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结合教育工作总结

安村镇中心学校

“三结合”教育工作总结

我们学校培育的人首先应该具有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爱国主义信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高尚的道德品质、有抵制各种精神污染的能力,学生思想素质的提高是多种因素影响的过程、单靠学校孤军作战、很难收到满意的效果。因此学校的德育管理应该从校内向校处延伸拓展,把社会、家庭、学校三者教育紧密的联系起来、互相渗透,互相促进、协调一致,形成统一的教育网络,这样,才有有利于儿童、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才能形成强有力的学校德育管理。

一、儿童德育的形成受着社会信息、家庭教育多方面的影响

少年儿童生活在社会中,随时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影响。儿童一出生就和家庭有不可分割的血缘关系。家庭对儿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家庭、社会对儿童的教育作用在新的条件下越来越显出它的重要性。社会信息和家庭教育对儿童的成长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因此,必须协同教育、以正祛邪,以利除弊,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首先,以来自社会信息的情况来看,社会信息中带来消极的东西。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粗俗或格调不高的电影电

视和文艺作品的影响;二是社会上一些不健康情调及不文明的行为的影响。

再从家庭教育情况来看。我们曾通过每学期召开一次家长会以及班主任的期中、期末对学生进行全面家访等途径了解到农村学生的家长对待子女的心理状态大约有以下几种:

1、希望子女将来能为振兴中华走向世界作出较大贡献,约占五分之一。2、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荣宗耀祖,约占五分之二。3、求“实惠”思想,不想让子女远走高飞,只求高、初中中毕业留在身边,赡养父母,约占五分之二。从家庭教育状况看,也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1、家长关心子女成长,要求严、方法好;2、家长溺爱孩子、姑息迁就,娇惯放纵,导致不良结果;3、家长责之过严,恨铁不成钢,教育方法粗暴、结果适得其反;4、家长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或家庭环境不大好、影响了子女。这些情况说明大部分家长对子女寄予厚望,促其上进,尽量配合教育,这是有利因素。因此,可以看出家庭教育是少年儿童健康成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意义和作用是重大的。

再次,从新时期儿童的思想特点来看。在思想领域里善与恶、美与丑、好与坏往往交替影响,社会上的一切都在儿童头脑中得到折光反射。在这种条件下,学生思想活跃,求知欲强烈、生理成熟提早,这一切成了新世纪少年儿童复杂的心理特点。根据我们初步了解的情况,农村学生的思想特

点可以初略概括成五个方面:一是热爱祖、热爱社会主义、但没有从心灵深处真正懂得爱国、爱党的道理;二是兴趣广泛、思想活跃,但识别是非能力较差;三是遵守纪律、服务管理,但没有自觉要求,没有形成习惯;四是能够参加公益劳动,但劳动观念淡薄,劳动技能较差;五是热爱集体,喜爱劳动,但集体观念不强,主动为集体做事的少。

因此,根据社会信息、家庭教育、孩子的心理特点的情况,决定了对少年儿童的教育管理必须由社会、家庭、学校三方面的协作,共担责任,才能更好地完成德育的艰巨任务。

二、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育人网络,切实抓好少年儿童的德育工作。

学校、家庭、社会教育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三者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必须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形成统一的教育网络。

近年来,学校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和 “关工委”的关心下,学校还聘请镇派出所同志为学校法制教育副校长,密切了警民关系、加强校园治安管理,稳定了学校教育教学的秩序。聘请了退休教师为校外辅导员。学校请校外辅导员到校交流家校教育情况、并为全校师生进行社会公德等知识讲座,学生在知识讲座明白了事理、激发了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学校每学期均召开一次家长座谈会、班主任在期中、期

末必须对学生进行全面家访、教师热情接待家长来访或来电话。通过这几条沟通渠道、密切了家校联系。

几年来,学校除了每学期坚持不懈地对学生进行《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外,校园还创设了良好的德育环境,充分利用班级黑班报、学校德育栏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同时,学校通过少先队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拓宽德育途径。鼓励学生参加生动活泼的文艺汇滨、歌咏比赛、演讲、诗歌朗诵比赛、作文比赛和各种知识竞赛,这些活动培养了学生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崇高思想。同时,学生养成了关心他们、关心集体、助人为乐、团结友爱、遵纪守法等良好品德。

 

第二篇:三结合教育工作总结

小城子九年一贯制学校三结合教育工作总结

学校、社会、家庭三者紧密联系,形成立体化教育网络,在当今已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为了更好地教育好下一代,学校不能再关门办学,只有努力构建三结合的教育模式,才能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事半功倍地实现教育目标。因此,优化与社区的联系,发挥其育人功能成了我校在进行德育实验改革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素质决定家庭教育的层次。家长自身的知识、品德、情趣、修养、仪态、举止、言谈等对子女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学习质量会产生一定的导向和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

要使家长的教育方式与学 校同步,就必然要改变某些家长的心理状态。当然,家长对子女和教师对学生之间的关系有着本质的差异。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短期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是可以发生变化的;家长与子女的关系是特殊的血缘关系,这种 关系是不能够改变的。所以要矫正家长对子女教育所产生的心理偏向,最有效的措施是提高家长的心理素质。长期的教育实践告诉我们,最优化的途径是教师与家长经常地、作有目的且富有感情的联系。

教师与家长联系的目的是让家长了解学校、班级近期的教育内容,孩子成长的教育氛围和孩子在校的表现,同时使教师掌握学生在校外的情况,以正确地把握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在沟通教师和家长思想的过程中, 可以尽力克服家长的依赖、应付心理,做到彼此了

解,相互支持、互树威信,共同研究教育措施。同时,也可以增进和培养相互间的情感,把师生之爱和亲子之爱融为一体,同心协力,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和谐统一。

为了更好地加强家校联系,开办家长学校是一条很好的途径。成立家长学校不仅是学校的需要,更是家长的需要。随着形势的发展,在独生子女比例越来越大的今天,家长共同来探索家庭教育规律,以实现教育子女的目标是十分必要的。

参加家长学校学习首先是家长提高自身素质的需要。家长们普遍感到现在的孩子难教难管。由于这一代人的社会生活环境和受到的各种教育,与自己青少年时代相比有了巨大的变化,他们从前辈那里接受下来的中国传统家庭教育的思想观念和方式方法,已难于奏效。古代先哲先贤们留下来的“家训”一类经验之谈往往在实践中碰壁。直觉使他们感到教育孩子是一门学问,为了孩子的明天和家庭的幸福,他们迫切要求了解和掌握这门学问,即提高自身科学教育儿童方面的素质。而家长学校无疑可以满足他们这种要求。其次是交流家教经验的需要。许多家长发现,同样聪明、一起成长的孩子,上学以后在思想品德和学业成绩方面就出现了不小的差异。他们在羡慕别家学习“尖子”和升学成功者的同时,急切想要了解他们的教子经验,以便及早发现和改进自己家教的不当或不足。而家长学校则可以成为交流家教经验的理想场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