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情日记汇报

各位领导,各位同事,大家下午好!

我是来自社会事业与旅游局的李康,我和东进清同志被选派到闸桥村担任AB角,我是A角,东进清是B角。

作为践行群众路线,树立干部新形象,选派的AB角要深入开展“我和百姓拉家常”活动,通过与村民的拉家常,才能深入了解该村村情、民情,村民所思所想,所忧所盼,为选派工作扎实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也许每个下派干部都和我们一样,急于想了解村里的情况。在村支书江挺的指引下,首先走访了村里最困难的老党员,原闸桥村老支书蔡志涛家(年龄:联系方式:)。该户一家4口,自己、老婆生病,二个孩子都患较严重的精神病,其中一个孩子长年在南通精神病医院住院最近刚出院,另一个孩子在家长年服药,且两孩子都是二级残疾,每年医药费近万元。一走到他家,他一家还在吃饭,他们每人一碗稀饭,桌子上只有一碗昨天的剩菜,没有一点油水,家里除了一架老电视没有其它电器。我问村书记他家是否申报了低保户,江书记的回答是肯定的,而且自有低保以来就是了,这点让我感到有点欣慰。蔡志涛是一个任职不到十年支书,因为根据原政府文件,工令未达十年不能享受定期补助。交谈之中,我们和蔡志涛说,就他儿子问题,需要我帮忙的就尽管说,我会尽力去帮忙的。

我们走访的第二户人家是闸桥村18组的蔡骏如(84岁),姚庙珍(83岁)老人家(电话:82480390)。老人住的是三间破旧房屋,自己是残疾人,必须坐在轮椅上,老伴患上了老年痴呆症。虽然有5个儿子,3个女儿,每人每年给老人1500元钱。但是只有女儿还经常过来看一下老人,儿子几乎不回家看望的。现在两口子行动不便,连日常起居都是个大的困难。我们计划下周召集老人所有的子女协调一下老人的护理的事宜。

我们走访的其第三家农户,是闸桥村17组的周志元老人(年龄:72岁,电话:2893815)家中走访。因为之前到老人到村里反映一个补贴的问题,今天我们上门去解决。他反映的是:他是xx年参军的,在部队服役了5年。作为一个老退伍军人,国家从xx年开始每个月有50块钱的老退伍军人晚年生活补贴,xx年和xx年都是按每个季度足额发放的,可是xx年只发了一季度的,其他几个季度没有发放。并且问过其他领老退兵补的老伙伴,他们都已经发放了,然后把领补贴的一折通给我们看,确实只记录10月份发放150元的补贴,没其前几个月的发放记录显示。

我给民政上负责发放补贴的同志高卫星打电话询问得知,xx年的老退兵补确实已经按每个季度足额发放完毕,周志元老人是在名单里面的,建议到财政局查一下发放记录。然后我由打电话问了财政局的同事周云,他帮我按照周志元老人的名字,查询了发放系统,没有漏掉的。并且帮我分析了原因:可能是因为时间太长,农商银行没把发放记录打印在折子上了,只要把折子拿到农商行查一下,应该就有了。我让他把xx年的记录拍张照片发到我的手机QQ上,我拿给老人看。并且和老人讲了实际的情况,让老人去银行再打印一下折子,如果还是没有记录,到时候可以打电话给我,我去帮他核实。

走进农户,深入调查,确实感到现在的农村生活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首先家家户户居住的都是两层的楼房,宽敞气派,再加上新鲜的空气,葱绿空旷的环境,居住的条件是我们身居钢筋水泥森林里的城市人无法比拟。我想这一方面在于政府的一些惠民政策确实是他们得到了实惠。他们对政府对的感激之情是发自内心的。当然他们也有很多困难需要面对,比如养老问题,生病救助问题等等。需要我们的政府来慢慢解决。另外,通过走访也让我们真正感受了生活在农村最低层的农民的清贫和困苦。他们的现状需要改变,他们的贫寒需要温暖,他们的心里喝望关怀。我是带着一颗沉重的心走访完这些特困户的,他们的可怜,他们的无奈,他们需要救助的眼神??,至今都留在我的记忆里。

 

第二篇:民情日记一篇

4月x日星期日晴

四月的金佛寺,晨风袭来,一阵清新、幽香、淡雅的泥土气息迎面扑来。上午11点30分,我们赶到了上三截村。一条平整蜿蜒的硬化公路在眼前延伸,房屋错落有致的耸立在两旁,随处可见的“双联”活动标语,犹如满园春色,焕发勃勃生机。

上三截村对我来说并不陌生,十年前,我就在总寨税务所工作负责过金佛寺税收管理工作。另外,区政府把该村定为我局帮扶村,局里先后帮助该村修建村委会等。总体来说,我们对该村扶持力度还是很大的。该村村民收入主要来自玉米制种,他们迫切想通过招商引资或对口扶持,拥有一个支撑产业来带动全村发展、带动农民致富。

走访群众是我这次重要的日程,也是“双联”活动规定动作。我们最先来到上三截村六组张月香的家。张家有2个孩子,最小的17岁,现在都外出打工了,因缺少劳力庄稼活基本就张月香一个人在干,一直靠孩子打工挣钱过日子。张月香告诉我,镇上、村上对她家很照顾,让她享受很多补贴。她说,要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以后政府补贴越来越多了,孩子打工挣钱,家里的房子就可以翻新了。看着收拾很干净的院子,听她那一阵阵爽朗的笑声,我相信,在不久,张月香一家一定过得越来越好。

在该村张俊堂家,他正忙着干农活。看我们走过来连忙出来迎接。张俊堂家里有父母和2个孩子,孩子都在上学,父母年龄大了还多病干不动农活,家里常常捉襟见肘。

从这2户走访来看,多数贫困群众贫穷的根源是体弱多病,因病致贫,因病返贫。这也反映了目前农村医疗卫生基础很差,远远还不能满足农民群众最基本的就医条件,党委、政府还要

继续加大对农村医疗等公共服务的投入力度,真正让农民朋友“就近治病、快速治好病”,增强农民朋友致富的能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