了生物进化的学说,认为生物是不断进化的,生物进化的原因是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
31、达尔文(C.R.Darwin,1809~1882):英国人,博物学家,生物进化论的主要奠基人。1859年,他出版了科学巨著《物种起源》,书中充分论证了生物的进化,并明确提出自然选择学说来说明进化机理。他创立的进化论的影响远远超出了生物学的范围,它给予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以致命的打击,为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提供了有力的武器。
三、必修三涉及内容:
(八)内环境与稳态
32、贝尔纳,他提出
内环境的概念,并推测内环境的恒定主要依赖于神经系统的调节。
33、坎农:美国人,生理学家。1926年,他提出了
稳态的的概念,并提出了稳态维持机制的经典解释: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各种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
34、目前普遍认为:神经
――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九)动物激素的调节
35、沃泰默:法国人,生理学家。他通过实验发现,把通向狗的上段小肠的神经切除,只留下血管,向小肠内注入稀盐酸时,仍能促进胰液分泌。但是他却囿于定论,认为这是由于小肠上微小的神经难以剔去干净的缘故。
36、斯他林:英国人,生理学家。1902年,他和贝利斯从小肠黏膜提出液中发现了促使胰液分泌的物质
――促胰液素。1905年,他们提出了激素这一名称,并提出激素在血液中起化学信使作用的概念。
37、贝利斯:英国人,生理学家。1902年,他和斯他林从小肠黏膜提出液中发现了促使胰液分泌的物质
――促胰液素。1905年,他们提出了激素这一名称,并提出激素在血液中起化学信使作用的概念。
38、巴甫洛夫:俄国人,生理学家,现代消化生理学的奠基人。1891年开始研究消化生理,在
海登海因小胃基础上,他制成了保留神经支配的巴甫洛夫小胃,并创造了一系列研究消化生理的慢性实验方法,揭示了消化系统活动的一些基本规律。为此,他荣获190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20世纪初,他的研究重点转到高级神经活动方面,建立了条件反射学说。
(十)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39、1880年,达尔文通过实验推想,胚芽鞘的尖端可能会产生某种物质,这种物质在单侧光的照射下,对胚芽鞘下面的部分会产生某种影响。
40、詹森(B.Jensen):丹麦人,植物生理学家。1910年,他通过实验证明,胚芽鞘顶尖产生的刺激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
41、拜尔(Paal):匈牙利人,植物生理学家。1914年,他通过实验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顶尖产生的刺激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
42、温特(F.W.Went,1903~):美籍荷兰人,植物生理学家。1928年,他用实验证明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刺激是一种化学物质,他认为这可能是和动物激素类似的物质,并把这种物质命名为生长素。
43、1934年,荷兰科学家郭葛(F.Ko )等人从植物中提取出吲哚乙酸
生长素。
(十一)种群与生态系统
44、高斯(G.W.Gause):生态学家。他通过实验发现草履虫种群数量增长的S型曲线。
45、林德曼(R.L.Lindeman,1915~1942):美国人,生态学家。他通过对一个结构相对简单的天然湖泊
――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进行的定量分析,发现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单
向流动、逐级递减两个特点,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大约是10%~2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