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病理学实习总结

实习时间:一周

实习地点:河南农业大学校区及三区,毛庄,森林公园及浮戏山

实习目的:学习实地认识各种植物病害并采集标本,学习制作标本的方法,学习用不同的培养基培养真菌和细菌,学习制作玻片并观察玻片来判断病原物是什么。

实习中认识的病害及病原物介绍:

1 芍药白粉病

症状:在叶面产生白色、近圆形的白粉状霉斑,白斑

向四周蔓延,连接成边缘不整齐的大片白粉斑,其上布满白色至灰白色粉状物。叶上布满白粉状霉,即病菌的菌丝体、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发病后期有时叶片上产生黑褐色小点,为病菌的有性世代闭囊壳。

2 南瓜霜霉病

发病初期叶片背面出现水浸状黄色斑点,病斑逐渐

扩大后,受叶脉限制呈黄褐色不规则的多角形病斑。在

潮湿条件下,病斑背面长有灰黑色霉层。发病重时,病

斑连成片,使叶片变黄干枯、易破碎,植株一片枯黄 病原菌:真菌病害,病菌以在土壤或病株残体上的孢子囊及潜

伏在种子内的菌丝体越冬或越夏。以孢子囊随风雨进行传播,

从寄主叶片表皮直接侵入,引起初次侵染,以后随气流和雨水

进行多次再侵染。

3 番茄晚疫病

叶片染病多从叶尖、叶缘开始病叶出现水浸状暗绿色病斑,当向叶脉和茎蔓延后茎杆染病产生长条状暗褐色凹陷条斑。

病原物:致病疫霉菌,菌丝丝状,分隔

4 番茄早疫病

主要危害叶片,在茎基部产生暗褐色病斑,稍凹陷有轮纹。多从植株下部叶片向上发展,初呈水浸状暗绿色病斑,扩大后呈圆形或不规则形的轮纹斑,边缘多具浅绿色或黄色的晕环,中部呈同心轮纹。

病原物:早疫病是由茄链格孢菌侵染所致,在真菌分类中,属于半知菌门链格孢属。

番茄早疫病和番茄晚疫病的区别:番茄早疫病在生长期都可以发病。侵害叶、茎、果实各个部位,以叶片和茎叶分枝处最易发病。病害一般多从下部叶片开始发生,逐渐向上扩展。叶片上最初可见到深褐色小斑点,扩大后呈圆形或近圆形,外围有黄色或黄绿色的晕环,病斑灰褐色,有深褐色的同心轮纹,有时多个病斑连在一起,形成大形不规则病斑。番茄晚疫病在番茄的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幼苗、茎、叶、和果实均可受害,以叶和青果受害为重。幼苗染病,病斑由叶向叶脉和茎蔓延,使茎变细并呈黑褐色,植株萎蔫或倒伏;叶片受害多从叶尖、叶缘开始发病,

初为暗绿色水浸状不规则病斑,扩大后转为褐色。

5 烟草花叶病

叶脉两侧叶肉组织渐呈淡绿色。病毒在叶片组织内大量增殖,使部分叶肉细胞增大或增多,出现叶片薄厚不匀,颜色黄绿相间,呈花叶状。后花叶斑驳程度加大,并现大面积深褐色坏死斑,中下部老叶尤甚,发病重的叶片皱缩、畸形。

病原物:有病毒引起

6 洋葱紫斑病

危害初期呈水浸状白色点斑,病斑扩大快,迅速形成宽1~3厘米、长2~4厘米纺锤形的凹陷斑,先为淡褐色,随后变为褐色至晴紫色,周围具有黄色晕圈。此后有的逐渐褪色并形成同心轮纹,湿度大时斑面上产生黑褐色煤粉状霉。

病原菌称为葱链格孢菌。

7 梨锈病

叶片被害后叶片正面产生圆形小病斑,随着病斑的扩大,病斑中央产生蜜黄色微凸的小粒点(病菌性孢子器),潮湿时小粒点上溢出淡黄色黏液,之后病斑组织变肥厚,正面凹陷,背面隆起并长出几根至十几根灰白色或淡黄色的细管状物即锈孢子器,内有大量褐色锈孢子,成熟后从锈孢子器顶端开列散出。

病原物:病原属担子菌亚门胶柄锈属真菌。性孢子器葫芦形,埋生于表皮下;性孢子纺锤形,单胞无色。锈子器长简形,丛生于叶背面。锈孢子近圆形,橙黄色,表面有瘤状细胞。

8 花生褐斑病

初为褪绿小点,后扩展成近圆形或不规则形小斑,病斑较黑斑病大而色浅,叶正面呈暗褐或茶褐色,背面呈褐或黄褐色,病斑周围有亮黄色晕圈。湿度大进病斑上可见灰褐色粉状霉层。

病原物:落花生尾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子座多散生于病斑正面,深褐色。分生孢子梗丛生或散生于子座上,黄褐色,病菌以子座、菌丝团或子囊腔在病残体上越冬。翌年条件适宜,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初侵染和再浸染。菌丝直接伸入细胞间隙和细胞内吸取营养。

9 茄子黄萎病

初期叶缘及叶脉间出现褪绿斑,病株初在晴天中午呈萎蔫状,早晚尚能恢复,经一段时间后不再恢复,叶缘上卷变褐脱落,病株逐渐枯死,

病原物:茄子黄萎病病菌为半知菌门真菌的大丽轮枝菌,病菌分生孢子梗直立,细长,上有数层轮状排列的小梗,梗顶生椭圆形、单胞、无色的分生孢子。

10 桃缩叶病

嫩叶刚伸出时就显现卷曲状,叶片逐渐开展,卷曲及皱缩的程度随之增加,致全叶呈波纹状凹凸,严重时叶片完全变形。

桃缩叶病的病原物为畸形外囊菌。

11 黄瓜靶斑病

黄瓜靶斑病又称“黄点子病”,起初为黄色水浸状斑点,发病

中期病斑扩大为圆形或不规则形,易穿孔,叶正面病斑粗糙不平,病斑整体褐色,中央灰白色、半透明。后期病斑直径可达10~15毫米,病斑中央有一明显的眼状靶心。

病原物:由半知菌的棒孢菌引起的病害。

12 南瓜角斑病

主要为害叶片。叶片上产生多角形或不规则形病斑,受叶脉限制。大小1~5毫米,初为浅褐色,后中间变灰白色,边缘明显,中心稍下凹,病斑周围不形成晕圈,后期病部正背长出很多小黑点。严重时病斑融合成片,致叶片早枯。

病原菌:真菌半知菌门瓜角斑壳针孢。

在实习的过程中,我们认识了很多植物病害,采集了很多标本,对于不能肯定的植物病害,我们小组成员查阅了很多资料,并在玻璃皿中培养了许多未知病原物,然后分离出病原物,做成玻片在显微镜下观察病菌形态,然后判断是属于那个门哪个科。我们还进行了细菌和真菌的培养,分离土壤微生物。在实践中,我们不仅学到了植物病害方面的知识,还增强了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第二篇:植物病理学复习总结

植物病理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病程:病原物对寄主的侵染和引起发病的过程。

2.植物病害系统:病原物和寄主植物在特定的环境下相互作用构成的系统。

3.多循环病害:是指病原物在一个生长季节中能够连续繁殖多代,从而发生多次再侵染。

4.病害循环:植物从当前生长季节开始发病,到下一个生长季节再度发病的过程,也称作侵染循环。

5.菌核:是由菌丝聚集而成不同程度坚硬的颗粒状组织。其形状、大小、颜色、质地和结构因不同菌物差异很大。由皮层和菌髓组成。

6. 准性生殖:异核体菌丝中两个在遗传上不同的细胞核结合形成杂合二倍体,杂合二倍体核在有丝分裂中可以发生染色体的交换、基因重组,经过单倍体化形成单倍体。作用类似于有性生殖。

准性生殖的过程(1)形成异核体(2)形成杂合二倍体(3)有丝分裂交换(4)单倍体化

7.小种(race) :病原物小种是一种病原物对一种植物的不同品种的致病性有分化的群体。

8.卫星RNA:在某些多分体病毒中发现了小分量的RNA 其与病毒RNA无同源性,单独不具有侵染性,要依赖病毒的核酸才能侵染和增殖这种核酸称为卫星RNA(sRNA)

9.全寄生:指从寄主植物上获取自身生活需要的全部营养物质的寄生方式。

10.半寄生:寄生物对寄主的寄生关系主要是水分的依赖关系,这种寄生方式称为半寄生,俗称“水寄生”。

11.植物非侵染性病害 :是由于植物自身的生理缺陷或遗传性疾病,或由于生长环境中有不适合的物理、化学等因素直接或间接引起的一类病害。

12.系统侵染:

13.核酸的多分体现象:多分体现象为植物病毒所特有,并仅存于正单链RNA中,核酸的多分体现象是指病毒的基因组分布在不同的核酸链上,分别包装的不同的病毒粒体中。 二.

1.病害三要素:病原物、寄主植物、环境条件

2.病原类型:生物病原(真核生物、原核生物、病毒);非生物病原

3.植物病害系统类型:自然植物病害系统、农业植物病害系统、人工环境植物病害系统

4.植物侵染性病害特点:病原性,传染性,症状特异性、病程、病害循环。

为害性:具有隐蔽性、突发性和流行性。

5.病害循环四个环节:

⑴ 病原物越冬或越夏 ⑵ 病原物接种体传播 ⑶ 侵染过程 ⑷ 初侵染和再侵染

6.菌物(真菌)的营养方式有:腐生、共生和寄生三种。

7.菌丝的组织:疏丝组织和拟薄壁组织。

8.无性孢子的类型:游动孢子,分生孢子,孢囊孢子,厚垣孢子。

9.《细菌和放线菌的鉴定》、《细菌分类学》、《伯杰细菌鉴定手册》。但只有《伯杰手册》的分类系统被微生物学家普遍采用。

10.细菌病害的病征:菌脓、菌胶和菌膜。

11.人类最早发现的是小麦粒线虫。小麦粒线虫每年只发生一代。

12.线虫的寄生方式有外寄生和内寄生。

外寄生: 虫体大部分留在植物体外,仅以头部穿刺到寄主的细胞和组织内吸食。

内寄生:内寄生线虫的虫体进入组织内吸食。有的固定在一处寄生,多数在寄生过程中是移动的。

13.病原线虫的致病性:(1)、穿刺吸食和在组织内造成的创伤。(2)、食道腺的分泌物对植

物破坏作用最大。(3)、能传播其他病原生物,引起复合侵染.

14.植物病原物致病物质: 酶、毒素、生长调节物质、基因整合。

15.毒素(toxin)是植物病原物代谢过程中产生的、能在微量浓度范围内对植物产生毒害的非酶类化合物。

作用机理 (1)作用于植物细胞的质膜蛋白、线粒体、叶绿体,导致植物细胞膜损伤,透性改变和电解质外渗。(2)毒素钝化或抑制一些酶,中断相应的酶促反应,引起植物代谢变化(抑制或刺激呼吸作用,抑制蛋白质合成,干扰光合作用、酚类物质代谢和水分代谢)。

16.产毒素病原物:真菌毒素、细菌毒素、线虫毒素

17.菟丝子:全寄生,茎寄生 列当:全寄生,根寄生

三.简答

(一)植物病害发生的重要条件

1、寄主植物群体必须具有一致的感病性

2、寄主植物群集化程度必须有利于病害传播蔓延

3、具有致病性强的病原物存在并能迅速大量增殖

4、有利病害发生的环境条件

5、有利病害发生流行的时间

(二)现代农业技术对植物病害的影响

1、作物品种良种化2、栽培技术多样化:耕作制的变化可以影响病害发生。 3、作物管理化学化:长期和大量使用化学肥料和化学农药,导致农田土壤的物理和化学环境恶化、微生物区系结构失衡,从而诱发或加剧病害发生。 4、农事操作机械化:农业机械受病原物污染,从而导致种子或农产品污染,或使病原物通过农业机械在田间扩散传播。5、作物布局区域化:作物区域化和集约化种植,在一个地区内大面积种植单一作物,使一些在分散种植

时不造成危害的病害流行成灾,导致重大经济损失;6、农业交流国际化:全世界各种作物的种子和苗木的交流引种,农产品贸易,世界作物博览会等活动都可能将一些毁灭性的病原物传到其他国家或地区,引起一些新病害。

(三).植物病毒病患病植物的生理变化:

①病毒侵染后呼吸强度先上升,后下降。

②碳水化合物含量下降。

③淀粉在叶部积累引起黄化。

④多酚氧化酶和细胞色素氧化酶的活性增强,使植物细胞中毒坏死。

⑤光合作用下降,破坏了寄主的叶绿素。

⑥植物内源激素水平失去平衡,造成畸形。

(四).防治植物病毒病的基本原则

1.消灭和减少侵染来源

(1)采用无毒种子和无性繁殖材料。

(2)种苗处理,51-53℃温水中浸10分钟。

(3)根尖或茎尖的组织脱毒培养。

2.治虫防病,消灭传播介体。

3.选育抗病或耐病品种。

4.栽培管理减少人为传播发病,烟草打尖打杈时先打健株,再打病株。

(五).植物病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1.降低产量:18xx年爱尔兰马铃薯晚疫病大流行,马铃薯几乎绝收。19xx年我国小麦锈病大流行,减产120亿斤。19xx年玉米弯孢菌叶斑病在中国辽宁流行,绝收25万亩,损失 2.5 亿Kg。 全世界农作物因病害减产:粮食10%、 蔬菜40%。

2.降低品质:水稻发生稻瘟病使碎米率增加;甜菜得褐斑病后,含糖量大大减少;小麦患锈病后而面筋减少。

3.产生有毒物质,使人畜中毒:甘薯黑斑病产生有毒物质黑疤酮,病薯喂牛羊而导致气喘和死亡。小麦赤霉病的小麦生产面粉,人产生呕吐、腹泻。

4.限制了农作物的栽培:由于一种病害发生在一地区不能栽植,在辽宁省由于红麻炭疽病而xx年未能种植。广东省由于木瓜病毒病至今不能栽植。

5.影响农产品的运输和贮藏:白菜软腐病 ,水果产后病害。

(六).非侵染性病害的主要特点

1、只有病状无病征;

2、田间分布与土质、地势、管理和污染源等呈高度相关性而成某种规律性分布,突然大面积全面发生,无发病中心逐日扩展,由点到面的污染过程,也无病害数量间歇式翻番有少到多的增殖过程;

3、在适当的条件下,有的病状可以恢复。通过以上推断其归属,已能排除传染病的可能,则可进入非传染病的诊断程序。

四.论述

1.怎样从鞭毛菌亚门特征看真菌进化趋势?

2.什么是病害循环?为什么说它是制定防治措施的重要依据?

 

第三篇:农业植物病理学实习总结

植物病理学实习总结

一、实习目的与意义:

1. 巩固所学植物病理学的理论知识;

2. 通过观察鉴定,认识学校周边地区主要作物病害的形态特征及其发病特点;

3. 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习内容:

1. 第一天,对小麦沙土地病害做了调查,小麦沙土地的主要病害有全蚀病和线虫病。

主要对小麦线虫病做了调查掌握了其发病部位、特征等一系列症状及其发病特点,如何进行防治等内容,并进行了标本采集。

2. 第二天,对小麦病害标本进行鉴定和制作,并到菜区进行病害观察,对黄瓜病害做

了主要调查主要有褐斑病、白粉病和霜霉病,调查其病害出现原因及其相关问题,并进行标本采集。

3. 对学校附近的麦田进行病害调查,对病株进行采集并五点取样,调查其发病率。

4. 第四天,对各种小麦病害和葫芦科植物蔬菜病害进行鉴定,并分析其发病特点、规

律、季节、为害情况等。

5. 主要对小麦天剑病害进行调查,并进一步生成调查报告,对本次实习作出总结。

三、实习总结:

实习时间是短暂的,通过实习,我们了解了一些常见植物病害的发生情况以及如何去防治这些病害巩固了我们所学的农业植物病理学的基本知识,把课堂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弥补了课堂教学的局限性,并了解了我们在课堂学习中存在的不足,对自身的能力缺点进行了检验,这有助于我们以后得学习和工作使我们在未来不断进步。

田间的实习,是我们了解到只懂得课堂上的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切身去观察去实践,才能很好滴掌握知识,才能把“别人的东西”变成自己的知识,增强自身能力。

另外,实习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这就无形之中锻炼了我们的团队协作能力。通过实习,我真切的感受到了集体的重要性,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个人的力量很渺小,只有团队中的每一个人,发挥出自己的力量才能有更大收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