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总结

教育心理学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

2.个体心理是指个人具有的或在个人身上发生的心理现象。个体心理可以分为心理动力、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四个方面。

3.心理动力系统决定着个体对现实世界的认知态度和对活动对象的选择与偏向。它主要包括动机、需要、兴趣和世界观等心理成分。

4.人的心理是一种动态的活动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

5.认知过程是个体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言语等。

6.人的认知绪和意志是紧密联系、相互作用的。

7.心理状态指心理活动在一段时间表现出的相对稳定而持续的状态。

8.心理特征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9.能力是人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特征。

10.通过对行为的直接观察与科学分析,可以间接地推断人的心理活动的性质与水平。

11.人的心理具有意识性。人的心理除有意识外,还无意识的现象。

12.西方心理学的理论流派主要包括:1)构造主义,2)机能主义,3)行为主义,4)格式塔心理学,5)精神分析学派。

13.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18xx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这是心理学成为一独立学科的标志。

14.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15.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改造、繁荣、破坏、新生四个时期。

16.高等教育心理学是研究高等教育情境中学生的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17.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的主体是大学生。

18.高等教育心理学的主要作用:有助于提高师资水平,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助于进行教育教学改革。

19.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论原则: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教育性原则。

20.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具体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个案法。

21.观察法即自然观察法,是指在自然的生活情境或教育过程中直接观察被试(学生)的外部行为表现(言语、行为和表情),从而对其心理活动进行研究的方法。

21.实验法是在控制的条件下系统地操纵某种量的变化,来研究此种变量的变化对其他变量的影响。22.调查法是在自然条件下,通过提问的方式搜集资料,间接了解被调查对象的心理和行为的研究方法。它包括口头调查(谈话法)和书面调查(问卷法)两种形式。

23.所谓“教师”是指受过专门教育和训练的,在学校中向学生传递人类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的体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才的专业人员。

24.教师往往扮演如下多重角色:1)知识传播者、学习发动者、组织者和评定者,2)父母长者、朋友和管理员,

3)榜样和模范公民,4)学生灵魂的塑造者,5)教育科学研究人员。

25.教师角色的影响与作用表现在:1)教师领导方式对学生的影响,2)教学风格对学生的影响,3)教师期望对学生的影响,4)

教师的举止言谈对学生的影响。

26.教师的领导方式对班集体的社会风气有决定性影响。

27.教师的领导方式可以分为四种:强硬专制型、仁慈专断型、放任自流型和民主型。民主型的领导方式是最理想的。

28.典型的教学风格有两种形式:学生中心的教学风格和教师中心的教学风格。

29.师生态度产生的相互交流与反馈在心理学上称为“罗森塔尔效应”或“教师期望效应”。

30.教师职业角色意识的形成过程经历的三个阶段:1)角色认知阶段,2)角色认同阶段,3)角色信念阶段。

31.效能感指人对自己进行某一活动的能力的主观判断。

32.教学效能感的概念来源于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

33.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分为一般教育效能感和个人教学效能感两个方面。

34.教师的个人教学效能感指教师认为自己能够有效地指导学生,相信自己具有教好学生的能力。

35.教学效能感对教师行为的影响是:1)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努力程度,2)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经验总结和进一步的学习,3)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情绪。

36.教师反思的过程分为以下四个环节:具体经验、观察分析、抽象的重新概括、积极的验证。

37.教学反思的方法:反思日记、详细描述、实际讨论、行动研究。

38.教学监控能力是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达到预期的目的,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

39.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发展及趋势是:1)从他控到自控,2)从不自觉经自觉达到自动化,3)敏感性逐渐增强,

4)迁移性逐渐提高。

40.教育机智是指教师对意外情况和偶发事件能够及时作出灵敏的反应,并采取恰当措施解决问题的特殊能力。

41.影响教育机智的因素:

1)对工作和对学生的态度, 2)意志的自制性和果断性,

3)深厚的知识素养和经验积累。

42.教育机智表现的方式:1)善于因势利导,2)善于随机应变,3)善于对症下药,4)善于掌握教育时 机和分寸。

43.因势利导,就是根据学生的需要和特点,利用并调动积极因素,循循善诱,使学生扬长避短,正确成长。

44.教师的威信指教师具有那种使学生感到尊严而信服的精神感召力量。

45.教师威信的形成条件:

1)高尚的思想品德、渊博的知识和高超的教育教学艺术是获取威信的基本条件;2)和学生保持长期而密切的交往;

3)良好的仪表、生活作风和习惯有助于教师树立威信;4)给学生的第一印象也影响威信的树立;5)严格要求自己,有自我批评的精神。

46.师爱的特征:职业对象性、原则性、广博性。

47.师爱的心理功能:激励功能、感化功能、调节功能、榜样功能。

48.师爱的表现形式:关怀和爱护学生、尊重和信任学生、同情和理解学生、热情期望与严格要求。

49.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50.广义的学习是动物和人类所共有的心理现象。次广义的学习指人类的学习。狭义的学习专指学生的学习。

51.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

52.我国心理学家的学习分类: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行为规范的学习。

53.大学生学习的基本特点:(1)学习内容上的特点 1)专业化程度较高,职业定向性较强;2)要求 掌握丰富的实践知识,培养较强的动手能力;3)学科内容的高层次性和争议性。

(2)学习方法上的特点

1)自学方式日益占有重要地位;

2)学习的独立性、批判性和自觉性不断增强3)课堂学习与课外和校外学习相结合。

54.学习的联结理论认为,一切学习都是通过条件作用,在刺激S和反应R之间建立直接联结的过程。

55.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论,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论。

56.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论:布鲁纳是美国著名的认知教育心理学家,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以发现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

57.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论:美国著名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曾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把学习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又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关系把学习分为机械学习与意义学习,并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58.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论

59.学习动机是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60.学习需要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

61.学校情境中的学习驱力电以下三个方面组成:①认知内驱力,

②自我提高的内驱力,

③交往内驱力(附属内驱力)。

62.在儿童早期附属内驱力最为突出,而到了青年期,认知内驱力和自我提高内驱力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动机。

63.学习期待是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目标的主观估计

64.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1)学习动机的多元性2)学习动机的间接性,3)学习动机的社会性,4)学习动机的职业化。

65.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却不是决定学习活动的唯一条件。

66.学习动机的理论观点有:1)强化动机理论,2)成就动机理论,

3)成败归因理论,4)自我实现理论,5)自我效能感理论。

67.成就动机:是一种努力直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地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或趋势。成就动机是在人的成就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激励个体乐于从事自己认为重要的或有价值的工作,并力求获得成功的一种内在驱动力。

68.个体的成就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力求成功的动机,另一类是避免失败的动机。

69.避免失败者则倾向于选择非常容易或非常困难的任务,如果成功是几率大约是50%时. 他们会回避这项任务。

70.美国心理学家维纳提出成败归因理论

71.学习动机的激发:学习动机的激发是指在一定教学情境下,利用一定的诱因上使已形成的学习需要由潜在状态变为活动状态,形成学习的积极性。

一、 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问题情境指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想创设问题情境,一是要求教师熟悉

教材,

掌握教材的结构,了解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二是要求教师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状态,使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已有水平构成一个适当的跨度。

二、根据作业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之间有着相互制约的关系。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最佳的动机激起水平与作业难度密切相关:任务较容易,最佳激起水平较高;任务难度中等,最佳动机激起水平也适中;任务越困难,最佳激起水平越低。这便是有名的耶克逝一多德森定律(简称倒U曲线) 。教师在教学时,要根据学任条的不同难度:恰当控制学生学习动机的激起程度。

三、充分地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四、利用争强好胜心理,妥善组织学习竞赛。

学习竞赛以竞赛中的名次或胜负为诱因,可以满足学生的附属感和自我提高的需要,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其学习积极性,影响其学习效果。学习竞赛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影响。尽量多用集体或小组竞赛,而少用个人竞赛。

五、正确指导结果归因

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72.学习迁移(简称迁移)是指一种学习中习得的经验对其他学习的影响。

73.按照迁移的性质,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正迁移(积极迁移)是指一种经验的获得对另一种学习起促进作用。负迁移(消极迁移)是指一种经验的获得对另一种学习起干扰或阻碍作用。

74.按照迁移的层次,分为纵向迁移和横向迁移。纵向迁移也叫垂直迁移,主要是指处于不同抽象概括层次的各种学习间的相互影响。横向迁整也叫水平迁移,是指处于同一抽象概括层次的学习间的相互影响。

75.按照迁移的先后,分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顺向迁移是指先前学习中所获得的经验对后继学习的影响。逆向迁移多指后继的学习对先前学习发生的影响,即后继学习引起先前学习中所形成的认知结构的变化。

76.按照迁移的内容分为特殊迁移与普遍迁移。特殊迁移也叫特殊成分的迁移,是指学习迁移发生时,学习者原有经验的组成要素及其结构没有变化,只是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经验要素重新组合并移用于另一种学习之中。普遍迁移也叫非特殊成分的迁移,是指一种学习中所习得的一般原理、原则和态度对另一种具体内容学习的影响,即将原理、原则和态度具体化,运用到具体的事例中去。

77.形式训练说迁移的发生是自动的。

78.学习迁移的影响条件:

(1)学习对象的共同因素,

(2)已有经验的概括水平,

(3)认知技能与策略,

(4)定势的作用。

79.定势对迁移影响的双重性。

80.学习迁移的有效促进:一、合理确立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一切教学工作都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确立系统、明确而具体的教学目标是促进学习迁移的重要前提。同时,教学目标的表述应明确而具体,不能含糊笼统,应让学生能够确切把握其涵义发挥它对学习材料的沟通作用。二、科学精选教学材料。根据学习迁移规律的要求,应把各门学科中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科学成果作为教材的主要内容。教材内容要随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变化更新。

三、合理编排教学内容。把作为教材的基本科学成果精选出来以后,如何组织这些材料就成为重要的任务了。同样的内容,如果编排得好,迁移的作用就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教学就省时省力;如果编排得不合理,则迁移的效果就小。合理编排教材其基本标准就是要使教材结构化、一体化、网络化。四、有效设计教学程序。有了编排合理的教材,要想在教学过程中发挥迁移的作用,就要求有效设计教学程序。教学程序既包括宏观方面的整体安排即学习的先后顺序安排,也包括微观方面的每一节课的教学程序设计。

五、教授学生学会学习。学习不只是要让学生掌握一门学科或几门学科的具体的知识与技能,而且还要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即掌握学习的方法。学习方法是一种学习经验,它可以对后继学习产生一种比较广泛的一般性迁移。

第七章 认知发展与知识的领悟

一 1.感觉反映事物的个别属性与特征。

2.知觉反映事物的整体及其联系与关系。

3.观察是一种受思维影响的、有意识的、主动的和系统的知觉过程,也叫“思维的知觉”。

4.思维是以已有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5.思维品质主要指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批判性等方面。

6.人类个体思维的发展历程:①言语前思维阶段②知觉行动思维阶段③具体形象思维阶段④形式逻辑思维阶段⑤辩证逻辑思维阶段。

7.大学生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是什么?①处于又形式逻辑思维阶段向辩证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②在常规思维发展的同时,创造思维也在显著发展,③在思维能力高度发展的同时,形成了对思维的元认知。

二. 1直观的形式分为实物直观、模像直观和言语直观三种。

2.实物直观:实物即实际事物,实物直观即通过直接感知要学习的实际事务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

3.各种图片、图表、模型、幻灯片和教学电影电视等的观察和演示,均属于模像直观。

4.如何提高教材直观与知识感知效果的条件?(论述)(一)灵活运用各种直观形式①实物直观与模像直观的选用,模像直观一般比实物直观较学效果好,②词(言语直观)于形象(实物和模像直观)的配合,(二)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运用强度律、差异律、活动律、组合律等感知规律,可以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实施有效的观察。(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应先由整体到部分,再由部分到整体。

(四)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操作。

三. 1.教材概括与知识理解的一般过程:①分析与综合②比较③抽象和概括。

2.提高教材概括与知识理解成效的条件是什么?(论述)(一)配合运用正(肯定)理与反(否定)例;概念或规则的正例传递了有利概括的信息,反例则传递了有利辨别的信息;(二)提供丰富多彩的变式:变式就是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即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便突出本质特征。(三)科学的进行比较,(四)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