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全国微生物基因组学及合成生物学学术研讨会总结

在陈华癸先生诞辰100周年之际,第五届全国微生物基因组学及合成生物学学术研讨会于5月16至19日华中农业大学召开。我有幸参加本次会议,聆听国内微生物领域资深专家、学者的科研成果,不仅开拓了我的视野,而且启迪了我的思路。

大会总共包含27个报告,按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1. 合成生物学。报告题目直接或间接含有“合成生物学”这

的就有8个,依次为:邓子新院士的微生物药物:从自然筛选到合成生物学,李越中教授的从粘细菌资源的发掘到合成生物学,唐功利教授的微生物资源抗肿瘤天然产物合成研究,陈坚教授的黄酮类植物天然产物的合成生物学技术,沈月毛教授的生物合成途径指导的新颖活性天然产物的发现,周宁一教授的环境污染物的微生物降解及其合成生物学的应用,刘建忠教授的合成大肠杆菌生产类胡萝卜素营养化学品,及彭学教授的海洋细菌合成对羟基苯甲酸的研究进展。

2. 基因组学。测序技术的快速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生物学分

子水平的研究,11个报告直接或间接含有基因组或基因组学或基因,依次为:杨瑞馥研究员的基因组流行病学及在细菌性传染病研究中的应用,阮一骏教授基因组学的最新进展,覃重军教授的重构最小微生物基因组,肖湘教授的海洋环境微生物基因组学研究策略和进展,张晓昱教授的木质纤维素降解转化微生物基因组学,阮小安教授的华癸

根瘤菌共生固氮体系基因组学研究,欧竑宇教授的细菌基因组岛研究相关的生物信息学工具和数据库,蒋建东教授的基于基因组学的农药污染物微生物降解机制研究,黄国庆的高效微生物克隆筛选系统在合成宏基因组学中的应用,尹三军微生物基因组研究思路略述,及彭靖的OPGEN全基因组图谱技术在微生物研究中的应用。

3. 微生物降解。随着环境条件的恶化,环境治理迫在眉睫,

各种方案中,微生物降解功绩卓越。国内不少专家、学者正在该领域孜孜不倦的探索,比如,邵宗泽研究员从事海洋石油降解菌的烷烃羟化、转运机制与代谢调控网络的研究,周宁一教授从事环境污染物的微生物降解及其合成生物学应用的研究,张晓昱教授从事木质纤维素降解转化微生物基因组学的研究,王革娇教授从事污染环境细菌中保守的重金属抗性基因的研究,蒋建东教授从基因组学的层面阐释农药污染物微生物的降解机制。

4. 代谢及其调控。该研究有助于揭示生命现象的本质,从而

使代谢流更大程度地流向人们所需的方向,产生更大的价值。相关报告有:东秀珠教授的甲烷古菌低温响应的转录组,邵宗泽研究员的海洋石油降解菌的烷烃羟化、转运机制与代谢调控网络的研究,梁海华教授的铜绿假单胞菌调节子VqsM介导群体感应系统调节及耐药性的分子机制。

 

第二篇:全国蚕桑资源多元化利用学术研讨会总结

12月x日各省代表在浙江省湖州市狄港渔庄召开了全国蚕桑资源多元化利用学术研讨会,大会由上午8:30开始,首先是各级领导对大会致辞,9:10各省代表逐个汇报研究成果,从内容中看汇报内容主要分为两个阵营,一个是各省农业局如何将蚕桑更好的商品化、商业化的研究,另一个则是学院教授或研究生做的一些目前和商业生产无关的研究。整个报告会持续了3个小时,十四位代表上台发言,从报告的内容中可以看出目前各省企业都在追寻蚕桑资源的多元化利用,追求循环经济;首先提出桑园的循环利用,主要内容有:

①桑园间作、

②蚕桑农畜兼营、

③桑基鱼塘、

④桑树防护林等

第二部分则是蚕桑资源的循环利用,主要形式有:

①桑树-桑枝-食用菌-菌糠-桑园的循环利用,

②蚕-桑-蛹-峰-桑园的循环利用,

③桑树-桑枝-板材等产品的循环利用,

④桑-蚕-食品(药品)及其他产品的循环利用

未来的蚕丝业,已不仅仅停留在满足现在的栽桑养蚕、缫丝织绸、制衣领域,而是向生物、医药、高分子等更宽广、更深远的领域拓展,积极开展桑业资源的多元化利用,则可为养蚕业和茧丝绸工业增添新的活力,促进蚕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下午则首先进行了参观,随后由各省代表进行蚕桑多元化利用的进展报告,总体而言各省都在逐步进行多元化利用的脚步,部分也已有成效,有些成效也很高;但问题也很明显,首先,各省企事业单位所研究的项目千篇一律,同一个内容有多家单位在研究,资源浪费;

其次,所研究的课题大多都还在实验阶段,未能投入生产;部分虽已有成型产品,但大多还未有投入市场;

第三,某些研究内容未从商业生产角度出发,仅仅是作为学术课题在进行研究,目前而言不切合实际;

第四,多元化与循环利用的目的虽好,但实践过程中往往会带来新的问题,如果不能攻克这些问题,则蚕桑的多元化利用就是空谈;

第五,各省、各企事业单位未能联合,且都在闭门造车,研究进展缓慢,收效也不高;

第六,蚕桑多元化利用的试点地点目前还不多,该构想的经济效益具体如何我们犹未可知,是否真如预期还有待考证。

总体而言,蚕桑资源的多元化利用是一项要求高、涵盖面广的系统工程,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用农业、工业与服务业相结合的经营理念,将蚕桑多元化利用的诸多环节连接为一个完整的、经济效益高的产业链。

高新技术的应用为蚕桑资源的多元化利用创造了良好的技术条件,提高了其应用价值,扩大了使用范围,拓宽了生存和发展空间。因此,在蚕业生产中可对蚕桑资源进行系统、广泛地研究与开发,达到物尽其用,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

相关推荐